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非均衡(非对称)组织化是通胀主因_第1页
市场主体非均衡(非对称)组织化是通胀主因_第2页
市场主体非均衡(非对称)组织化是通胀主因_第3页
市场主体非均衡(非对称)组织化是通胀主因_第4页
市场主体非均衡(非对称)组织化是通胀主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市场主体非均衡(非对称)组织化是通胀主因    老百姓感受到了物价飞涨。为了便宜4块钱,踩死了3个人。         物价为何一路狂奔?                   主要说法之一:因为经济发展很快,所以物价飞涨是必然的。照

2、这样说,东部和城市的物价,应该比西部和农村涨的快很多呀?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西部的物价涨的比东部不慢,农村的物价比城市涨的更快。主要说法之二:是国际因素的影响。国际因素的说法很含糊,有忽悠人之嫌。世界共识是,国际因素中的核心因素是中国和美国因素,应该说中国因素是全球物价上涨的核心因素之一。         10月初,北大宋国清先生预言猪肉价格到顶了,由此判断通涨已经接近尾声了。笔者在  10月9日致文南方周末鄢烈山和笑蜀先生,文章认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动力和空间还很大,建议经济学家做宏观预测的时候不

3、要轻易言顶。11月5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发布报告预测,通涨将在2008年2月出现拐点。笔者依然要建议经济学家,不要轻易言顶。为什么有此论呢?笔者学过几天经济学,没多少经济学常识,算是一个社会工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和经济学家有所不同,说出来向读者讨教。笔者认为,市场主体的非均衡(不对称)组织化是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所谓市场主体非均衡(不对称)组织化,是指市场有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两大既对立、又统一(于市场)的阵营,两大阵营组织化水平高低决定彼此的力量强弱。如果供给和需求阵营组织化水平相当、势均力敌,则此类市场就是均衡(对称)组织化市场。一方组织化水平高,另一方组织化水平低,则为

4、非均衡(不对称)组织化市场。         经济学讲,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但社会学视角或许会认为,在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状况下,供求双方的组织化水平是决定价格的核心因素。要讲明白这个道理,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市场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遵循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 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上说: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窜下跳。当供小于求,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信号刺激生产,于是供应增加,价格下降,

5、回归价值;当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价格信号抑止生产,于是供应减少,价格上升,回归价值。经济学会认为这就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在笔者的视角里,会有更进一步的解读: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是因为市场上有供给和需求两大对立的、权利平等的、势均力敌的阵营。供给阵营总是希望涨价,需求阵营总是希望降价。两大阵营的博弈,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内在的、根本的动力。当供给阵营结成价格联盟(组织化),独断市场价格的时候,需求阵营会形成消费合作联盟(组织化),以对抗供给阵营的市场专制;当供给阵营的独断价格超出需求阵营可以承受的底线价格高于自给自足和合作生产的机会成本时,需求阵营会退出市场,转向替

6、代品或合作生产或自给自足。于是,供给联盟解体或不得不开展内部竞争,改善供给,降低价格,在价格降低到需求阵营自己自足或合作生产的机会成本时,需求阵营又会回到市场,市场两大阵营达到新的均衡。我们常常讲的竞争出效率,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两大阵营的力量基本均衡。可以表述为:供给阵营内部竞争的有效性,是基于需求阵营内部合作的有效性;或者需求阵营内部竞争的有效性,是基于供给阵营的内部合作的有效性。否则,价格围绕价值转是不可能实现的。         很显然,只有在供需双方势均力敌的市场上,经济学教科书上的价格围绕

7、价值上下波动是成立的,市场机制才可以正常起正向调节作用。这是理想的市场状态。但中国绝大多数市场的供需双方不是势均力敌的,消费者无组织、处于弱势,供给者逐步组织化、处于强势。这是中国市场的常态,也是致命伤。         有了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市场供给和需求双方阵营的组织化水平是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现在本文开始切入正题。     

8、              一, 市场主体组织化与中国商品价格         最近5年以来,我国物价总体向上的速度越来越快,笔者认为不是因为供不应求,国际因素也不是主要的,市场主体非均衡(不对称)组织化一方快速组织化和另一方高度分散化是核心因素。以农产品为例:         

