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_第1页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_第2页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_第3页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_第4页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壶泉小学校刘洁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 71 73 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2 、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 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从条件出发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对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和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猜测激趣:师问: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身高好不

2、好?生猜:可能是170 厘米。师提示:她猜老师身高是170 厘米,她猜的比老师实际身高多 10 厘米。生明确: 160 厘米。2、导入新课:由此可以看出条件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如何从条件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导学新知(一)教学例 1 :1 、出示情景图一只可爱的猴子:师问:孩子们,看,谁来了?(小猴)引题:小猴可懂事啦,每天都帮妈妈摘桃。可是,它在摘桃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出示例 1 : (见课件)集体齐读,指名说一说这道题的已知的条件。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呢?指名提问。同学们真会思考, 那老师从你们提的问题中选择2 个问题

3、, 我们一起来解答。出示问题2、重点分析:提问:题中有一个已知条件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 个” ,你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吗?指名回答预设: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同学们看, 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 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 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 5 个。3、共同小结:这样的说法太多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 个”具体表示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4、解决问题:( 1 ) 、集体解决“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提问

4、: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这一问题如何解决?集体讨论。明确:从“第一天摘了 30 个”这一条件出发,根据“第一天摘的 +5= 第二天摘的” ,可以算出第二天摘了 35 个,然后从“第二天摘了 35 个”这一条件出发,根据“第二天摘的 +5= 第三天摘的” ,可以算出第三天摘了 40 个。指名列式,课件演示。( 2 ) 、尝试解决“第五天摘了多少个?”媒体出示表格。填一填,算一算。提示:填表时,大家都要从左起第一栏填起,接着依次填第二、三、四五栏。共同小结:在填表过程中,我们是从“第一天摘了 30 个”这一条件出发,根据“第一天摘的 +5= 第二天摘的” ,算出第二天摘了 35 个,然后从“第二天

5、摘了 35 个”这一条件出发,根据“第二天摘的 +5= 第三天摘的” ,算出第三天摘了 40 个, 然后从 “第三天摘了 40 个” 这一条件出发, 根据 “第三天摘的 +5=第四天摘的” ,算出第四天摘了 45 个,最后从“第四天摘了 45 个”这一条件出发,根据“第四天摘的 +5= 第五天摘的” ,算出第五天摘了 50 个。集体口头列式,课件演示并验证。( 3 )用不同方法解决“第五天摘了多少个?”提示:根据“第一天摘30 个” ,一天一天的推算,第五天摘的比第一天摘的多了几个5 ?交流:第五天摘的比第一天摘的多了 4 个 5 。提问:按照这样的想法,该怎样列式?板演:5X4=20 (个)

6、,20+30=50(个)(二)反思总结1 、归纳方法。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 3 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 种方法) ,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 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 4 个 5 , 然后加上第一天的, 就解决了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 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2、回顾感悟。

7、同学们, 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 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答。三、达标检测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一) “想想做做”第 1 题。1 、第 1 小题。( 1 )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 4 个苹果重400 克)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 )出示第 2 幅图,仔细看,又看出

8、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 ) (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 个苹果重 500 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 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 第 2 小题。 (出示题目) 有三个条件了。 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 )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 )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 ,怎么算?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二)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1 )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

9、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 “一个皮球从16 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 2 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怎么理解?学生口答。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 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 2 题。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反思: 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 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1 )指名读题。( 2 )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 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 )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生:这是芳芳的位置?追问: 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 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 呢?( 4 )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