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_第1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_第2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_第3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_第4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SY/T6174××××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2010年6月目 次前 言1 范 围12 开发地质13 油藏物性114 渗流机理265 油藏测试术语336 油气藏数值模拟407 油气藏开发工程448 提高采收率59前 言 本标准是在SYT61741995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一个新的标准文件。随着油气藏开发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油气藏工程常用术语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本标准对原标准进行如下几个方面内容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l、“开发地质”术语部分加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流动单元及地质建模技术中的有关术语。 2、“油藏

2、物性”术语部分加入了原油组分、储集层损害及敏感性等方面的有关术语。 3、“渗流机理”术语部分加入了非达西渗流等方面的有关术语。 4、“数值模拟”术语部分加入了并行算法,网格结构和有限元法等方面的术语。 5、“油气藏开发工程”术语部分加入了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术语和复杂结构井开发等方面的术语。 6、“提高采收率”术语部分增加了聚合物驱、复合驱、微生物采油、热采等方面的术语。 7、“试井分析”改成“油气井测试”,除试井内容外加入了用于油田开发的生产测井内容方面的术语。 8、修改原标准中一些错误和不确切的注释。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SYT61741995。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

3、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和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袁庆峰、赵世远、赵国忠、王冬梅、张建、王健竹。 本标准为第一次修订。油气藏工程常用术语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藏工程专用术语。本标准适用于油气藏工程领域,也适用于石油工业的其他领域。2 开发地质2.1 圈闭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继续运移,并在其中储存起来形成油气聚集的场所。2.2 闭合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3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闭合区的面积。2.4 圈闭容积一个圈闭能聚集油气的容积。2.5 含油组合相邻的一组生油层、储油层、盖层的总称。2.6

4、 油藏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无游离天然气的聚集石油的单一圈闭。2.7 气藏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气水界面,且只聚集有天然气的单一圈闭。2.8 油(气)藏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且同时聚集有石油和游离天然气的单一圈闭。2.9 构造油(气)藏因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油(气)藏。2.10 背斜油(气)藏由背斜圈闭形成的油(气)藏。2.11 断层遮挡油(气)藏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油(气)藏。2.12 凝析气藏因压力、温度下降,部分气相烃类反转凝析成液态烃的量不小于150gm3气藏。2.13 油田同一个构造内若干油藏的集合体。2.14 气田同一个构造内若干气藏的集合体。2.

5、15 油(气)田同一个二级构造带内若干油气藏的集合体。2.16 特大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0×108t的油田。2.17 大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在1×10810x108t之间的油田。2.18 中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为0.1 x 108tl×108t的油田。2.19 小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小于0.1×108t的油田。2.20 大型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的气田。2.21 中型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为50×108 m3300×108m3的气田。2.22 小型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小于50×108m3的气田。2.23

6、工业油(气)藏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2.24 盐丘油(气)藏由盐丘作用形成的油(气)藏。2.25 地层油(气)藏因沉积连续性中断或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油(气)藏。2.26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形成原因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油(气)藏。2.27 潜山油(气)藏古地貌残丘、古断块山等古地形突起因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储集体,地壳下沉后又为不渗透岩所覆盖形成的油(气)藏。2.28 岩溶油(气)藏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被不渗透岩层覆盖形成的油(气)藏。属于地层油(气)藏类的地层整合油(气)藏。2.29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油(气)藏。2.30 生物礁块油(气

7、)藏生物礁被不渗透层覆盖形成的油(气)藏。2.31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由水动力遮挡阻止油气继续运移而形成的油(气)藏。2.32 复合圈闭油(气)藏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合圈闭而形成的油(气)藏。如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地层流体复合圈闭、流体构造复合圈闭及构造地层流体三元复合圈闭等油(气)藏。2.33 块状油(气)藏储集层厚度大于含油(气)柱高度、没有连续不渗透岩层间隔、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含油(气)段完全由底水衬托的油(气)藏。2.34 层状油(气)藏储集层呈层状分布的油(气)藏。2.35 裂缝性油(气)藏以裂缝为主要储渗空间的油(气)藏。2.36 重质油油藏油藏温度下原油的粘度为0.1Pa

8、·s10Pa·s、密度为943kgm31000kgrn3的油藏。2.37 焦油砂油藏油藏温度下原油的粘度超过19Pa·s、密度高于1000kgm3的油藏。2.38 饱和油气藏原始油藏压力、温度下石油已饱和了天然气的油藏。2.39 未饱和油藏原始油藏压力、温度下石油尚未饱和天然气的油藏。2.40 原生油(气)藏在主要生油期后,分散状态的油气发生区域性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起来所形成的油(气)藏。2.41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受构造运动破坏,油气沿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面或沿不整合面运移到新的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的新油(气)藏。2.42 原生气顶油气藏开发之前,在储层

