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静乐县迎新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1页
山西静乐县迎新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2页
山西静乐县迎新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3页
山西静乐县迎新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4页
山西静乐县迎新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西省静乐县迎新大桥防 洪 影 响 评 价 报 告设计证书号: 040101-sj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号02703Q10211R2M 水利部山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二四年九月山西省静乐县迎新大桥防 洪 评 价 报 告院长:郭建新总工程师:孙万功主管副院长:张向东主管副总工程师:薛金平项目设总:李杜元报告编写:樊建峰李淑玲王丽丽设计人员:李燕红白 丽郭 伟席志斌王艳军曹慧芳- 31 -目 录1概述11.1项目背景11.2评价依据11.3技术路线以及工作内容22基本情况32.1迎新大桥工程概况32.1.1大桥总体布置32.1.2大桥技术指标及标准42.2河道基本情况42.2.1流域概况42.2

2、.2河道概况52.2.3水文、气象72.2.4地形、地貌82.2.5河道现有防洪概况82.3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92.3.1现有堤防工程概况92.3.2沙会滚水坝工程概况92.4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103河道演变113.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113.2河道演变分析113.2.1河道平面变形分析123.2.3河道纵向变形分析124防洪评价计算134.1设计洪水134.1.1水文基本资料134.1.2暴雨、洪水特性144.1.3调查洪水及其重现期的确定144.1.4水文站设计洪水154.1.5 成果合理性分析194.1.6静乐县城段河道设计洪水204.1.7非汛期设计洪水214.1.8综合分析22

3、4.2壅水分析计算224.2.1基本资料224.2.2桥位壅水分析234.3河势影响分析265防洪综合评价275.1大桥建设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与影响分析275.2大桥建设与防洪标准和水利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275.3大桥建设与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275.4大桥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275.5大桥建设对已建堤防工程、滚水坝的影响分析285.6大桥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285.7大桥建设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286大桥建设防洪影响防治措施296.1大桥壅水防治措施296.2对河道防护林和占用和滩地影响的防治措施297结论和建议30附:一、 业主委托函二、 河道横断面图三、 静乐县迎新大

4、桥平面布置图四、 静乐县迎新大桥设计图五、 大桥段河道河势变化图1概述1.1项目背景静乐县迎新大桥工程位于汾河上游静乐县城迎新街西段的汾河干流上,大桥全长189.5m,桥宽18m,其中车行道宽15m,两侧人行道各宽1.5m。由于该大桥位于汾河干流上,且紧邻静乐县城,根据水利部、国家计委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文)“对于重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编制防洪评价报告”,并且以水建管2001618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进行防洪与河势影响论证”。为此,2004年7月,受静乐县迎新大桥建设项目部的委托,我院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对工

5、程设计资料研究和现场查勘后,开展了静乐县迎新大桥防洪评价工作。1.2评价依据静乐县迎新大桥防洪评价的依据是业主的委托要求、国家的规程规范以及地方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业主的委托函;(2) 防洪标准(GB56201-9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5) 水利部、国家计委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文);(6) 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通知(水建管2001618号文);(7) 山西省河道管理条例;(8)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规范(SL44-93);(9)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GJ021

6、-89);(10)静乐县迎新大桥施工图设计(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11)静乐县迎新大桥施工组织设计报告(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12)汾河流域修订规划;(13)山西省汾河上游干流河道治理工程。1.3技术路线以及工作内容本次评价的技术路线是现场勘察、河道测量、基础资料收集整理、防洪影响分析计算等。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河道演变分析、设计洪水分析、桥位处建桥前后的洪水位分析、大桥壅水影响范围以及防洪影响范围内应采取的防治措施等。本次评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在设计洪水情况下,大桥对洪水位的影响、大桥对河势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提出了防洪影响评价成果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2基

7、本情况2.1迎新大桥工程概况2.1.1大桥总体布置静乐县迎新大桥工程位于汾河上游静乐县城迎新街西段的汾河干流上。大桥东连滨河东路与迎新街交叉口,向西接迎新街西段。大桥东西向分别与现状路平交,大桥中心线与迎新街中心线延长线一致。大桥中心线与滨河东路交点桩号为0+000,桥中心桩号0+101.05,纵断设计中在桥中心(0+101.05)设变坡点,两侧纵坡均为2.45%,在变坡点处设R=5000m的竖曲线。桥中心桥面设计高程1210.192m。大桥具体布置见附图1。大桥上部结构形式为变截面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桥跨布置为19.75m+530m+19.75m=189.5m,桥宽18m,其中车行道

