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行业发展及不锈钢使用量分析_第1页
电梯行业发展及不锈钢使用量分析_第2页
电梯行业发展及不锈钢使用量分析_第3页
电梯行业发展及不锈钢使用量分析_第4页
电梯行业发展及不锈钢使用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梯制造业电梯制造业不锈钢需求分析不锈钢需求分析上海佰顿2014年:我国电梯在全球的地位2014年,全球电梯产销量约为81万台,电梯保有量达到1354万台;而中国产销了约65万台电梯,其中出口7.8万台,也就是说在全球的电梯需求量中,中国产销的电梯占了全球的80.24%,并且出口的数量占到了全球需求量的9.63%。20102010年至20152015年世界及各大洲和中国的电梯保有量20142014年全球主要地区单台电梯服务人数的比较2012-20132012-2013年中国电梯行业整体状况中国电梯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共生产电梯52.9万台,其中扶梯5.7万台,与2011年产45.7万

2、台相比净增7.2万台,同步增长15.8%,与2011年相对2010年增幅24.2%相比,增幅回落近10%。综合各种政策及需求因素,电梯市场将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依旧乐观,预计2013年订货量增长速度将大于10%。而借助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动,未来的电梯市场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电梯保有量有可能达到1000万台的规模。截至2012年底,质检总局受理发证的电梯整机单位477家,曳引机、控制柜、限速器、安全钳、门锁、缓冲器等六大备案部件厂家158家左右;省级质监部门受理发证的电梯整机单位106家;全国取得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的单位共6558家。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受理发证最高时整梯制造企

3、业达到491家,目前企业数量出现了拐点;同时企业规模达到万台产量的有20家左右,表明行业正在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19982012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与电梯产销量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78,即每1千万的投资需要安装0.78台电梯。2013年的房地产投资预计为832926亿元,较2012年增长16%,以0.78相关系数计算的话,2013年电梯产销量预计为65万台。如果以20062012年的平均0.74相关系数看,2013年的电梯产销量预计为61.6万台。因此我们预测:2013年中国电梯的产销量在61.665万台之间。20152015年房地产投资与电梯需求量对比分析相关系数电梯需求量房地产投资 2

4、015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06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5%,增速比1-7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1098亿元,增长2.3%,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2015年,房地产政策放宽,购房政策松懈,预计房地产投资=90000亿元2015年相关系数=0.74,电梯需求量=0.74*(90000亿元/1000万)=66.6万台一、中国不锈钢的研究与诞生中国对于不锈钢的研究最早是在1933年,当时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并未实现真正的工业化生产。在这近20年里,中国对于不锈钢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成熟,为不锈钢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一定的基础。中国不锈钢诞生于1952年

5、,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在连钢铁工业都非常落后的条件下,相继在华北的太钢、东北的大连和抚顺钢厂、西南的重庆特钢生产出了特殊钢中较难生产的不锈钢。虽然此时世界不锈钢已经发展整整40年,全球不锈钢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00万吨,我国的不锈钢生产在起步阶段还非常弱小,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从此中国开始了不锈钢的工业化生产。二、中国不锈钢的培育期 在1952年1959年新中国不锈钢工业发展的初期,得到了前苏联在装备和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帮助,有力帮助了我国不锈钢工业加速发展,不锈钢产量、品种、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这7年我国不锈钢发展处于借势成长期。 在1959年1979年,中国不锈钢开始自力更生,攻

6、克一道道难关,在不锈钢生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这期间,我国不锈钢主要是蓄势阶段,培养了大批不锈钢产业急需的核心人才,掌握了相对先进的不锈钢生产工艺技术,积累了不锈钢生产的宝贵经验。这20年我国不锈钢发展处于积累蓄势期。 在1979年1989年,不锈钢消费需求开始有所增长,国内低效的不锈钢生产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只能靠大批进口来维持当时的供需平衡。例如,1980年的我国不锈钢消费量虽然只有6万吨,但我国不锈钢产量仅能满足少量的国防及工业需求,其中有一半依靠进口。不锈钢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当时,国家果断在太钢建成了国内第一台立式板坯不锈钢连铸机,把普通钢连铸技术成

