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课件_第1页
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课件_第2页
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课件_第3页
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课件_第4页
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接触网上部工程)技 术 交 底 书编制: 审核: 批准: 2009年 5 月 20 日接触网上部施工技术交底资料一、工程概况*铁路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南部、西起京广铁路新乡站,经菏泽、兖州、临沂站等主要车站至日照站,全长616公里。本项目为对该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适当辅以土建技术改造。该线是中国铁路网煤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铁路网中横贯京广、京九、京沪和沿海铁路通道,是沟通中国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本铁路电气化改造有利于落实中国政府的能源政策、环保政策,有利于提高铁路牵引的能源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1、环境条件项 目 名 称单位数 值区 段新乡巨峰(含)巨峰(不

2、含)日照最高气温4040最低气温-20-15覆冰时气温-5-5最大风时气温1010吊弦、定位器处于正常位置时温度+20+17.5基本设计风速风偏计算m/s2530结构计算m/s3035覆冰时风速m/s1010覆冰厚度承力索mm1010接触线mm55雷暴区等级高雷区高雷区2、污秽区划分:全线均按重污区标准进行设计。3、海拔高度:不大于1000m二、供电方式全线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三、接触网悬挂类型及导线组成正线接触线在跨中设0.5L(L-跨距长度)的预留弛度;站线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直链形),接触线不预留弛度。项目悬挂类型导线组成备 注正线带预留弛度的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JTM120+

3、CTAH120(15kN+13kN)整体吊弦站线及段管线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JTMH70+ CTAH85(15kN+8.5kN)整体吊弦四、线材规格及张力见下表项 目线材名称规 格额定张力(kN)附 注承力索铜合金绞线JTM-12015正线铜合金绞线JTMH-7015站线铝芯钢绞线LXGJ-503软横跨上、下部定位绳(最大张力)铝芯钢绞线LXGJ-80横承力索接触线铜合金电车线CTHA12013正线铜合金电车线CTHA858.5站线供电线钢芯铝绞线2*JL/G1AF-200-18/113最大张力;变电所供电线出线及线路架设线采用2* JL/G1AF-200-18/1,分区所供电线出线及线路架设线

4、采用JL/G1AF-200-18/1回流线钢芯铝绞线(下承桥内采用绝缘线)JL/G1AF-200-18/113最大张力架空地线钢芯铝绞线JL/G1AF-63-6/16.5最大张力五、主要设备选择1、为避免电力机车因非正常原因停在分相关节的中性段内而无法起动,在分相关节的中性段与机车前进方向的接触网之间设置常开电动隔离开关,并纳入远动控制。2、单独分段的货物线设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3、场间联络开关、较长的供电线上网开关等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4、分区所供电线出所处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电动隔离开关、变电所供电线出所处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5、上、下行间的分段绝缘器应具有消弧能

5、力。六、技术数据1、接触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安 装 地 点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高度(mm)接触线最低点距轨面高度(mm)允许车辆带电通过装载高度(mm)新乡南(不含)至菏泽(不含)段600057005300菏泽(含)至日照段,按预留双层集装箱设计,条件允许时6450菏泽(含)至日照段,低净空跨线建筑物处600057005300注:新菏兖日全线满足带电通过货物装载高度5300mm要求2、结构高度结构高度一般为1400mm,有隧道、下承钢桁梁、跨线建筑物影响时适当减小。3、跨距长度及拉出值接触网跨距长度的选用值曲线半径(m)拉出值(mm)选用跨距(m)曲线半径(m)拉出值(mm)选用跨距(m)3

6、00400351200250554004004015002506050040045180020060600350452000150608003005030001006090030050400010060100030055直线20060说明:1) 非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应较上表的选用值缩小5m(R-300除外)。2) 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应较上表的选用值缩小10m(R-300除外)。3) 大桥、特大桥及高路堤等风口地带跨距不宜超过55m。4)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计算跨距的条件时可适当加大,最大不超过65m。新乡南菏泽(不含)段最大跨距可为65m。4、锚段长度1) 正线接触网锚段长度一般

