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习题课的题_第1页
吸收习题课的题_第2页
吸收习题课的题_第3页
吸收习题课的题_第4页
吸收习题课的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吸收剂部分再循环对塔高的影响常压逆流连续操作的吸收塔,用清水吸收空气-氨混合气中的氨,混合气的流率为0.02kmol/(m2.s),入塔时氨的浓度为0.05(摩尔分率,下同),要求吸收率不低于95%,出塔氨水的浓度为0.05。已知在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y*=0.95x,气相体积传质总系数Kya=0.04kmol/(m3.s),且KyaµG0.8 。 (1)所需填料层高度为多少?(2)采用部分吸收剂再循环流程,新鲜吸收剂与循环量之比L/LR=20,气体流率及新鲜吸收剂用量不变,为达到分离要求,所需填料层的高度为多少? (3)示意绘出带部分循环与不带循环两种情况下的操作线与平衡线

2、。 (4)求最大循环量LR(max) 。 解: (1) 低浓气体吸收,液气比:而 ,所以又 (2) 吸收剂再循环此时吸收剂入口浓度:塔内因为为易溶气体,且所以L再循环后,不变,即不变 (3)见上图。 (4)当循环量加大,当时,气液两相在塔顶平衡,达到分离要求,塔高无限,此时,循环量为最大循环量。 ,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吸收剂部分再循环,吸收塔进口液体溶质浓度增加,平均传质推动力减小,若过程为气膜控制,循环吸收剂流量增加,传质系数不变,所以导致吸收塔塔高增加。 问题:从上述结果看吸收剂部分循环对吸收是不利的,但工业上为什么有时还采用这种操作呢? 在下列情况下采用循环总的看来是有利的:(1)若吸

3、收过程的热效应很大,以至吸收剂进吸收塔前需要塔外冷却来降低吸收温度,这样相平衡常数m降低,全塔平均推动力提高,祢补了因部分再循环吸收塔进口液体溶质浓度增加导致的平均传质推动力减小。(2)若吸收工艺要求较小的新鲜吸收剂用量,以至不能保证填料被很好的润湿,致使单位体积填料有效传质面积降低,此时采用吸收剂部分再循环,提高单位体积填料有效传质面积,即提高体积传质系数,补偿了因循环而降低吸收推动力,如果总体上仍使塔高降低,使用再循环是有意义的。2、提高吸收率的具体措施在填料高度为4m的常压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尾气中的可溶组分。已测得如下数据:尾气入塔组成为0.02,吸收液排出的浓度为0.008(以上均为

4、摩尔分率),吸收率为0.8,并已知此吸收过程为气膜控制,气液平衡关系为y*=1.5x。 (1)计算该塔的HOG和NOG; (2)操作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倍数; (3)若法定的气体排放浓度必须 £0.002,可采取哪些可行的措施?并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计算,求出需改变参数的具体数值;(4)定性画出改动前后的平衡线和操作线。解:(1) 可当作低浓气体吸收,(2) (3) 可采取的措施:a.增加填料层高度不变(G不变,气膜控制不变)不变b.增大用水量因为G不变,气膜控制,所以不变,不变又不变,所以也不变即 试差或由图,查得 c.其它操作条件不变,降低操作温度,m变小,而塔高、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5、、气相总传质单元数不变,根据的关系图可知,yb不变,故气体出口浓度ya降低。 d.其它操作条件不变,增大操作压力,由,m变小,而塔高、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气相总传质单元数不变,根据的关系图可知,yb不变,故气体出口浓度ya降低。 e.其它条件不变,选用对溶质溶解度大的吸收剂,即m小。与c、d分析相同,得到ya降低。 f. 其它条件不变,改用另一种吸收性能较好的填料,提高吸收总传质系数及单位体积填料的有效传质面积增大,即,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变小,塔高不变,气相总传质单元数变大,又因S也不变,故根据的关系图可知,yb不变,故气体出口浓度ya降低。 从本题的结果看:工业上提高吸收率,降低出口气体浓度

