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第1页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第2页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第3页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第4页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株洲市石峰区响石岭学校 周宇娟 内容提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思维活动。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首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思维松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广阔性、创见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注意摸清学情,有的放矢;引导时要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评价时要鼓励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学中注意课内外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词:阅读 创造性 思维 问题阅读,一般指看或读别人的文章。一个人的学习活动、认知活动、交际活动、思维训练,都离

2、不开阅读。而小学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而思维又以创造性思维最为重要。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它是指个体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创造宽松气氛,给学生思维松绑。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

3、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课堂气氛呆板、严肃、紧张,学生就会感到疲劳、烦躁,如坐针毡,嫌四十分钟难熬,思维就会处于呆滞的状态。如何才能营造有利于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不妨试试以下方法:(1)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探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展开争辩。(3)尽量取消点名、要求

4、学生立正发言等形式。          (4)尽量表演和鼓励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5)对学生的作品及意见,不要立即下判断,留到最后让全体学生共同评估。(6)形成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养成能容忍不同看法的态度,不讥笑他人的意见。除此之外,创造气氛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往往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因此,最重要的也是老师的态度。那么,老师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无非两句话,那就是:“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微笑”是代表一种亲密关系,是一种“我不讨厌你”或“喜欢你”的具体表现,微笑能解决人际关系固着的现象,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营养剂

5、,也是教师态度改变的第一个步骤。“点头”表示你接纳或同意对方,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增强,让对方能继续他的想法,学生看得老师对自己点头,常常会受宠若惊,对老师倍感亲切。“专心”是一种专注行为的表现,老师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专注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也就是说老师尊重学生,是一种强有力的增强作用。“听他说”是一种倾听,除了包含以耳朵听学生的话外,更要以眼神注视学生的身体语言,而且也包含了整个知觉体系。“听”也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人与人的相处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听,可以减轻情势的紧张与压力,因为不管是一个多么狂躁、愤怒或冲

6、动的场面,当一方在专心倾听的时候整个气氛便已被缓和了。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相处时,就可以用“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的方式,增进师生良好的关系。但我们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时候都一味地如此做。比如在课堂上,有时会碰到很严肃,气氛很紧张的场面,这时候老师可以用非正式的谈话,也就是说谈些轻松的话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活动来缓和紧张的气氛。二、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就指出:“老师讲的课,最主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只有通过思考,而不是接受现存的结论,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并且发展思维能力。”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

7、大大地加紧活动,甚至可能产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和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料想相反的答案),灵活运用发问技巧,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意义。“问”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发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可分为“软性问题”和“硬性问题”,也有人将它分为“开发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软性问题如:哪些颜色可以使人有温暖的感觉?电脑当管家可以干些什么事呢? 硬性问题如:这是什么颜色?这个字读什么音?软性问题与硬性问题的区别就在于答案是否固定、唯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非全部都要用软性的问题,而是“软硬兼施”。在教学中硬性的问题,认知性的问题的目的

8、在于奠定学生的基础,儿软性的问题,则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发散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就可用“假、列、比、替、除”等方法来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1假,就是假如,老师提出假设的情境或条件,让学生对这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等组合发问。由于情境是假设的,并不是现实,因此,产生的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这就给学生以充分的遐想空间。例如:教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提问:假如当时那个农夫没有傻坐在那儿等着捡第二只撞死的兔子,他可能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中的条件跟课文中的恰好相反,是假设的要学生依此合情合理地想象新的结果。有的学生就答:“他的庄稼就不会荒废。”“他就不会被别人耻笑”“他可能从已死的

9、那只兔子中悟出一个道路:做人不能太鲁莽、盲目。因而树立以远大志向,发愤图强,最终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翁。”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那个农夫的错误与愚蠢,明白了寓言的寓意。2列,即列举。让学生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如:我们学过哪些描写人物的课文?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些写送别的古诗?3 比,指比较。让学生就两项或多项资料性或关系比较其异同。比的对象或人、或物、或事、或地。如: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 学完第七册的

