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九下《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_第1页
2018-2019年人教九下《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_第2页
2018-2019年人教九下《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_第3页
2018-2019年人教九下《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节选自孙子

2、·军争篇)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2)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4)朝气锐2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1) 彼竭我盈,故克之。(2) 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3甲文中曹刿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4节选的甲、 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 (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1 (1) 驱车 ( 追赶 )(2) 倒下 (3) 士气 (4) 锐利 ( 饱满 ) 2 (1)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

3、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 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 (2) 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乙文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 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 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

4、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史记)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1 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徧(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3 (1) 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6、。1。 (1) 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晶。(3)截断(4)动词,活埋。 2 (1) 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悉更约束,易鼍军吏。4纸上谈兵;不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文译文】 赵括代替廉颇( 担任抗秦大将 ) 后,全部更改 ( 原有的 ) 纪律和规定, 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 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 ( 于是 ) 军心离散。 经过四十多天, 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7、 ( 结果 )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四: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

8、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注释】飙:暴风。这里指迅速。盬( gu):吸欲。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公将鼓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3。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4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5甲、乙两文提示了

9、一个共同道理是盖。辙乱旗靡以首俯地2 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合理即可。示例:我们遇事要三思面后行, 切不可莽撞行事。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3弱者如果能抓住机遇,那么弱者也霸】以战胜强者。【乙文译文】 ( 我 ) 曾看见一蜘蛛在墙壁间作网,蛛网离地约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将要离去,蜘蛛突然悬丝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赶大蛇;蛇大怒,又抬起头来想吞蜘蛛,蜘蛛引丝迅速回到网中,又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又将要离去,蜘蛛又赶忙悬丝而下,蛇又抬起头待机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精力疲惫了,

10、把头趴在地上,这时蜘蛛乘其不备, 迅速悬丝垂下, 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 蛇 ( 被吱得 ) 乱跳乱颠, 以至到死。蜘蛛于是吸饮其脑,吃饱肚子才离去。(四)【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 “可矣 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缺。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11、选自孙子今译)【注释】陵:山头。向:仰攻。匪:高地。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从:追逐。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遏:阻击。囤师:包围敌方部队。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迫:逼迫。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 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 “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12、。5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6结合“长勺之战” ,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1。 (1)( 共同 ) 乘车 (2)( 驱车 ) 追击 ( 赶 ) (3)战胜 (4)倒下。2 大国是很难估测 ( 它的行动 ) 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3 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 ( 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 )4 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 ,原指在战场一 二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 丽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熊振作军

13、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 所以j 成语“ 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5 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 文中有“惧有伏焉”句 ) 6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 意思对即可 )【乙文译文】所以, 用兵作战的法则是:不要仰攻已经占据高山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背靠丘陵屏障的敌人, 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进攻士气正旺的敌人, 不要理睬用小部队作诱饵的敌人, 不要拦截撤退回本国的敌人,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 不要过于逼迫已经陷入绝境的敌军。这些都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法则。(五

14、)【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肾,此治变者也。(选自孙子 - 军争篇 )【注释】夺气:挫伤士气。夺,

15、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夺心:动摇决心。心,指决心。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锐,旺盛。昼气惰: 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 暮气归: 到最后, 战斗力消耗殆尽, 士气低落, 将士思归。 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治,掌握。 以治待乱: 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治,治理、有序。 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哗,喧哗,指躁动不安。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

16、指战斗力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堂堂,壮大的样子。阵,阵容。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驰(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彼竭我盈,故克之。(2) 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 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1(1) 驱车 ( 追赶 )

17、 (2)倒下(3)士 ( 元 ) 气锐利 ( 饱满 ) 2(1) 他们的勇气淌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无沦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乙文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 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 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

18、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 以我方的沉着冷静, 对村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 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选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 用我军的粮饷充足, 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对日: “

19、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对日:“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日:“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日: 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侍奉于侧,愠日:“嘻 ! 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日:“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20、?(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阳城胥渠l 复姓阳城,名胥渠。董安于:赵简子家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庖人:厨师。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增加 ) B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 同“遍 " ,遍 ) C 夫杀人以活畜 ( 使 存活 ) D 人主安能不好士 ?( 爱惜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C 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D 夜叩门而谒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3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

2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 ( 或两个字 ) 来概括,就是:。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1A 2 B 3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4 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 ) ,目光长远,以人为本。( 意思对即可 ) 5示例: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22、不如人和;(2) 得道 ( 者) 多助,失道 ( 者 ) 寡助; (3) 人和; (4) 得道。 ( 其出其中一点即可 ) 6 开放性题目 0 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 言之成理即可 0 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 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乙文译文】赵简子有两匹白骡,简子特别喜爱它们。一天夜里,任广门邑小吏的阳城胥渠来到简子的门前,叩门申述说:“主君的家臣胥渠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吃了,病就能好;如果弄不到,就必死。”负责通报的人进去禀告赵简子。董安于正在一旁侍奉, 恼怒地说: “嘿

