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1页
(参考)《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2页
(参考)《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3页
(参考)《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4页
(参考)《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介绍了近代人的生活面貌,它对近代人们的生活作了总结,这一部分内容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但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处理得当会兴趣盎然,反之,则枯燥无味。教材的加工与重组本课三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内在的了解,若平铺直叙依次讲解,显得呆板无趣。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将三大块进行了加工与重组,创设明末清初家庭情景剧将三块内容完整的串了起来,并且每块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一块是家庭对话,第二块是家庭生活片段,第三块则是小品表演。把中国近代的变化从一个家庭一家人身上得到了体现和淋漓尽致的演绎。这种以小见大,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容易让初中学生

2、理解和接受。教法设计合作探究、比较、表演情景剧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广告国窖1573。广告中留声机、照相术这些新事物的诞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空列车回到清末明初,看看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变化。(二)学习新课第一幕(清末民初)小明:妈妈,外公来电报啦!小明妈(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小明妈: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教师引导:这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妈妈展开了一段对话。

3、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学生回答:电报 火车 轮船一、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教师提问:你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走什么路?花多少时间?学生讨论:马车、轿子、黄包车、木船教师讲述:总之,在那个古老年代,人们陆则骑马坐轿,水则乘舟,属于典型的慢节奏。外公从昆明到上海既要走旱路,又要走水路,把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试了个遍才到上海,仅在路上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再加上回程,这一往一返,一春一秋,一年时间搭进去了!当我们在使用这些慢节奏的交通工具时,西方已经响起了火车、轮船的轰鸣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以蒸汽为动力,马力大,速度快,不久传入中国。课件出示图片:早期

4、的火车头、明轮(感受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教师过渡: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给近代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当然我们不用出门也可以与远方的亲友了解,像外公不用出门,用电报传达他要来上海的信息。教师提问:如果没有电报,外公如何与小明一家了解?古时候,我们的先民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学生回答:飞鸽传书 点烽火 驿站教师引导:电报的诞生克服了这些信息传递方式的局限性,开创了用电来传递信息的时代,从此不管相隔多远,了解都不成问题。教师过渡:外公凭借便捷的交通工具、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终于到达目的地上海。在上海,他同样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大开眼界!第二幕(清末民初)这天,小明一家去码

5、头接外公,在码头,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告、新闻、评论等。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字典。教师引导:大家来找茬:在外公接触的新事物中,有些是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学生回答:数码相机 声音 扬子晚报二、 文化生活的变迁课件出示图片:我家的老照片;历史老照片学生活动:从黑白照片中追忆童年; 边浏览图片边回忆历史事件教师过渡 照相将历史定格在瞬间,而能够完整记录历史活动的则是电影。教师讲述:今年恰逢

6、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100年来,中国电影得到了长足发展。最初的电影则是黑白的,无声的。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我国进行了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评选,而入选的就有一位江阴人上官云珠。中国电影协会主席评价说:“上官云珠是长泾的骄傲,是江阴的骄傲,更是中国电影的骄傲。”教师过渡: 欣赏电影时你会发现,电影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有艺术色彩,而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则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教师提问: 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要数哪份报纸?学生回答:申报教师提问:展示申报,从申报上可以看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广告 新闻 评论教师提问:对于广告,我们书上的男孩、女孩展开了一场争论!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7、?学生讨论:广告可以夸张,但要忠于事实教师过渡:看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同学们通常会怎么办?学生回答:查字典教师讲述:同学们最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它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其传统特色就是编工具书。教师过渡:外公在上海看到的这些新事物,像照相、电影刚出现时属高雅艺术,西方人看电影穿的可讲究可正式,戴礼帽穿礼服去欣赏这种高雅艺术,中国人渐渐觉得穿长袍马褂去影院不合时宜了,也得赶上潮流,于是在社会习俗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第三幕(清末民初)这一天,小明陪外公逛街,在街头他们看到了以下一幕学生表演小品上海街头。三、 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师提问:细心的同学会从小品中发现近代

8、中国社会存在不少旧习俗,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穿长袍马褂、翎顶补服;剃发蓄辫;老爷、大人等称呼;跪拜、作揖等礼节课件出示图片:翎顶补服 清朝人的辫子出示材料: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教师提问:外国人对这些旧习俗又怎么看?学生回答:说辫子是猪尾巴,长袍马褂、翎顶补服是奇装异服,女人毁形的脚是指女子缠足。出示图片:三寸金莲,小脚的真面目。教师引导:在同学们震撼、感慨之余,请你们说说对于这些旧习俗,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繁、俗、愚昧落后 是陋习教师引导:既然是陋习就得改变,如何来移风易

9、俗?小品同样告诉我们答案了。学生回答:穿西装、中山装;留短发教师引导:在移风易俗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阻力,比如:“剪辫令”颁布后,有人大哭大闹,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古以来男子就是留发的,我不剪。”你们认为该剪吗?学生回答:该剪。清洗梳理不方便;不及时清洗会繁殖细菌;避免被西方人嘲笑;剪辫代表革命教师引导:作为江阴人,我们的家乡在近代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那些新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近江阴。1915年 吴汀鹭等人创办利澄内河轮船XXX1916年 吴汀鹭创办江阴第一家电话局,为古城安装“顺风耳” 1918年 吴汀鹭创办华明电灯公司,首次给古城夜空发送“光明”1923年 怡园露天放映国产无声电影,开江阴电影放映之先声教师引导: 同学们把江阴新事物出现的时间与课本上新事物出现时间比较,可以发现江阴要晚得多。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教师引导:虽然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但不管怎样,西方文明的传入才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可是有人却说:“西方文明是随着列强的枪炮一起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