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七言绝句的语言特色_第1页
元好问七言绝句的语言特色_第2页
元好问七言绝句的语言特色_第3页
元好问七言绝句的语言特色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元好问七言绝句的语言特色元好问( 1190-1257),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曾在遗山读过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 生,是文学史上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一颗巨星。遗山论诗力主“天然” ,推崇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推崇谢诗“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 五字新”,盛赞他们洗尽铅华、清新自然的诗风。在诗歌语 言上,他主张“心声只要传心了” ,语言服从、服务于感情 表达的需要,反对刻意雕琢藻饰,斗靡夸多。遗山认真实践着自己的诗歌主张,他的七言绝句,妙语天成,晓畅明晰,意蕴深厚,情韵悠然。漫山白白与红红,小树低丛看不供。总道楂花香气好,就中偏爱玉珑松。溪童相对采春芽,

2、指似阳坡说种瓜。想得 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游天坛杂诗十三首其二、其四北舍南邻独乐声,夹衣晨起觉秋清。豆田欲熟朝朝雨,唤杀双鸠不肯晴。早起 小桥深竹午风便,一道垂杨带乱蝉。山下行人遮日去,却从茅屋问瓜田。树荫环合水萦回,树下行人坐绿苔。绝似丛蒙山下路,眼中唯欠系舟嵬。纳凉张氏庄二首树荫环合水萦回,树下行人坐绿苔”不用任何修辞手法,也无深奥的典故,信笔直书眼前景物,却给人身临其 境之感。再者: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流水。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癸巳五月三

3、日北渡三首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再现蒙军抢人、掠物、烧杀的罪行,抒写百姓深重的灾难,语言自然而又创新。前人所谓元 好问的诗“巧缛而不见斧凿, 新丽而绝去浮靡” ,确为至评。遗山说“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唐贤所谓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 ”他的七言绝句很多语言平实质 朴,如“短布单衣一幅巾,暂来闲处避红尘。低昂自看水中影,好个山间林下人” (溪上 );“不知黄屋不知尧,喧寂何心计一瓢。我是许由初不尔,只将盛酒杖头挑”许由掷瓢图)。和这两首诗一样,他大多数七言绝句,明快质朴、通俗易懂而又雅致通畅。杜仁杰说: “今观遗山文集又别是副天生炉鞴,比古人转身处更觉省力。不使奇字,新之又 新;不用晦事

4、, 深之又深。 但见其巧, 不见其拙, 但见其易, 不见其难。如梓匠轮舆,各输技能,可谓极天下之工。如肥 浓甘脆,叠为,可谓并天下之味” 。当然,诗人的妙语天成,是以他的千锤百炼为基础的。遗山认为,写文章,一定要“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 只有反复锤炼、反复雕琢,才能使“豪华落尽” ,不露痕迹 地表现“天然”“真淳”之情。他的许多诗,看似平淡无奇, 细咀嚼,就能发现字字句句,精当含蕴,都浸淫着诗人锤炼 之功,如:“春闺残月晓闻莺,信马都门半醉醒。官柳青青 莫回首,短长亭是断肠亭”(出都)。结尾两句, 语极自然, 乍看似信口吟出。其实 ,“官柳青青” ,暗用王维“渭城朝雨 ?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

5、色新” 诗意,已见出离别之苦;“短长亭 既用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诗意,又谐“断肠” 更写出离别之恨。平淡的诗句,既含蕴了前人诗意,又把诗 人那种彷徨不忍出都的心情表现得凄恻动人。七绝语言的千锤百炼,还体现在叠词、双声叠韵词、顶针、对偶的运用,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和形象性。诗歌因此而显现精细、工稳的特点,是诗人提倡 的“追琢”功夫在诗歌创作上的体现。元好问七言绝句在句法上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大量运用问句。据笔者初略统计,七言绝句使用问句的达 92 首,有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有前两句构成问句,如:送君君去欲何之?暂去还来也不辞”问句在第一句,共笑诗人太瘦生, 谁从惨淡得

6、经营?” 问句在第二句, 是一般疑问句;曲学虚荒小说欺,徘谐怒骂岂诗宜?”问句在第二句,是 反问句。大多数在后两句,如“知君圣处功夫到,且道心盲 作么医?”两句构成一个问句; “长安多少貂裘客?偏画书 生着雪中?”问句在第三句; “世上疑谋待君决,可能藏六 便安全?”问句在第四句; “黄金甲第如何限?谁有怡斋致 乐堂?”三、四两句各是一个问句。有一、二和三、四两句各有问句,如“白发刘郎老更痴,人间那有后天期?茂陵石马专相待,种下蟠桃属阿谁?” (杂著四首其)还有四句一起构成一个设问句,前两句问,后两句答,如: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乐天。” (感兴四首其二 )总

7、之,问句使用非常普遍,非常灵活。或发人深思,引人遐想,别有情趣;或自问自答, 避免平直,曲折有致;或借用反问,增强语气,提高感染力 或说服力。问句的使用,使绝句语言疏密有致,富于变化, 寓“追琢”于“自然”之中参考文献:1姚奠中,元好问全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2 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3 贺新辉,元好问诗词研究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文、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4 李正民 董国炎,辽金元文学研究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年。5 李正民,元好问研究论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6 元好问研究会,元好问研究文集 ,山西人民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