《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上)._第1页
《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上).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 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上) 发布日期:20042004- -0505- -242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口 引言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占基层人 民法院受案总数的 7171%,个别沿海发达地区达 9090%。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近 3 3 年来,年均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约占受案总数的 80%80%且有逐年上升 趋势。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仅以第 4040 条第 2 2 款和第 1313 章 5 5 个条文对简易 程序作出了规定,内容涉及简易程序的审判组织、适用范围、起诉方式、传唤 方式、庭审程序、审理期限等。从条文内容上看,规定的较为原则。

2、 19921992 年 关于适用V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168168 175175 条,8 8 个条文)和 19931993年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 2525 条)及 20022002 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8181 条),共有 3434 个条文对简易程序 作出司法解释。这些司法解释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可操作性,远远不能适应 当前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简单民事案件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审时度势,从实现 “公平与效率”和“司法为民”宗旨出发,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审判 实践经验,对适用简易程序作出了新的司法解释。笔者拟就该司法解释的理解 与适用谈点粗浅看法。 主

3、题词:简易程序,规定, ,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 若干规定)已于 20032003 年 7 7 月 4 4 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2801280 次会 议通过,自 20032003 年 1212 月 1 1 日起施行。若干规定共 3434 条,分为适用范围、 起诉与答辩、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宣判与送达及其它 6 6 个部分。 、关于适用范围冋题 民事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 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是指哪级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 序审理案件,以及哪些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一)适

4、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142142 条的规定,简易程序只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和 它的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 院审理民事案件,不管案件简单与否,都不适用简易程序。 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对区分适用简易程序案件与适用普通程序案件的界限 标准,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概括式”,即用定义的方式对适用简易程 序的案件范围进行界定,符合这个定义的案件就适用简易程序。我国民事诉 讼法第 1 142 42 条采此方式,即“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三个要 件同时具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V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 下简称适用意见第 16816

5、8 条对“三个要件”的含义进行了解释。这种方法 的优点是便于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缺点是标准过于原则,收案范 围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第二种是“列举式”,即对适用简易程序的 简单民事案件种类一一列举穷尽。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曾 用肯定列举的方式,列举出 7 7 类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该方法虽有具体 明确,容易操作等优点,但它难以将所有简单民事案件的种类一一列举。第三 种方法是“混合式”,它集二者优点于一身,而克服二者之不足。若干规 定第 1 1 条规定,在概括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定义的基础上,用“否定式列举” 方式来明确简易程序案件与普通程序案件的具体划分标准,即

6、除列举的 5 5 类案 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外,其他案件均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 5 5 类案件是:起诉 时被告下落不明的;发回重审的;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 的;法律规定应当适用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 1 1、 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与适用意见第 169169 条规定的“起诉时被告 下落不明的案件,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内容相同。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 无法知道当事人双方争议的事实陈述是否基本一致,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 诉讼标的争执有无原则分歧,这样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2 2、 发回

7、重审的、审判监督程序。此类案件民事诉讼法第 41 41 条第 2 2、3 3 款已有规定,发回重审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庭按 普通程序审理,而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发回重审和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 的案件,一般不会是简单的民事案件,不会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争议不大的案件。所以,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3 3、 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按照适用意见第 59 59 条的解释,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一般指 1010 人以上。这类案件因涉及的 人数众多,一般矛盾比较大,案情比单一主体的案件相对要复杂一些,处理起 来相对要困难一些。所以,这类案件也不适用

8、简易程序审理。 4 4、 法律规定应当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 还债程序的。这 4 4 类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均有法律的特别规定,不适用简易程序 审理。 5 5、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该项属于弹性规定,赋予 人民法院根据案情进行自由裁量的权利。如在辖区内有较大影响的案件,矛盾 易激化的案件,劳动争议案件,新类型案件,疑难案件等,均不应适用简易程 序审理。 有观点认为,司法解释应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进行解释,若干规定用 “列举式”的排除方式,超出了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适用简易程序案件 的范围,有越权之嫌。笔者认为,新规定的司法解释应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有 所突

