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1_第1页
课程设计说明1_第2页
课程设计说明1_第3页
课程设计说明1_第4页
课程设计说明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徐昌源2008240632011-1-3一、 设计条件与要求本次设计的公路路段位于山岭地区。该地区地形崎岖,山坡起伏,且坡度较大。路线始于山谷一侧的山坡上,需要穿过山谷,并越过另一侧的山岭到达终点。地形条件给道路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实地条件和该地区的交通需求,该段公路的设计要求拟定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定为60km/h。二、 选线根据路线走向的要求以及实地条件,本次路线设计的方案为越岭线方案。首先选取合适的越岭垭口。目前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垭口的位置、高程和垭口坡面的展线条件。在该地区,位于路线的大致走向附近可供选用的垭口共有两个。而且两个垭口的高程相差不多,垭口附

2、近也均有可供展线的坡面。故两个垭口均可考虑。其中左侧的垭口附近坡面上有两种展线方案,分别是在左侧和右侧的山坡上展线。这样共得到三种路线方案,如下图所示。现在对三种路线方案的利弊分析如下:甲方案:垭口处可以安排大半径的平面圆曲线和纵断面竖曲线,有利于获得优良的行车条件和视距条件。与乙方案比较,土石方工程量较小。但是路线迂回,长度较大,影响工程造价和行车的经济性。乙方案:垭口处路线线形指标不如甲方案,但是也可以安排较大半径的平面圆曲线和纵断面竖曲线,行车条件和视距条件较好。为了纵坡的安排,在垭口处需要集中挖方,土石方工程量较大。丙方案:路线长度比甲方案段,比乙方案短。主要困难是由于谷间平地狭小,两

3、侧山坡上的路线连接困难。且山坡不平顺,展线条件不如甲方案和乙方案。垭口处也需要一定的挖方量。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丙方案劣势较大,优势不明显,首先淘汰。在甲方案和乙方案中,我认为乙方案是首选。虽然乙方案的挖方量较大,但是这可以从缩短路线长度降低的造价以及长远的经济效益中得到弥补。较高的线性指标也有利于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选线的最终方案定为乙方案。三、 定线和平面设计(一) 定线步骤1、 定导向线以前述的选线过程得到的路线方案为依据,确定路线的大致走向,定出控制点。本次设计目前的控制点是越岭垭口。然后放坡定坡度线。这一过程在AUTOCAD软件中完成,可以通过在地形图中使用等长线段相连的办法

4、放出坡度线。等长线段的长度根据选用的坡度(5%)和等高距(10m)计算得出。定出导向线后,经过核查,导向线未经过特别不利的障碍,该走法成立。2、 修正导向线(1) 试定平面和纵断面这一过程在纬地软件中完成。先分析上一步得出的导向线,定出直线段和曲线段。将直线段延长至相交,然后使用纬地软件拾交点作为路线导线交点。使用纬地软件在交点处添加合适的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同时检查线形指标是否符合要求,需要检查的指标见本节下一部分。如果平面线形指标不符合标准,需要对导向线做出调整。本次设计中,初次得到的平面线的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无需调整。在软件中,按照一定间距输入各个中桩处的地面高程,即可由软件绘出道路纵断

5、面的地面线。参照前面安排的纵坡设计理想纵坡。(2) 修正导向线根据理想纵坡线和纵断面的地面线,可以看出垭口处需要向下深挖,这与选线时的预计相符。为了提高线形指标这是值得的,不需据此对路线做出调整。检查纵断面指标(需要检查的指标见纵断面设计部分),看其是否需要调整。发现的问题是山谷两侧的山坡上的纵坡坡长超过最大坡长限制。调整方案是在这两段纵坡上添设小坡度的缓和坡段,详见纵断面设计部分。为了添加缓和坡段,需要对平面线形做出调整。原来的长直坡分为两段,在平面上两段之间通过曲线相连接。这样得出新的路线导线。(3) 再次检查按照(1)的过程,再次绘出纵断面地面线图和纵断面图。再按(2)的过程检查,如有需

6、要再次调整,直至路线符合标准为止。3、 定出最终的平面路线核对无误后,使用纬地软件绘出最终的路线平面图。具体步骤与2-(1)类似。(二) 平面线形指标1、 直线(1) 直线的最大长度。不超过20v,即1200米。(2) 直线的最小长度。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不超过6v,即360米。反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不超过2v,即120米。2、 圆曲线圆曲线的最小半径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其中h和ih的取值见横断面设计部分标准规定的设计速度为60km/h的二级公路的极限最小半径为125m吗,一般最小半径为250m,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为1500m。3、 缓和曲线(1)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需要同

