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认识摄影_第1页
绪论认识摄影_第2页
绪论认识摄影_第3页
绪论认识摄影_第4页
绪论认识摄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闻摄影 文化与传播系 1新闻摄影 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与方法 一,新闻摄影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考课程之一,新闻摄影也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技能之一。 二,学习新闻摄影课程目的要求是: 1,系统掌握有关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应付自学考试的要求; 2,了解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摄影器材,拍摄、制作多种题材的新闻图片; 3,学会运用学到的新闻理论,分析、评价多种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2三,学习方法 新闻摄影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既包括有摄影器材的操作技能和必要的理论知识,也包括有影像拍摄制作和文字的表述。 1,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

2、以自学为主,讲课为辅。讲课主要是提示考试要点; 2,摄影器材运用、图片拍摄和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安排一些实践的机会; 3,尽可能多地展示多种题材的新闻图片,通过形象的了解,感知新闻摄影的内涵。3四,课堂调查1,有多少位同学已用过相机拍摄照片?有多少位同学完全没有摸过照相机?2,有多少位同学用过数码相机拍摄照片?3,有多少位同学自己冲过胶卷、放大制作过照片?4,有多少位同学拍摄的照片曾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5,有多少位同学在学习本课程时带来照相机?4绪论 一,视觉传播 1,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在人的感觉器官获取各种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 2,视觉传播活动,人类赖以生存、

3、发展,传授技能和文化,交流感情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活动之一。 3,视觉传播与大众传播, 视觉传播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大众传播形式之一,今天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仍占第一重要的地位。 4,大众传播活动可分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视听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视觉传播媒介的信息载体,一是文字,二是图像。5古代岩画-人类历史最早的大众传播形式之一6古代岩画7 二,摄影术的发明 1,摄影术的最初概念:以光的作用产生永久影像的方法。是法国人尼赛弗尔尼埃普斯最先提出的。 2,1826年,法国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使用沥青感光版,曝光8个小时,拍出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 3,1829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和尼

4、埃普斯合作,研究发明“银版法摄影术”(使涂有碘化银的铜版曝光,然后熏以水银蒸气,再以食盐溶液定影,形成永久影像。) 4,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喇戈等的支持、赞助下,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这天被公认为摄影术诞生日。摄影术的发明人被认为是路易达盖尔。8光影作画91769年的“光影暗箱”。10尼埃普斯(画像)111826年,鸽子窝。尼埃普斯摄12尼埃普斯和达盖尔131837年,工作室一角,达盖尔 摄(首次成功定影的金属银盐干版)141838年巴黎寺院街 达盖尔 摄15刻版画疯狂的达盖尔法摄影术16 5,1835年,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发明“卡罗摄影术”(用感光纸作感光版

5、,拍出负像,然后印出正像的摄影方法,并发明了固定影像的技术)。 6,1856年,伦敦大学开办了一门新的课程:摄影技术。 7,1842年5月,由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拍摄的“德国汉堡大火废墟”,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8,1855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创办人罗杰芬顿拍摄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些场面,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9,早期刊登新闻照片的媒介主要是画报。18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率先用照片代替绘画。1851年美国波士顿市出版的画报客厅之友,是最早刊登照片的周刊。17卡罗摄影术181843年巴黎林荫道的风景,塔尔博特摄1918

6、42年5月,汉堡大火遗迹 比鸥乌 、 史特尔茨纳 摄20芬顿和他的摄影车。21芬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22芬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23芬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24 三,推动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因素 1,摄影术的发明,摄影技术发展的历程一直与科技进步同步。 摄影提供了一种科学地记录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的影像的方法,这种手段具有“科学性、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 2,胶卷的发明,胶片的感光度提高。 1884年,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胶卷,在技术上更适应新闻摄影的需要。 3,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照相铜版的发明,使照片的印刷质量得到提高。 1880年,第一张照相铜版印刷的照片出现在纽约每日画报。