9、最近五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是连续增长的五年,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供给改善是非常明显的,但价格却一路快速走高,这与我国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和食品供应方的组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高度相关。粮、棉、油、豆、奶等大宗农产品,由于小农集体经济组织解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得不到发展,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生产出农产品后,在政府保护价收购和扶持龙头企业政策的作用下,小农生产的农产品被迫迅速集中到国有企业、民营龙头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的手中,城镇市场供给(批发)主要由高度组织化的大企业及其行业协会控制;另外,大城市零售业的超市连锁化程度越来越高,也为零售环节“集体涨价”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小农直接入市的门槛越来

10、越高,9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无数小农直接供给市场(供给阵营内部激烈竞争)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现在的大宗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涨价经常出现“惊险一跳”就不奇怪了。         我们再看看一年内价格翻番的猪肉。今年8月份以来,生猪存栏和出栏有明显增加,但猪肉价格只有一个多月的微跌,最近几周又开始连续上涨,显然,仅用供求关系是解释不透彻的。笔者认为,猪肉价格飞涨,主要是由于生猪生产专业化趋势(这是进步)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双重作用的结果。现在,猪肉供给主要由定点宰厂和生猪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控制,猪肉供给已经

11、高度组织化了。猪肉涨价联盟已经形成,可以毫不费力操纵猪肉市场价格。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现在农村的猪肉价格比城镇还高,这是因为政府剥夺生猪养殖小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供给猪肉的权利所致。从农村猪肉价格高于城镇,可见猪肉供给阵营组织化程度之高、力量之强大了。现在阶段,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阵营组织化水平尤其以猪肉和食用油最高,所以猪肉和食用油涨价最快最高。反调控的能力也最强。         在农产品市场上,供给阵营在快速组织化,而消费阵营却在日益分化,单位集中采购没有了,社区消费合作社垮台了,类似于政府组织供应“冬储菜

12、”的制度也在逐步退出。笔者认为,供需双方阵营力量严重失衡的局面不改变,农产品涨价的幅度和速度还会让经济学家们目瞪口呆!         在房地产市场上,90年代中期以前,有集资建房、有单位分房、有合作建房、有自建房等多种供给体制和无数主体,供给阵营是有内部竞争的,房价有涨,但不可能涨太高。90年代后期开始,住房供给只有一种体制开发商体制,虽然供给主体有多个,但在行业协会和房屋中介组织的作用下,住房供给方高度组织化了。住房需求在增长,房价当然冲冲冲,快冲到天上去了,大有让玉皇大帝瞠目结舌之势。 &

13、#160;                 二,    市场主体组织化是正确的,非均衡(不对称)组织化是危险的。         市场有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供给主体有强有弱,需求主体也有强有弱。弱势的需要外力帮助组织化,强势的会自我组织化。      

14、;   如,中国分散小农有两亿多(比城市需求者多很多),如果直接进入市场,会造成供给阵营内部的恶性竞争,小农作为供给方会很惨,所以,小农是弱势的农产品供给方;从另一方面来讲,两亿多分散小农作为生产资料的需求方,面对高度组织化的生产资料供给方,小农也会很惨,所以,小农同时又是弱势的需求方。因此,小农要组织化,非常紧迫;因为小农弱势,其组织化需要外力帮助。         而强势的市场主体会自我组织化,如,住房供应商,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必然走向“价格策略联盟”,这是不可避免的,不

15、仅不需要外力帮助,阻止其组织化都难。但面对高度组织化的住房供给阵营,高度分散住房需求阵营也应该组织化,否则,就会导致“市场专制”,这是非常危险的。住房需求阵营的组织化则需要外力帮助才行。         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有弱势和强势;强势的,会自我组织化;弱势的,自我组织化的能力不够或成本过高,需要帮助。对于市场主体的组织化,政府要坚持一条标准:供给和需求双方阵营组织化趋向均衡就好,打破均衡或制造不均衡就会造成市场专制,这是危险的。政府应该帮助弱势阵营。   