9、的压力和温度下,部分游离气因重力分异升至圈闭顶部的储层中而形成的气顶。2.43 次生气顶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压力降至饱和压力以下,从油中释出的部分气体未能随油产出、因重力分异积聚在圈闭高处而形成的气顶。2.44 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2.45 油层水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2.46 层间水夹在油(气)层之间地层中的水。2.47 束缚水油气运移进储层后残留在储层孔隙中与油气共存、在油气开采过程中不能流动的地层水。2.48 边水油(气)藏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2.49 底水油(气)藏含油(气)外边界以内直接从底部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2.50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界所

10、圈闭的面积,即含纯油区面积与油水过渡带面积之和。2.51 含油内边界油藏中油水接触面与油层底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52 含气外边界气藏气水接触面与气层顶面或油气藏中气油接触面与油气层顶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53 含气内边界气藏中气水接触面与气层底面交线或油气藏中气油接触面与油气层底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54 纯油区油藏含油内边界以内或油气藏含气外边界以外的含油区。2.55 油水过渡带油藏含油内边界至含油外边界之间的地带。2.56 油气过渡带油气藏含气内边界至含气外边界之间的地带。2.57 气水过渡带气藏含气内边界至含气外边界之间的地带。2.58 油水界面油藏中油与水之间的接触

11、界面。油水界面并非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面,而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油水过渡段。为了确定油藏参数,人为地确定油水过渡段中某一深度为该油藏的油水接触面。2.59 气水界面气藏中气与水之间的接触界面。2.60 油气界面油气藏中油与气之间的接触界面。2.61 油藏高度油水接触面与油藏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62 气藏高度气水接触面与气藏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63 油气藏高度油藏高度与气顶高度之和为油气藏高度。2.64 油砂体含油砂岩中被低渗透的岩石所分隔的一些相对独立的含油砂岩体。它是组成储油层的最小沉积单元,是控制地下油水运动的相对独立单元。2.65 单层同一时间单元沉积的油砂体的统称。2.66 砂

12、岩组上、下以比较稳定的泥岩分隔的相互靠近的单层的组合,在垂向上是一个小的岩性沉积旋回。2.67 油层组包括几个砂岩组,是相似沉积环境下连续沉积的油层组合,其顶底有较厚的稳定隔层分隔。2.68 含油产状指岩心沿轴线劈开后,在新鲜断面上含油部分所占面积大小(即含油面积百分数)以及岩心含油饱满程度。可分为五级,即:油迹含油面积小于5;油斑含油面积540;油浸含油面积4175;含油含油面积7690;油砂含油面积大于90。2.69 有效厚度油(气)层中具有产油(气)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气)井内具有可动油(气)的储集层厚度。2.70 夹层储层间或有效厚度之间的低渗透性岩层。可分为层间夹层和层内夹层。

13、2.71 隔层储层之间,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岩层。2.72 沉积旋回在垂向上有一定的演变序列、反映了沉积环境规律变化的一套沉积地层。2.73 正旋回自下而上岩性逐渐变细的沉积旋回。2.74 反旋回自下而上岩性逐渐变粗的沉积旋回。2.75 复合旋回自下而上岩性逐渐由粗变细再变粗或由细变粗再变细的正、反旋回的连续组合。2.76 韵律一个砂层内部垂向上不同粒级或渗透率的演变序列。2.77 正韵律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细或渗透率逐渐变低的韵律。2.78 反韵律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粗或渗透率逐渐变高的韵律。2.79 复合韵律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粗再变细(或逐渐变细再变粗)或渗透率变高再变低(或逐渐变低再变高)的

14、连续韵律。2.80 粒度分析岩石中不同粗细颗粒含量的分析。2.81 粒度中值粒度累积曲线上重复百分比为50处所对应的粒径。2.82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沉积时自然地貌条件、气候状况、生物活动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球化学条件等的总和。2.83 沉积相是指一定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总和。2.84 沉积模式根据现代沉积环境及古代沉积相的研究,对于古代沉积作用机理所区分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成因类型。2.85 沉积亚相沉积相随环境逐级变化可以划分成不同级别。目前沉积相级别的划分一般是: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为一级相;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等为二级相;二级相以上也可统称为大相,从二级相中