7、情况不超过2800m,困难时不超过2900m。2) 站线接触网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850m,困难时不超过2950m。3) 为避免在钢桁梁内布置锚段关节,长东黄河特大桥钢桁梁处锚段关节约为2000m。 4) 附加导线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000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3000m。八、接触网上部工程施工技术补充标准及施工工艺要求1、一般规定1.1在进行上部安装前,工程所用金属零部件、线材及绝缘子应按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和试验,规格型号及电气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不得安装使用。1.2接触网上部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螺栓应采用力矩扳手紧固

8、,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应为专用扳手,严禁使用活口扳手。安装后金具连接螺栓的紧固力矩均应符合设计或验标要求,新零件应符合该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具体螺栓紧固力矩参考值见下表(如表中力矩值与产品说明书不符,以厂家产品说明书中提供的为准)。表1 接触网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参考值表序号名 称螺栓类型紧固力矩值备注1腕臂底座槽钢直螺栓M2080 N.m2腕臂底座直螺栓M1660 N.m含顶紧螺栓3棒式绝缘子U螺栓M1244 N.m4定位管卡子直螺栓M1244N.m5锚支定位卡子U螺栓M1244N.m6承力索座直螺栓M12/M1044N.m/25N.m7套管双耳直螺栓M12/M1044N.m/25N.m设计

9、联络厂家提供的图中M10螺栓为25-32 N.m8(长)定位环直螺栓M124456N.m9定位器直螺栓M12/M1044N.m/25N.m10防风拉线套管耳环N.m11定位线夹直螺栓M10382N.m12线岔直螺栓M1025N.m13承力索终锚线夹直螺栓M1246N.m14接触线终锚线夹直螺栓M1244N.m15承力索电连接线夹直螺栓M1244N.m16接触线电连接线夹直螺栓M1244N.m17整体吊弦直螺栓M1025N.m18(长)支持器直螺栓M1244 N.m19(双)横承力索线夹U螺栓M1244N.m20接地线夹钩螺栓M1660 N.m21接地线连接线夹直螺栓M1244N.m22钩螺栓钩

10、螺栓M1660N.m23承(线)锚角钢直螺栓M2298N.m含顶紧螺栓24钢锚角钢直螺栓M2298 N.m含顶紧螺栓25特型钢锚角钢直螺栓M2298 N.m含顶紧螺栓26软横跨固定角钢U螺栓M1644 N.m27套管双耳直螺栓M124456N.m28承力索座直螺栓M12/M164456 / 60-70N.m29电连接线夹直螺栓M1265 N.m30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20 N.m31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直螺栓M12100 N.m32定位支座70 N.m33杵座鞍子U螺栓M1025 N.m1.3为保证工程质量,使用防松效果好的止动垫片机械防松措施的零配件安装时,应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进

11、行安装。各项目部要进行专题技术交底和样板示范。1.4开口销安装后的劈开角度不应小于60,开口后不得有裂纹、断裂现象。垂直于地面安装的穿钉、销钉由上向下穿;垂直于线路安装的穿钉、销钉由线路侧穿向田野侧;顺线路方向水平安装的穿钉、销钉分上下行均穿向行车方向;螺栓安装完毕后,必须满足受力条件要求;以上标准设计与厂家有特殊要求的以及按上面要求无法安装的除外。1.5上部金具安装及悬挂调整时不应给接触线施加外力,严禁踩踏接触线。1.6上部安装前,必须按施组、验标及“接触网线材和零部件抽检”要求对所安装的零部件进行检验和试验,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1.7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应大于或等于表2中的要求。表2 空气

12、绝缘间隙数据表序号项 目最小距离(mm)备 注1接触网、供电线等带电部分至接地体的净空距离300困难时240mm(不包含上跨建筑物)2接触网带电部分至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净空距离3503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间间隙200困难时160mm425kV带电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100困难时75mm5接触网、供电线等带电导线跨越非电化股道时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轨面7500不包括绝缘锚支6区间上、下行间接触网带电设备净空距离2000困难时1600 mm7接触网、供电线等带电部分与信号机净距不设防护时2000设防护时10008供电线与建筑物间最小距离最大弛度时垂直距离4