8、宽15m,两侧人行道各宽1.5m。横断面采用单幅桥布置,箱梁横断面为一箱四室,箱梁底宽15m,顶宽18m,桥面悬臂板两侧各1.5m。边跨梁端为安装伸缩缝,在纵桥向1m范围内悬臂加厚,跨中及端支点梁高0.8m,桥墩支点处梁高1.6m。桥面铺装由上而下为4cm沥青混凝土、三涂YW-1改进型防水层、518.85cm钢筋混凝土铺装层。桥面横坡为1.5%(按中拱曲线形成),人行道设2%倒坡。桥面设铸铁泄水管。栏杆采用草白玉制作的石材栏杆。大桥具体设计见附图2。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壁式桥墩配桩基,壁厚0.9m,桩直径1.2m,为嵌岩桩。重力式桥台,桥台两侧设伸缩缝。桥台支座采用橡胶支座,桥墩支座采用普通板

9、式橡胶支座。为防冲刷桥台基础,沿桥台前墙做5m铅丝笼抛片石护底。滨河东路在上下游各100m范围与现状接顺,大桥上、下游各15m堤坝与桥台接顺(堤坝按现状恢复),迎新街在120m范围内与现状接顺。该大桥的施工主要分为下部施工阶段和上部施工阶段。下部阶段施工又分为桩基施工、承台施工、墩台施工等;桩基施工采用冲击钻机开挖成孔,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对于主槽中的4#和5#号桩基施工时,采用土袋围筑岛施工。承台施工顺序同桩基施工顺序,基础采用挖掘机开挖,水泵抽水排水,然后进行承台的整体浇筑;墩台的为重力台配扩大浅基,扩大基础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清基到位,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上部施工阶段包括箱梁体施工和

10、桥面系施工;箱梁现浇采用梁式支架施工;桥面系包括桥面铺装、泄水管及草白玉栏杆等。2.1.2大桥技术指标及标准(1)大桥总宽18m:15m机动车道、21.5m的人行道;(2)车辆荷载:城A级;(3)人群荷载:4kN/m2;(4)地震设防烈度:7度;(5)大桥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741.66m3/s;(6)引桥路基防洪标准:20年一遇。 2.2河道基本情况2.2.1流域概况(1)地理位置静乐县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西北,忻州市的西南。东临忻府区,西至岚县,南与娄烦相接,北与宁武为邻。迎新大桥位于静乐县城的西侧的汾河干流上。(2)河流水系迎新大桥跨越汾河。汾河为山西省第一条大河,黄河

11、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和运城6个地市、27个县(市),在运城市万荣县庙前汇入黄河,全长716km,流域面积39471km2。迎新大桥位于汾河上游的静乐县城段河道上,该段河道支流汇入较多,较大的支流有东碾河、西碾河等。汾河上游水系见图2-1。(4)社会经济概况静乐县城是晋西北主要城镇,截至2001年年末全县总人口15.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4万人,乡村人口13.17万人。静乐县城总人口为1.85万人,占全县城镇人口的70%。静乐县主要收入以工业为主,分别为采煤、水泥、化肥以及机械加工等,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2.31亿元,工业生产总值

12、为0.64亿元。2.2.2河道概况汾河上游河道从汾河源头雷鸣寺至静乐,全长58.04km,流域主要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北有管涔山,东有云中山,西有吕梁山、芦芽山,海拔高程由2783至1120m,地势高峻,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气候高寒,除个别林区外,大部分地区植被率较差,水土流失严重。静乐县城段汾河河谷宽度约1500m,河道纵坡约4,河床质以砂卵石、粗颗粒泥沙为主。在永安镇静乐县城段主要有一级支流双路河、万辉河、东碾河以及西碾河汇入。2.2.3水文、气象(1)气候特征汾河上游位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并具有山区气候之特点:春季回暖迅速,气温日变化较大,雨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多风沙;夏

13、季气温高,雨量集中,空气湿润,风速较小;秋季降温迅速,雨量骤减,气候凉爽;冬季严寒干燥,雨雪稀少,多偏北风。(2)气象要素工程区设有静乐气象站。根据静乐气象站19712000年多年平均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9.4mm,多年平均气温6.8,多年平均蒸发量1564mm(20cm蒸发皿),最大冻土深149cm,平均无霜期146.4天,多年平均风速2.1m/s,历年最大风速为16m/s。逐月平均气象要素见下表2-1。静乐气象站地面气候要素表表2-1站名月份项目123456789101112全年静乐多年平均降水量(mm)2.24.510.723.332.561.6114.0115.

