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重难点易漏点梳理(原创)_第1页
生物重难点易漏点梳理(原创)_第2页
生物重难点易漏点梳理(原创)_第3页
生物重难点易漏点梳理(原创)_第4页
生物重难点易漏点梳理(原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一1 .真核细胞核基因遵循孟德尔法则,质基因不遵循蓝球藻颤藻2 .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蓝藻念珠藻发菜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3 .酵母菌、毛霉、青霉菌为真核细胞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壳多糖(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细胞壁)4 .显微镜下一行细胞放大a倍:数量c放大na倍:数量c n显微镜圆形视野内放大a倍:数量d放大na倍:数量2 n2物象偏向哪一方,即向哪一方移动5 .元素鲜重含量:OCHN元素干重含量:CONH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主要元素:C, H, O, N, P, S?6 .还原糖+斐林试剂新制Cu(OH)2Cu2O(砖红色)叶绿体:类

2、囊体薄膜折叠为基粒无膜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10 .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小转录囊泡囊泡11 .细胞核一核糖体一内质网一高尔基体一细胞膜/ /(加工合成蛋白质,合成脂质)(加工分类包装蛋白质,细胞壁形成有关)主动运输:小肠上皮吸收葡萄糖注12 .选择透过性协助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自由扩散:水、。2、CC2、甘油、乙醇注:部分主动运输可借助 Na+/K+泵产生的能量例:(2019 泰州期末)右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ATP直接供能B.钠离子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

3、助扩散C.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存在于红细胞膜上D.载体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基因不同13 .胞吞、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14 .有氧呼吸:酶(一)C6H12 O6 一丙酮酸+H +少量能量场所:细胞质基质酶(二) 丙酮酸+H 2O-CO2+H+少量能量单糖、麦芽糖、乳糖为还原糖场所:线粒体基质脂肪+苏丹出一橘黄色苏丹IV 红色3min1min酶(三)H+O 2-H2O+大量能量9.细胞膜结构特点:流动性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同核孔)染色后用50%酒精洗去浮色蛋白质+双缩月尿一紫色(先加OH-、再加Cu2+)7 .环状多肽肽链数视为 0,肽键数为(n-0 )个8 .A-PPP (A:腺喋吟+核

4、糖,即腺甘,可转化为RNA)甲基绿检验 DNA, 口比罗红检验 RNA(核糖体含 rRNA), 健那绿检验线粒体(蓝绿色)场所:线粒体内膜酶无氧呼吸:(一)C6 H12。6一丙酮酸+ H+少量能量酒精+ CC2(二)丙酮酸? (不产生ATP消耗H)乳酸两步场所均在细胞质基质15.储存粮食:低温、低氧、干燥储存蔬果:一定温度(一般大于0C)、低氧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崎CO2总量18 .吸能反应:消耗ATP(如离子主动运输,细胞生长、分裂等放能反应:合成ATP19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NADP + ,ADP和Pi20 .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消耗量16.

5、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640680nm ; 430470nm )名称颜色色素含量溶解度/ 扩散速度胡萝卜素橙黄41口黄32叶绿素a蓝绿13叶绿系b黄绿24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30470nm)1最大/快;4最小/慢17.细胞质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原生质一一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原生质体一一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光合速率L研磨提取色素过滤绿叶四理叶龄-二氧化唯:研磨充分一躁I酸钙:保护叶绿素-无水乙静:溶解色费制备除纸条收集注液-瑞剪去两角:使犷散均匀画底液细绕细.齐,直(待干后重复一两次)(过滤时应使用纱布,不能使用滤纸)21.仅 有/无 丝分裂有细胞周期分裂间期:G1:进

6、行RNA和有关蛋白质合成S: DNA复制,中心体复制G2: RNA和蛋白质合成(特别是微管蛋白)22 .观察减数分裂用碱性染料 (龙胆紫、醋酸洋红)染色解离液:15须量分数HCl+95%体积分数酒精漂洗作用: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23 .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24.分裂期染色体中DNA高度螺旋化,无法正常转录25.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观察不到;细胞板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细胞结构,可以观察到。*CMid nr 酶活性“叁26.细胞衰老:代谢减慢,降低“/ ,号,细胞核体积增大, 工呼吸当书物质运输皿I L.比核膜向内折叠,染色质收缩,色素沉积 1.原核细胞可同时进行转录和翻译2.翻译方向

7、:长肽链 一短肽链3.S型菌有毒、R型菌无毒4.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混合培养.结果产清液的放射性高I.沉淀物的放射性低混合培弗一丹里 r搅拌、离心.“果沉淀物的放射性高5.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必修三液T细胞一胸腺发育成熟18.体液免疫作用迅速;细胞免疫作用较慢特性结合并消灭抗爆H接刺激6 .A+G = T+C;若在一条链中 U=m,则所有链上 =c=m G+CG+C若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G=a ,则另一条链A+C=aDNA分子复制n次,子代DNA共2n个(多起点复制)7 . 3个终止密码子:UAA

8、,UAG,UGA8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种(43-3 )9 .若已知AA, Aa,aa基因型频率,求 A (a)基因频1AAX 2+Aa x 1率:贝U A%=AA% + 2Aa% =所有个体数X2 X100%aa x 2+Aa x 1a%=所有个体数x 2 X100%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显性纯合子个体数 X2+雄性显性个体数+雌性杂合个体数=雌性个体数 2+雄性个体数(隐性同理)10 .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不能发生基因重组11 .易位:非同源染色体倒位:同一染色体DNA分子缺少若干基因:染色体变异基因上若干对碱基对缺失/替换:基因突变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12 .遗传变异+自然