9、破,若不做适当的突破,出台司法解释便无任何意义 (二)关于程序转换 程序转换是指将原来由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转换为普通程序审理, 或将原 来由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转换为简易程序。按照民事诉讼程序正当性和民主性 理论,应给予当事人诉讼程序选择权。程序选择权,就是当事人来法院诉讼 时,针对自己的民事权益纠纷选择适合自己的程序来处理。当然这种程序选择 权不能被滥用,应受法律的限制。适用意见充满法院职权主义色彩,规定 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案情复杂,可以转为普通程序 审理,而未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何种程序的权利。若干规定在这方面 有重大进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

10、尊重。 1 1、从普通程序向简易程序转换。按照适用意见第 171 171 条的规定,已经 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无论是否发生了情况变化,都不得改 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诉讼是解决私权的争议,当事人应当有选择程序最简 便、诉讼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廉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尽快实现自己的权利,加 快财产的流转。若干规定第 2 2 条规定基层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 件,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适用简 易程序进行审理。据此规定,将普通程序转换为简易程序须同时具备二个要 件:一是各方当事人自愿。各方当事人自愿,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一致同 意,若有一方当事人不

11、同意,则不能将普通程序转换为简易程序;二是当事人 行使程序选择权须经人民法院同意。目的是防止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恶意串 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若不具备上述二个构成要件,人民法 院不得依职权将普通程序转换为简易程序。 2 2、从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转换。立案时确定的简易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因案情存在的可变性而导致审理程序的可变性。适用意见第 170 170 条规 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人民法院 可以转为普通程序,由合议庭审理。“案情复杂”是一个弹性标准,实践中很 难明确界定,对简易程序如何转化为普通程序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转换 较为随意,

12、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若干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不当,赋予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 利,同时规定人民法院自己发现适用简易程序不当的,有自行纠正的义务。 若干规定第 3 3 条、第 1313条规定当事人异议的提出及处理方法。 当事人一方 或双方就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提出异议后,承办案件的法官应认真进行审查,异 议成立的,应当将案件转换成普通程序审理,并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及相关事项 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异议不成立的,为简化手续,可以口头告知各方当事 人,并将告知的内容记入笔录备查。若干规定对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期限、 方式未作规定。笔者认为,提出异议的期限,当事人应当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 前提出。因诉讼

13、程序的不可逆转性,庭审已经结束,事实已查明,再将简易程 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既无实质意义,又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审判人员在审 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的,不受法庭辩论已经终结的限制, 但应当在审限届满前作出。当事人异议提出的方式,口头或书面方式均可。口 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口头异议记入笔录;书面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将 书面异议归入卷宗。 简易程序转换成普通程序的方式,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我国台湾地 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较为严格,“法院得依当事人申请,以裁定改用通常诉讼 程序,并由原法官继续审理”,即简易程序转换成普通程序须用裁定的方式作 出。若干规定第 26 26 条规定:“审判

14、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 为普通程序的, 应当在审限届满前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从条文中 可以看出,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应以书面决定的方式作出,以显示法律的严 肃性。 二、关于起诉与答辩问题 (一)关于原告起诉的形式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除具备实质要件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形式要件,即 起诉方式要符合法定要求。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的方式有两种:书面起诉 方式和口头起诉方式。起诉以书面起诉为原则,口头起诉为例外。适用普通程 序审理的案件,一般都是案情比较复杂、疑难的,用书面形式起诉,有利于当 事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助于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口头起诉只是一种 灵活规定,目的是防止确

15、有困难的当事人丧失提起诉讼的权利,以资对当事人 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 诉讼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不能因当事人文化水平低和经 济条件差等原因而被剥夺或限制。我国一些边远落后地区,人民群众文化水平 普遍偏低,原告可能自己不会书写起诉状,有的孤寡老人以及残疾人受自身条 件限制,也不能书写起诉状,他们一般也没有经济能力委托他人代写诉状或代 理诉讼。若干规定第 4 4 条规定:“原告本人不能书写起诉状, 委托他人代 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 可以口头起诉。 ”口头起诉在 民事诉讼法中已有规 定,该法第 109 109 条第 2 2 款规定:“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 人民法院记入

16、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第 143143 条第 1 1 款规定:“对简单的 民事案件,原告可以口头起诉。”上述两款看似重复,实质是对适用不同诉讼 程序的不同规定。第 109 109 条第 2 2 款是对适用普通程序起诉方式的要求,只有在 当事人“确有困难”的情况下,方可采用口头起诉的方式,而在一般情况下应 采取书面起诉方式。第 143143条第 1 1 款是对适用简易程序起诉方式的要求,原告 可以口头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不得以当事人未递交起诉状为由,而拒绝 受理。若干规定对口头起诉采民事诉讼法第 143143 条第 1 1 款的例外规 定,而未采第 143 143 条第 1 1 款规定的

