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时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及我国的环境压力(调整)_第1页
第27课时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及我国的环境压力(调整)_第2页
第27课时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及我国的环境压力(调整)_第3页
第27课时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及我国的环境压力(调整)_第4页
第27课时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及我国的环境压力(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7课时 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我国的环境压力知识梳理本课时的复习,涉及我国基本国情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共同的问题 共同的选择(1)在当代,如何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2)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掠夺式地利用自然造成的。直接原因: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共同选择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

2、任。2、我国的环境压力我国的环境压力:主要是由于人口多、资源少、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的。(1)我国人口的现状(特点) 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等(2)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 资源现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严峻性: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相对短缺;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需求量

3、不断增加,开发不合理、不科学,利用率低,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3)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环境的破环: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环境恶化造成的影响: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难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要求考点预测知道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能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现实生活中的做法能判断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通过相关的事例、数据

4、、漫画来有针对性总结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国情;多为漫画选择、简答和分析说明题。例题解析例1:右边漫画老虎屁股摸得好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只要利税多就可以无视环境污染B、国家要限制利税大户的发展C、只要社会经济发展了,造成污染也无所谓D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老虎屁股摸得好【解析】D 漫画题要做到三看:一看标题,二看画面,三看注释。该题标题为“老虎屁股摸得好”,说明对治理污染的赞同,画面是以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利税大户”。故选D例2:(2008·富阳中考)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类,下列问题中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固体废弃物排放 工

5、业二氧化硫排放 工业废水排放 A、 B、 C、 D、【解析】C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区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内容,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是: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等。属于环境破坏的表现,故排除。例3: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 ( ) A、经济问题 B、发展问题 C、社会问题 D、政治问题 【解析】B 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

6、发展的重大问题。故选B。例4:(2008·南京中考)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均占有量少 B、开发利用合理 C、地区分布均衡 D、浪费损失极小【解析】A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特点的认识。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由于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损失。故选A。复习建议本节复习应联系实际,在举例归纳的基础上,了解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了解我国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特点、现状,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7、。课时练习一.精挑细选,体验成功1、下列最能体现右图寓意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总是能和谐相处B、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C、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会造成生态危机2、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选择的发展模式是(      )A、外引内联、强强联合发展模式      B、高产出、高消耗的发展模式C、高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发展模式    D、可持续发展模式3、(2009·河南)据统计,2008年底,河南

8、省的人口总数为9918万人,每年净增人口约50万,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下半年,河南省将成为人口超亿的省份。这表明河南( ) 人口优势将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强省 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A、 B、 C、 D、4、人口的数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不合理的人口发展是 ( )A、与国土面积成反比 B、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C、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D、与环境保护相协调5、下面是一位记者和一位农村放羊娃的一段对话:“你今年几岁了?”“16岁。”“怎么不上学?”“我放羊。”“你为什么放羊?”“为挣钱。”“挣钱干什

9、么?”“娶媳妇。”“娶上媳妇干什么?”“生娃娃。”“生娃娃干什么?”“放羊”。这是一个16岁少年的人生追求!一个多么可悲的生育生存的循环圈。这反映了 ( )A、放羊娃具有艰苦创业精神 B、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提高人口素质的必要性 D、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6、右边漫画危机四伏给我们的启示是( ) 要保护耕地,对子孙后代负责要加快资源开采的步伐,以工业取代农业 要以耕地让位于经济开发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A、 B、 C、 D、7、我国的大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在山地、高原和沙漠集中的西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2.3%,而耕地仅占全国的

10、36%,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量只占17.7%,耕地却占64%。 这说明我国( )A、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B、工业生产形势严峻C、资源分布不平衡 D、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8、下列照片中,直接反映大气污染的是 ( ) A、“乌云”遮住天 B、沙尘暴来了 C、水葫芦泛滥 D、多彩的垃圾9、我国人均耕地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人均淡水量为平均水平的24%,人均森林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煤炭储量为47%,人均石油量为32%这些数字说明 ( )A、我国一直是一个资源总量贫乏的国家B、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合理,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C、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