15、进一步划分出的相区即为沉积亚相。如河流相可分为河道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等。2.86 沉积微相是沉积亚相的进一步细分,即四级相。如河道亚相进一步细分为边滩沉积微相、心滩沉积微相、滞留沉积微相;堤岸亚相可分为天然堤沉积微相、决口扇沉积微相等。2.87 洪积相洪积相是近物源区的一种沉积相。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盆地内除此边缘岩性为粗碎屑物,分选及磨圆度极差,泥质胶结,无明显层理构造,不含生物化石,见少量植物残体,岩体平面多呈扇形,属暴雨洪积产物。2.88 河流相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沉积相。沉积物主要由河道砂体和洪泛沉积物构成。其底部常有一冲刷面,冲刷面之上为含钙砾、泥砾及火成岩砾石的砂岩,具交错层理,

16、向上碎屑粒径变细,演变为过渡性岩性,旋回顶部为泥岩。河道砂体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横剖面上岩性呈突变。河间为洪泛时的细粒沉积。属氧化环境,除少量植物根系、碳化树干和痕迹化石外,很少发现其他生物化石。2.89 三角洲平原亚相河流在三角洲分流以后入湖(海)以前所形成的沉积相。是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砂及有机物质充填了部分蓄水体,后又被分流携带的泥砂所加积而形成的三角洲水上部分。分流平原位于泛滥平原与湖泊(海)过渡地带。垂向岩性层序为砂泥岩及粉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一般呈正旋回。2.90 三角洲前缘亚相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形成的沉积相。沉积物以河口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层中以粉、细砂为主,

17、常见低角度交错层理、重力滑动变形层理。席状砂与河口坝一般为反韵律或复合韵律。泥岩常为绿、灰及黑色,含少量植物化石及生物碎片。2.91 滨一浅湖亚相三角洲之间湖水深度在波基面以上的沿湖岸浅水形成的沉积相。沉积物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生物灰岩是河流沉积,生物沉积及化学沉积经湖水再搬运堆积而成。常见水平层理、不规则层理、状层理、压扁层理及团块、干裂、虫孔、虫迹等构造。化石丰富,为弱还原环境。2.92 较深一深湖亚相在湖浪波基面以下水体较深部位还原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相。底栖生物无法生存,以浮游生物为主,化石保存完好,沉积物岩性为粘土岩、油页岩、泥灰岩。粘土岩具水平层理,常见自生的黄铁分散于粘土岩层面上,

18、有机质含量高,是良好的生油岩。2.93 静水柱压力静止水柱的重力所形成的压力。2.94 孔隙压力地层孔隙中所承受的流体压力。2.95 覆岩压力某一深度的地层所承受的上面覆盖的岩层压力。是该深度从地下到地表岩石颗粒的重力与孔隙流体承受的压力的代数和。2.96 压力梯度单位长度或深度上的压力变化值。2.97 地层异常压力地层的压力梯度比正常的静水柱压力梯度偏低或偏高的压力。前者称异常低压,后者称异常高压。2.98 地层破裂压力使地层破裂时所需施加的压力。2.99 地层压力系数某一深度的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的静水柱压力的比值。具有正常地层压力的油藏,其压力系数为0.71.2。在此范围外则称压力异常,

19、大于1.2者为高压异常,小于0.7为低压异常。2.100 层序地层中两个不整合面或与其相对应的整合面之间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单元为层序。2.101 层序地层研究在年代地层学框架内具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的研究。2.10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地层分辨率高于地震地层分辨率的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分析是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可以进行层组、层或更细的地层对比,通过研究控制沉积层序发育的基准面旋回变化,可以预测等时地层单元内部地层的结构样式和岩性岩相分布。2.103 井下层序地层学主要是利用岩心和各类测井曲线进行层序地层的研究。2.104 海泛面是一个分开老地层与新地层的界面。穿过该界面具有海水深

20、度突然增加的证据。在海岸平原和大陆架,海泛面是一个可对比性的界面。2.105 沉积体系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过程方面具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体。2.106 体系域是由一连串有成因联系的同时代的沉积体系组成,它是在同一层序内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产物,各体系域所指示的是地层剖面上它所处的位置,并不表明水位的高低。2.107 全球海平面是指海平面相对一个固定的基准点(如地心)的位置。2.108 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2.109 可容空间是潜在的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它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和构造沉降的函数。2.110 纹层内部的组分和结构均一,无

21、法再从内部分层的最小宏观纹理。2.111 纹层组由侵蚀面、无沉积或沉积物的相对整合而限定的相对整合的有成因联系的纹层。2.112 层由侵蚀面、无沉积或沉积物的相对整合而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纹层或纹层组。2.113 层组由侵蚀面、无沉积或沉积物的相对整合而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序列。2.114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关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组成的相对整序列。2.115 准层序组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其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与层序边界一致。2.116 地质模式是对某一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普

22、遍规律的认识,也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地质规律的总结,是认识同类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指导依据和样板。2.117 储层模式是具有储层成因理论依据,储层特征定量描述和可供储层预测的地质作用和储层面貌的综合体。2.118 储层地质模型是能把储层各项物理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定量描述出来的地质模型。2.119 储层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域油田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2.120 静态模型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2.