14、564.029.19.92.0469.4多年平均气温-9.4-6.30.88.615.319.221.019.313.67.5-0.6-7.96.8多年平均风速(m/s)2.22.32.52.92.62.31.81.71.71.81.92.02.1大风日数(d)2.22.23.34.24.62.61.00.70.70.61.11.424.5多年平均蒸发量(mm)37.250.3106.1189.7263.0246.5195.0162.0124.499.055.235.51563.8最大冻土深度(cm)13314914612750003155198149无霜期(d)146.42.2.4地形、地貌

15、该区域的地势东南、西北与北部高,中部及南部低,海拔高程12122783m。地貌形态分为宁(武)静(乐)向斜剥蚀低中山区和侵蚀堆积河谷区,中山区主要为汾河两岸山地;侵蚀堆积河谷区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河谷地段,包括河床、漫滩和河流阶地,河谷宽0.22.0km,呈“U”型河谷,河床高程12121490m。工作区内发育三级阶地,在汾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一般左岸较右岸发育。一级阶地,高出河床0.57m,表层为粉土,其下为卵石混合土,阶面平缓,一般沿河凸岸分布,属堆积阶地;二级阶地,高出河床813m,岩性组成上部为粉土,下部为卵石混合土,为基座阶地,局部为堆积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043m,岩性组成上部

16、为粘性土,下部为卵石混合土,为基座阶地。2.2.5河道现有防洪概况汾河干流静乐段河道已于20012002年期间进行了系统治理,治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的供水安全以及保护两岸村镇和滩地免受洪水灾害。万家寨引黄工程是山西省西北部的大型引水工程,担负着向太原、大同和朔州三个城市的供水任务。总干设计流量48m3/s,向太原供水的南干线设计流量25.8m3/s。从头马营到汾河水库是南干线唯一一段利用天然河道输水线路,该河段是保证引黄水清洁安全高效输水到太原的重点河段。该段河道治理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两岸堤防间宽度190m左右。堤防工程等别为等,右岸堤防主要以土堤为主,护岸采用重

17、力式浆砌石防护,堤防基础埋深一般在23m,基础防护采用铅丝石笼防护;左岸堤防与静乐县的滨河路结合,堤路一体,仍采用重力式浆砌石防护。2.3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情况2.3.1现有堤防工程概况静乐县城段河道已建堤防采用复式断面设计,土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浆砌石堤为5年一遇,20年一遇行洪能力为1828m3/s。土堤顶宽均为4.0m,内外边坡均为1:2;浆砌石堤顶宽均为0.4m,右岸浆砌石堤高3.3m,堤内边坡为1:0.357,基础高度为0.5m,基础宽度为1.9m;左岸为公路堤防。堤防断面型式见图2-1。图2-1右岸堤防断面图2.3.2沙会滚水坝工程概况沙会滚水坝也称南干渠渠首枢纽工程,位于

18、静乐县沙会村的汾河干流上,滚水坝上游距静乐县城2km,下游距沙会水文站700 m。沙会枢纽为有坝无调节引水枢纽,工程始建于1975年,控制流域面积2799km2,枢纽工程左右对称,包括左右两侧的冲沙闸和进水闸。原设计滚水坝坝长240 m,坝高4.3m,为浆砌石面溢流坝;下接砌石消力池长20m,深1 m;铅丝石笼海漫长10 m。冲沙闸、进水闸每侧为一孔,净宽分别为2.5 m、2.0 m。枢纽东岸的南干渠原设计引水流量1.5m3/s,控制面积1万亩,干渠长度8.6 km。该滚水坝在2002年也已完成修复施工,坝体采用折线型实用堰,高堰段堰顶高程为1200.34m。堰面上游取1:0.5的斜坡,堰宽3

