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物件里记忆_第1页
我的老物件里记忆_第2页
我的老物件里记忆_第3页
我的老物件里记忆_第4页
我的老物件里记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的老物件里记忆一个人,长久地地停留在古旧的气息里,也就有了琢磨它的缘由,拭去一件器物上的尘土,打量它的前世今生,禁不住好奇:它从何处来?走了多么远的路?它历经怎样的故事?每个静静的午后,阳光温柔地泼洒老物件一身,我凭借自己的感觉,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垫底,思想就任意地驰骋,不管不顾地联想了推开紧掩的木门,就像走进另一种岁月, 门楼是前清或民国的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我用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打开眼前和过往,铜的门环上斑斑锈迹,如一段残存的梦痕,木格子窗子是一栋房子的眼睛,是它的灵魂所在,原木的颜色,原木的框子,一道道细细的木纹,散发着树木的清香,朴素而古旧,温暖的阳光从屋顶的亮瓦上射来,窗子下的

2、故事也就温暖起来,每次在古建筑前看到雕刻精美的木格子花窗,我总会想起“小轩窗,正梳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来。窗子上依然挂着那盏生锈的马灯,在外游走的马灯似乎已经疲惫了,马灯的气质是阳刚的,手提式的马灯只有挂在马背上才够气派,要么由饲养员大叔披衣提着,月明风高,可以听到马厩里传来的咳嗽,反正马灯是难得停留在锅台火炕角的,与居家的煤油灯形成灯的家族,一主内,一主外,马灯就是灯中的伟丈夫,相反,居家的罩子灯就是母性的,如豆的灯光下,总是停留着母亲缝补衣裳的剪影,至于我们熟悉的小桔灯,该是闪烁的一颗童心吧!终于可以仔细端详那个刺绣的荷包了:五色的丝线,缀之以绵,配以鸡心的造型, 这该是怎样

3、一位巧手的姑娘呢?独倚纱窗 ,云中锦书谁寄来,深藏的秘密 编织在小小的荷包里, 它美丽而纯净,含蓄而明朗,也许在明天,在连绵的山岭上,就可以听到她和情郎哥悠扬的对歌了。 那是一对绣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的枕头顶吧,满族女子的拿手好戏就是最绚烂的女红,红黄蓝白的丝线,色彩艳丽明朗的设计,闺中情趣自不必说,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子活脱脱站在你的面前了。此时,阳光刚好照在一只青花梅瓶上,就像一个女子在追光灯下独自美丽着,青花的气质,隔着幽凉的光阴回眸看去,即便有了远意,依然是疏淡清美。我们所指的青花,既不是青草的绿色,也不是青布的黑色,而是青山绿水的颜色,在青花的釉面上加白、加黑、加紫,都赋予她锦上添

4、花的美好,她的远山近水,疏落茂密,她的清新悦目,层次分明,不管是明青花的粗矿豪迈,还是青中期的轻盈秀致,我都是毫无理由地爱了那天青色等烟雨的青花。在一幅泛黄的古画里打量旧时的文人,一闲对百忙,抱着琴的脸淡而又淡,不知今夕何夕的表情,正朝着萧索的黑夜走去,不得不承认,闲雅的风度在品茗对弈中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品味,小巧的文玩在文人的手上就有了不凡的韵致,既然是“玩儿”,就有别于高大魁梧的实用器,笔墨纸砚,或大或小,或巧或拙,经过岁月的淘洗,人与物就有了最强的互动性,一个明代雕木瘤的黄花梨笔筒就可以与一张红木架子床抗衡,我们的一位老师因得了一方宋代的铁马砚将自己的斋号命名为“铁马砚斋”,无法估价它的价

5、值几何,重要的是那物件里面隐藏的生生不息的文人气息。戏词儿里有:“那一队妖娆,十车细软,便是俺的薄薄宦囊,不要叫仇家夺了去!”细软,自然是腰中值钱的宝贝,在一个雕花的皮质首饰盒面前,我会揣度里面藏有怎样的细软,纯金的元宝儿,翡翠的耳坠,象牙的指环,玛瑙的扳指我穿过一道发黑的大门,在蛛网密集的老屋里,看到了一个小脚女人的昨日时光,油漆剥落的老柜上,安静地停靠着坐镜掸瓶帽筒,帽筒已经破碎,打了二十几个锯子,不知道是她失手打碎,还是另有隐情。一套老物件是典型的北方女子的陪嫁,普通人家的女儿,可以是软木的竹节镜,洋蓝的喜字瓶,大户人家自然是另当别论了。闲暇时坐下来,可以钻到“钱眼儿”里数点过去的时光,

6、十五贯究竟是多少,我们没有计算过,古道上行走的毛驴马车,背着沉重的褡裢,里面是叮咚作响的铜钱,我们还是要替古人捏把汗的,北宋的皇上把钱币打造到了登峰到极的地步,徽宗皇帝的亲笔书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是艺术与货币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一个纸糊的烟笸箩,一付纸卷的门帘子,我们一层一层地将它剥落,那不是普通的纸,是可以流通的钱币,法币、金元券,银元券 ,东北九省流通券,层层叠叠的纸币,背上一口袋,换回来一颗大白菜亦或几斤苞米,那是钱吗?是旧政府戏耍百姓的一种游戏吧!留声机里播放的天涯歌女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旧上海,外滩,狭窄的弄堂,穿着丝质旗袍的女人优雅地吐着烟圈,她的表情暧昧懒散,就像电影中的女特务,与之相匹配的还有手摇的电话,老式的皮箱,民国的海报,德国的飞马牌挂钟不时发出一声时间的叹息,都说岁月是握不住的沙,越想握紧,却流失得越快,转眼我们已经跑跑跳跳地骑上自行车了,那是六七十年代难以磨灭的记忆:写着“劳动光荣”的搪瓷缸,手握语录本的黑白照,唧唧复唧唧的缝纫机,熬着大白菜的煤油炉一个一个,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虽然早已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却愈发显得特别。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一个物也有一个物的命。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