7、时满如以下条件。标准规定的设计速度为60km/h的二级公路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为80m,最小值为60m。若采用最小值则不一定满足超高渐变率的要求,经验算后取整为5或10的倍数确定采用值。(2) 回旋线参数根据回旋线的最小长度,可以由公式RLs=A2得出最小参数A的值。回旋线参数应该与圆曲线半径保持协调。回旋线参数只要保持R/3AR,就可以获得视觉上协调的线性。当R接近100m时,宜取A=R;若R小于100m,则取A大于或等于R;在圆曲线半径较大或接近3000m时,可选择A在R/3左右;如果R超过3000m,即使A小于R/3,在视觉上也是可以接受的。(3) 缓和曲线的省略在直线与圆曲线间,当

8、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缓和曲线省略。半径不同的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缓和曲线省略。(三) 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以下为计算所需的公式。结果列于所附的直线、曲线及转角表。1、 对称型曲线计算2、 卵形曲线计算(四) 坐标计算人工计算方法略。本次设计中使用纬地软件自动计算逐桩坐标。结果见所附的逐桩坐标表。四、 纵断面设计(一) 设计过程由于使用了CAD软件,纵断面设计是和平面设计交叉完成的,二者的操作参见平面设计部分。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纵断面图上不规则的地面线,经过技术、经济以及美学上的比较后定出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即设计线。纵断面设计

9、线由直坡线和竖曲线组成。1、 准备工作研究标准规定的有关技术指标和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规定,同时应收集和熟悉有关资料,并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2、 标注控制点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标高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山区道路还有根据路基填挖平衡关系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称为“经济点”。3、 试坡在已标出“控制点”、“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本着以“经济点”为依据,照顾多数

10、“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对各种可能坡度线方案反复进行比较,最后定出即符合技术标准,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坡度线,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4、 比较将所定坡度与选线时坡度的安排比较,二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较大差异时应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然后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得当,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合理,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调整方法是对初定坡度线平抬、平降、延伸、缩短或改变坡度值。5、 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以

11、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等,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桩号的填、挖高度,用“模板”在横断面图上戴“帽子”,检查是否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桥梁过高或过低、涵洞过长等情况,若有问题应及时调整纵坡。在横坡陡峻地段核对更为重要。6、 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可用三角板推平行线法确定,要求取值到千分之一,即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相邻变坡点桩号之差为坡长。变坡点标高是由纵坡度和坡长依次推算而得。7、 设置竖曲线拉坡时已考虑了平纵组合问题,此步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二) 纵坡指标1、

12、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为使纵坡设计经济合理,必须在全面掌握勘测资料基础上,结合选(定)线的纵坡安排意图,经过综合分析、反复比较定出设计纵坡。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1) 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2) 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3) 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于、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4) 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

13、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5) 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6) 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2、 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1) 理想的最大纵坡理想最大纵坡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V1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V1取

14、值,对低速路为计算行车速度,高速路为上述载重车的最高速度。根据V1由下面的公式计算或从动力特性图上查出D1。 i1可称为理想的最大纵坡,因为在具有下大于i1的坡道上载重车能以最高速度行驶,这样,可以指望载重车与小客车、重车与轻车之间的速差最小,因而相互干扰也将最小,道路通行能力将最大。 理想的最大纵坡固然好,但常因地形等条件的制约,这种坡度不是总能争取到的。为此,有必要允许车速由V1降到V2,以获得较大坡度i2,在i2的坡道上,汽车将以V2的速度等速行驶。容许速度V2: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其值一般应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的1/22/3(高速路取低限,低速路取高限)。(2) 不限长度的最大

15、纵坡与容许速度V2相对应的纵坡i2称为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根据V2可得D2,则 当汽车在坡度小于或等于不限长度最大纵坡的坡道上行驶时,只要初速度大于容许速度,汽车至多减速到容许速度;当坡度大于下限长度的最大纵坡时,为防止汽车行驶速度低于容许速度,应对其坡长加以限制。3、 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 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路堑、桥梁、隧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为使道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通畅,希望道路纵坡设计的小一些为好。但是,在长路堑、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通畅地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