13、000最大风偏时水平距离30009供电线带电部分至接地支撑、斜杆的净空距离300一般为40010接触网下部定位绳带电部分至雨棚上部边缘垂直距离300一般为50011分段绝缘器空气间隙3001225kV隔离开关带电部分与支柱水平距离50013隔离开关电连接跨越接触网在最大弛度时至承力索等带电体的垂直距离50014绝缘关节处两工作支之间水平距离或需要分段的导线与支撑之间的净空距离4501525kV电连接线至支柱等接地体或另一25kV电连接净空距离50016供电线通过居民区、站台及公路时(不包括电气化铁道道口),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地面700017供电线通过非居民区(包括站场内非居民区)、区间、电气化

14、铁道道口,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地面600018供电线通过交通困难地区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地面500019供电线跨越非易燃材料为顶盖的建筑物,在最大弛度时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4000尽量不跨越20不同相序供电线跨越接触网在最大弛度时距承力索等带电部分垂直距离300021供电线在最大风偏时与建筑物间的水平距离300022不同回路或不同相序供电线间悬挂点处水平距离240023不同回路或不同相序供电线间垂直距离300024供电线与回流线合架时导线间的垂直距离200025供电线悬挂点处在风速V=10m/s时至支柱水平距离100026供电线、接触网非工作支带电部分在非悬挂点处至其他接触网支柱,风速在10m/

15、s时水平距离100027供电线在安装风速10m/s时至支柱水平距离100028避雷器及其引线距接触网支柱100029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500加绝缘导管时30030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挂时)及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33031回流线在最大风偏时(或最大弛度时)距接地体(包括支柱支撑、挡墙等)的净空距离2001.8电力复合脂用作电气连接的各类线夹、钳压管等均应涂电力复合脂。主要包括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并沟线夹、各种钳压管、附加悬挂导线接续管等。操作中应先将电气接触部位表面清洗干净,根据材质的不同选用细钢丝刷或铜丝刷除去电气接触部位的氧化膜后再涂电力复

16、合脂。1.9防 腐钢质螺栓(不包括不锈钢螺栓)螺纹部分涂防腐油防腐,主要有拉线UT型线夹、腕臂上下底座、下锚角钢、软横跨底座等安装螺栓材料。上中下部接地线应采取防腐措施,防腐方法应符合设计及验收标准的要求。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的触头涂中性凡士林防腐(施工中严格按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进行施工)。1.10 安装图中,悬吊滑轮处的保护条长度,软横跨上悬吊滑轮处保护条长度为2000mm,腕臂柱上悬吊滑轮处保护条长度为1000mm,中心锚结处按设计图中要求施工,如发现图中与此原则不同者,请按此原则提料、预配安装。1.11跨线建筑物、上承桥内、人行天桥、隧道口等处,承力索及供电线增加绝缘套管,一般

17、条件下为出口向内不小于1米,向外不小于3米(对于跨线铁路上承桥等上部非封闭式的跨线建筑物下及钢质人行天桥的承力索及供电线应贯通安装绝缘套管)。1.12本补充规定未涉及的仍严格执行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施工设计技术文件。2、腕臂安装2.1腕臂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2.2上部安装前应积极与工务部门联系,了解线路中心线及轨顶标高稳定状况,尤其是变动区段及线路设计外轨超高达标情况。双方应达成共识,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特别是起落道区段,根据线路施工进展情况,采取双方签认共同遵守线路中心线和轨面标高,

18、采取预留法进行上部安装。2.3为保证测量精度,各项目部应成立专业测量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支柱倾斜率尽量采用经纬仪测量,限界、底座安装位置采用丁字尺、水平仪和钢卷尺测量,并严格控制测量误差。2.4计算软件应根据该线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并应进行现场验证,使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推广应用。2.5项目部应成立预配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预配人员应严格依据计算数据,在专用平台上进行预配,预配完毕后应进行复检,各部尺寸偏差严格按设计及验收标准的要求,复查合格后,方可标识堆放,并做好施工记录。2.6预配腕臂前,水平腕臂打孔处及因长度不合适而锯掉处,应进行喷锌防腐处理。2.7支柱的设计埋深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时

