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参考课件2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参考课件2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参考课件2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参考课件2_第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参考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全”的伟大人格。的伟大人格。 3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内涵。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1课时课时一、导语:一、导语:“生存还是死亡?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名作的名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

2、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史记忍忍辱负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选择了生存。孟子孟子却说:却说:“生,我所欲也,义,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价值,“生的伟大,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渔父一文,走进一文,走进屈原屈原的内的内心世界,去探求

3、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身之察察之察察”、“皓皓之白皓皓之白” 二、知识介绍二、知识介绍屈原屈原,战国战国末期末期楚楚国国人,杰出的人,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家和和爱国诗人爱国诗人。名平,。名平,字原,丹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今湖北秭归归)人。屈原的作品计人。屈原的作品计有有离骚离骚、天天问问、九歌九歌(11篇篇)、九章九章(9篇篇)、招招魂魂,凡,凡23篇。篇。传说传说屈原屈原于于农历五月五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间五月五日端午节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对屈原

4、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骚体诗:亦称:亦称“楚辞体楚辞体”,古代,古代诗歌体裁诗歌体裁之一。起于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以屈原所作的离骚离骚为代表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到了南朝刘勰的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与萧统的与萧统的文选文选等作品中,等作品中,就用就用“骚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后人便称之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骚体诗

5、在形式上打破了诗诗经经那种以那种以四言为主四言为主的体制,在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民歌的基础上上又继承了又继承了散文散文的笔法,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形式比较自由较自由,多用多用“兮兮”字以助语势字以助语势,富有,富有抒情抒情成成分和分和浪漫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诗歌形式的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三、关于本文:三、关于本文: 见教材见教材P75P75注释。补充:注释。补充:渔父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屈原所作,“可能是

6、深知屈原生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郭沫若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一推断比较可信。四、梳理课文脉络四、梳理课文脉络第一部分(第第一部分(第1段)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第二部分(第第二部分(第2、3段)段)是文章的主体。是文章的主体。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渔父所取的人生哲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这是一场重大的人学、处

7、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这是一场重大的人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第三部分(第第三部分(第4段)段)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韵和意境。渔父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

8、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楚辞中的这篇中的这篇渔父渔父。五、问题探讨:五、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的人格?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生活中的强者,是一,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的

9、形象。显示了屈原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一形象?文章还渲染了文章还渲染了渔父渔父的形象。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隐者形象,是,是道家道家思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随遇而安、知天达、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

10、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屈原来讲,具来讲,具有有对比、衬托对比、衬托的作用。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文章采用了文章采用了对比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屈原和和渔渔父父的问与答,表现了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不同的思想性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他的语言语言,还写了他的,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行为、外貌,试从,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游游于江潭,于江

11、潭,行吟行吟泽畔,泽畔,颜色颜色憔悴,憔悴,形形容容枯槁。(见第一段)枯槁。(见第一段)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原所处的黑暗环境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张本、铺垫。铺垫。 六、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

12、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屈原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也不愿“蒙世俗之尘蒙世俗之尘埃埃”,毅然赴死,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

13、尊严。司马迁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生”接受宫刑。接受宫刑。 司马迁司马迁隐忍苟活,是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

14、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司马迁和和屈原屈原树立了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和和渔父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采用采用书信书信的形式,的形式,面对朋友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

15、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渔父采用采用寓言对寓言对话体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通过两人的对话对话,展,展开开思想交锋思想交锋,把屈原,把屈原内心的矛盾内心的矛盾斗争斗争外化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16、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七、文言知识整理:七、文言知识整理:通假字通假字渔父渔父:“父父”通通“甫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停凝滞:拘泥,执著。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止流动,不灵活;凝聚)(4)何故深思高举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

17、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高举起)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而:而:渔父莞尔渔父莞尔而而笑笑(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而能与世推移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何不何不(沽沽)其泥其泥而而扬其波扬其波(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涵淡彭湃涵淡彭湃而而为此也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因果,因而)于:于:圣人不凝滞圣人不凝滞于于物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何故至于于斯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葬于于江鱼之中江鱼之中(介词,在介词,在)以以:是是以以见放见放(介词,因为)(介词,因为)安能安能以以身之

18、察察身之察察(介词,拿、用)(介词,拿、用)可可以以濯吾缨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介词,表目的,用来)文言句式文言句式(1)省略句省略句行吟行吟(于于)泽畔泽畔(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不复与不复与(之之)言言(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2)被动句被动句是以是以见见放放八、诵读要旨: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语速。“言为心声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在诵读时需要把握

19、这一点。请标出下面需要重读的请标出下面需要重读的字字:(1)子非三闾大夫与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何故至于斯?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流露出的惊奇惊奇和和关切关切。(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醒,是以见放。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执无怨悔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豪迈迈之感。之感。(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振衣。安能以身之察

20、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语调宜高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激愤之情。九、深入探究九、深入探究“渔父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独特的意象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庄子的渔父渔父,读,读到了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21、看秋月春风风”(杨慎杨慎临江仙临江仙),读到了,读到了“孤舟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柳宗元江雪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渔父”意象意象进行进行综合探究。综合探究。第一第一,渔父代表一种,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遗世独立的的清高清高隐逸隐逸的的人格理想人格理想。王逸。王逸楚辞章句楚辞章句云: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乐。”楚辞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

22、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比如柳宗元渔翁渔翁:“(歙歙)乃一声山乃一声山水绿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

23、,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第二,渔父意象包含渔父意象包含了了几个要素几个要素。首首先是先是“渔渔”,含垂钓之风。号称,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间”。其次是其次是“父父”。“父父”又写作又写作“甫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为老年男子之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