23、121 预测模型是对井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做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储层参数三维空间定量描述的地质模型。2.122 确定性建模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井点(控制点)出发,推测未知部分的地质参数也是唯一的、确定的、真实的建模方法称为确定性建模。2.123 随机建模是认为井点(控制点)以外的地质参数具有不确定性,即随机性,因此必须应用随机建模方法给出多种可能的等概率的预测结果,即建模结果为一组等概率的可能实现。2.124 油藏描述是对油藏地质现象加以细致全面地描述,并从中做出正确的“成因结果”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下一勘探开发阶段部署决策依据的油藏特征做出一定的预测。2.125 精细油

24、藏描述就是具有较细的描述内容和描述尺寸,较高的定量化和精确程度的高分辨率油藏描述。2.126 储层沉积学应用沉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储层宏观到微观的各种特性的学科,是沉积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分支。2.127 侧积即侧向加积、沉积物堆积于一个斜坡地貌上,而整个加积过程并不改变体积的地形特征,只引起向下坡方向侧向转动。2.128 垂积即垂向加积,整个沉积过程中沉积表面的地形特征是直接向上延伸而不发生任何侧向移动。2.129 前积碎屑物在一定环境下在多次沉积事件中不断从上游向下游方向向前加积。2.130 填积指一些河道内的填充式的沉积方式。2.131 选积按沿岸环境碎屑物在波浪往复颠选作

25、用下的沉积。2.132 浊积由浊流携带的处于悬移状态的碎屑物形成的沉积。2.133 漫积指冲积环境中河流的溢岸沉积,其特例为冲积扇环境的漫流沉积。2.134 筛积为冲积扇砾石沉积物中,砾石间细粒填隙物被筛选冲走的一种特殊沉积作用。2.135 顺直河一般用河道长比河谷长的弯曲指数小于1.3,弯曲度低的单河道为顺直河。2.136 曲流河弯曲指数大于1.3的坡度较小、曲率较大的单河道。2.137 辫状河河谷平直,弯曲度低,坡度较大,洪流间歇性大,在整个河谷内形成很多心滩,且很多河道围绕心滩分叉合并,像辫子一样。2.138 岩石物理相由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改造等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成因单元。2.13

26、9 岩石物理相表征参数表征岩石物理相的参数,一般有孔隙度()、渗透率(K)、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及流动带指标(FZI)等。2.140 流动单元是油层中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储集体,它是储层岩性、物性和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渗流场。2.141 曲流河道砂体由曲流河沉积形成的砂体,主要包括点砂坝与废弃河道充填的两类砂体,具有正韵律特征。2.142 分流河道砂体由分流河道沉积形成的砂体组成。2.143 三角洲前缘砂体由三角洲前缘沉积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组成。2.144 三角洲间席状砂位于三角洲间,是在湖流、波浪作用下形

27、成的,砂层席状,呈反韵律,延伸较远。2.145 标准层地层对比中的关键标志层,它们在剖面上岩性特殊,平面上分布稳定,在测井曲线上易于区别,在小层对比中能起到等时对比的控制作用,常用的标准层是一些化石层,稳定泥岩层和特殊岩性层。2.146 旋回对比是地层对比的一种方法,按照沉积旋回,从大到小逐级对比,以保证地层对比的精度。2.147 渗透率级差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之比(KmasKmin)。2.148 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标准方差与其平均值之比。(1)式中: kv 渗透率变异系数k i 单个样品渗透率 平均渗透率n 样品个数2.149 渗透率突进系数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之比(kmax/)。2.

28、150 均质系数平均渗透率与最大渗透率之比(/ kmax)。2.151 微观非均质表示储层单个样品内部孔喉大小、分布和连通状况的非均质性。2.152 层内非均质表示单个油层内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储层物性参数的非均质性。2.153 层间非均质表示纵向上单个储层之间物性参数的非均质性。2.154 平面非均质表示储层平面上分布的形态和连续性及其不同位置上物性参数的非均质性。2.155 储层裂缝是由于构造变形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面状连续体。2.156 张开缝裂缝在地下有一定的张开度,且有流体储存和通过。2.157 闭合缝裂缝在地下紧密闭合或被矿物完全充填且无明显的流体经过痕

