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分析_第1页
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分析_第2页
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分析_第3页
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1-05-02 11:08:00     作者:温先荣    编辑:studa20【关键词】  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数据技术;长期保存;因素分析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的规模日益扩大,数据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就我所的中医药数据库建设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从建库规模、方式、内容、数据量及计算机软硬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库方式从单机建库、小型机-终端建库,发展

2、到通过互联网异地远程建库;数据库内容从只有文献型,发展到事实型、图片型、多媒体型;数据存储量从刚开始的几百兆,发展到了现在的几百千兆;计算机从微机、小型机,发展到集群服务器;数据库软件从DBASE、TRIP,发展到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面对这一发展历程中一次次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以及信息量的激增,引起了我们对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的关注。    近几年已经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在我国,数字信息的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科技文献和信息长期保存的重要意义,开始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进行建立数字化资源长期保存网络的尝试,并组织国内主要科技信息机构协

3、商建立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联合开发和试验长期保存系统。因此,分析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对于推动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  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涉及管理、标准、载体、技术、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里只对数字信息载体的选择、读取技术的变化和存储安全管理因素进行分析。1.1  数字信息载体的选择    由于数字信息量的巨增,存储数字信息的载体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如存储介质的容量、寿命、成本等。因此,为了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就必须对影响存储载体的因素进行分析,对

4、将要使用的载体进行优化选择。    目前,关于数字信息存储载体的使用,我国仅颁布了一部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本标准对存储载体的采用提出了推荐意见,“本标准推荐采用的媒体,按优先顺序分别是:只读式光盘、一次写入光盘、硬磁盘、可擦式光盘等。禁止使用软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媒体”。除此之外,尚无其他相关数字信息存储载体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仅仅只对存储载体的介质类型做了规范,对存储载体的容量、使用寿命以及抗干扰能力等,并未给出参考意见加以规范。这就使得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对上述影响存储载体的因素无标准可依,使得存储载体的质量难以保证,这势必将影响到

5、数字信息的保存与有效读取。当然,选择数字信息存储载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或推荐意见、数字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储载体的自身因素、数据保存的目的、部门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笔者认为,信息存储载体的选择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在选择存储载体时,既要考虑到符合标准的要求,也要权衡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就存储数据备份的介质选择来说,对于海量的数据备份,磁带存储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易使用和相对投资小的备份方式,其容量大,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备份大量的数据,并可简单地对原有系统进行恢复,因而磁带是数据中心备份大容量数据的理想介质。对于数据量较小、访问频

6、率较高的文件备份,可用自动光盘机、自动光盘库以及硬盘等存储设备进行备份。与硬盘备份相比较,光盘能提供比较经济的存储解决方案,并且容量相对较小。但备份大容量数据时,所需的光盘数量多,将增加存储费用与管理难度。活动硬盘作为备份介质使用的也较多,它比光盘更有利于活跃数据的读写,如读取数据更快等。我国军队、金融等几个较大的需要保密的行业,对于重要的核心数据均使用可移动硬盘备份。但可移动硬盘具有易丢失数据的弱点,不能用作长期存储数据的介质,只适合备份当前重要数据,并短期保存。而数据交换的临时存储介质的选择,应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便于携带的特点,CD-ROM、活动硬盘以及U盘等更适合。1.2  数

7、字信息读取技术的变化    与载体因素相比,技术淘汰对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影响更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及存储技术变化非常快,存储信息的技术设备、软硬件每隔35年就要更新换代。而数字信息和纸质信息不同,它必须借助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才能读取。即使数字媒体保存再好,与数字信息读取有关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媒体技术、数据格式,任何一样不匹配都无法正确读取。这些技术对数字信息的读取能力就是指对其特定格式的可识别性和可处理性。因此,影响数字信息长期读取的关键就是格式问题。如20世纪90年代初Wordsatar格式的文件,在现在的计算机上就无法读出,甚至当前版的Wor