16、60;     三,    政府在市场建设上要作为,但不可反向作为。         建立市场和确立市场规则,实现公平交易是政府职责。笔者是主张政府在市场建设上应该有所作为的。笔者以为,控制供给和需求双方阵营力量均衡增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最基础性工作。退一步说,在市场建设上,如果政府不想积极作为,但千万不可反向作为。令人遗憾的是,最近数年,政府多数时候是正向作为无力,反向作为劲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来举几个例子说明: 

17、;        第一个例子:扶持龙头企业带农户的政策。这是个很糟糕的政策。前面讲到,小农组织起来很紧迫,这是政府的责任。正确的作为是扶持农民合作组织或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但政府没有这样做,而是一直不给小农合作的权利,并强制将集体经济私有化,并将小农组织化依附于龙头企业,采取了“扶持(私营)龙头企业带小农”的政策策略。我们知道,私营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私营龙头企业没有带农户发财的义务和责任,政府怎么可以将组织小农和富裕小农的责任委托给私营龙头企业呢?这实际上是,一方面扶持生产资料的供给方组织和强大起

18、来,专制生产资料需求方的小农;另一方面扶持农产品收购和加工企业成为高度组织化和强大的需求方,专制高度分散的2亿多农产品销售小农。与此同时,也是扶持龙头企业,一方面在农村农产品收购市场上专制小农,另一方面在城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市场上专制消费者。这样的政策,就是在扶持本来强势的市场主体,制造市场供给和需求两大对立阵营的非均衡(对称)组织化。这就是反向作为的典型。         第二个例子:生猪定点屠宰制定。为了让城市人吃上放心的猪肉,所以要定点屠宰。如果依此类推,为了让城里人吃饭放心的蔬菜,所以要集中定点生

19、产蔬菜;为了让城市人吃上放心的水果,所以要定点生产、收购、检测水果。这样的逻辑是荒唐的!保障猪肉安全的办法多得是,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定点屠宰制度,也是最笨蛋和最坑人的制度。通过定点屠宰,一方面宰厂将农村生猪收购权高度集中到其附属的猪贩子,独断生猪收购价格,欺压养猪小农户;另一方面,养猪小农不得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供给,猪肉批发权垄断;与此同时,还实现猪肉零售商高度组织化,导致猪肉消费者受盘剥。这个制度还规定了养殖生猪的农户不能宰猪在农村社区销售,农村居民吃猪肉只能依赖农村猪肉零售商在城市(镇)定点宰厂采购猪肉后在乡村销售,导致养猪农民吃猪肉比城镇还贵。政府这样的作为,导致定点屠宰厂和依附其生存的猪贩

20、子以及猪肉储藏批发商高度组织化,轻而易举获取暴利,而养猪小农和猪肉消费者任意受剥夺,还美其名曰:这就是市场经济。让受剥夺的人似乎无话可说。         第三个例子:住房开发商制度,更是坏透顶了。住房开发商供给制度将住房供给权利集中给了开发商,并剥夺了消费阵营“合作建房”和自主建房的(反制)权利。这实际上是住房供给阵营高度组织化,而消费者阵营高度分散化,导致供给阵营任意专制消费阵营。开发商本来就很强势,房价如日中天,政府虽然也很着急,可是这多年来,政府不是在扩大住房需求者权利,并帮助住房需求阵营组织化,

21、却依然还在强化开发商制度。全国人民翘首的温州首例“合作建房”也最终被政府逼成了开发商建房。政府这样的思路,导致宏观调控屡战屡败就是必然的了。         政府的反向作为,无疑是在为飞涨的物价火上浇油。受伤的不仅是弱势的消费者,政府也必将是受害者。         四,    宏观调控要有新思路       

22、0; 经常有官员高兴地安慰全国人民:农产品连年丰收,生猪存栏和出栏月月增长,住房供给高速增长,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等等。言下之意就是物价会回落或稳定,但物价却一个劲走高,任志强等老板甩出来的耳光越来越响亮了,不给政府一点面子。政府应该有所反思了。笔者建议:政府要明白三个道理和实现三个转变。         明白哪三个道理呢?         一要明白,市场机制起作用,是因为市场有对立的、势均力敌的、两