29、迹。2.158 裂缝性油藏储层裂缝的储集和渗流能力都占主导地位。2.159 双孔隙度油藏储层的裂缝在储集能力上不占主导地位,但流体渗流由裂缝所控制。基质孔隙中流体必须通过裂缝才能流入井筒。2.160 双渗透率油藏储层中裂缝和基质孔隙都分别具有一定渗流能力,可以流入井筒。2.161 潜在裂缝在地下原始状态呈闭合状态,但在开采过程中受各种激动而可能张开的裂缝。2.162 储层地质知识库通过密井网解剖,露头储层及现代沉积研究,把大量的储层知识高度概括和总结出能定性或定量表征多种不同成因类型储层地质特征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多种参数建成的数据库。3 油藏物性3.1 油藏流体物性指在油气藏高温高压条件下,油、

30、气、水的物理性质。3.2 岩石物理性质指岩石的力学、热学、电学、声学、放射学等的各种特性参数和物理量,在力学特性上包括渗流特性、机械特眭(硬度、弹性、压缩和拉伸性、可钻性、剪切性、塑性等)。3.3 油藏物理性质油气储集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储层流体的物化性质及其在地层条件下的相态和体积特性,以及岩石流体的分子表面现象和相互作用,油气水的驱替机制,统称为岩石物理性质。3.4 岩心利用钻井取心工具取出的岩石样品。3.5 贝雷岩心一种天然砂岩,其特点是物性较均一,适于驱替试验。美国石油研究机构在进行驱替实验时,一般都采用贝雷岩心。3.6 并壁取心用井壁取心器从井壁不同部位获取的不同层位的岩石样品。3.7

31、 岩心收获率指取出岩心的长度与取心时钻井进尺之比,以百分数表示。3.8 密闭取心用特殊取心技术使取出的岩心保持钻井时地层条件下流体的饱和状态。3.9 压力取心用特别取心的工艺和器具,使钻出的岩心保持地层的压力,称为压力取心。3.10 定向取心取心时能知道所取岩心在地层中所处方位的取心技术。3.11 冷冻岩心是一种用冷冻保持岩心的方法,其目的是要防止岩心中的流体损失和疏松砂岩岩心的破碎。3.12 常规岩心分析常规岩心分析可分为部分分析和全分析。部分分析可使用新鲜或者经过保持处理的小柱状岩心进行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的测定。全分析必须使用新鲜的或者经过保护处理的小柱状岩心进行空气渗透率,孔隙度,粒度,

32、碳酸盐含量以及油、气、水饱和度的测定。3.13 特殊岩心分析是指毛细管压力、液体渗透率、气油相对渗透率、水油相对渗透率、敏感性试验和润湿性等实验分析。3.14 全直径岩心分析利用取心钻头取出的全直径岩心,于实验室内进行分析测定有关参数。3.15 岩屑钻井过程中收集到的岩层碎屑。3.16 砾颗粒直径大于或等于1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3.17 粗砂颗粒直径在0.5mm1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3.18 中砂颗粒直径在0.25mm0.5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3.19 细砂颗粒直径在0.1mm0.25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3.20 粉砂颗粒直径在0.01m

33、m0.1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3.21 粘土粘土是一种有粘性的微小颗粒的集合体,其粒径一般小于5mm,主要由硅、铝、铁、镁、碱金属和水分自然组成。3.22 岩石的粒度组成构成砂(砾)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表示。3.23 粒度组成分布曲线指某一粒径范围的直径与其所含颗粒的重量百分数的关系曲线,一般用直方图表示。3.24 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指颗粒的累积重量百分数与其直径对数的关系曲线。3.25 不均匀系数指砂岩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上某两个累积重量百分数所对应的颗粒直径之比。如累积重量60的颗粒直径d60与累积重量为10的颗粒直径d10。显然,不均匀系数越接近1,

34、表明粒度组成越均匀。因此,不均匀系数是反映粒度组成不均匀程度的一个数值指标。3.26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在储层岩石中,由于颗粒大小、形状及排列各异,加之胶结物的多样化,构成孔隙具有极不规则而又复杂的孔隙网络和不同的孔隙大小。3.27岩石的绝对孔隙度包括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在内的总孔隙体积Vtp与岩石外表体积Vf的比值称为绝对孔隙度Øa。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其表达式为:(2)3.28 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岩石中流体可以进入其中的连续或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Vep与岩石外表体积Vf的比值称为有效孔隙度在,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其表示为:(3)3.29 岩石的原生孔隙岩石在其沉积和成岩后未受到任何物理或