19、腕臂下底座采用孔内安装,设计埋深超过允许误差时,下底座采用孔外安装,计划按20%比率考虑孔外安装材料。腕臂上底座安装高度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导高6000 mm时上底座安装高度为7270 mm;导高6450 mm时上底座安装高度为7720mm ),施工允许偏差应控制在10mm以内。施工中尽量保证平腕臂水平,允许略微抬头,不得低头。2.8水平腕臂与斜腕臂连接的套管双耳与承力索座的间距在150 mm至350 mm 范围内调整,预配中按200mm;水平腕臂外露(承力索座外余量)约200至300mm,超长部分应截掉。2.9腕臂安装后,水平腕臂不得低头,并应保证承力索距轨面距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

20、50mm,且承力索应在接触线的正上方,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2.10 腕臂下底座采用孔内安装时,支柱埋深必须满足设计要求,计算腕臂时应现场测量出上下底座的间距及其它相关的数据,按实际测量和数量进行软件计算。2.11腕臂在平均温度安装时,应垂直线路中心线,腕臂在偏移平均温度安装时,腕臂偏移量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的要求。2.12上下行间绝缘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1600mm。2.13腕臂安装后,应进行动态包络线检测,确保腕臂各部在动态包络线以外(正线动态包络线以受电弓抬升160mm,直线左右摆动量为250mm,曲线左右摆动量为300mm)。2.14腕臂支撑安装

21、时与斜腕臂的连接。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60型支撑卡子)在定位环的上方,距离一般为100mm;与平腕臂的连接,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在平腕臂安装尽量靠近绝缘子根部,一般取0150 mm,其长度现场测定(设计给出型号的按设计图安装)。2.15棒式绝缘子排水孔向下。3、软横跨安装3.1软横跨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3.2固定绳固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mm,杵头杆螺纹外露为2060mm。上、下部固定绳承载后应呈水平状,允许有一定负弛度(34股道车站为0150mm,58股道车站为150300mm

22、)。调整螺栓调整螺丝外露应在20 mm至螺纹全长的1/2之间。横承力索最低点到上部固定绳的最小距离统一为400mm。3.3软横跨的横承力索在悬挂6支及以上时均采用双横承力索,双横承力索受力应均匀,与V型联板连接的双耳楔型线夹的受力面应相对安装。3.4对于股道多,轨面高差大,且为“人”字坡排水的车站,上、下部固定绳安装高度,以最高轨面和最低轨面高度的平均高度为准,但必须保证正线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设计高度,还应保证导线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中主要看最高轨面与其它轨面的高差,保证正线线索的标准高度后,侧线高度满足设计规定的可调整的范围内就可以。3.5 正线股道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连线的高度应

23、符合设计要求,单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双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偏差为60mm。3.6对软横跨节点中设计上下对齐的绝缘子串在软横承载后应严格对齐,允许施工偏差60mm,站台边缘绝缘子串带电侧的绝缘子裙边应与站台边沿对齐,允许偏差60mm。3.7每组软横跨在上、下部定位绳安装弹簧补偿器,且安装在软横跨受力小的一侧(即在松边侧),弹簧补偿器的选型以满足设计要求为准。3.8软横跨站线定位器坡度按与下部固定绳的开口为300mm,允许施工偏差为50mm。3.9软横跨接地跳线安装绑扎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绑扎应平整、密贴,美观。3.10软横跨施工工艺要求:3.10.1双股直吊线、斜拉线应缠绕自然

24、顺直,直吊线应垂直,斜拉线应顺直,上端煨成2025mm的圆环,并用本线缠绕三圈,下端回头长度为400mm(含回头环长度),回头线与本线密贴缠绕,回头的端部圈成环形,回头环直径约为60mm,且与软横跨平行、与本线密贴,并保证本线在回头环的中间通过,形成“”形。3.10.2钢柱软横跨的球形垫块安装方向为球形面侧贴角钢,平面侧贴螺母。3.10.3安装横承力索线夹、固定绳线夹时,安装方向应一致,安装下部固定绳定位环线夹时,安装方向上下应竖直,线夹上带凹槽的一面与定位器的拉出值方向一致。3.10.4软横跨横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回头长度统一按300mm, 回头端部用1.6软态不锈钢丝绑扎三圈,回头与本线在