17、简单民事案件,原告起诉可以采用口头起诉 方式,属于限制性解释。笔者认为,该解释剥夺了当事人可任意选择起诉方式 的权利,与设立简易程序适用简易起诉方式的规定不符。 随着大立案机制的建立, 司法实践中, 无论适用何种诉讼程序, 原告是否 确有困难”,都无一例外的采书面起诉的形式,就是“三养”案件,原告也 是用书面方式起诉。口头起诉这种方式,在审判实践中已形同虚设,更是背离 了民事诉讼法设立该项制度的初衷。 二)关于被告的答辩 这里所指的答辩是相对起诉而言的,是被告行使辩论权利的一种形式,即 被告针对原告起诉的事实和理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的答复和辩解。答辩权是法律 赋予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享有的重要诉讼权

18、利。答辩既然是当事人的诉讼权 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第 13 13 条“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 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规定,被告是否行使这一权利,由被告自己选择,即 被告可以进行答辩,也可以不答辩,但均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 为保证被告正确行使答辩权,民事诉讼法第 113 113 条规定被告的答辩期 限为 15 15 日。被告放弃答辩期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进行审理,不再受 1515 天答 辩期限的限制。民事诉讼法第 143 143 条第 2 2 款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同时 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的派出法庭, 请求解决纠纷。 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的派 出法庭可以当即审理, 也可以

19、另定日期审理。 ”从此条可以看出,原、被告一 起到法庭请求解决纠纷,应以被告自愿放弃答辩期限为前提,人民法院才可以 当即审理或另定日期审理。若干规定第 7 7 条前句“双方当事人到庭后,被 告同意口头答辩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开庭审理”,推定被告用口头形式答辩 就意味着放弃答辩期限。我们知道,被告答辩的形式与原告起诉的形式一样, 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两种,采用何种形式,应由当事人自己选择,他 人无权干涉。被告未放弃答辩期限,可以用口头形式进行答辩;被告放弃答辩 期限,也可以用书面形式进行答辩,不能以答辩形式来推定被告是否放弃了答 辩期限。笔者认为,被告是否放弃答辩期限应当有明确的意思表示,

20、否则不能 推定其放弃了答辩期限,同时审判人员应充分的予以释明放弃答辩期限的法律 后果。第 7 7 条后句“被告要求书面答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提交答辩状的期限 和开庭的具体日期告知各方当事人,并向当事人说明逾期举证以及拒不到庭的 法律后果,由各方当事人在笔录和开庭传票的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捺印。”此 时审判人员应确定不少于 15 15 天的答辩期限,并确定举证期限和具体的开庭日 期,审判人员应履行充分的释明义务,使当事人能够正当的行使诉讼权利。 三、关于审理前的准备问题 一)关于传唤当事人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一般都是以传票传唤当事人,以 通知书传唤证人。简易程序的目的主要在于速审

21、、速结,应尽量简化各种诉讼 程序。民事诉讼法第 144 144 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简 单的民事案件,可以用简便方式随时传唤当事人、证人。”民事诉讼法对 “简便方式”的种类未作列举。若干规定第 6 6 条列举了捎口信、电话、传 真、电子邮件四种方式,后面用了“等”字的概括规定,说明一切简便易行的 传唤方式都可以采用。如用广播、电台、电视,当事人、证人所在单位、基层 组织、邻居转告等方式传唤或通知。 二)关于举证期限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原则上也要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关于举证期限等的规定。适用 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因案情简

22、单,审理的期限相对要短,举证期限往往 也较短。若再要求当事人按照证据规定要求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当事人申请 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进行举证,必将拖延诉讼期 限,影响审判效率。若干规定对此作了较为灵活的规定,即在一般情形 下,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和申请证人出庭作证, 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可不受证据规定第 1919 条第 1 1 款、第 5454 条 第 1 1 款的限制。 这里有个问题,实践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大部分案件确定在 开庭前一、二日举证期间届满,部分案件的举证