6、的具体措施可以从吸收过程的设计方面入手,如增加塔高、改换吸收剂及改用性能良好的填料。另外一方面从吸收操作方面入手降低气体出口浓度更为方便,如降低吸收温度、提高吸收压力、适度增大吸收剂用量,若非清水为吸收剂,还可降低吸收剂入口浓度。3、气液流动方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用吸收操作除去某气体混合物中的可溶有害组分,在操作条件下的相平衡关系为Y*=1.5X,混合气体的初始浓度为0.1(摩尔比,下同),吸收剂的入塔浓度为0.001,液气比为2.0。已知在逆流操作时,气体出口浓度为0.005,试计算在操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为并流操作,气体的出口浓度为多少?逆流操作时所吸收的可溶组分是并流操作的多少倍?计算时近

7、似认为KYa与流动方式无关。解:原工况:逆流操作时新工况:并流操作时不变,所以不变即并流后物料衡算: (1) (2)式(1)和(2)联立:,逆流与并流所吸收溶质量之比:从本题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同一吸收塔内,若操作条件完全相同,逆流操作的吸收效果好于并流操作,吸收液从塔底流出之前与入塔气接触,可得到浓度较高的吸收液。这是由于逆流操作可获得较大的吸收推动力,从而提高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所以工业上多采用逆流吸收操作。4、浓度不同的多股吸收剂混合进塔和分别进塔对塔高的影响空气和CCl4混合气中含0.05(摩尔比,下同)的CCl4,用煤油吸收其中90%的CCl4。混合气流率为150kmol惰气/(m2.

8、h),吸收剂分两股入塔,由塔顶加入的一股CCl4组成为0.004,另一股在塔中一最佳位置(溶剂组成与塔内此截面上液相组成相等)加入,其组成为0.014,两股吸收剂摩尔流率比为1:1。在第二股吸收剂入口以上塔内的液气比为0.5,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1m,在操作条件下相平衡关系为Y*=0.5X,吸收过程可视为气膜控制。试求: (1)第二股煤油的最佳入塔位置及填料层总高度; (2)若将两股煤油混合后从塔顶加入,为保持回收率不变,所需填料层高度为多少?(3)示意绘出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操作线,并说明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解:(1)在上半段进行物料衡算:因为最佳位置进入,所以在下半段进行物料衡算:气膜控制,G

9、不变,不变,所以不变(2) 当两股吸收剂混合进料时出口:(3)吸收剂分别进塔时,上段吸收操作线为BC,其斜率为;下段吸收操作线为BA,其斜率为。两段的操作线如图ABC线所示。 吸收剂混合后进塔,吸收操作线为ABD,其斜率为,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吸收剂混合后进塔,操作线靠近平衡线,传质推动力下降,故所需填料层高度较高。不同浓度的两股吸收剂之间混合即返混与分离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混合过程降低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对吸收分离是不利的,增加吸收塔高。5、吸收-解吸联合流程的有关计算逆流吸收-解吸系统,两塔的填料层高度相同。已知吸收塔入塔的气体组成为0.02,要求回收率为95%,入塔液体组成为0.006

10、(均为摩尔分率)。操作条件下吸收系统的气液平衡关系为y*=0.125x,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4倍,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0.5m;解吸系统用过热蒸汽吹脱,其气液平衡关系为y*=2.5x,汽液比为0.4,试求:(1) 吸收塔出塔液体组成;(2) 吸收塔的填料层高度;(3) 解吸塔的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4) 欲将吸收塔的回收率提高到96%,应采取哪些措施?(定性分析)解:流程图如上。(1) 由全塔物料衡算:(2) 计算填料层高度:(3) 解吸塔物料衡算:吸收塔与解吸塔填料层高度相同。(4)提高吸收塔回收率的措施: 1)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吸收塔内的液气比,吸收塔出塔气体的极限浓度为与入吸收塔液体组成0.006相平衡的气相组成,当时,其平衡的气相组成。吸收率为96%时,。 所以增加液气比的措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