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王本陆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 序言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现象、问题、规律。(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3. 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

2、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4.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A. 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 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 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6.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A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1. 课

3、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2.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 课程:即1教学科目;2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结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3.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4. 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A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计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2基础性。3开放性。B课程标准:是编写

4、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科课程标准,基本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前言 (2)什么目标 (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C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5.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6. 为什么现在课程会在十七十八世纪正式形成?原因如下“ A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 B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 C学制的确立对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D现代教

5、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2)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多样,课堂活动丰富,教科书编写合理。8.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课程。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A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称作分科课程。

6、B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 B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A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五、必修课与选修课。 A必修课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B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9.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A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a学制。 B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b课程传

7、统。 C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c课程理论。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2.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3.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4.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学科的发展需要5.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a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b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c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d运用“需要评估模式”。6. 课程内容是指:

8、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7. 课程内容有三种基本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8.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A注重基础性 B贴近社会生活 C尊重学生经验 D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9.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做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德把课程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10.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A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学生兴趣与发展、社会问题、混合四取向) B处理好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关系。 C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素质的

9、关系。 D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11. 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A基础性原则 B时代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 课程实施是课程编制的必要环节,是验证和发展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2.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A忠实取向 B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得过且过取向。3. 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策略:A自上而下策略 B自下而上策略 C自中而上策略 模式:1领导-障碍过程模式 2研究-开发-传播模式 3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4. 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A这是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B这是

10、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 C这是由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5.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 3教师培训。 4评价的配套改革。 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6. 课程评价的含义:对课程编制全程各环节,各种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7. 课程评价的功能: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激励改进功能8. 课程评价的类型: 1决策性、研究性、和工作性评价(按目的分) 2自评价与他评价。 3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4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5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9. 课程评价过程的五个步骤: A确定

11、评价目的与对象 B分析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C搜集评价资料。 D处理、分析资料。 E做出判断报告结果。10. 课程评价的对象: 1课程计划评价 2教学大纲评价 3教科书评价11. 几种西方课程评价模式简介: 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2CIPP课程评价模式 3CSE评价模式 4目标游离模式 5应答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1.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2.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A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 B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

12、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3. 以校为本,这一根本特征的理解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4.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主要是: A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B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C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 D它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5.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A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B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C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

13、程开发的模式。 D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E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6. 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是纵向组织关系。二是横向组织关系。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7. 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8. 评价的基本程序是:1界说目标。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3编制评价手段。4借势和使用评价结果。9. 校本课程开发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10.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A明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

14、哲学。 B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C机械的学校教育哲学的教学系统 D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E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能。11. 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 A调查研究 B集体审议 C课程编制(问题解决、任务定向、自由定向的方式。)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1.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 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内容。3. 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4. 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现在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

15、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学习主人。 D学生是责权主体。5. 教学实验室的主要特征是: A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B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C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D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6. 古代学校教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 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 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 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9. 1902年、1903年清朝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引入德国的教学体制,开始全面举办现代学校。1905年,又废除科举制度,学习科学文化,取代了读书做官的价值追求。这两件大事,是我国现代教学兴起的基本标

16、志。10.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11. a由夸美纽斯倡导而到赫尔巴特基本定型的班级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的第一个基本教学模式。 b由杜威系统化的活动教学模式,使现代教学出现了教学模式的二元对立。12. 优化教学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13. 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A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B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 C真善美的过程标准。14. 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A遵循教学规律 B开展教学实

17、验和教学改革C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1.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2.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A指导作用不同B灵活性不同3. 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 A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B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C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4. 教学目标的三个功能: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标准功能。5. 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 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按学习结果分类:A言语信息B智力技能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E态度。 三奥苏伯尔的教学目标分类

18、: A抽象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发现学习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 A教养目标 B教育目标 C发展目标 五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 A记忆水平的教学B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C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6.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7.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三种表达方式:A行为目标 B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C表现目标8. 教学功能是指:教学活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9. 教学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和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速度。 B教学能促进个

19、人智能和人格的提升。 第八章 教学模式1. 教学模式的定义: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2.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构成要素: 1理论基础。2教学目标 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3. 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4.教学模式的来源:一是本国自己构建的教学模式,即一个国家教育长期历史发展和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模式。二是引进的教学模式,即通过翻译以及国外有关学者的讲学等方式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模式。三是国外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即受本国实际对国

20、外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5. 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因素: 1教学目标和任务 2具体学科性质 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 5教师自身的优势 6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6.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A第一个阶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B第二个阶段:对了解和掌握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C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7. 国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乔伊斯和韦尔)美国 一信息处理模式、二人格发展模式、三社会交往模式、四行为强化模式。 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一学导类、二目标类、三创造类、四情境类、五技能类教学模式。8.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A由单

21、一到多样。 B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C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D由刻板到灵活。 E由被动性到主体性。 F由传统手段到现代技术手段。9. 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2教学方法的分类: 1语言性教学方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3.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练习法 6实习法 7实验法 8演示法 9参观法 10研究法4.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学

22、方法: 国外:A发现学习法 B程序教学法 C纲要信号图示法 国内:A自学辅导教学法 B八字教学法 C六步教学法 D六课型单元教学E尝试教学法5. 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1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2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 3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4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 5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教学方法的函变性。 第十章 教学手段1. 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 (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 (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2. 教学手段的划分: A原始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但是离不开人的亲身传授,

23、效率较低。 B古代的教学手段:学校教育的出现。 C现代的教学手段: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突破性进展。3. 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 一视觉手段:印刷材料,图片,实物和模型,幻灯及投影。 二听觉手段:扩音机,收音机和录音机。 三视听手段:电影,电视和录像。 四综合操作教学手段:CAI4. 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 一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听、说、模拟、要求的手段。 二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读、写、演示、展示教学手段5. 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 A发展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经济性原则 D教学最优化原则 E健康和安全原则6. 制约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的因素: 1教学任务和目标 2学习者因素

24、3教师因素 4经济因素 5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7. 教学手段的使用一般包括准备,预演,课堂展示,反馈四个环节。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2.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3.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

25、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 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 第四,分科教学。5.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6. 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

26、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8. 现场教学应注意如下问题: A要明确教学目的 B要做好充分准备 C要重视现场指导 D要及时总结9.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0. 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A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 B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关系。 C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11. 现在个别化教学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A程序教学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凯勒式教学制 1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3. 上好一堂课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的好。 5教学效果好 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1. 教学管理的意义: 1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学目标实现的保证。 2有利于学校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3有效的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