23、大阵营的存在。如果市场上供给阵营组织化程度高,而需求阵营高度分散,并且没有反制的权利和力量,即使商品总量是供过于求,供给阵营依然可以通过价格策略联盟推高物价;反之,如果需求阵营高度组织化,而供给阵营高度分散化,即使供给水平下降,需求阵营依然可以通过价格策略联盟打压物价。二要明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形之手”是透过“无形之手”起作用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是透过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如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物价,而是收紧流动性改变供给和需求关系,透过市场机制在发挥调节作用。但是,如果市场没有两大势均力敌的对立阵营存在,宏观调控措施或许不发挥作用,或许会是反向作用的。因为强势阵营的

24、价格策略联盟,可以通过组织化手段调节供给或需求量或拉长供应或需求链条,造成市场信号完全失真。市场机制或许会进一步放大错误的价格信号。例如,现在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就是这样的。譬如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理论上可以收紧流动性,抑止需求,达到控制房价的效果。但在住房供给阵营高度组织化的情况下,供给阵营的价格策略联盟完全可以通过组织化供给、轻而易举的对冲掉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所带来的需求变化;与此同时,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却可以通过全球化的市场机制会进一步推高人民币资产价格,更多的流动性会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高中国房市价格。这就是政府对楼市的宏观调控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三要明白,非均衡(对

25、称)组织化的市场,政府要优先解决非均衡(对称)组织化的问题,要帮助弱势阵营提高组织化水平或退出市场。常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为弱势退出市场提供帮助,如民众在卖方市场上买不起住房,政府应该为民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另一是扩大弱势阵营的市场权利,如扶持合作建房和小产权房,帮助民众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体制之外获得住房。这样做的结果,必然迫使住房市场的供给阵营内部出现分化和竞争,直到住房价格接近或低于民众合作建房的机会成本时,民众(需求阵营)才会返回市场,这时,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阵营才可达成均衡的状态。在我看来,政府帮助弱势阵营组织化和退出市场,属于体制性调控措施;加息、提供准备金率等措施,属于机制性调控措

26、施。非均衡(不对称)市场,体制性调控措施有效;均衡(对称)市场,机制性调控措施有效。         上述三点,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这样表述的:想让民众买得起住房,就应该让民众有权利和能力和住房供应商PK,这是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外因)才能通过内因(市场主体)起到作用。面对开发商强大,而住房需求者弱小的市场现实,政府不要乱加息、价税、提高准备金率等,主要是要帮助住房需求者组织起来或提供住房基本保障或扶持合作建房或支持小产权房等。     

27、    在明确三个道理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宏观调控的三个转变:         一是由重财政、金融、税收等调控体系建设向重市场基础建设转变;         笔者以为,市场基础性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和体制建设,二是市场规则与规范建设,三是市场环境建设。最近一些年,在市场主体和体制建设方面,重视私有主体建设,对合作主体、集体主体和公有主体建设重视不够;重视生

28、产和销售主体建设,对消费主体建设重视不够。在市场规则与规范建设方面,重视体制内力量,忽视体制外力量;重视发挥资本家力量,忽视发挥消费者力量。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重视法律和法规的建设,忽视市场自律和伦理建设;重视服务资本家创造财富的环境建设,忽视消费者福利增长的环境建设;重视外贸环境建设,忽视内需环境建设。如果市场基础建设失衡(内因),财政、税收、金融等调控手段(外因)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是由重强势市场主体组织化向重弱势市场主体组织化转变;         重视市场强势主体组织化,一方面可以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可以有效寻租。市场弱势主体(无论是供给主体,还是消费主体,如小农)的组织化,一方面花很大的力气,不一定在短期内见效;另一方面,政府和政府官员不可能有直接收益,或许还要“赔钱”。因此,政府的实权部门(特别是非综合部门)都有扶持市场强势主体组织化倾向,而政府综合部门(统筹全局)虽然有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