11、国发展的重要问题10、2008年1月10日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湖南等19个省不同程度受灾,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共造成60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巨大,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37亿元。专家认为,这次灾害与人类对环境破坏导致的气候异常有关。说明(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很难兼顾 环境恶化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环境恶化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保护环境A、 B、 C、 D、11、下列词语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是: ( )A、杀鸡取卵 B、焚林而猎 C、围湖造田 D、网开三面12、右图,是我国多年来人口与森林变化示意图,此图告诉我们: ( )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增多,森林资源逐渐减少;我国森林资

12、源减少与人口无关; 人 从 众只要减少人口数量,就能保护森林资源; 我国必须进一步推行计划生育,保护自然资源。 森 林 木A、 B、C、 D、二、明辨是非,提高能力(对的打“”,错的打“×”)1、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自然、掠夺式的利用自然造成的。( )2、如何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 ) 3、由于人口众多,中国给世界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中国,世界会发展得更快。( )4、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 ( ) 5、我国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损失 。 ( ) 6、“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现象表

13、明了我国资源开发难度大的特点( ) 三、言简意赅、启迪智慧(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0%。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80100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 200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达8507万人。材料二:建国6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净增人口1000余万,致使每年新增加国民收入的25%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这就不得不减少资金的积累,影响经济发展。“十五”时期,城镇新增长的劳动力和下岗待业职工有2200多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37亿左右。 (1)材料一表明我国人

14、口现状有哪些特点?(2)结合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的影响。2、下面是有关人员就西部某地投资建厂的对话 外商:如果你们同意我们在这里办厂,我们可以解决你们全村的就业问题。 工程师:我们准备将造纸厂建在贵村,就在这里(图纸草样,一条河流的上部标有造纸厂字样) 村干部:我不否认我们现在很穷,可是造纸厂建在我们村河流上游,排出的污水会污染河流,我觉得我们村不适合建造纸厂。 村民A: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过上好日子,至于会不会因为建厂造成河流污染,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请你结合教材有关知识评论各位发言人的观点,并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四、学知明理,感悟生活仔细观察右边漫画,请回答:(1

15、)图中农夫和鱼为什么“同病相怜” (2)为了改变农夫和鱼的命运,应实施什么战略?(3)为改变农夫和鱼的这种命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五、探究创新、积极实践情景一:小明坐的士回家,的士司机比往常多收了五毛钱,并被告知:这是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出租车可向每位乘客加收五毛钱的燃油附加费。在家门口,碰到邻居王奶奶,听到她又在嘀咕:“液化气怎么这么贵了?才半个月就涨到108元钱一瓶啦!”情景二:漫步校园,放眼望去:教室里大白天灯火通明,电脑无人使用也处于开机状态,自来水龙头随时“伤心落泪”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对于“随手关灯是不是小事”,40%以上的同学回答“是”;对于“你是不是经常随手关灯

16、”,80%以上的学生回答“不是”。 (1)情景一和情景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请结合我国面临严峻资源形势的原因,为王奶奶解疑释惑。(3)面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某校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倡议书。请你在()填上恰当的内容,完成这份倡议书。 倡 议 书 同学们: 当我们点着蜡烛艰难地捕捉黑板上的信息时,当我们无奈地坐在教室里上“空键盘”的计算机课时;当我们无法聆听到熟悉的电铃“提示音”时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停电给我们带来的诸多不便。现在我市正处于用电高峰期,电力供应十分紧张,不仅我们学校,而且许多生活区,商场,工厂和其它学校都被限电,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缓解我市电力供应紧张

17、的局面,需要我们节约用电。 作为中学生,节约用电应( ) 为此,我们倡议:1拔掉没有处于使用状态的插座;2( ) ; 3( ) ;4( ) ;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都来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就能得到有效缓解,这样就能为构建和谐株洲做出我们的贡献! ××学校学生会 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五日第27课时参考答案一、精挑细选,体验成功1、D 2、D 3、B 4、A 5、C 6、C 7、C 8、A 9、C 10、C 11、D 12、A二、明辨是非,提高能力1、 2、 3、× 4、× 5、 6、×三、言简意赅、启迪智慧1、(1)人口基数大,新

18、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2)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2、外商、工程师、村民A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按他们的办法去做,虽然解决了该村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很可能会威胁到村民的生存。 村干部只考虑保护环境,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能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该村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办厂,又要减轻环境的污染,如:科学合理的建厂,厂方可以拿出一部分钱购买一些环保设施,地方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四、学知明理,感悟生活1、(1)水污染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与发展。(2)可持续发展战略(3)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保科技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五、探究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