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ⅲ人民版百家争鸣学案5_第1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百家争鸣学案5_第2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百家争鸣学案5_第3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百家争鸣学案5_第4页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百家争鸣学案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点击高考考纲再现考纲内容考纲解读课程标准考点搜索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商鞅、韩非的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学的兴起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事。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科举制度高考预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史是高考关注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传统主流思想重要内容,今年高考出现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当代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以及和

2、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发展,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遗产问题等将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探究高考高考调研1(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2. (2008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

3、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轲和荀况都是儒家代表。3.(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于权术【解析】选C。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A项表述属于宋明理学。B、D两项不符合史实。4(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4、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政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命题规律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

5、谐社会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高考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入题的几率将大大增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特点及其影响;二是要将本单元内容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相链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寻找相通点;三是要分析和概括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或观点的本质内涵、特征、影响,提高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高考考点扫描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 ”与“ ”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 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

6、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历史影响:孔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易、春秋是儒家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发挥其“德治”的思想,提倡“ ”学说,并提出“ ”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1)主要思想:强调“ ”,提出“ ”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代表人物: 和 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 ”“逍遥”为处事的方法。他们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 的倾向。思想概要:奖励 、实施 。代表人

7、物:主要有李悝、商鞅、吴起 、申不害、韩非等人。 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创立 令,推行按军功授田宅制度。商鞅变法:废除 制度和井田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推行 政策;实行编户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而明法令,以吏为师。韩非:主张加强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评价:法家的理论对中国 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要作用。两汉后,法家思想被吸收到 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 、 ”三、“焚书坑儒”1.背景:秦朝统一后,建立了 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

8、经典,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2.儒学的境遇:儒学遭到沉重打击。3.评价: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四、“罢黜百家”1.目的:为了巩固“ ”的局面,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2.概况:董仲舒提出“ ”。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认可。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3.评价: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 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汉王朝也加强了对 的重视,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五、太学的出现中央:汉武帝创立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地方:汉武帝还令郡国

9、皆立学校,初步形成了 。 2.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 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对社会风气:太学的建立带动了 积极向学的风气。对统治基础:打破了官僚贵族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 意识,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中国早期的选官制度曾以 为主。汉武帝时 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得以确立, 时期,更为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开始实行。2.科举制的主要特点:以 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主要是 。 3.科举制的影响:有益于 政体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统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

10、风尚,有益于社会 重学风气的形成;导致从事 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追求 的原则。【填空答案】一、“仁” 礼 私人讲学 儒家 仁政 君轻民贵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二、老子 庄子 无为 精神自由 耕战 严刑峻法 平籴令 世卿世禄制 重农抑商 君主集权 专制主义 儒学 兼相爱 交相利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四、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平等竞争 思想文化教育五、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 民间 参政六、世官制 察举制 隋唐 考试成绩 儒学经典 专制主义 科技研究 公平公正方法规律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

11、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 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

12、论阵地。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仁者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君轻民贵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人性之恶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与区别 汉代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同时,汉代新儒学又增加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适应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要。汉代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汉代

1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考点例解【典例1】下列对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以德治民”【解析】选D。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保守的部分是“礼”,而“仁”是其思想中的积极部分。 【典例2】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解析】选D。“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墨家;

14、“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儒家。【典例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C.孟子 D.易经【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所学知识准确合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掌握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故A项正确。论语、孟子、易经与春秋繁露一书无直接关系,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突破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峰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学在官府”局面

15、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都正确 B.都不正确C.正确 , 不正确 D.正确 , 不正确【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分别从思想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而所说的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的。2.“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解析】选C。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即主张维护奴隶社会的

16、统治秩序。而当时处于春秋末年,奴隶制度已走向崩溃,这样的背景下主张恢复周礼,无疑是反对社会变革。所以这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内容。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解析】选B。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对于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具有一定作用。4.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包括( )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轻徭薄赋 “仁”A. B. C. D.【解析】选C。四个题肢里面,孔子提出过“以德治民”和“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宽刑薄税,反

17、对苛政的思想;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不可能出现“依法治国”。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主张“尚贤”“非攻”A. B. C. D.【解析】选A。孟子主张“仁政”和“君轻民贵”。由此可知正确,“尚贤”“非攻”是墨子的主张。6.墨家是战国时期的显学,主要原因是( )A. 墨家反对暴政 B. 统治阶级大力提倡C. 社会变革,大量小生产者涌现 D. 思想争鸣,墨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解析】选C。战争纷呈,联系墨家的非攻、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的主张。7.下列思想主张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精神的是(

18、 )A兼相爱,交相利 B治世不一道C齐物 D制天命而用之【解析】选B。B项意即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统治策略,这与“与时俱进”主旨相符,其他各项都不符。8.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以民为本,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生活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解析】选A。“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的含义是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思想主张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即三者的共性。三人都强调“仁”,即以民为本。9. 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解析】

19、选C。选项A很明显是墨子的思想,而商鞅是不反对战争的排除项;商鞅主张连坐法,排除B项;墨子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中央集权,排除D项;墨子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商鞅主张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故C项是三人思想的相似之处。10.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不同阶层的利益C. 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选B。在社会大变革中,不同阶层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对时代的变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样就形成了诸子百家。1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有( ) 崇法反儒 防止旧势力复辟 毁

20、灭中国文化 加强思想控制A. B. C. D.【解析】选C。本题实际考察的是学生对“焚书坑儒”原因的认识。“毁灭中国文化”显然不是秦始皇的主观愿望 。1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时代特色”指的是( )【解析】选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需要。二、非选择题13.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生活秩序巩固后有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解析】第问可联系孟子、荀子的主张进行概括归纳。第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思考。【答案】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主张礼法并施。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容易被社会各阶层所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