19、.0m,堰后接1:1.861的斜坡与消力池相接。坝基宽度分别为9.0m。低堰段堰顶高程1200.04m,低堰段和高堰段堰面曲线是通过其下游斜坡调整后与消力池底板高程平顺连接。2.4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除现有的堤防工程和下游沙会滚水坝外,本段河道没有规划其它水利工程。3河道演变3.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汾河上游静乐段属山区河流,河道纵坡4.1,坡陡流急,河床主要以卵石和砾石为主,河谷宽度1500m。该段河道左岸受山体岩石控制,右岸有堤防和控导工程,河势基本稳定,河流冲积物以卵石、砾石和漂石等粗颗粒为主,且沿程有分选现象。根据静乐水文站19701985年实测大断面资料分析,见图3-1。该段河道相对比较稳

20、定,主槽摆动范围在100m左右。3.2河道演变分析该段河道在2002年修建堤防工程以后,河床形态主要受大洪水的影响,主槽摆动范围相对较小,中小水时主槽稳定在两岸堤防之内。受下游沙会滚水坝的控制,该段河道主要以淤积为主,在发生大洪水时,才会发生冲刷。3.2.1河道平面变形分析静乐县城段河道纵坡陡,水流流速大,促使河床向变形方向发展,由于该段河床组成基本为卵石或砾石,抗冲性能强,使冲刷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受下游沙会滚水坝的控制,该段河道在县城附近水流流速有所减缓,因此,该段河道主要以淤积为主,在发生大洪水时,才会发生冲刷。另外,在支流汇入点,由于洪水期支流经常携带大量砾卵石和泥沙,逐渐形成洪积扇使

21、干流主槽发生改变。3.2.3河道纵向变形分析该段河道沿程冲淤变化是随着来水来沙的不同,有时发生冲刷有时发生淤积,但由于各个河段内随着河型的不同沿程冲淤变化也各不相同。已建的沙会滚水坝,使主河槽的摆动受到明显的制约,河道下切明显降低,过分弯曲的河段已得到初步治理,堤防工程的效果明显。但由于标准较低,局部河段主槽摆动仍然会发生。4防洪评价计算4.1设计洪水4.1.1水文基本资料汾河水库上游干流先后设立过4个水文测站,其中静乐水文站观测系列最长,于1943年设立,但由于40年代战争动乱,仅观测两年,且测验断面位置不详,资料精度差,从50年代开始资料完整可靠,至今已有40多年实测资料,这部分资料曾多次

22、使用,未发现大的问题。宁化堡水文站位于宁武县宁化堡村,控制流域面积1056km2,于1953年设站,1954年6月停测,1957年恢复观测,1962年又停测,直至1991年汾河上游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又恢复观测。岔上站位于林区,下垫面条件与工程区差异较大,且控制面积仅29km2,本次不采用。下静游站设立于1953年,1958年停测,实测资料不足5年,本次也不采用。有关测站的基本情况见表4-1及图2-1。水文测站基本情况表表4-1河流站名面积(km2)观测期限备 注汾河岔 上291958.9迄今1959年8月1日上迁1270m宁化堡10561957.61962.490年代恢复静 乐2799194

23、3迄今1943年测验断面位置不详;1951年7月下迁1000m;1954年1月1日下迁350m;1954年6月下迁50m;1956年1月1日下迁110m下静游44231953.61958.12汾河上游静乐水文站以上共有雨量站16个,根据地理位置的分布本次设计采用以下9个站的降雨资料,各雨量站基本情况见表4-2。雨量站基本情况表表4-2 河流站 名观 测 场 地 点设立年份备注汾河岔 上宁武县岔上乡岔上村1958东 寨宁武县东寨乡东寨村1953圪洞子宁武县西马坊乡圪洞子1962宁化堡宁武县宁化堡乡宁化堡村1953段家寨静乐县段家寨乡段家寨村1953娑 婆静乐县婆娑乡婆娑村1953康家会静乐县康家

24、会乡康家会村1965西马坊静乐县西马坊乡西马坊村1953静 乐静乐县城关镇沙会村19344.1.2暴雨、洪水特性本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的地区分布不均,大面积暴雨发生次数较少,常以局部洪水为主。根据山西省暴雨洪水图集查得静乐站多年平均24小时点暴雨为60mm。暴雨持续时间一般小于24小时,超过三天的比较罕见。流域内洪水年内分配不均,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最早涨洪时间为五月上旬,最晚为十月下旬。通常暴雨历时较短,一般洪水历时仅13天,而形成的洪水峰大量小。流域内洪水年际变化也较大,根据静乐站4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资料统计分析,实测最大年份1967年为2230m3/s,实测最小年份1965年

