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_第1页
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_第2页
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_第3页
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_第4页
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    摘要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课堂提问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直接诱导式、追根溯源式、无中生有式、反弹琵琶式、曲径通幽式、由此及彼式等。关键词课堂;提问;时机;方式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

2、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设疑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问与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

3、往的能力,还可以让那些充满个性的回答所闪现的创造性火花得以放大,使新的信息得以交流。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疑,向学生提出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回答各种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本文试图就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式的设计作一番探究。一、善于把握提问时机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

4、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或者错失良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启而不发。一般说来,课堂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一)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

5、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一位教师在教荷塘月色时,用简短的语言导入课文后,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与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有什么联系?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哀愁,来到荷塘,观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表现出一种自然美、意境美,更显示出作者的人格美。这种开篇设疑提问,不仅引导学

6、生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打破了传统的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陈旧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为上好本堂课开了个好头。(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

7、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10万支箭是诸葛亮用计骗来的,而不是借来的,题目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教师在肯定了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后,紧接着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诸葛亮用草船借来的箭,后来又干什么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已往学过的赤壁之战,较好地解决了对“借”字的理解。(三)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孔乙己这课中,有多处出现了一个

8、“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个“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围绕着“笑”字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提问,处处问到点子上,每一个提问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热烈地讨论甚至争论。“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理解透了。又比如,教师在讲过桥一课时,深情地朗诵了文中的一段:“浪头卷了过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读到

9、这儿,教师久久不语,教室里一片寂静。突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电影中放映这一镜头,需要一分钟旁白,你想怎么讲?”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发言十分踊跃。(四)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人的思维总要受到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所以常规思维大多为顺向思维。而事物本身又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对于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来说,有时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转折时,给予适当点拨,引领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比如,小学语文教材养花中有一段是讲养花的乐趣的,文中写道:“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喜”“笑”当

10、然是乐趣,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忧”“泪”也是乐趣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指定的目标下进行思考,答案可能不是一步就可以获得的,教师可以采用追根究底的方法,注意变换角度,以引起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领学生直至到达“理解”的彼岸。二、精心设计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是学问,自然有探索不完的奥秘;是艺术,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事实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式也是多种多

11、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这里笔者仅仅概述几种常见的提问方式。(一)直接诱导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翻提问也有巧问与笨问之分。有的教师析疑解难时总是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其结果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是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箭中“课眼”,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直接诱导式,要求教师在提问中

12、不拐弯抹角,联系现实生活或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最后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师可抓住这句话中“路”和“希望”的关系问学生:“鲁迅先生在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地指地上的路吗?它比喻是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就会得出: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接着,教师可再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认识到: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

13、实现的。最后,教师还可以问:“请你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行吗?”这样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问使学生思而有得,既尝到钻研探求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追根溯源式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常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浅尝辄止,回答或不全面、或不得要领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追根溯源式的方法,从正反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求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目标逐步推进。一位教师在讲变色龙时,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一环扣一环地提问,引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拾级而上,逐步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纵深发展。提问是这样设计的:师问:“奥

14、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生答:“善变”。师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生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师问:“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是什么?”生答:(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回答)“见风使舵”。师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通过这样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形象(表象),又使先前存储的表象与新的表象(再造想像所使用的表象)沟通融合,从而对人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进而较为容易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教师的提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进逼,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5、,使学生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三)无中生有式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感觉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教材中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比如荷塘月色一文用了很多叠词,读之琅琅上口,听之如鸣佩环,思之心旷神怡,妙不可言。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叠词,并按“AA”式、“AABB”式、“AAB”式等几种不同形式归类,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若在教学中问:“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与“曲曲折折”互换行吗?为什么?

16、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上下文,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仅明确了不能互换,还理解了运用叠词的作用,它不仅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从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四)反弹琵琶式这即是平常所说的“唱反调”。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常常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利于促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这也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这种提问常常使用“不”“无”“反”等词语。比如,“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不那样呢?”“反过来会怎么样呢?”有的学生以“弄斧到班门”为题,阐述不耻下问、虚心向内行求教对于提升自己素质

17、的重要性。这个立意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再如,有位教师在讲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时,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思考:桃子、石榴、苹果成熟时,把鲜艳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使人一见便生爱慕之心,这到底是不是它们的缺点?它们是不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通过讨论,学生既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也拓展了自己的思路,进而明白外表美与内心美完美结合才是美的理想境界的道理。(五)曲径通幽式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迂回地指向问题,即问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有许多教师十分讲究这种“曲问

18、”艺术,有位教师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教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这位教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又比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教师提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的回答后,教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学生经过猜想,分析后回答:“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这样便引出教师更关键的提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