25、距回头线端部30 mm处开始用1.6软态不锈钢丝密贴而不重叠绑扎100mm,施工允许偏差10 mm。3.10.5双横承力索应长度应一致、受力均匀,V形联板不得偏斜。4、承力索、接触线架设4.1承力索、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由厂方按锚段配盘供应。现场架设时应对号架设。4.2承力索、接触线尽量采用恒张力架线车架设工艺,架设承力索张力为2-3kN,接触线架设张力为34kN,架设张力差应严格控制,不得大于8%。4.3 为使新线初伸长一次出尽,保证接触悬挂安装一次到位,按设计交底要求分别对承力索与接触线进行超拉;或采取自然拉伸法,即承力索与接触线架设架设2周后再进行下道工序。5、中心锚结安装5.1承力索架

26、设、超拉完毕后即可进行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接触线中心锚结应在架设超拉完毕后,中心锚结柱定位器及相邻两跨吊弦安装完毕后进行,但应先检查起、下锚两端坠砣高度(b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未达标,先使一端达标,另一端待调整完成后再调整到位。5.2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规格及连接件均应符合设计要求。5.3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安装应端正,牢固,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与最近吊弦处导高等高,施工允许偏差05mm。5.4站场防窜中心锚结安装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必须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

27、矩应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端正,不得歪斜。6、定位管、定位器安装定位管及定位器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6.1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水平面内,定位管坡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控制。反定位的定位卡子与长定位环的间距为150mm,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定位管吊线两端均加装心形护环,采用压接法固定。反定位定位管端部外露长度宜为200400mm,安装后应及时将多余部分锯掉,并安装好管帽。6.2安装定位器的定位环(或限制定位环)调整余量不应小于100mm。6.3定位管支撑与定位管及腕臂成等腰三角形,夹角为60度

28、,困难时为45度70度。6.4 定位器上的定位线夹,安装时应保证定位线夹螺母受压(即定位线夹的本体应在线索的受力方向)。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6.5 限位定位器间隙(d)应严格厂家产品说明书中提供的值一次安装到位,限位间隙(d)采用异径塞钉检测。图异径塞钉示意图6.6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7、整体吊弦制作及安装7.1整体吊弦(主要是压接式)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7.2在承力索架设结束并就位后,测量小组应利用激光测量仪实测承力索各悬挂点与钢轨水平面的距离,用

29、钢尺实测跨距,测量人员应相对稳定,实测数据力求精确。7.3根据成熟计算软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后,依据实测数据,先预配一至两个锚段整体吊弦进行现场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进行修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7.4整体吊弦计算布置应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吊弦布图施工,安装时以承力索悬挂点为基准。7.5整体吊弦预制应依据计算数据,利用吊弦制作平台集中预制。整体吊弦长度应严格控制,预制施工偏差应控制在1.5mm以内。7.6整体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测量进行,其偏差应在跨中调整,安装允许偏差为50mm。7.7吊弦线夹螺栓紧固力矩为25N.m,施工允许偏差为0+3N.m,吊弦安装后应顺直,处于受力状态

30、,吊弦线不得有弯曲、散股等现象。7.8整体吊弦的载流圈安装中,承力索吊弦线夹处的载流圈应与接触线吊弦线夹载流圈安装相反,接触线吊弦线夹的载流圈统一朝向列车前进方向,其安装形式详见整体吊弦零件图及产品使用说明书。7.9承力索吊弦线夹螺栓与接触线吊弦线夹的螺栓安装方向相反。7.10在任一温度下,吊弦均应竖直安装,顺线路方向施工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0mm。7.11站场各股道吊弦尽可能安装在同一断面内。7.12本线整体吊弦分为可调式与压接式两种,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选用型号:除关节转换支、非工作支、线岔两端、分段绝缘器两端、中心锚结两侧、软横跨处采用可调式整体吊弦外,其它均采用压接式整体吊弦。7.13线

31、岔始触区内不得有吊弦。7.14跨线桥受限处及隧道内,需要降低结构高度时,跨中最短吊弦长度不应小于350mm。8、接触线高度及拉出值调整8.1悬挂点接触线距轨面水平连线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定位点两侧的第一悬挂处接触线高度宜与悬挂点等高,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但不得出现“V”字形。8.2等高的两悬挂点接触线高度相对偏差不得大于20mm。8.3跨中预留弛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跨内相邻吊弦处的导高差应符合设计预留驰度的要求,施工偏差不得大于5mm。8.4接触线高度发生变化时,坡度不应大于2,坡度变化率不应大于1,站线其坡度不宜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8.5拉出值应符合设计

