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1页
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2页
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3页
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读小古文,并完成后面的练习。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2这则文言文的题目是_,选自_。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4发挥想象,根据古文内容仿说句子。(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2. 文言文阅读。枭将东徙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吾将东徙。”鸠曰:“何故?

2、”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注释)枭:一种凶猛的鸟。鸠:一种鸟,形状像鸽,有斑鸠、山鸠等。子:你。徙:迁移。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2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3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3.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已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1)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2)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注释)行炙人:传递菜肴的仆役。炙,烤肉。  因:于是;就。

3、60; 辍已:指自己停 下来不吃,让出自己那一份。 左右:在身边。 所以:缘故。1解释下列语句中带点词的意思。(1)尝应人请_   (2)有欲炙之色_(3)同坐嗤之_   (4)乃受炙人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_(2)_3读了短文,你受到怎样的启示?_4. 文言文阅读。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于:在   曾:却   仿佛:大概1解释文中下列词的含义。昔有学步于邯郸者 昔:_遂匍匐而归耳。

4、 遂:_ 匍匐:_2翻译句子。曾未得其仿佛 ,又复失其故步。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的道理。4用“邯郸学步”造句。_5填空。写出邯郸学步的近义词_ 、_写出邯郸学步的反义词 _ 、_5. 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言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文不识:人名。 偿:报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衡乃穿壁引其光:_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2用原文回答,为什么匡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3因为这个故事,后来

5、有一个成语传世,这个成语是:(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这个文段的内容:(_)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5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必三百人:_好一一听之:_6用自己的话回答“处士逃”的原因。_6. 课内阅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1将短文补充完整,写在文中的横线上。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_。钟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用一个成语概括)_,他破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后

6、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用“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由此我想到了描写朋友间真挚友情的诗句_,_。7. 文言文阅读。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选自山海经(注释)鯀(gn) 禹(y):人名。传说鲧是禹的父亲,禹是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们都治理过洪水。帝:指天帝。息壤:传说是一种能够生长不息的神土,所以能堵塞洪水。息,生长。堙(yn):堵塞。祝融:火神的名字。羽郊:羽山的近郊。鲧复生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其腹,禹乃降生。卒:最后,终于。布:铺填。传说禹吸取鲧治水不得法的教训,改用

7、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或中国。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鲧窃帝之息壤(人名)B.以堙洪水(堵塞,填塞)C.鯀复生禹(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_(2)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_3鯀治理洪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儿子禹靠什么方法降服了洪水?鯀(_)(_) 禹(_)(_)4简述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感人故事。_8. 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矛与盾韩非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8、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yù):出售。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坚:坚硬。陷:这里有“刺穿”的意思。利:锋利。或:有人。以:用。子:你。弗:不。应:回答。1翻译画线的句子。_2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_9. 课内阅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字词。以:_   日中:_及:_   探汤:_2翻译下列句子。(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2)孔子不能决也。_3本文主要通过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现故事情节。4两小儿辩斗,给你什么启发?_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画竹题记郑燮(xiè)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

10、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注释)新篁(huán):刚长出的竹子。榻:狭长而低的床。凉适:凉爽舒适。围屏骨子:屏风架子。窗棂(lín):窗户上用木条或铁条等交错制成的格子。冻蝇:过冬受冻的苍蝇。岂非:难道不是。1解释下列词语。(1)余家:_ (2)师承:_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_(2)岂非天然图画乎?_3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郑燮是清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画的竹子尤为出名,竹石一诗就是他写的。(_)(2)“秋冬之际”和“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这两句中的三个“之”意思一样。&

11、#160; (_)4在郑燮的眼中,美丽的竹林就像一幅美丽的画。结合文段,想象竹林中的美景,用自己的话写在下面。_5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11. 文言文阅读。1画龙点睛张僧sng繇yóu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yú,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字词解释:于:_   每: _ 即: _  以为: _  诞:_因:_   须臾: _ 破: _&#

12、160;者: _  皆:_2陈蕃有大志陈蕃年十五,尝闲处ch一室,而庭宇芜wú秽huì。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3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字词解释:尝:_ 芜秽:_候:_ 谓: _  孺子: _ 待: _   处世:_   扫除: _   安: _清世:_  甚:_3少

13、年志存高远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少年不应。 富者复曰:“尔随吾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 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 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字词解释:昔:_   甚: _ 伐薪: _  则: _ 览:_者:_  

14、60;衣: _ 锦: _   恒: _ 于:_左右:_   罗: _众:_   尔: _ 如此:_尚: _ 应: _复:_   吾: _ 逐: _者: _ 作色:_   徒: _ 志存高远: _  若等: _  殴:_ 瞋目: _ 尔辈:&

15、#160;_亦: _   不顾: _   去: _4迂公修屋有迂y氏者,世称迂公,性吝lìn啬sè。篱败不修,瓦裂不葺qì。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yù,岂不徒耗资财!”字词解释:葺:_  暴:_ 妻子:_  号: _ 诟:

16、0;_   诘:_   适:_ 乃: _旦日: _ 延: _  兆: _  适: _ 徒: _1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其人自护其短”中的“

17、其人”指的是什么人?(   )A.其他人 B.北人 C.问者 D.北人和问者2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3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B.菱角属于土产品。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4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_13. 阅读读书要三到(节选),回答问题。读书要三到(节选)(宋)朱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8、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A看见   B听到   C通“现”,出现(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A急忙   B重要   C严重2用“_”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3翻译下面的句子。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_4这则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14. 文言文阅读。日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日:“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这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释)攘(rng):窃取,偷。或:有人。是非:这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