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_第1页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_第2页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_第3页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_第4页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1-3例1-例2及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结合解决“购物”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2、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小括号的)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预习复习1、口算。 30+45-20= 35×5-5= 87-46+22= 2、用递等式计算。370-20+15 8×16÷4 88÷8-4 点拨自学1、一共要多少元?(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列式尝试解决。你能用一个算式算出一共要多少元吗?列式: = = 这道算

2、式,应先算 ,再算 。(3)练习。(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90×11-900 585÷9+152、应找回多少元?(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列式尝试解决。你能用一个算式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吗?列式: = = 这道算式,应先算 ,再算 。(3)练习。(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52+12×4 110-117÷93、对比、发现。 观察以上6道混合运算题,你发现它们都是 步混合运算题。在计算以上的混合运算题,运算顺序是:先 ,后 。4、想一想:如果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725-4

3、3+218 23×32÷8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4-5例3及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2、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预习复习1、口答。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 。2、计算。24+480÷6 205÷5×8 432-23+55 25×18-400点拨自学1、成人衣服78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列式尝

4、试解决。 你能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吗?A. 像下面这样列式对吗?为什么? 213-78÷3 这道算式,先算 ,再算 。 所以,像上面那样列式 。要想先算减法,我们要请 来帮忙。B. 你认为怎样列式才正确呢?正确列式: = = =注意: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要先算 里面的。2、练习。(并说一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25-87)×25 455÷(102-97)3、每辆车要装多少袋大米?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案课 时5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5-6例4-例5及课堂活动。P7-10练习一及单元测试一。导学目标1、学会用线

5、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预习复习1、计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28÷4+25 400-20×16 213÷(102-99) (120-63)×45点拨自学1、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列式尝试解决。你能画线段图表示它们吃害虫的只数吗? 山 雀 啄木鸟(3)即时练习。如果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多45只,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2、小青有多少张邮票?

6、(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 必须先知道 。自己列式尝试解决。3、美术兴趣小组有女生12人,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4倍少2人,男生有多少人? 4、王阿姨买了三样东西,买钟用了28元,钟的价格比台灯少15元,而收音机的价格正好是台灯的8倍,收音机要多少元? 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认识数位顺序表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11-13内容。导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2、知道亿以内计数单位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

7、自主预习复习(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从 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3)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4)6395是( )位数,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 )个一组成的。(5)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点拨自学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1)数一数。一万一万地数,一万、二万、 、 、 、 、 、 、 、 。10个一万是( )。十万十万地数,十万、二十万、 、 、 、 、 、 、 、 。10个十万是( )

8、。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2)一(个)、十、百、千、万 、 、 、 、 、 这些都是计数单位。(3)预习、思考并完成下表。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数位。 用数字表示数时,把 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 叫做数位。思考:上图表格左边为什么写上“”? 从右起,第五位是 位,第八位是 位,第十位是 位。(2)认识数位分级。(观察上图)从右起,每 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 ,表示多少“ ”;亿、十亿、百亿、千亿是 ,表示多少“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

9、率都是 ,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多位数的读法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14-15例1-例2及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预习复习1、读出下面各数。6100 1005 1070 524 7002、万以内数的读法:千位上是几读作 ,百位上是几读作 ,十位上是几读作 ,个位上是几读作 。3、读数时,末尾的0( );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 )。4、万级包括的数位是( )、( )、( )、( )。5、123456789是一个( )位数,4

10、在( )位上,表示4个( )。点拨自学1、截止2005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约5920588册,外文图书约3280000册,中文和外文共12104493册。(1)读一读。592 读作: 328 读作: (2)试着仿照读一读。 5920588 读作:五百九十二万零五百八十八3280000 读作: 121044493 读作: (3)想一想:上面几个数是怎样读的? 先读( )级,再读( )级。 万级的数按照( )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添上一个( )字。 若个级上全是0,这些0都( )。2、读出下面各数。 (1)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把要读的“0”用“ ”画出来)(2)归纳0的