9、选择+地理隔离一新物种13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 .突变(有害/无害的可遗传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 进化提供原材料6 .生殖隔离:不能够相互交配或后代不育7 .自然选择决定发展方向基因多样性8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血浆9 .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淋巴,余下为细胞内3组织液正常人体液pH:7.357.45 ,体温37 c左右血糖正常值:0.81.2g/L 即 3.96.1mmol/L10 .细胞代谢环境为细胞内液11 .体内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旦配电流方向12 .静息电位K+外流(外正内负)二三1三金:三:建三二F + -1卡.一- 一 兴奋传导N

10、a +内流(外负内正)一一 +*二7 + 一未兴奋区舞奇贝未善南区13 .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山传导力向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14 .神经递质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抑制I下丘随a,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胞干、乂;瓦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抠.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街的调节中根. 还与生物节律蒯筐制。美小帧/.d.调书笔体运动的低级中也*亚修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有做一中枢短期记忆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15 .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16 .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神经调节体液调

11、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7.造血干细胞分化B细胞一骨髓发育成熟一 体液免疫图示,. T细胞被破坏,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19 .过敏反应再次接触过敏原(抗原)时发生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20 .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 促进托插枝条的生根生长素合成原料:色氨酸 (Trp)生长素合成场所: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胚芽鞘、幼叶、幼根)非极性运输:韧皮部中进行(液体为乙烯利)作用促进作用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器官衰老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种子萌发赤霉素脱落酸青

12、鲜素:保持蔬菜鲜绿类别图解相关结果遮盖法直立生长向光生长暗箱法直立生长向光(小孔)生长插入法向右侧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向光弯曲生长移植法直立生长向左侧生长中IAA的含量a= b + c, bc旋转法直立生长向光生长向小孔生长茎向心生长,根离心 生长横置法a= b, c= d,都促进 水平生长ab, c 细胞分裂素,有利于根的形成生长素浓度细胞分裂素,有利于芽的形成10 .工厂化培养至愈伤组织阶段11 .植物细胞融合技术意义:克服不同种生物远缘杂交障碍12 .动物细胞培养:温度一 36.5 0.5 C; pH 7.27.413 .单克隆抗体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早期胚胎培养

13、液动物细胞培养液盐类无机盐、有机盐无机盐、微量兀素14.受精卵-卵裂期-桑甚胚-囊胚(孵化) -原肠胚营养物质氨基酸、核甘酸糖、氨基酸调节物质1H维生素、激素促生长因子特有成分血清血清、血浆15.受精的标志是在透明带和卵细胞膜之间观察到两个 极体;而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的融合16. ES/EK(胚胎干细胞)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细胞获得理论基础实例物质循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北防护林”建设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富营养化、过度放牧整体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桑基鱼塘系统整体 性原理固氮共生版权所有二。二。年七月十一日第五次修订终稿附:高中生物科学

14、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 、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2 、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 21 种。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 细胞。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5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19 世纪 30 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

15、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7 、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 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2 、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 、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

16、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 、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 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 、欧文顿: 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2 、 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

17、出来,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 、 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 2 倍。提出假说:细 胞膜中的脂质是双层的。4、罗伯特森: 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 亮- 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5 、 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 、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 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

18、 、 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8 、 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五、酶的发现史(必修一第78页、第 81页)1 、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2、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 蛙 精。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 发挥作用,他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

19、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6 、 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必修一第100页、第101 页)1 、 1771 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2 、 1779 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 J.Ingenhousz )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

20、物体只 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3 、 1817 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4 、 1845 年,德国的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5 、 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6 、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和水绵进行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 发现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红光和蓝紫光。7 、 1939 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8 、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卡尔文及其合作者用

21、小球藻做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14法研究光合作用,C标记CO2追踪,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附: 1958 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 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七、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史(必修二第 2 33 页)1 、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 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假说演绎法) () 。 1866 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 ,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

22、律和遗传因子学说,但未引起任何反响。2、1900年,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孟德尔的工作,人们开始认识到孟德尔提出的理论的重要意义。3、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4、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 所证实。5、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 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的学说。(类比推理法)()6,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

23、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假说一演绎法)(),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他还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7、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 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 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八、遗传物质的发现史()(必修二第42页)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 DNA,也 就是说DNA

24、才是遗传物质。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 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 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一一所以说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九、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必修二第47页)1、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物图谱。2、查哥夫,发现 DNA分子中腺喋吟(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喀咤(T)的量,鸟喋吟(G)的量总是等于胞喀咤 (C)的量,为著名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3、1953年

25、,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构建法)。()之后不久,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提出了 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4、1958年,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 DNA的半保留复制。5、1957年克里克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提出中心法则。HNA - 版白质现代中心法则:6、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注:克里克版中心法则: 十、育种相关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H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史(必修二第116)1、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26、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 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美国人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注: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

27、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十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现(必修三第 8 页)1 、贝尔纳(法国人)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857 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2、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 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十三、促胰液素的发现(必修三第23 页)1 、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2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小肠黏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