25、为41m3/s。4.1.3调查洪水及其重现期的确定汾河上游历史洪水曾进行过多次调查和复查,本次评价河段调查洪水成果采用山西省洪水调查成果表(全国雨洪办1983年10月)整编刊印成果,静乐站1929年历史调查洪峰流量为3840m3/s。根据汾河上游静乐、娄烦等各县县志的考证及对照,1929年发生在静乐附近的大洪水为自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所以确定其调查期为72年。4.1.4水文站设计洪水宁化堡水文站和静乐水文站位于该铁路工程的上游和下游段,本次设计洪水采用宁化堡水文站和静乐水文站实测资料进行洪水分析。4.1.4.1宁化堡水文站设计洪水(1)资料的插补延长宁化堡水文站具有19571961年

26、、19921996年共10年实测资料。本次设计采用静乐站与宁化堡站实测洪峰流量建立相关关系,见图2-2。根据暴雨中心分布的不同,可得到三种关系,即:暴雨中心位于宁化堡以上时,相关关系为:Y 9.72 X 0.65流域普遍降雨时相关关系为:Y 3.31 X 0.67暴雨中心位于宁化堡下游时相关关系为:Y 0.78 X 0.74式中:Y 宁化堡站年最大洪峰流量;X 静乐站年最大洪峰流量。根据宁化堡上游雨量站岔上、东寨、东马坊、圪洞子、宁化堡以及宁化堡下游雨量站段家寨、西马坊、康家会、静乐9个站19541956、19621991年的降雨量情况,每年选静乐站最大的34场洪水,分析宁化堡可能产生的最大洪

27、峰流量,采用图4-1的相关关系插补宁化堡站19541956、19621991年的洪峰流量系列,见表4-5。宁化堡站洪峰流量系列表表4-3 单位:m3/s年份洪峰流量Qm年份洪峰流量Qm1954289*197681*1955210*1977393*1956151*1978320#19572191979579#19582061980160*19596701981232#19604981982173*19611741983341*1962698#198495*1963143*1985202&1964320#198678*1965171*198772*1966949#1988245*19671459#

28、1989255*1968517#199085*19691078#1991105*1970708#19925031971316#1993601972171#19942001973564#19953001974535#19961991975384#均值351表中:#表示暴雨中心位于宁化堡以上,*表示为流域普遍降雨,&表示暴雨中心位于下游。(2)洪水分析根据插补延长后的宁化堡站19541996年洪峰流量,进行频率分析,线型采用P-III型,频率计算成果见表4-4,频率曲线见图2-3。宁化堡站设计洪峰流量表表4-4项 目特征参数各频率设计值P(%)均值CvCs/Cv12510计算采用计算采用洪峰流量m

29、3/s)3513800.841.102.2197616441220906由于宁化堡无历史洪水调查资料,而静乐站有历史洪水调查资料,考虑到上下游协调一致,本次将宁化堡的均值参考静乐站适当抬高。4.1.4.2静乐水文站设计洪水分析静乐具有19541996年共43年实测系列,系列见表4-5。静乐水文站洪峰流量系列表表4-5 单位:m3/s年份洪峰流量Qm年份洪峰流量Qm192938401976297195478919771250195549119784431956299197953819574391980325195837119811010195963919823661960506198310101

30、96134619841501962718198518301963277198611119642161987991965411988616196611501989656196722301990126196853419911751969140019924121970733199329319712861994457197214419959481973517199616301974694均值650.91975441频率分析中加入1929年历史调查洪峰流量,其调查期按72年考虑,线型采用P-III型,先由矩法初估均值及Cv,再通过适线法调整参数,适线时尽可能拟合全部点据,频率曲线见图4-1。根据适线成果

31、求出静乐站不同频率设计洪峰流量见表4-6。静乐站设计洪峰流量表表4-6项 目特征参数各频率设计值P(%)均值CvCs/Cv0.51251020计算采用计算采用洪峰流量(m3/s)650.96500.941.052.23740321026902020152010274.1.5 成果合理性分析本次分析成果与汾河上游各站洪水分析成果进行了比较,比较成果见表4-7。表4-7 汾河上游各站洪水分析成果序号站名特征值各频率设计值均值CvCs/Cv1%2%5%10%1宁化堡水文站3801.102.21976164412209062静乐水文站6501.052.232102690202015203汾河水库860