23、 ! 胥渠这个家伙 ! 竞算计起我们主君的白骡来了。请允许我去把他杀掉 ! ”简子说:“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为救活人命而杀掉牲畜,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于是呼唤厨师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阳城胥渠。过了没多久,赵简子举兵攻狄, 广 I"1 邑的小吏,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上城头,并斩获敌方披甲武士的首级。由此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爱士呢?(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2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少时:小时候。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

25、的事。以天下奠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难:驳倒。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赵:赵国。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绝:截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偏(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2)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3 (1) 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2)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

26、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1 (1)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3)截断 (4)动词,活埋。2(1) 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 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淡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文译文】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 他 ) ,然而 ( 赵奢 ) 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 “用兵打仗,本是生死

27、攸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 那么 ) 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赵括代替廉颇( 担任抗秦大将) 后,全部更改 ( 原有的 ) 纪律和规定, 撤换军官。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 于是 ) 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 军中兵士饥饿, 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结果 )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八)【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8、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周武王克殷, 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 奈何处之 ?”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武王日:“不可”。邵公出,周公入。武王日: “为之奈何 ?”周公日:“使各居其宅, 田其田, 无变旧制, 惟仁是亲。 " 武王日:“善哉 ! ”乃从周公之言。(选自周公安民 )【注释】殷:

29、殷朝,即商朝。周公:周武王的弟弟。田,名词活用为动词,种田;第二个田,名词,田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无罪者活之(2)为之奈何(3)乃从周公之言(4)惟仁是亲田其田:耕种他原来的田地。第一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3。乙文中的周武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主要原因是什么?4. 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1 (1) 使 活下来(2) 怎么办 (3) 就 (4) 亲近 2 让士兵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种自已的田,不改变原来的制度。3 周武王听从了周公建议,因为周公的意见和自己的

30、想法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4 君主应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乙文译文】周武王灭掉了殷,召来邵公问道:“商朝的这些人,怎么处置?”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武王说:“不可取。”邵公出去,周公进来,武王问他:“你说这事怎么办好?”周公回答说:“让他们还住原来的房屋,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体制,只是亲近仁爱。”武王说:“这很好! ”于是听从了周公的建议。(九)(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

31、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用:使用。同欲:目标一致。虞:戒备,准备。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

32、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答案】 1( 1)击鼓( 1分) ( 2)战胜( 1分) 2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4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十)(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33、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 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注释 廉范:廉颇的后代。故事:按

34、旧例。虏: 敌人。移文: 发文书。传檄: 发出紧急公文。交缚: 交叉缚扎。热火: 点火。星列: 象星一样布满。待旦:等到天亮。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望其旗靡( 2)会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 4) 范兵不敌2用“ / ”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1分)虏众盛而范兵不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

35、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分)5曹刿、 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2分)【答案】1倒下正遇上一会儿抵挡助词,无实义就 2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3( 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晨往赴之。 5知己知彼 或抓住战机。4 彼竭我盈, (故克之);营中星列; 范乃令军中褥食,(十一)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

36、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37、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注释】既:尽。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重 (ch óng) :重复,再次。二毛:头发斑白的人。亡国之馀:亡国者

38、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勍 (q íng) 敌:强敌。胡耉 (g u) :很老的人。儳 (ch án) :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 弗敢专也 ()(2)忠之属也 ()(3) 遂逐齐师 ()(4)阻而鼓之 ()2翻译下面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答案】 1 (1) 独

39、 l 叶 (2)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 追赶,追击 (d) 击鼓 ( 进军 ) 2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4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 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5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十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40、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 ”军吏以告,公曰: “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12分)【注释】原原国,姬姓小国。令限令。疏军撤兵。疏,散、撤。谍刺探军情的人。信信用。庇庇护,即赖以生存。孟门原

41、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登轼而望之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 ( 2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11文段理解。 ( 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

42、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一) 8( 1)参与( 2)离开,离去。 ( 2分。每小题 1分,意对即可。 )参考答案9 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 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 分。每空1 分。)(十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43、,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晒之日 “民之所以为盗者, 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7解释加点的词。 (

44、 4 分)肉食者鄙忠之属也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8翻译下面的句子。 ( 4 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十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 16 题。【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 “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45、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 “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 ,摆好阵势。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 2 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15翻译下面的句子。 ( 5 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16用原文语句答题。 ( 3 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1);(2)、。乙文。文言文阅读( 10 分)14(

46、2 分。每小题1 分)( 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15( 5 分)(1)( 2 分。每个分句1 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 3 分。每个分句1 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6( 3 分。每处1 分)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阅读 甲 乙 两文,回答912题。( 10 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47、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 来,元帝问洛下 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 意告之。因问明帝:

48、“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n) ,流泪的样子。涕,眼泪。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邪( yé):同“耶”。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1)神弗福也 _( 2)彼竭我盈 _(3)明帝问何以致泣 _( 4)元帝异之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3有人认为, 甲 文中的鲁庄公是“内容阐释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