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 月光曲》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 月光曲》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 月光曲》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 月光曲》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3 月光曲》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月光曲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伯牙鼓琴一文,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 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分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因此教学本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意境美、人情美。教学

2、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三次对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他“又弹一曲”的原因。再结合课后第二题,聚焦第 9 自然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意境,并简单描述“看到”的景象,感受乐曲的美妙,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背诵积累。【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9 自然段。3. 初步学习分辨实物和联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1.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2. 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想象

3、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9 自然段。2.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教师: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图片和相关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2 课时第一课时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2. 有感情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

4、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上一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曲。(播放月光曲片段)你们知道关于这首曲子背后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讲读课文第 1 自然段。(1) 学生齐读第 1 自然段。(2) 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2.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

5、落。(1) 第 1 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2)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 210 自然段。) (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第 27 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第三部分(第 89 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第四部分(第 10 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3.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 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2

6、) 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 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 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月光曲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奔回客房,记录曲子第二课时1. 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2.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3. 深情朗读、背诵第 9 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重点1. 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

7、变化, 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2. 深情朗读、背诵第 9 自然段,感悟联想和想象的妙处。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贝多芬是一个 的人。月光曲是一首 的曲子。2. 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3. 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指名读课文第 2 自然段。2. 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师:这个传说一

8、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 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 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 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 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 么想?有哪位同学回答一下?3. 自读、提问、解疑。(1) 自由阅读第 38 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

9、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2) 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3) 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奏给穷鞋匠兄妹俩听?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穷鞋匠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这样简陋的茅屋里边,竟然有人在弹我的曲子, 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肯定没有钱买音乐会的入场券,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满足他们小小的愿望。问题二

10、: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点拨:“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懂音乐的人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4.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 57 自然段的对话。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

11、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 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 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1) 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2)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 9 自然段描绘的画面。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

12、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 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

13、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恬静”,眼睛“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3)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 9 自然段,并结合画面展开背诵。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 启发想象,说一说。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2. 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1) 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2)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3) 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月光曲创作月光曲月亮升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