11、读法。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 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 )。 (3)练一练。 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16-17例3-例4、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导学目标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预习复习1、写出下面的数。五千零三十 三千二百四十五 九千零一 六万三千四百二十 2、万以内数的写法:从 位写起,几千就在 位上写几,几百就在 位上写几,几十就在 位上写几,几就在 位上写几。如果哪个数位上没有就写 占位。3、

12、个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万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点拨自学1、(1)写出下列各数。 (2)练一练。(3)写多位数时,应从( )位写起。先写( )级的数,再写( )级的数,最后写( )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2、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位数( )的那个数就大。(2)位数相同的,从( )位比起,( )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如果最高位的数相同,就比( )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3、巩固练习。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21-22例1-

13、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三。导学目标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点拨自学1、我国地域辽阔,陆地总面积约9600000km²。我国人口众多,2008年人口总数约是1300000000人。(1)读一读上面两个多位数。(2)上面两个多位数都比较大,在读、写数的时候不方便,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9600000= 万 1300000000= 亿(3)怎样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用万作单位表示

14、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 个0,并写上“ ”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 个0,并写上“ ”字。(4)尝试练习。2006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0000吨。80510000= 万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15000000= 万人的脑细胞约 亿 (5)试一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7500000000= 48900000= 注意: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2、(1)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2)把下面的两位数写成整十数;三位数写成几百几十数。 (3)省略万位

15、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534607 0000 = 万先看 位上的数, 位上的数是 ,比5 ,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数。38290 0000 = 万先看 位上的数, 位上的数是 ,比5 ,所以要在万位上加1。(4)试一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46621 万 123957 万(5)想一想: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153904270 亿 746035298 亿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时,要看 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数字编码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26-28内容、课堂活动及练习四。导学目标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

16、和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预习1、 游戏。2、 交流: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点拨自学1、 教学例1。 (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3)即时练习。 想一想: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2、教学例2。 希望小学给每个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05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学生是男生,他的学号就是0510241。从0602192这个学号中,你

17、了解到哪些信息? (1)自学。 (2)交流。 在学号“0510241”中,“05”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2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3)解决问题。根据这种编学号的规则,从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4)即时练习。 请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曲一个学号,再和同学交流。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整理与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导学案课 时5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29整理与复习、练习五及单元测试一。导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2、能熟练掌握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和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

18、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数位顺序表。(1)学过的计数单位。(2)数位的排列顺序。(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4)从个位起,每 个数位分一级。2、多位数的读写。3、多位数的大小比较。4、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点拨自学1、读数。483756 读作: 850000705 读作: 7640000 读作: 5000005 读作: 2、写数。四十八万零二十 写作: 七百万零四十 写作: 一亿二千零四万零一 写作: 二亿三千万 写作: 3、在下面的圈里填上>,<或=。80735 59888 410009 1200001300000 30万 976850 9764904、把下面各数改

19、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50000 = 万 700000000 = 亿 10200000 = 万 2000000000 = 亿5、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71430 万 207358 万5091900 万 95000 万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口算与估算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34-35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六。导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万数的加、减口算;能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2、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口算。17+68= 32万+45万= 77-48= 64万-33万= 2、估算。 57+12

20、 376+122 81-45 718 - 3993、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74598 万 205998 万点拨自学1、两个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尝试列式计算。(3)讨论交流怎样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260000+320000=( )。26+32=( ),所以26万+32万=( )。(4)巩固算法:上图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决。(5)归纳算法:怎样口算多位数的加减?把这些数改写成用“ ”字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记住结果要写上“ ”字。2、估算某地2007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06年大约多多少平方米?(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1、?(2)自己尝试列式计算。(3)讨论交流算法。201980 万 ,140753 万,201980 - 140753 万。(4)巩固算法:上图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决。(5)归纳算法:你是怎样估算多位数的加减?3、口算。40000+80000= 3200000+250000=700000 - 300000= 250000 - 90000=4、估算。405900+21300 3021525+401575279000 - 131818 209300 - 99032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用计算器计算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37-40例1-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七。导学目标1