8、d软件连早期版同类Word软件产生的文件都不能正确读出。即使恢复了部分文件内容信息,但编辑格式信息也会改变或丢失。    随着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系统软件的不兼容,读取一份过去的数字文件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会更加复杂。因此,对于数字资源必须采取积极的维护和保存措施,否则等到媒体开始老化或技术已被淘汰再去恢复将为时已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读取涉及到很多方面,既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的,如政策、标准、资金、人员、管理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整套保存数字信息的关键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1.2.1  更新法&#

9、160;是针对信息载体理化性能老化而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复制技术将信息从一个旧存储介质转移到新存储介质上,保护数据本身不受存储介质质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方法是对原始数据的拷贝,只有当原数据格式没有被淘汰时才能被读出。而当软硬件环境更新或存储数据的格式过时的时候,仍不能保证数字信息的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     11-05-02 11:08:00     作者:温先荣    编辑:studa201.2.2  迁移法 是根据软件、硬件的发展,将数字信息从旧的软硬件

10、环境转换到新的计算机环境下,从而保证数字信息可以在发展的环境中被识别、使用和检索,是一种随着技术变化定期改变信息格式的处理过程,是目前实际运行中使用比较成熟和频繁的方法。现采用的迁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数字信息从稳定性低的媒体迁移到稳定性更高的媒体上,从对软硬件环境依赖强的格式迁移到对软硬件环境依赖程度低的格式下;二是把数字信息从各种不同格式迁移到当前广泛使用的、易于管理的几个标准格式中,但在迁移中会对文件的原貌、格式、结构等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丢失,持续迁移时累积损失会更大。这种方法适于不要求绝对保持数据的原貌,而主要是保存数据内容和内容关系的数字信息。另外,当数据量很大时,数据迁移的工作量

11、也会很大、费用较高,还会涉及迁移时机的选择等更多的非技术性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型数据库系统来说,每一次技术换代带来迁移压力就更大。1.2.3  仿真法 与迁移不同,它不是着眼于信息的格式,而是关注读取信息的应用软件环境。所谓仿真,就是在新的系统环境下建立一个兼容数字信息产生时的软硬件运行环境,使数字信息能够以原始状态重现,是延迟技术淘汰的一种方法。如Windows 平台集成一个DOS 环境,从而保证原来在DOS 环境下开发的软件可以正常运行在Windows 平台上,而再后来的Win32 系统又封装了Win16 仿真环境,实现对Win16 应用系统的兼容。仿真法不仅能使在过时系

12、统上形成的数字信息以原始面貌(初始格式、版面与内容等)显示出来,其功能性也随之得到保护。因而仿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它有助于保护、辨认那些极大依赖特殊硬件与软件而又无法在新、旧技术平台间进行迁移的数字信息等(如超文本、多媒体等复杂文件)。仿真被视为理想的保存策略,但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费用较高,只能仿真原信息的部分功能,对过时软硬件当时记录的兼容性差。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则会给仿真技术大范围应用于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形成阻力。1.3  数字信息存储的安全管理    由于数字信息在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滥用、遗漏和丢失,甚至被窃取、篡改

13、和破坏。因此,安全管理也是影响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一大因素。具体实施数字信息安全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社会法律、法规手段,建立安全管理标准和规则。二是加强用户认证和授权,按其层次不同对数据的访问进行控制,为特许用户提供合适的访问权限,并监控用户的活动,使其不越权使用。三是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在存取与传送的过程中不被非法查看、篡改、窃取等。四是做好数据备份与监控,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重要的是制定一个备份机制与规范,对备份的时间、格式与份数要求予以规范,并给予财力的支持。同时,备份规范也要考虑不同的工作环境,例如信息中心就应当要求进行时时备份,以防当前数据的丢失。对于数字信息保存部门,应当规定定期备份,并对备份妥善保管,以防各种意外的发生。五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