35、化学作用而存在的孔隙体积称为原生孔隙。3.30 岩石的次生孔隙岩石受到成岩后的地应力作用或地面水的淋滤作用或其他物理、化学作用,产生裂缝、节理、溶洞和再结晶作用,或上述作用综合影响所产生的孔隙称为次生孔隙。3.31 孔隙体积指岩心或所研究的储层内有效孔隙的总容积。3.32 孔隙大小分布常用的定义是孔隙体积按具体孔隙大小的概率密度函数。习惯上理解为多孔介质中孔隙大小及其所占孔隙空间比例的分布情况。3.33 孔隙平均值多孔介质孔隙平均值因定义及计算方法而异,例如可按孔隙体积的加权平均而得出,但更多地按“平均水动力学直径”DM的含义从流体力学的意义上取平均值,通常定义为:DM=4(VS)(4)式中:

36、VS是孔隙采用算术方法求平均值。3.34 孔隙结构模型模型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由球形颗粒排列而成的球粒模型;另一类是毛细管排列成的毛细管束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其毛细特性关系;第三类是各种结构的网络模型。球粒模型对毛管滞后,水饱和度及剩余油饱和度的求解提供了简便定性解释,但一般不用于毛细管压力的定量计算。3.35 孔隙结构指多孔介质中孔隙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分布特征。3.36 孔隙喉道孔隙喉道亦称孔颈,是多孔介质中流体通过的孔隙通道中的狭窄部位。3.37 闭端孔隙指那些只有一端是互相连通的孔隙。即使它们通常可以为流体所渗入,但在正常渗流中流线并不穿过此类孔隙,所以对流体的运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时亦称

37、盲孔或孔穴。3.38 迂曲度渗流过程中流体质点实际走过的平均路程长度Le与宏观渗流方程中所假定的流体质点通过的路程长度L的比值的平方(LeL)2定义为迂曲度T。3.39 储层综合弹性系数指油层在单位压降下,由于流体膨胀和岩石孔隙缩小,使单位体积岩石内所能驱出的流体体积C。数学表达式为:C=CL+CP(5)3.40 储层的总压缩系数指储层岩石的孔隙压缩系数与所含流体压缩系数之和。如果孔隙中含有油和水,则总的压缩系数为:Ct=SoCo+SwCw+Cp (6)3.41 岩石的压缩系数指油层在单位压降下,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体积的变化值。表达式为:(7)式中: 油层压力降低P时,孔隙体积缩小值;vf 岩

38、石体积。3.42 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指在单位地层压力变化下,单位孔隙体积的体积变化值,也称岩石有效孔隙体积压缩系数。3.43 砂岩的比面是指单位体积岩石孔隙内部的表面积或颗粒的总面积,单位:m2m3,它表示砂岩的分散程度。3.44 岩石的渗透性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称为渗透性,渗透性的大小用渗透率K来表示。3.45 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与岩石不起物化作用的、一定粘度的流体,在压差P=P1P2作用下,通过长度为L、截面积为A的岩石,所测出的流体流量为Q,以达西方程表示。对不同的岩石,当几何尺寸、外部条件、流体性质恒定时,流体的通过量Q的大小则取决于反映岩石渗透性的比例常数K的大小,

39、K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3.4 6 岩石的相对渗透率当岩石中为多相流体共存时,每相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称为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3.47 岩石的有效透率当岩石中多相流共存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通过的能力,称为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3.48 岩石热容量使单位体积岩石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单位:KJ/(m3)。3.49 岩石导热系数岩石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长度上温度相差1通过的热量,单位:KJ/(hm3)。3.50 相对渗透率比值指任何两种流体的相对渗透率的比值。3.5l 水平渗透率沿平行岩层层面方向所测出的渗透率,称为岩

40、层水平渗透率Kh。3.52 垂向渗透率沿垂直岩层层面方向所测出的岩层渗透率,称为垂向渗透率Kv。3.53 滑脱效应滑脱效应亦称克林肯勃格效应。系指气体在岩石孔道中渗流特性不同于液体,即靠近管壁表面的气体分子与孔道中心气体分子的流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种特性称为滑脱效应。3.54 克氏渗透率在气测渗透率K与岩心出人口的气体平均压力的倒数的关系曲线图上,K(1/),外推到即1/0,所得K轴上的截距为克林肯勃格渗透率,简称为克氏渗透率。它意味着消除了克林肯勃格效应后的渗透率,可理解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或等效液体渗透率,是岩石透性的绝对量度,与所用气体及压力无关。3.55 流体饱和度单位孔隙体积中各种流