22、、认识计算器,知道计算器各主要键的功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点拨自学1、认识计算器。(写出计算器的各部分的名称)2、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例1:用计算器计算。 181+63= 181-63=运算过程。计算181+63,先按数字键、,再按 键,又按数字键、,最后按。计算181+63,先按数字键、,再按 键,又按数字键、,最后按。想一想,如果把181+63输成了181+53,怎么办呢? AB(2)例2:购物。 独立列式。用计算器计算。练一练。(用计算器计算。)4980+2680= 6897-532

23、9=(3)例3:用计算器计算。 独立列式。 用计算器计算。 练一练。(用计算器计算。)1680+9275-7328= 25736-8690+2673=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加减法的关系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43例题、课堂活动及练习八。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加减法的关系。2、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填空。 ( )+20=50 100+( )=150 40-( )=30 ( )-20=80点拨自学1、(1)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有几个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列式计算。求

24、:一共有多少人?列式: 求: ? 列式: 求: ? 列式: (2)探索加减法的关系。写出上面三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 一个加数 = 和 被减数 减数 = 差被减数 = + 差 = 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 逆运算 。2、应用关系解决问题。(1)说出填空依据。( )+20=50 依据:加数=和 - 另一个加数100+( )=150 依据:加数= 40-( )=30 依据:减数=( )-20=80 依据:被减数=(2)填空。(想一想算法及依据)( )+28=46 ( )- 36=83 125 -( )=37 ( )- 45=45 (

25、)+75=140 150 -( )=78(3)两个数的和是540,一个加数是180,另一个加数是多少?被减数是135,差是75,减数是多少?差和减数都是80,被减数是多少?3、计算并验算。 280 - 190= 384+129=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46-47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九。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点拨自学1、例1:算一算 。A组:12+

26、25= B组: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1)上面有8道小题,其实只有 个得数。 为什么?(2)观察上面A组和B组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2 + 25 = + 500 +300 = + 30 + 20 = + 1200+650= + (3)归纳、概括。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 。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则 a + b = + (4)巩固练习。 387+425=( )+387 525+( )=137+5252、三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1)想一想怎样列式

27、解决。(2)算一算。 89 + 96 + 104 89 + ( 96 + 104 ) = = = =(3)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 。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a+b)+c= (4)巩固练习。 A: 153+315+85 B: 153+(315+85) = = = = 上面 种算法较简便,因为后两个数相加刚好等于 ,是 数。3、简便计算下列各题。91+89+11 52+27+73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一)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50例3-

28、例4、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运算规律,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加法的交换律:a + b = + 。加法的结合律:(a + b)+ c= 。2、口算。30+70= 78+22= 175+25=30+87+70= 78+25+22= 156+175+25=点拨自学1、例3:3个班共为残疾儿童捐款多少元?(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尝试列式计算。 怎样计算更简便一点呢? (3)议一议:482-159+18

29、怎样算简便?(4)深化认识。73+12+88用加法 律进行简便运算;125+89+75用加法 律进行简便运算。2、例4:还剩多少套服装?(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尝试列式计算。 先算共卖了多少套,再算还剩多少套?(3)发现规律。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 。验证。如:120 - 40 60 = 20,120 - (40 + 60)= 20 280 - 70 30 = , = 你举个例子吧: , 。用字母表示: a - b c = a - 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二)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51-54例5及

30、练习十。导学目标1.初步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口算。98=100-( ) 102=100+( ) 199=( )-1274+200=( ) 453-300=( )点拨自学1.教学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缴电费后,他构收电费多少元?(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尝试列式计算。 怎样计算更简便一点呢? (3)练一练: 197+86 163+99 299+1032.想一想:699+58,475-97怎样算简便?3.小结。 总结出加减法中的一些简便