32、1.052.24250357026702010注:表中1、2为本次设计成果,3为1999年汾河中游段河道治理工程可研报告的成果。汾河上游气候和地形条件基本相似,从表5-7可以看出,均值自上游向下游递增,而Cv值自上游向下游稍有减小,符合本流域的产汇流规律,说明本次成果是合理的。宁化堡水文站设计洪水和静乐站设计洪水成果在2001年山西省汾河上游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已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4.1.6静乐县城段河道设计洪水迎新大桥虽然位于静乐水文站上游4km处,但由于区间有两大支流汇入,因此,静乐县城段河道设计洪水不宜直接采用静乐水文站设计洪水成果。为计算该段干流河道洪峰流量,本次

33、设计绘制了QmPF关系曲线,采用1999年汾河中游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汾河水库设计洪水成果,和本次根据山西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中的推理公式法计算汾河上游头马营控制断面和蒯屯关断面的不同频率的洪水设计值以及宁化堡站和静乐站洪水分析成果,求得不同频率的面积比指数n值为0.479,见图2-5,又与我院近期完成的下静游水库可研报告采用n值(n=0.5),蒯屯关水库规划中采用的n值(n=0.475)做了比较,确定上游段n值采用0.5。大桥控制断面的流域面积及设计洪峰流量见表4-8。洪峰流量计算表表4-8控制断面流域面积A(km2)洪峰流量Qm(m3/s)P=1%P=2%P=5%P=10%迎新大桥2

34、2932911233618281375备注 Qm1%=60.81A0.5 Qm2%=48.81A0.5 Qm5%=38.18A0.5 Qm10%=28.73A0.54.1.7非汛期设计洪水根据本流域洪水特性和变化规律,施工洪水时段分为两期,即汛期和非汛期。汛期为当年的6月9月,非汛期为当年的10月次年的5月,可分为4期,即:10月1日11月30日,12月1日2月28日,3月1日4月30日,5月1日5月31日。另外,引黄工程南干线已建成投入运行,流量为25.8m3/s,在枯水期应考虑引黄入汾工程对流量的影响。汾河一般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冰冻期。非汛期洪水根据静乐站历年实测非汛期洪峰流量资料

35、,采用P-III型适线,求出静乐站不同频率设计非汛期洪峰流量见表4-9。静乐站非汛期洪水成果表表4-9 单位:m3/s频率(%)分 期51020天然考虑引黄水流量天然考虑引黄水流量天然考虑引黄水流量10月1日11月30日111136.86893.83358.812月1日2月28日2752.81944.81136.83月1日4月30日4469.83661.82853.85月1日5月31日160185.86085.84065.84.1.8综合分析根据迎新大桥设计资料,该大桥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成果均采用2742m3/s,与本评价设计成果2911m3/s基本一致,并且是本次评价成果偏于安全。4.2壅

36、水分析计算4.2.1基本资料(1)设计洪峰流量根据水文分析成果,大桥断面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1828m3/s,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2911m3/s。(2)河道横断面资料该段河道横断面资料采用2004年8月实测资料,各断面资料见附图。(3)运行工况工况1:现有堤防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堤防内最大过流能力为1828m3/s,桥位处相应洪水位为1206.47m。工况2:100年一遇洪水条件,现有堤防已超过设防标准,河道全断面过流,相应洪水位为1206.70m。(4)河道洪水水位计算方法河道水面线计算采用滩槽不同糙率的一维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计算。复合一维恒定非均匀渐变流基本方程为:Z

37、断面水位(m);Q 断面流量(m3/s);V 平均流速(m/s);、分别为动能修正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K 综合流量系数,由下式确定:K=AiRi(2/3)/ni式中Ai、Ri、ni分别为滩槽的过水面积、水力半径和糙率。河床糙率选择主要参考静乐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河床主槽糙率取0.03,两岸滩地在汛期都种植高杆作物糙率取0.05。4.2.2桥位壅水分析(1)现状河道洪水位计算根据大桥桥位段河道实测断面资料,经采用一维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求得河道现状条件下洪水位和断面平均流速,具体见下表4-10。河道现状洪水位成果表表4-10频率桩号河底高程(m)平均流速(m/s)水面宽(m)洪水位(m)备 注5