10、颐和园和五彩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颐和园和五彩池都很漂亮但是这两个地方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儿呢?4替,即替代。用其他的字词、事物、涵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替代也是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课文黄继光中有一句话:“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屡次”在这里是生词,学生未接触过教师就可以提示:“屡次”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呢?学生就想到可以用“多次”、“数次”来替代,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屡次”。5除,就是指“除此之外”。针对原来的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如:除了黑板上所写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怎样给课文分段?6可,指“可能

11、”。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如在学习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时,在讲到猎人和“我”被迫夜宿森林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推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除课文中列举的之外,还可能有哪些困难?7想,就是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比如学完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村庄的昨天与今天的不同,那么也就还可以更进一步引导:这座村庄到今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大家再想象一下,这座村庄明天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8组,即“组合”,就是提供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的各种有意义的资料。如:让学生用几个给出的词语组合成几个意思

12、、结构或语气不同的句子。9“六W”,是利用英文中之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以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阅读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问题。10、类,指“类推”。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人作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如比较近义词、意思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句子等。以上各种策略可能会有重叠、重复之处,不过我们应了解各种策略的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

13、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但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适时地运用,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最终目的。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注意教材前后的联系,根据训练的重点、难点,具体的课文设计好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引导探究。阅读教学长期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教师要多学习大纲,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像捞铁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可以从题目入手,根据题目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整体着眼,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丰碑、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则可以抓插图入手,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还有从重点词句入手等多种方法

14、,这靠教师细心探索,认真备课。但备好课后像传统的阅读教学一样实行满堂灌,一味地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讲下去,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废除无的放矢的讲解,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登山一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描写了列宁上山后观看日出时的瑰丽景色,一方面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学生在自学分段时,有的把它归入前一段,有的把它归为后一段,还有的干脆把它单独分成一段。备课时,我没有料想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巡视时才发现。我把这一段的分发挑出来,介绍给全班同学,让大家分组讨论,然后请三个代表分别上台陈述自己的理由,在这个基

15、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就能明白最恰当的分法了。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时细心观察,了解学情,另外通过作业批改,平时交流也可以进行摸底。把握好教材和学生这两个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基础。2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说“愤者,心求通儿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当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又一下子弄不清,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辅导,定能事半功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象更深。”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有一道题让学生思考:同样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前面说它像蜗牛的触角,后面又说它像蛟龙的爪子?这两个比喻

16、矛盾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有几个学生想举手又迟疑不决,担心会说错。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打开课件,出示两组图像,一组静态的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一组正在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和蛟龙的爪子。学生一看图,再讨论,就明白了这两个比喻并不矛盾。把学生引入思考,适时点拨,就可以扫除他们的障碍。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应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教师抓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使文章的思想、意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学生心中。3鼓励成功,培养自信心。学习进程中,学生的任何点滴进步不光反映在学到了新知识,更宝贵的是这些新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的主动参与努力获得的。在学习实践中他们难免会遇到难题,甚至是“跌跤”,学生有可能因此而

17、灰心。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从知识方法着眼,还应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下功夫。当他们取得了成绩,有了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遇到困难或灰心时,教师应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克服困难,帮他们树立信心。学习进程中,学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独到的见解、有感情的朗读、有启发性的疑问等都是可贵的闪光灯。当然,这些都是以小学生的一般水平来衡量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善于肯定闪光点,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必能把学生导向成功的彼岸。4注意课内外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阵地。但课堂教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全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前对课文的感知,

18、课后的巩固、应用也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指导行为的独立的教学发展阶段。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去组织、探索、实践、运用,培养他们各种能力使知识得到内化的好时机。因此,阅读教学也要注意课堂内外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可以尽量避免布置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增加实践性、趣味性的练习,使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境界。在教学挑山工这课前,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做“挑空桶上下楼”的试验,让每个学生都去亲身体验。到课堂上学习课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时,就可以让他们谈谈实践的体会。综合大家的讨论,学生就能很快理解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也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踩得踏实,不懈攀登”的精神。这比教师费力地讲解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