23、期限届满之日就是开庭审理之 日,若当事人在举证期届满的最后一天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和申请证人 出庭作证,就会造成人民法院来不及进行调查取证和通知证人,势必影响诉讼 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当诚实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 务,申请人民法院调查证据和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提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申 请,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人民法院进行调查证据和通知证人。否则,迟延提出 申请的一方当事人,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当然,在当事人起诉或答辩 时,人民法院应当履行释明义务。 (三)关于调解前置程序 调解是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纠纷,由第三方从中规劝疏导,促使各方 互谅互让化解纠纷的方式。法院调解是

24、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各方当 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 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一种诉讼活动;二是一种结案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 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婚姻法还特别规定调 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若干规定第 14 14 条把调解作为审理婚姻家庭 纠纷和继承纠纷、劳务合同纠纷、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 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合伙协议纠纷、诉讼标的额 较小的纠纷 6 6 类案件的前置程序,即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这 6 6 类案件时应当先 行调解,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裁决。 有观点认为,将调

25、解规定为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前置程序,属于民事 诉讼的重要制度,应当由立法机关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作此规定,超出了其 解释法律的权限。笔者认为,若干规定将调解作为这 6 6 类案件的前置程 序,有法理依据。民事诉讼法第 9 9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 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适用意 见第 91 91 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 清楚,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可以迳行调解。”据此规定,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 的始终,这 6 6 类案件一般都“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人民法院在开庭审 理时先行进行调解,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26、。将调解规定为审理这 6 6 类案 件的前置程序,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这 6 6 类案件在群众生活中最为常见, 若能够在开庭审理时用调解的方式加以解决,则有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有利 于协议的自觉履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调解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 89 89 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成调解 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 9191 条规定:“调 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适 用意见第 95 95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拒绝签收调解书,调解书不发生效力,人 民法院要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据此,当事人在人民法院主持下

27、达成的调解 协议,须人民法院制作成调解书的形式进行确认,并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才具 有法律效力,在此之前当事人不受调解协议的约束,任何一方都有权反悔。因 调解涉及到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应让当事人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但此规 定让恶意拖延诉讼的当事人有可乘之机,任意推翻调解协议,既浪费国家的司 法资源,也不符合诚信原则。调解的本质是处分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在调解 协议的生效问题上,应体现它的可选择性,即当事人可以约定调解协议生效的 时间。 若干规定第 15 15 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并经审判人员审核后,双方当 事人同意该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该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或者 捺印之日起发生法

28、律效力。 当事人要求摘录或者复制该调解协议的, 应予准 许。 ”即只要当事人双方均同意“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或者捺印之日起发生法 律效力”的,当事人就不得反悔,调解协议即具有法律强制力。据此,只要当 事人约定签名或者捺印后调解协议生效的,就不再适用民事诉讼法第 89 89 条、第 91 91 条的规定。若干规定第 16 16 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当庭告知当 事人到法院领取民事调解书的具体日期,也可以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次日 起 10 10 日内将民事调解书发送给当事人。”当事人逾期不领取调解书的,不影响 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协议生效后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调解 书申请强制执行”。

29、 (五)关于庭审后调解 调解对结案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审判人员应当通过最大努力促成当事人达 成调解协议。民事诉讼法第 1 281 28 条规定: “法庭辩论终结,应当及时作出 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在庭审开始时,案件事实尚不清楚,各方的权利义务还不明确,当事人接受调 解有“不明不白”之疑虑,双方达不成调解协议情有可原。而在庭审结束时, 案件事实已经查明、权利和义务关系已经明确,当事人就会权衡利弊,选择于 己有利的处理方法和结果。若干规定第 25 25 条规定:“庭审结束时,审判人 员可以根据案件的审理情况对争议焦点和当事人各方举证、质证和辩论的情况 进行简要总结,并就是否同意调解征询当事人的意见。” 据此,审判人员可 抓住有利时机,再次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争取以调解的方式结案 有人认为,若干规定第 25 25 条的在庭审结束时,审判人员简要总结庭审 情况后,还要就是否同意调解征询当事人的意见的规定,与第 2121 条第 2 2 款规定 的“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无争议的, 审判人员可以在听取当事人就适用法律方面 的辩论意见后迳行判决、 裁定”相互矛盾,一方面要求调解,一方面又要求径 行裁决。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并无矛盾之处。这两条均为指导性规范,前者是 从促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