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_第1页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_第2页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_第3页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_第4页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里院历史里院存在问题改造构思 在青岛的老城区有一些特别的院落,岛城人称其为“里院”。它们与青岛的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一起构成城市的特色风貌。近几年城市扩展,在东部形成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部老城区则逐渐衰落,面临全面改造的挑战。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在青岛,同样有一种建筑代表了与众不同的“青岛特色”。它就是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里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在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的里院文化,体现了上世纪中期和谐共济的居住理念,和简约、明了、诚恳、直接的人生哲学。里院文化是青岛本土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市化进

2、程步伐的加快,部分里院因历史原因和规划需要难抵旧城改造的洪流,代表青岛城市符号的里院正在消失。 里院,中西合璧,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城市文化在民居上的反映。从里院可窥见老青岛市民居住形态之一斑。 德国入侵后,1900年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划分出华人区和欧人区,带动了整个城市建筑活动的开展。在华人居住区即鲍岛区、台东区、台西区,沿道路修建了里院式住宅。 规划中,德国人把青岛的城市性质定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根据地”,计划在不影响军事基地的前提下发展商业港,以港口建设促进城市建设。这种双重城市定位,奠定了青岛城市建设布局及特色。港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吸引来大量移民。随着人口增多,

3、里院应用渐广。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辟建的台西镇云南路、东平路一带多是此类有中国式内天井的大院 青岛的里院大多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基本都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里院分为“口、日、凸、目、回”五种类型,依次为独院、两进院、不规则院、三进院、套院等。 里院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代,属于内天井式居住单元,是西方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单体多为两层,也有少数是三层或四层。平面继承四合院布局,大多对称规整,中间形成庭院,单面走廊,楼梯设于拐角处或天井当中。房间多数是两窗一门,其中一个

4、窗朝走廊,每间面积约10-15平方米。一层墙身在窗台以下为花岗石,以上为混水砖墙,砖檐口。通常里院设一个门洞,门洞较宽,有木门,规模较大的设两到三个入口。多个里院之间往往有门洞互相连通。里院的造型融合了东西方建筑手法:单体外观及细部装饰以欧式建筑符号为主,外立面用山花、线脚作装饰。门洞旁有塔斯干柱式、爱奥尼柱式及混合柱式等造型。在院内有中国古典装饰符号,如廊檐两侧的雀替,两柱间的挂落等。 青岛市区多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群:“居安里”俯瞰像“日”字。泰山路129号是典型的山地院子,分为上、中、下三个院,顺山势而下,上院和中院都是平房,下院是楼

5、房,楼房的屋脊,几乎跟上院的地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里院的住户少则十几户,多则几十户甚至上百户。根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局统计,当时全市的“里院”有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 里院独特的建筑格局为“里”文化提供了载体,和睦的邻里关系形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造就了“里”文化。从外部空间进入里院的庭院,再经走廊进入居室,这种渐进的空间序列,为居者提供了归属感、安全感。在这里庭院、长廊成为邻里间良好的交往场所。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内向性空间布局,使邻里间形成了家庭式的友好关系,这是今天许多兵营式住区规划所难以实现的。建筑格局促成使用功能的多样化:以居住为主,房屋也对外租赁;建筑

6、底层沿街部分多作为商业店面或作坊;以办公为主,类似今天的写字楼。 庭院空间还为娱乐活动提供了场地,很多天井内设有书场及简易戏台。很多艺人靠“串里”谋生,表演以茂腔、柳腔等地方戏曲居多。楼梯、走廊自然成为最佳看台。许多里院还自发组成票社等文艺团体,如:积厚里的高跷“跑耍”,“广兴里”玉顺茶社的评书等。 人气的兴旺使里院成为饮食、商业的集聚地。旧时的劈柴院是老青岛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拉洋片的各种酒肆饭馆、货栈旅馆、杂货店琳琅满目。“劈柴院”,是“里”文化的缩影,曾盛极一时。人口密度增大,住房紧张 随着城市人口激增,里院出现了人多房少的局面。有些大院兴起了

7、“对面房”,即一间房子住两户人家,晚上从中间拉帘子隔开。吊铺成为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间。解放前的“新华里”,十多平方米的房屋中住着老少三代,几乎家家搭吊铺。吊铺上空低矮黑暗,只好在屋顶开天窗采光。公共设施陈旧落后,安全卫生堪忧 里院建造之初,使用公共卫生间、公用水龙头,没有固定的上下水管道,更没有天然气和暖气管道。以“广兴里”为例,楼底及三楼各设两处公用水龙,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接上了自来水管道。院内一百多户人家只有大厕所三处,年久失修,卫生条件极差。院内设三个污水池,污水由厕所地下管道排出去。住房的紧张引发了在院子内部随便搭建违章房屋的风潮,使原本规整干净的院落一片凌乱。而私自拉线接电,为拥

8、挤不堪的里院埋下了火灾隐患。居住人口老龄化、复杂化 近几年,青岛新城区的崛起,导致城市经济重心东移,有能力买房的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基本都从老院中迁出。目前里院的居民,以外来民工居多,原住户多为中老年人。由于外来人口流动性里院是青岛近代出现的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其建筑形式融汇中西建筑文化于一身。大,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不便,里院的环境日趋恶化。此外,居住人口的老龄化,导致房屋缺乏有效的修缮与整治,失修严重。由于里院居住环境恶化,老院建筑内部破损严重,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加之通风不好、日照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地。其空间环境逐渐失去了凝聚力,往日邻里和睦,气息浓厚的“里”文化已不见踪影。

9、青岛里院反映着青岛的文化特色,对里院的改造要在改善其居住环境的同时注意保护其独特历史价值。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意愿。在改造意愿调查中: 60% 的居民继续选择院落式空间;70% 的人希望保留青岛传统外观不变,而 96% 的居民希望就地安置,访谈了解到不少居民即使不改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 也希望能住在这附近。 对里院改造的相关调查资料符号学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汉学系系主任孟华教授认为,真正的青岛传统文化格局应该呈现的是由洋房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里院所代表的平民文化组成的二元格局。“优秀的历史文化是青岛市城市发展的本土优势。”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常务副主任姜龙强在市北区调研时一语中的。里院和洋房同样是中外文化碰撞产生的,而里院作为平民文化的载体、独特的民居形式,在世界文化建筑史上也不多见。“中西文化经过融合、变迁,目前形成规模性建筑群,因此它是青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深媒体人爱北认为,里院保存着老青岛的记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迹。“里院是青岛十分珍贵的、无法复制的历史文化财富。它不仅能够承载历史,也会为都市未来特色旅游发展起到重要载体作用。”他用泰州市开发明清时期遗留老楼院促进旅游经济举例。这里有一人家出了两名中科院士,后来他二人将自家的明清时期老宅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