7、功移植到不锈钢生产中,结束了大钢锭生产不锈钢低成材率、低效率的历史,不锈钢轧制技术取得显著进步。改革开放前十年间,国内不锈钢的需求量开始有所增长,产能小幅增长,总体发展比较缓慢,处于低速发展期。 在1989年1999年,旺盛的民用需求,刺激了不锈钢消费持续大幅增长,不锈钢表现消费量由1990年的26万吨增长到1999年的15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8%,远远超过全球不锈钢年均4.4%的增长率。然而,在这10年期间,我国不锈钢年产量一直在20万40万吨之间徘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锈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不锈钢冷轧板材的缺失,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

8、1999年,我国进口不锈钢126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的不锈钢进口大国。这十年不锈钢走过的是需求膨胀期。三、中国不锈钢的跨越式发展备注:图表1 数据来源于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 在1999年2007年,国家采用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国企大力发展不锈钢,根据宝钢、太钢所具备的优势,确立了“南宝北太”的不锈钢发展布局;同时,国家通过减免税收等鼓励政策,支持地方和企业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发展不锈钢,张浦、宁波宝新、上海克虏伯等相继诞生;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不锈钢,比如温州的无缝管产业集群,佛山的焊管和冷带产业集群,以及西南、泰山、青山等知名的不锈钢民营企业,纷

9、纷崭露头角。在2006年,我国不锈钢产量为530万吨,超越了占据世界首位长达30多年的日本,至今一直位居全球第一。国家采取各种鼓励政策,调动起了国企、民企和外资三种所有制企业的积极性,多元性、多层次、多渠道共同推进不锈钢发展,促进了不锈钢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支撑起了巨大的不锈钢市场需求,加上不锈钢工业长期积累的人才、技术、装备、经验等方面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使得我国这8年间年均不锈钢消费量增长在17左右,不锈钢产能增长更是突飞猛进,保持在35左右的高增长,有力推动着我国不锈钢工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黄金期。四、中国不锈钢面临调整与洗牌在2009年2010年,我国不锈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

10、再次高速增长,其中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幅超过需求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总体产能过剩的角色转型。从上图中不难发现,2010年5月份首次实现不锈钢出口量大于进口量,截至2010年年底实现净出口47.04万吨,实现了不锈钢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角色转型,故这两年我国不锈钢处于角色转换期。 在2011年2012年,全球宏观经济风起云涌,美国处于经济危机后调整复苏中,欧盟陷入欧债危机难以自拔,新兴经济体处于通胀的水生火热中痛苦不堪,中东处于政治和军事动荡中萎靡不振。在如此动荡的形式下,国内不锈钢的消费量增长肯定很难乐观,经济形势步入阶段性调整期,房地产、太阳能、汽车、家电等不锈钢下游企业萎靡不振,直接导致不锈钢消

11、费量增长缓慢,但国内的不锈钢产量增长并未停下脚步。从总生产能力上看,2011年我国不锈钢总产能已经达到2000万吨,而实际产量为14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仅达到七成左右;2012年我国不锈钢产能更是集中投产爆发,达到2500万吨,而实际产量为160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仅达到六成四左右,远远低于钢铁行业80%左右的水平。产能利用率低表明企业开工不足或生产效率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报链条运转缓慢,同时还表明产品成本高企而导致利润走低。随着国内钢厂产能建设的集中完工,喷井式的产量增长把不锈钢供需矛盾推向了产业深渊,不锈钢产业正经历着痛苦的洗牌挣扎期。五、中国不锈钢经历产业转型升级 在2013年201

12、4年,是我国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承载着中国不锈钢由大国向强国进军的使命。中国不但在产量上完成超过全球一半不锈钢生产总量(图表4),而且还引领不锈钢行业的技术革命和产业整合(图表5),使得RKEF镍铁冶炼技术和炼钢一体化工艺成为当下最为强悍的成本利器,把全球的不锈钢制造成本刷新到新的低点。 当下我国镍铁冶炼工艺已经基本完成高炉工艺向电炉工艺的升级换代,同时传统的电炉工艺(烧结机-矿热炉)正在逐步减少,而新型的电炉工艺RKEF(回转窑-矿热炉)正在逐步增量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流工艺。六、20152015年“互联网不锈钢”模式将得到快速发展在中国不锈钢的流通领域,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锈钢交易越趋于透明化,未来不锈钢行业的交易量将在网购平台逐步上升,同时也将催生更多更专业的不锈钢网购平台服务于该行业的产业升级。相反,纯代理商将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逐步失去它原有的主导性,逐步被边缘化“互联网不锈钢”模式是当下乃至未来几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