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_第1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_第2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_第3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_第4页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学习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

2、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定风波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本词,感知词的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感知豪放词的特点。2、通过分析字词含义,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苏轼的思想与人生。3、体会词人从生活小事中, 生发出的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学习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背景(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

3、(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苏辙为撰墓志铭。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纯属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

4、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活动一(1、朗读诗词,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芒鞋:草鞋。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料峭:形容微寒。(2)翻译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农历三月七日那天,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暴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觉得。不久天晴,所以写下这首词。)(3)小序写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小序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作用:交代写作背景(3理清全词大意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

5、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活动二合作探究: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写出了雨什么特点?明确:雨骤风狂。2、 在这样的环境中“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

6、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A 阳光总在风雨后。B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E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

7、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明确:A “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6、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作品抒发了苏轼什么样的“胸臆”? 词人又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

8、: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是本篇的主要特色。这样写的好处是含蓄而深沉,言近而韵远。7、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隐喻寄托(象征)、以小

9、见大。一、对比。(雨晴 竹杖芒鞋马 同行狼狈余独不觉)二、隐喻寄托。(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雨失意,晴得意,乍雨还晴人生的变幻无常,萧瑟处人生的危难处。)三、即景生情,以小见大。(以道中遇雨来寄托超然心境。)活动三课堂检测临江仙 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

10、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恨,感到缺憾。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1、此词因何事而感?明确: 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2、书写怎样的情怀?明确: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3、上片主要写什么?明确: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

11、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4、下片主要写什么?明确: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

12、解脱的心境。作业布置:1 背诵本词。2. 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课堂反思:江城子学习目标:1、真情出质文,领悟作者的真挚情意,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2、了解苏词风格的多样性。3、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感情。学习过程背景介绍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

13、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活动一1、教师范读。2、学生读。(激发情感。)3、诗词大意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14、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活动二合作探究1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明确:不能。这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明确: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世人

15、是茫然无知了,而生者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明确: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凄哀至极的主调。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而是历时愈久思念之情就愈深、愈浓。“两茫茫”传达出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

16、相见之痛。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2)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

17、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板书:梦前 (现实)5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明确: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

18、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6太残忍,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为此时的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生思考并设计对话明确:那作者没说话应该说是最妙的,“相顾无言”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下阕五句描绘梦境情状愈是生动细致,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

19、啊,了无痕迹的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板书:梦中(梦境)7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明确:“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诗人和亡妻的思魂都留在了那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这是何等伤心断肠!8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用残月来烘托人凄凉的心境,多好。明确: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

20、不出情感的围城了。板书:梦后(现实)9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我们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学生活动)明确: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我想每个人心

21、中都有一处极其柔软的地方,平日不能触动,一动即崩溃。平时有太多轻浮的东西遮盖着我们的心灵,却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活动三课堂检测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狩猎 )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2、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

22、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倾城”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 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 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作业布置:1背诵该词。2. 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课堂反思: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学习目标:1、激发

23、学生想象力,增强语言感情色彩2、比较探究两首杨花词的异同学习过程:背景介绍: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

24、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活动一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诗句,教师点拨抛家: 傍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娇眼:一池萍碎:盈盈:活动二诗词赏析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明确: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明确:又因为她又“似花”,象花一样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

25、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明确: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六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

26、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明确: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明确: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

27、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

28、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活动三高邮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唐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2013/2/18 课堂检测 附章质夫水龙吟 ,比较阅读: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 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 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 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 燕儿忙筑巢

29、,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 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 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 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 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 中涌满盈盈泪。 ) 1、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 (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 ) 妙处。 明确: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 、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 珠帘) 、杨花之“闯

30、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 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2、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明确:A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 。观章质夫的“原唱” , 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 “潇洒喜人” ,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 , 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 “先乎情”“以性灵 , 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 ,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 ,在杨花里倾注了 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 艺

31、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 “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 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 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 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 “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令人惊奇和感动 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 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 、 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

32、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 、 、 令人称颂的佳句。 作业布置: 1背诵该词。 2. 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 课堂反思: 主备人:王晓琴 11 审核人:陈玉坦 赵景玉 高邮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唐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2013/2/18 卜算子 学习目标: 1.感受苏轼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寂寞之情。 2.领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 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 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 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 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 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 牵连甚广,这时,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 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活动二 诗词大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