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配套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古诗词三首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居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的一首词,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行军营账的边塞雪景, 抒发了思乡之情。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能够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注释、插图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学生想象画面的问题较大,不能根据诗中景物想象出丰富鲜活的画面,这也是学生体会不到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作用,无法从画

2、面中感悟作者心境的关键因素。教学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 或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 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前两首诗,可以在带领学生 学习第一首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首;也可以带领学生一首一首地学习。学习长相思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词和诗的不同,在回忆“清平乐”的基础上,复习有关词的常识,并引出对“长相思”的介绍。【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3、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动态与静态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借助景物表达的情感。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难点1.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2.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生平及作品。3 课时第一课时1. 会写出自山居秋暝的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3.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4.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居秋暝。2

4、.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初秋晚景图)同学们请看这幅图, 说说这幅图上都有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你此时正处在这幅画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2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维一起,走进这清新、美丽的画面中去。(板书课题:山居秋暝)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1预习要求。(1)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借助注释,整体了解古诗大意。2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1)指名学生朗读古诗。(2) 全班交流古诗大意,教师重点提示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三、想

5、象画面,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1. 简介作者。(师生交流)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过渡:“诗中有画”是王维的诗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 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2. 读诗句,想画面。(1) 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 齐读这六句诗,并圏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

6、季节。)(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5) 课件出示句子:亭亭玉立的荷花,绿油油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着荷叶滴落水中,原来是一支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这荷塘的寂静,那月光好像打破了似的,荡漾在水面上、荷叶上。师:同学们先读一读这段话,再猜一猜,这段话描述的画面符合哪一句诗?(符合“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对比读一读,说说这句诗和这段话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怎样把画面想开去?A.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B. 教师总结:

7、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把动态、静态说清楚;运用好词好句,用词精致。(6) 想象画面: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小组汇报。(7) 整合画面,用生动的语言将山居秋暝的画面描绘出来。四、走进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1. 置身于这么美的景物中,我们的诗人王维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两句诗。(学生齐读最后两句诗)2.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3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4带着感情朗读古诗,熟读成

8、诵。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静态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动态莲动下渔舟第二课时1. 会认、会写出自枫桥夜泊的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枫桥夜泊。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4. 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枫桥夜泊。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难点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同学们,你失眠过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失眠呢?(学生自由发言)2. 在 1300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叫张继的诗人,他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

9、,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 让一座桥成为当地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他的失眠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课题:枫桥夜泊)3. “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1. 张继,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他的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 50 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2. 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3. 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10、。4. 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 课件出示出自枫桥夜泊的生字,教师指导认读和书写。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理解古诗大意。(教师提示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1)小组交流。(2)全班汇报。四、赏读古诗,体会意境1自由读诗,并思考: (1)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 (2)诗人看到了什么?(3)诗人听到了什么? (4)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3. 全班汇报。(1) 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2) 诗人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3) 诗人听到了乌啼、钟声。(4)诗人感受到了霜气降临。4.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描述

11、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说具体)5.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凄凉、孤独、忧愁、寂静)6. 半夜三更,应该是非常寂静的时刻,为什么又要写乌啼,岂不是很吵吗?(以动衬静,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五、深入剖析,探知“愁”因1. 那么面对此情此景,身临其境的张继有什么感觉呢?请从诗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字。(愁)2. 面对这些景物,诗人愁得都失眠了,为什么他会那么愁呢?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从诗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猜猜他为什么愁?(1) 教师补充资料: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 多公里。也就是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古代读书人,

12、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举成名天下知。张继寒窗十年,虽然他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张继生活唐朝,唐朝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个朝代,它曾经兴盛过强大过,可不幸的是张继却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败的时期。(2) 全班交流:远离故土,思念家乡。仕途失意。忧国忧民。3. 总结:这首诗写的是景,句句写景,句句却又抒情,表达着他强烈的哀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4.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和默写。枫桥夜泊看到:月落、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感受到:霜气降临愁第三课时1. 会认、会写出自长相思中的生字。2. 有感情地朗

13、读、背诵长相思。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导新课,知作者1.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同学们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背诵)2. 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自由发言)3.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课题:长相思)4.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他的词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婉约清新,郑振铎称其

14、词作“缠绵清婉, 为当代冠”。二、抓字眼,明诗意1. 自由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3. 课件出示出自长相思的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4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1) 教师提示: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涉过一条又一条河, 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交加,天气恶劣。(2) 指名学生说词意。三、想意境,悟诗情1. 读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1)“山一程,水一程”,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远离故乡,跋山涉水,行军非常艰难。)(2)(课件出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同学

15、们请看地图,从北京到山海关,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要三个多小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该是多么艰难。(3) 从词中,我们可以得知词人身在哪里?(词人身在征途。)(4) 为什么要强调“身”在征途呢?(词人身在征途,心却在家乡,身心分离。) (5)“千帐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行军队伍庞大。)(6) 从这几句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全班交流) (看到了将士们翻山越岭以及夜晚宿营的画面,体会到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7) 自由读词的上阕,读出行军的艰难。2. 读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在这样风雪交加的夜晚,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呢?(全班交流)(故园有家人,有温暖。)(2)故园真的无此声吗?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课件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