38、%01203.23.811871206.47 桥位处3301204.83.651851208.08 6351206.03.151931209.27 8351206.42.672211209.84 11341207.23.022411210.36 13841208.44.162391211.21 15941209.12.831981212.67 18991209.733.731761213.21 23541211.62.451921216.28 1%01203.23.235901206.70 桥位处3301204.83.684781208.21 6351206.02.575511209.71 8

39、351206.42.215491210.17 11341207.22.85831210.70 13841208.42.277781211.60 15941209.11.928071212.25 18991209.732.817521213.42 23541211.62.575361215.93 (2)桥位壅水高度计算桥墩壅水计算参照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中的壅水高度计算公式进行。式中:桥前最大壅水高度(m);系数,对于有等河滩的平原河流,河滩堤阻挡的流量和设计流量的比值确定;桥下平均流速,对于粗砂、砾石、小卵石河床,桥下流速等于设计流速和天然状态桥下平均流速的平均值。断面平均流速,为设计流量被全

40、河过水断面(包括边滩和河滩)除得之商(m/s)。各设计频率的洪水位壅水高度计算结果见下表4-11。壅水高度计算成果表表4-11位置工 况河道平均水深h0(m)桥孔底总净宽B(m)桥孔过水总面积(m2)河道平均流速(m/s)桥下平均流速(m/s)系数水面壅高值 (m)桥位20年一遇洪水条件2.591804663.814.340.050.22100年一遇洪水条件2.263694073.234.680.101.15(3)建桥后壅水影响范围的计算河道建桥后洪水位仍采用水面线计算方法,以大桥断面壅水高程作为控制水位推求壅水影响范围。计算成果见下表4-12。建桥前后河道洪水位成果表表4-12频率桩号河底高

41、程(m)水面宽(m)左堤高程(m)右堤高程(m)建桥前洪水位(m)建桥后洪水位(m)备注5%01203.21801208.281208.281206.47 1206.69桥位处3301204.81851208.551208.601208.08 1208.106351206.01931210.041209.501209.27 1209.278351206.42211210.901210.401209.84 1209.8411341207.22411211.681211.541210.36 1210.36 13841208.42391212.231212.101211.21 1211.21 159

42、41209.11981212.901213.201212.67 1212.67 18991209.731761213.801214.001213.21 1213.21 1%01203.23301208.281208.281206.70 1207.85 桥位处3301204.85731208.551208.601208.21 1208.92 6351206.05461210.041209.501209.71 1209.71 8351206.45491210.901210.401210.17 1210.17 11341207.25831211.681211.541210.70 1210.70 13

43、841208.47781212.231212.101211.60 1211.60 15941209.18071212.901213.201212.25 1212.25 18991209.737521213.801214.001213.42 1213.42 有上表可知:大桥建设后2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桥前壅水高度0.22mm,相应洪水位1206.69m,壅水影响范围350m;10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桥前壅水高度1.15m,相应洪水位1207.85m,壅水影响范围630m。4.3河势影响分析该段河道的河势主要受下游沙会滚水坝和已建的两岸堤防控制,相对比较稳定。大桥横穿已建两岸堤防,仅有6个桥墩位于

44、主槽中,且每个桥墩均为圆柱型(桥墩直径0.9m),因此,大桥建设对该段河道河势的变化影响甚微,但由于桥墩压缩水流,会导致桥位处流速变大,造成桥位下游局部冲刷加剧。5防洪综合评价5.1大桥建设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与影响分析该段河道没有规划水利设施,因此,不存在大桥建设对水利规划设施的影响问题。5.2大桥建设与防洪标准和水利管理要求的适应性分析大桥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满足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要求。大桥右岸引桥路基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与静乐县城的防洪标准一致,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可以破路行洪,满足该段河道水利管理要求。5.3大桥建设与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大桥建成后,洪水受桥墩壅水作用将使20年一遇洪水水位抬高0.10m,影响范围为80m,远远小于堤防的设计超高值0.70m,因此,大桥的建设对20年一遇洪水影响甚微。大桥建成后,洪水受大桥桥墩和左右岸引桥路基的影响,使100年一遇洪水水位抬高1.15m,影响范围为630m;因此,大桥建设对100年一遇洪水影响较大。5.4大桥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大桥横穿已建两岸堤防,对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