32、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9、分段绝缘器安装9.1承力索绝缘子应位于分段绝缘器的正上方。9.2分段绝缘器距轨面连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与受电弓接触面应与轨面水平连线平行。9.3 分段绝缘器两侧接触线高度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和设计要求。与接触线接头处应平滑,受电弓通过时无打弓现象。9.4分段绝缘器的导流板距邻线导线距离1.5m,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证明书的要求。10关节式电分相安装10.1分相关节安装位置,空气绝缘间隙,分相标志牌应符合设计要求。10.2本线不采用自动过分相装置。(待定,可能要变更增加)11、线岔安装11.1道岔柱拉出值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道岔线间距800mm处,正线、侧线

33、接触线必须位于受电弓中心的同一侧。11.2正线导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导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范围为始触区,在该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11.3线岔吊弦布置应严格按设计图安装。11.4在岔尖侧,两支悬挂应在线路的同一侧,工作支、非工作支拉出值及非工作支抬高量应符合设计要求。11.5其它未做说明处请严格按设计图XHYRSSC419要求施工。12、电连接安装12.1电连接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与接触线间应按设计图要求做成不小于2圈的弹簧圈(弹簧圈及煨弯处为避免散股可用1.6不锈钢丝绑扎),弹簧圈直径为50mm,其底圈至接触线距离为 300mm,承力索与另一根承力索间的电

34、连接因温度变化的位移量应留有适当的驰度(弧度)。12.2线索及电连接线夹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涂一层电力复合脂。连接螺栓应逐个循环拧紧,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及产品说明书的要求。12.3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处导高应与最近整体吊弦处导高相等。电连接线安装后应垂直于接触线,电连接线不得有断股、散股现象。12.4股道电连接应垂直于正线,且应安装在同一断面内。12.5绑扎线采用1.6软态不锈钢丝,按设计要求对线材进行绑扎,电连接线端部用用1.6不锈钢丝绑扎两圈以免散股,电连接线与承力索或另外一支电连接线绑扎后露头统一留50 mm,无露头处按30 mm处煨弯。12.6其它工艺要求:12.6.1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管

35、端统一朝向行车的方向。12.6.2股道电连接横跨股道的电连接线弛度不应过大,长出线段部分应绕以50mm较松弛的弹簧圈。12.6.3电连接线分为TJR95与TJR120两种型号,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选型。各类电连接线夹施工中严格按设计的型号选用,严禁不同型号间代用。12.6.4横向电连接按设计位置统一安装在第一根吊弦与第二根吊弦间距第一根吊弦500mm处(距悬挂点为5.5米处)。12.6.4横向电连接各项尺寸如下图,股道电连接、道岔电连接、关节电连接参照此图施工。13、下锚补偿装配13.1每串坠砣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1%(坠砣重量包括坠砣坠砣杆、坠砣抱箍及连接补偿绳的楔型线夹

36、等重量)。13.2补偿滑轮两滑轮间距(a值)在最高温度时不应小于460mm。13.3承力索、接触线下锚绝缘子串应对齐,施工允许偏差为100mm。13.4补偿坠砣限制管轴线应与坠砣串轴线平行,以保证坠砣串随温度变化上、下移动自如,无卡滞现象。13.5坠砣杆应顺直,坠砣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平整光洁,坠砣串排列整齐,其开口相互错开180度,单个成品坠砣重量应用油漆白底黑字标注在每个坠砣的侧面(安装前先标识坠砣重量,标识方法见下图),开口方向一致的坠砣其重量标志应上下对齐。13.6坠砣串底距地面高度(b值)应符合设计安装曲线要求,施工偏差为150mm。13.7承力索下锚补偿绳与接触线下锚用的双环杆

