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_第1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_第2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_第3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_第4页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鉴赏简答题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连,凄凉之意;2 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此抒发惜别之情;3 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4 抱柱:比喻坚守信约;5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6 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表现荒凉、偏僻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7 草木:以草木繁盛凡尘凄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8 蝉:以蝉比品行高洁;9 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情;10

2、 尺素:指代书信;11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12 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13 丁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14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15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16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17 飞鸟:空远;18 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19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20 古琴:知音;21 关山:关塞山河,指边塞;22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23 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24 红豆:即相思豆,是男女爱情的信物常象征爱情或相思;25 鸿鹄:比喻志气高远的人;26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27 红叶:传情之物;28 黄粱:表现

3、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29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30 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31 昆山玉:人才;32 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33 兰花:象征高洁、美好;34 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35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36 柳营:军营;37 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38 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39 绿叶:表现希望、活力;40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41 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42 牡丹:表现富贵、美好;43 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44 南园:泛指花草园林;45 南冠:囚犯;46 南浦:水边送别之情;47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48

4、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的凄切之音常常让征夫怆然泪下,49 胡笳:边塞诗中经常提到胡笳之音常常让征夫怆然泪下50 琴瑟:a、比喻夫妻感情和睦b、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51 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52 秋虫:凄凉;53 秋雨:忧愁;54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55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56 水;绵绵愁思;57 水仙:象征冰清玉洁;58 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59 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60 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61 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62 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63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64 乌鸦:

5、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65 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66 蟋蟀:又名促织,怀念征人惆怅之感;67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68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69 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70 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71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72 杨花:象征离散;73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74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75 鱼:表现自由、闲适;76 玉:象征高洁、脱俗;77 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78 猿啼:象征悲伤的感情;79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表现亲人

6、的团圆、分离寄托思乡、思亲之情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80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81 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82 烛:相思、别愁;83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84 竹林:闲趣、隐逸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L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模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表达

7、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补充: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答题模式: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L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8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

8、用典故)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

9、歌河山。 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模式: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L L写作手法(技巧)L L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0、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 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 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 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

11、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 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肯定“好”或肯

12、定哪一个更好;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补充: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13、.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七种类型:分析句意型常式问:这句诗好在哪里. 变式问: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题模式: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第八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14、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模式: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补充: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位 置,特点或作用文章(段落)开头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

15、铺垫。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文章(段落)中间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16、。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文章(段落)结尾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L/L表达方式:散文(小说), 随笔(政论文) 种类:分类及说明/L记叙顺序:交代清楚明白。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小说中为塑造形象,表达主旨,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倒叙:引起悬念 插叙:使叙述完整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17、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L抒情的笔法: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表达事理,即文章主旨。 对文章主旨起强调作用 /L描写: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1. 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达主旨。 2. 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是作为阐发事理的材料论据。 使阐发事理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 /L 议论 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

18、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的总结。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3.中间的议论,常常起过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L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修辞手法及作用/L /L修辞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本身的作用文中作用(主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便于抒发感情。如果将“物”直接说成“你”,显得亲切自然。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

19、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升华主题。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 反语:即说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想象、共鸣。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

20、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调。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具有例证的作用。丰富内容。插入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

21、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现手法及作用(手法,含义,作用)抑扬结合(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

22、后的强烈反差。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叙议结合:“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 记叙和议论交叉进行。 “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

23、“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

24、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抒情含蓄委婉,意味悠长。 衬托或烘托(正衬与反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

25、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铺垫:作者为后面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所做的准备。 渲染(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

26、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引起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或哲理的理解。 托物言志: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 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白描细描:“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 铺垫悬念: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渲染某种氛围):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