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PPT课件解析_第1页
《西塞山怀古》PPT课件解析_第2页
《西塞山怀古》PPT课件解析_第3页
《西塞山怀古》PPT课件解析_第4页
《西塞山怀古》PPT课件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江南春绝句 杜牧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内容内容: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辽阔江南,景色如画;蒙蒙细雨,南朝佛寺尚存,而统治者早已消亡。寓意寓意:对统治者广建佛寺的不满,兴亡之叹。淮安市阳光学校高二年级语文组 胡建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大的抒情主题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

2、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怀古诗词怀古诗词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于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的是非,引发出对引发出对时局时局或或自己身世自己身世的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以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之作。这类作品内容与

3、思想大都比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较沉重,感情基调感情基调一般都比一般都比较较苍劲悲凉苍劲悲凉。怀古诗词因为。怀古诗词因为要摘取历史的某些片段,因要摘取历史的某些片段,因此人们往往又笼统地称其为此人们往往又笼统地称其为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怀古诗的特征:怀古诗的特征:(1 1)结构:)结构:临古地临古地思古人思古人忆其事忆其事抒己志抒己志(2 2)意象:)意象: 京口北固亭、赤壁、乌衣巷、武侯京口北固亭、赤壁、乌衣巷、武侯祠、寺庙、后庭花等祠、寺庙、后庭花等(3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对比,借代,借古运用典故,对比,借代,借古讽今等讽今等(4 4)主要情感:)主要情感:1

4、 1叹朝代兴亡变化,昔盛今衰叹朝代兴亡变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物是人非;2 2感慨岁月沧桑巨变,人世变化无感慨岁月沧桑巨变,人世变化无常,而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常,而诗人自己壮志难酬;3 3讽刺当政者荒淫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告诫统治者以前车为鉴。无耻,告诫统治者以前车为鉴。怀人伤己(对比失落怀人伤己(对比失落 、同病相怜、同病相怜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怀古伤今(昔盛今衰 、借古讽今、借古讽今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抒己志。表现主观情感表现主观情感观照历史兴衰观照历史兴衰怀古诗的主怀古诗的主旨旨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

5、,有的是忆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有的是忆古事。但是多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古事。但是多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主题大致有:主题大致有:1 1、感慨盛衰无常、感慨盛衰无常,如唐代李白的,如唐代李白的越中览古越中览古;2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侈,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侈,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教训,如杜牧,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过华清宫绝句。3 3、感慨国运衰微、感慨国运衰微,如刘禹锡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石头城;4 4、抒发爱国情怀、抒发爱国情怀,如辛弃疾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永遇乐京京口北固亭怀古口北固亭怀古;5 5、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追慕古贤、渴望像古

6、人那样建功立业,如,如卢照邻的卢照邻的咏史四首咏史四首。6 6、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如苏轼的念奴娇念奴娇赤壁赤壁怀古怀古;品读怀古诗的方法品读怀古诗的方法1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2 2、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3 3、明确古与今(人与己)的连接点;、明确古与今(人与己)的连接点;4 4、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主旨。主旨。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是汉中山靖

7、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

8、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

9、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西塞山风光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诗文解释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王濬率

10、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1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下”和“收”字用得好 。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

11、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沉、出”写出了战事

12、及结果,细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东吴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拼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

13、自东吴以后在金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几回伤往事几回伤往事”,不仅不仅有对前朝兴所以这里的有对前朝兴所以这里的亡的感叹,亡的感叹,也有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个“伤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 尾联: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今逢四海为

14、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是全诗的是全诗的主旨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诗人对往事的“伤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忧当世是主。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