37、之间注意应避免摩擦,二者之间的间隙要求40mm。13.7拉线(含附加悬挂)回头统一留500 mm,并用16mm不锈钢丝绑扎100mm,外露50mm,端部用16mm不锈钢丝绑扎2圈。14、附加导线安装14.1附加导线宜采用小张力架设,额定张力如下表:项 目线材名称规 格额定张力(kN)附 注供电线钢芯铝绞线2*JL/G1AF-200-18/113最大张力;回流线钢芯铝绞线(下承桥内采用绝缘线)JL/G1AF-200-18/113最大张力架空地线钢芯铝绞线JL/G1AF-63-6/16.5最大张力14.2附加导线架设前,应按设计给定的额定张力计算出跨中弛度,并在架设时根据环境温度,调整温度引起的增

38、减量。作业时据此施工。14.3附加导线连接并沟线夹处,线夹两端的绑扎应符合设计及验收标准的要求。并沟线夹安装前应先清除线夹和导线接触面处的氧化膜,再涂一层电力复合脂。安装时,螺栓应循环拧紧,螺栓紧固力矩符合产品说明书和设计的要求。14.4螺栓型耐张线夹安装前,应在线夹安装处导线上缠绕110毫米的铝包带,缠绕方向应与导线绞制方向一致,缠绕长度应超出线夹两端出口不小于20 m m。线夹不得反装,螺栓应循环拧紧,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和设计的要求。14.5砼支柱腕臂、桥钢柱上腕臂接地线安装,应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14.6测量安装高度,砼柱以路肩面为基准,钢柱以基础面为基准。腕臂柱上的跳线肩架均低于

39、腕臂上底座0.5m安装。软横跨柱上跳线肩架均高于回流线肩架0.5m安装。14.7肩架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肩架呈水平状,施工允许偏差0+50mm。14.8螺栓应从主角钢穿向副角钢。安装长吊环时,竖直边应安装在受力侧,不得装反。14.9导线在同一截面处操作,符合下列情况时可不做处理:铝线只有一股损伤,其损伤深度小于直径的1/2;钢芯铝绞线损伤面积为导线部分截面的5%及以下,且强度损伤小于4%;有轻微松散,受力后能复原的变形。14.10 铝导线断股为三股及以下时,可用铝绑扎线绑扎加固,绑扎长度应超出缺陷部分3050 mm,断三股以上时应剪断重接;钢芯铝绞线钢芯断一股时应剪断重接;有背扣、破股等已

40、形成不易复原永久变形者,应剪断重接。接头方法按客货共线电力独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102082008)中的5.13.14条规定执行。14.11附加悬挂施工工艺要求:14.11.1接地跳线施工要求:(1)回流线与跳线绑扎以及回流线在针式绝缘子上的绑扎参照回流线、架空地线安装图(XHYRSSC8)总说明第九条规定施工。(2)腕臂支柱跳线绑扎参照接触悬挂中间柱安装图(XHYRSSC0)及接触网锚段关节安装图(XHYRSSC1)图中的总说明进行施工。(3)下锚跳线安装参照下锚及中心锚节安装图(XHYRSSC2)总说明及下锚绝缘子变更图纸进行施工。(4)软横跨及道岔定位柱的跳线连接参照软横跨、道

41、岔柱、定位柱安装图(XHYRSSC3)中总说明及相关软横跨节点进行施工。14.11.2腕臂连接回流线的跳线尽量做成一整根,腕臂上下底座间跳线要求顺直,跳线从斜腕臂棒绝缘子处的跳线卡箍处向上连接,在平腕臂棒式绝缘子的跳线卡箍处缠绕一圈后再向下与跳线卡箍尾巴进行绑扎后引向跳线肩架,并在针式绝缘子上绑扎固定,然后再与回流线相连。跳线预留圈统一在距绑扎线200mm处开始,圈径60mm,共三圈。曲内双压管腕臂及软横跨上跳线可不用预留圈。15、接地安装15.1回流线贯通区段、腕臂柱、软横跨柱采用双重绝缘,通过接地跳线与回流线连接,连接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连接应牢靠,绑扎应平整美观,线夹与线索接连处应清理干净,接触面应涂电力复合脂。15.2未架设回流线的成排支柱,架空地线两端设接地极接地,采用双根接地引线引至接地极。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当架空地线超过1000米时,应每隔500米左右设一处接地极,通过接地连接线与架空地线连接,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1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