16、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下小于0.5%为宜。规范规定: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地段,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在弯道超高横坡渐变段上,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4、 坡长限制(1) 最短坡长限制最短坡长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考虑的。如果坡长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地段产生的增重与减重的变化频繁,导致乘客感觉不舒适,车速越高越感突出。从路容美观、相邻两竖曲线的设置和纵面视

17、距等也要求坡长应有一定最短长度。标准和城规规定,各级道路最短坡长应按下表选用。在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的匝道以及过水路面地段,最短坡长可不受此限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短坡长(m)30025020015012010060(2) 最大坡长限制所谓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下降到最低允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标准规定的最大坡长见下表各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 (m)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 坡度%390010001100120047008009001000110011001200560070080090090010006500600

18、70070080075005006008300300400920030010200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当连续陡坡由几个不同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对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 5、 缓和坡段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在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时,从下坡安全考虑,缓坡也是需要的。在缓坡上汽车将以加速行驶,理论上缓坡的长度应适应这个加速过程的需要,但实际设计中很难满足这个要求。标准规定,公路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表-2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 缓和坡段:纵坡值:不应大于3

19、% 长 度:不小于最小坡长要求 线 形:宜采用直线。在地形困难路段可采用曲线;注:曲线半径较小时,缓和坡段长度应增加。 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6、 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是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地行驶的限制性指标。公路断面设计,即使完全符合最大纵坡、坡长限制及缓和坡段的规定,还不能保证使用质量。不少路段虽然单一陡坡并不大,甚至也有缓和坡段,但由于平均纵坡较大,上坡使用低速档较久,易致车辆水箱开锅。下坡则因刹车发热、失效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有必要控制平均纵坡。这样既可保证路线长度的平均纵坡不致过陡,也可

20、以免除局部地段所使用过大的平均纵坡。 标准规定: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应符合以下规定:1) 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m500m时,平均纵坡以接近5.5%为宜。2) 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以接近5%为宜。3) 在任一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7、 合成坡度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式中:I合成坡度(%); ik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坡度(%); i路线设计纵坡坡度(%)。(1) 最大允许合成坡度 在有平曲线的坡道上,最大坡度既不是纵坡方向,也不是横坡方向,而是两者组合成的流水

21、线方向。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的横向滑移和行车危险,保证车辆在弯道上安全而顺适地运行。本次设计的路段的最大合成坡度设为9.5.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1) 在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2) 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3) 非汽车交通比率高的路段。在设计中可由下式计算平曲线上允许的最大纵坡。式中:iR平曲线上的允许最大纵坡度(%); Imax最大允许合成坡度(%); ih意义同前。当路线的平面和纵坡设计基本完成后,可用式(4-16)或图

22、4-11检查合成坡度I。如果超过最大允许合成坡度时,可减小纵坡或加大平曲线半径以减小横坡,或者两方面同时减小。(2) 最小合成坡度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合成坡度过小也不好,它会导致路面排水不畅,影响行车安全。各级道路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三) 竖曲线设计和计算不同纵坡的转折处称为边坡点,为了平顺过度要求设置竖曲线。按纵坡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凸有凹。按规范规定,竖曲线采用二次曲线形式,其大小用 半径和水平长度表示。图 竖曲线要素计算图1、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2、 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1) 凸型竖曲线最

23、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凸型竖曲线最小长度应以满足视距要求为主,按竖曲线长度 L 和视距 S 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当 LS 如图 4-4所示当采用停车视距时,h1=1.2m,h2=0.1m,即当采用会车视距时,h1=h2=1.2m,则式中:R 竖曲线半径,m;h1 司机视线高,即目高 hl=1.2m;h2 障碍物高,即物高 h2=0.1m;其它符号意义同前。LS 如图4-3所示 当采用停车视距时, 当采用超车视距时, 表 4.3.1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标准规定值(m)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长度1201100017000100100650010000858030

24、00450070601400200050404507003530250400252010010020(2)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确定凹竖曲线半径时,应以离心加速度为控制指标 。 表 4.3.2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标准规定值极限最小半径(m)一般最小半径(m)120400060001003000450080200030006010001500404507003025040020100200 标准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约为极限最小半径的 1.52.0 倍。竖曲线最小长同凸型竖曲线。凹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长度,除满足缓和离心力要求外,还应考虑两种视距的要求:一是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前灯照明应有足够的距离;二是保证跨线桥下行车有足够的视距。(3) 按汽车行驶时间的要求确定竖曲线最小长度标准规定竖曲线的最小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