41、体占有相应的孔隙体积比例称为相应流体的饱和度。单位为小数或百分数。3.56 原始流体饱和度原始状态下储层的流体饱和度。3.57 共存水饱和度指油层被发现时存在于油层中的水的饱和度。3.58 束缚水饱和度束缚水在油气孔隙中所占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称为束缚水饱和度。3.59 残余油饱和度在不同驱动方式下,不能再被采出而残留于单位岩层孔隙体积中的原油所占孔隙体积百分比。3.60 剩余油饱和度在一定的开采方式和开采阶段,尚未被采出而剩留于单位岩层孔隙体积中的原油所占孔隙体积百分比。3.61 润湿性指液体在分子作用下的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3.62 选择性润湿固体表面为一种流体L1所润湿,而不为另外一种

42、流体L2所润湿,则称固体表面能被L1流体选择湿润。3.63 中间润湿固体表面可被两种流体以同样程度润湿。3.64 接触角在油水岩石三相周界上,从选择性润湿流体表面做切线且与岩石表面成一夹角称为接触角。一般用符号表示。它的大小表征了岩石表面被液体选择性湿润的程度。角一般规定从极性的液体(水)那一方面算起。<90º为水湿,而>90º油湿。3.65 接触角滞后由于固液表面受到污染,固体表面的粗糙度以及巨分子垢结使界面不易移动,后者例如固液界面上流体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其低流度会引起滞后,即前进角往往比后退角大得多,这一现象称为接触角滞后。3.66 混合润湿性在混合润湿情

43、况下,油湿部分的表面是指油能保持连续性分布,即对油有可渗性、允许排替油使其降至很低的残余油饱和度。3.67 润湿反转指岩石表面在一定条件下亲水性和亲油性相互转化现象。3.68 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压力Pc为毛细管中弯液面两侧非润湿相压力Pnw。和润湿相压力Pw之差,或为平衡曲液面两侧的附加压力。即Pc=PnwPw(8)3.69 贾敏效应当液液、气液两相在岩石孔隙中渗流时,液泡或气泡流动到毛细管孔道窄口处遇阻,如欲通过窄的喉道,则需克服毛细管阻力,这种阻力效应称为贾敏效应。3.70 毛细管压力曲线油藏岩石的毛细管力与流体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3.7l 饱和历程饱和历程也称饱和顺序,系指

44、流体在渗流过程中采用的是排替过程或是吸吮过程。3.72 排替过程在多孔介质中饱和润湿相液体,非润湿相在外压的作用下驱替润湿相,这一过程称为排替过程。3.73 吸吮过程在多孔介质中饱和非润湿相流体,在与润湿相接触时,润湿相自发地驱替某些非润湿相,这一过程称为吸吮过程。如亲水岩石中水驱油过程称为吸吮过程。3.74 排替毛细管压力曲线在毛细管压力曲线测定中,在外压作用下非润湿相驱替岩心中润湿相属于排替过程,所得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排替毛细管压力曲线。3.75 吸吮毛细管压力曲线在毛细管压力曲线测定中,降压用湿相排驱非润湿相称为吸吮过程,所得到的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吮型毛细管

45、压力曲线。在此过程中,使润湿相从束缚饱和度渗至为非润湿相剩余饱和度。3.76 润湿相岩石中存在两种流体时,能优先润湿岩石的流体称为润湿相。在亲水岩石中,水为润湿相。3.77 非润湿相岩石中存在两种或多种流体时,不能优先润湿岩石的流体称为非润湿相。3.78 阀压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即驱替开始所需的启动压力称为阀压。3.79 饱和度中值压力饱和度中值压力指在排驱毛细管压力曲线上50饱和度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3.80 网络的配位数多孔介质中某一孔隙与其周围连通孔隙的个数为网络的配位数。3.81 列维里特J函数一种用于确立毛细管压力资料的相关关系的对比函数:(9)式中:Pc毛细管压力;

46、两相流体的界面张力;接触角;K试样的渗透率;孔隙度;Sw润湿相的饱和度。J函数可以把同一储层的多条毛管压力曲线转换成一条无因次曲线,从而把流体界面张力、润湿性和孔隙大小分布的影响综合在一起来表征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点。因此J函数可以用来进行储层之间的对比。3.82 恒速压汞是以速度恒定的方法,把汞注入岩样孔隙。可以得到一条主曲线和两条子曲线。解决了传统恒压法压汞只能得到吼道尺寸而不能给出孔隙空间的准确体积的问题。3.83 压汞曲线非湿润相流体汞,必须在施加压力之后才能进入岩样孔隙中,并且随着注入压力增大而逐渐占据较小的孔隙空问。根据不同注入压力及在这处压力下进入孔隙系统中汞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