31、算法。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多位数的加减法:整理与复习导学案课 时5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55-58整理与复习及练习十一。导学目标1.让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点拨自学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线段、直线和射线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61-63例题、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导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结合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渗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把下列线条分成

32、两大类。 以上线条可以分成 和 两大类。2.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直的线。点拨自学1. 认识线段。(1)看一看。 像上图这样的线,把它叫做 。它两端的小圆点叫做 。你能量出它的长度吗?长 。 (2)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线段? (3)画一画。 在两点之间画出三条线。 在这些线中, 条是线段;在这些线中, 条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4)归纳线段的特征。 两个端点 可以度量 有限长2.认识直线。 (1)像这样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做直线。 (2)归纳直线的特征。 没有端点 不可度量 无限长 (3)画一画。过下面的两点画出直线。 过两点只有 条直线。3.认识射线。

33、(1)像这样一端无限延长的线,叫做射线。 (2)归纳射线的特征。 一个端点 不可度量 无限长4.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有什么区别?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角的度量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64-65例1及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地量角的度数。3.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复习。 回忆以前关于角的知识。点拨自学1 建立角的概念。 (1)这些角是怎么形成的? 从 引出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是角。1 (2)角

34、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方法。 标出上图中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用“”表示,上图的角可以记作 。2.认识量角器及角的计量单位。 测量角的大小,要使用 。 (1)认识量角器。 形状是 的。有一个 。有 。有 。 (2)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把量角器的半圆平均分成 18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 1 度,记作“ 1° ”。 2份所对的角是 ;30份所对的角是 。 指一指:0°,30°,60°,90°,180°的刻度线。3.教学例1. 怎样用量角器量角?自学书第65页。 归纳:4.应用。 先画一个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数。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

35、,你有何想法?认识平角和周角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66-67及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认识平角和周角,初步建立它们的概念。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它们的概念。3.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复习。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角? (2)怎样辨别它们?点拨自学1.建立直角的概念。 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直角的度数:一个直角是 。2. 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1)认识平角。把两个三角板的直角拼起来,看一看,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角,是多少度? 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角叫做 。 (2)认识平角与直角的关系。 1平角=

36、( )直角,1个平角是 。3. 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上面各角的度数。 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2)议一议:上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角有什么关系? (3)归纳。 小于 的角是 ;大于 而小于 的角是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概念。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是周角。(1) 周角有什么特征? (2)认识周角、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1周角是 360°. 1周角=( )平角=( )直角。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角的画法导学案课 时5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68-7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导学目标1.学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

37、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1. 说出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回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2.怎样画角?画出一个角,并量出角的度数。点拨自学1.明确画角要使用的工具。 画线段要使用 。 如果要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你认为还需要 。2.教学例2. 用量角器画一个75°的角。按以下步骤,在下面框里完成。 步骤:(1)先画一条射线。 (2)让量角器的中心与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 (3)按所要画的角的度数,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4)由射线的端点过刚才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作图框:

38、3.练习。用量角器画一个60°的角。4.总结。 你能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吗?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三乘两:口算导学案课 时1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74-75例1及课堂活动。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整百数乘几十数的口算方法。2.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积变化规律进行乘法口算。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法的多样化。导 学 过 程导学环节导学活动创设二次备课自主复习看第73页主题图: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提问: 列式: 点拨自学1.教学例1:果园里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果园一共有苹果树多少棵?(1)说说:你从题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自己

39、尝试列式计算。(3)讨论交流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2.教学例2:(1)计算下列各题。 5×3= 50×30= 500×30=(2)想想:从上面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 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3.练习。 23×30= 300×20= 240×20= 230×30= 320×30= 400×80= 60×500= 70×600= 400×15= 自我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想法?三乘两:估算导学案课 时2课时导学内容教材P75-77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