47、数所作出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称压汞曲线。3.84 退汞曲线在压汞曲线测定之后,将系统压力逐渐降低,则压入岩心孔隙中的汞会逐步退出,用退下来的不同压力和相应的汞饱和度绘出的毛细管压力曲线为退汞曲线。3.85 退汞效应从注入最大压力降低到最小压力时,从岩石样品中退出汞的总体积与在同一压力范围内注入岩样的汞总体积的比值,用表示:(10)3.86 原始吸吮曲线簇在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的研究中,若沿二次排替曲线,在某些中间的饱和度值,即中途改换压力变化方向,形成了一些新的吸吮曲线,合称原始吸吮曲线簇。3.87 原始排替曲线簇在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的研究中,若沿吸吮曲线,在某些中间的饱度值,即中

48、途改换压力变化方向,形成了一些新的排替曲线,合称原始排替曲线簇。3.88 流体通常把容易流动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3.89 储层流体指储层中所含的天然气、原油及地层水。三者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流体系统。泛指烃类储集层在所处的压力和温度下所含的气相或液相。包括天然气、凝析液、石油及地层水。3.90 注入流体泛指为各种处理储层目的而从地面沿井注入储层的各种流体。3.91 产出流体指生产井中采出的来自储层或注入井的各种流体。3.92 示踪流体加入化学剂或同位素示踪剂的注入流体。3.93 牛顿流体是指流体运动时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遵循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3.94 非牛顿流体是指流体

49、运动时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不遵循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3.95 塑性流体非牛顿流体中的一种。其特征是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力才能使其从静态开始流动,在剪切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剪切应力才与剪切速率成正比。3.96 拟塑性流体非牛顿流体中的一种,其特征是一旦施加外力就立即开始流动,所以流动曲线通过原点并凸向剪切应力轴,其粘度不仅与温度及流体性质有关,而且当剪切速率增加时,其粘度下降。3.97 溶胀流体非牛顿流体中的一种:流变曲线凹向剪切应力轴,粘度除与流体性质及温度有关外,且随剪切速率而增大。聚合物溶液在注入井底附近高剪速作用下,失去其拟塑性流体特性就会出现这种溶胀流体特性。3.98 混相流体是

50、指两种流体可以完全相互溶解,两相间界面张力等于零而不存在明显界面的流体。3.99 热载体能够携带热量的流体即热载体。3.100 热扩散系数单位时间内的热扩散面积,单位:m2h。3.101 标准条件指计量油气量所规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我国石油天然气计量标准条件是摄氏20度和0.1013MPa。3.102 地层油处在油层条件下的原油称作地层油。3.103 脱气油通常指的是地下原油采至地面后,由于压力降到大气压力,溶解于油中的气体分离出以后的原油,亦称地面原油。油罐条件下所储存的原油就是脱气油。当其未加说明时一般均指处于常温条件。3.104 原油性质原油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包

51、括颜色、密度、粘度、凝点、含蜡量、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馏分组成等。3.105 原油化学组成原油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占原油成分的9598,其次是硫、氮、氧元素,约占石油成分的15,另外还含有铁、钻、镁、钙、铝、钒等50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极少。3.106 原油组分指组成原油的物质成分,其主要组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3.107 原油馏分指原油在不同温度下蒸馏出来的产品。含碳数少的原油馏分多,质量好,是评价原油质量的指标之一。3.108 烷烃烷烃又叫脂肪烃,是石油的基本组分之一。其含量占总含量的4050。甚至可高达70,但也有小于20的。烷烃通式为Cn

52、H2n+2(n为碳原子数),属饱和烃。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含14个碳原子的烷烃呈气态,含516个碳原子的烷烃呈液态,含17个以上碳原子的烷烃呈固态。3.109 环烷烃环烷烃是石油中第二种主要烃类,属于饱和烃,通式是CnH2n。碳原子以单键相连,呈闭合环状,分为单环烷烃、双环烷烃、三环烷烃和多环烷烃。3.110 芳香烃芳香烃属于不饱和烃,分子通式为CnH2n-6。主要特点是分子中至少有一个苯环,根据结构的差异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种芳香烃。3.111 非烃化合物非烃化合物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如碱性氮化物(吡啶、喹啉、异喹啉等)、非碱性氮化物(吡咯、卟啉、吲哚、咔唑等);含氧化合物,如酸性氧化物(环烷酸、脂肪酸、酚)、中性氧化物(醛、酮等)。3.112 原油化学组成分类指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所占比例进行的分类。分为低芳烃高烷烃型原油、芳烃烷烃型原油、芳烃环烷烃烷烃型原油。3.113 低芳烃一高烷烃型原油指芳烃含量小于15,烷烃含量大于50,环烷烃含量30左右的原油。3.114 芳烃一烷烃型原油指芳烃含量2030,烷烃为3060,环烷烃含量2050原油。3.115 芳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