7、 4,小型135相机面世,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更加适用的便利、轻巧的相机。 1924年德国技师奥斯卡巴纳克研制成第一部莱卡135相机。25柯达胶卷的广告26第一次用铜版法复印在相纸上的照片棚户区牛顿 摄 1880年3月3日纽约每日画报272829莱卡相机发明人奥斯卡 巴纳克30世界第一部135相机。31现代的莱卡相机32巴纳克用第一部莱卡相机拍的照片。33 5,传真技术成为报刊行业的基本传送手段,为新闻图片时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后,进入了真正的“新闻摄影时代”。 1904年,英国的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附以简短的文字。 1902年,诞生了通过无线电波来传送照片的光典传真系

8、统。 传真按其发送原稿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真迹传真、照片传真和胶片传真三大类。34 四,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闻摄影进一步发展。 1914年,报刊采用照片的数量增多、篇幅加大。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开始出新闻摄影画刊,刊登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 2,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新闻摄影繁荣发展时期 1)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用抓拍手法记录了法国解放、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1月3日的生活刊登了布列松拍摄的一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题目是:北平的最后一瞥; 1947年,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等创立了“玛农图片社”; 1952年,布列松

9、出版了决定性的瞬间一书,提倡抓拍。他的理论对新闻摄影实践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351954年,巴黎穆夫塔尔大街,布列松摄 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陋巷,居住着小商贩和贫困的市民,摄影家布勒松在一个星期天早上,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361954年东德,集中营里的告密者,布列松摄371944年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德绍(东德的一个城市)集中营里被德国人囚禁的犯人刚刚得到解放,在集中营中揪出曾经迫害自己的人是多

10、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布勒松为这幅照片注解到:“在集中营,一个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的告密者被一个受害妇女认出。”身为法国人的布勒松也深受纳粹迫害,1940他曾被投入德国人的监狱,直到1943年他才逃出监狱并参加了法国抵抗组织的地下组织。 381955年,英国,阿斯科特,布列松摄391962年,柏林墙,布列松摄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11、。” 401932年,巴黎,拉扎尔车站后景布列松摄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411949年北平的最后一瞥,布列松摄421949年末代皇宫太监,布列松摄431949年北平的最后一瞥,布列松摄441936年,共和士兵之死,卡帕摄45 罗伯特.卡帕1936年摄自西班牙内战前线上的共和国士兵之死,那个跃出战壕冲向敌阵之际身中枪弹、即倒而未倒的西班牙共和国士兵形象,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如此逼真、如此惨烈、如此撼动人心

12、的具体新闻画面,不仅让你感受到真切激烈的战争氛围,而且把生的英勇与死的悲壮这一崇高恶悲剧性主题和剧烈的矛盾冲突横陈在你的眼前和心头,让你从视觉到心灵都深深为这样一个新闻事实所震撼。 这幅被称为一帖改变了现代战争摄影方向的图片是卡帕用生命暴光的杰作,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有如夜空闪电般迅疾、夺目与壮丽的新闻摄影形象美,也验证了这位20世纪著名的匈牙利战地新闻摄影记者的至理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461945年,诺曼底登陆,卡帕摄47这是一幅记录二战中诺曼底登陆的照片。虽然照片模糊不清,在技术上存在许多缺陷,但正是这种虚浮模糊的影像使我们仿佛置身战争岁月,进入作品规定

13、的情景。在炮火震撼着的大地、浪涛冲击着战士身躯的时候,你看任何东西难道不是这样晃动的景象么?因此作品被直接命名为诺曼底登陆。 48被誉为“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的卡帕,登陆前保持了他在战地采访中一贯的轻松姿态。 49 2)1935年,美国农业部农业安全管理局(FSA)聘请13名摄影师,记录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失业贫民、移民的生活。 这次大规模的纪实摄影活动由罗伊.斯特赖克主持,有摄影家沃克.埃文斯、多罗西娅.兰格等参加,持续7年,共编辑整理出27万张图片。 这次活动不是新闻摄影活动,但其手法如“要以画面语言表达信息” ,对新闻摄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卢斯创办

14、生活画报,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 生活第一期刊登了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的美国西部一组专题报道,首开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先河。 50沃克.埃文斯拍摄(1936年)511936年,多萝西娅.兰格拍摄漂泊的母亲521936年,沃克.埃文斯摄,布朗斯和女儿531936年,本.沙恩摄,棉花采摘者54 每年到收获季节,阿肯色州数以万计的黑人为了低得可怜的报酬,在棉花园中没日没夜地忙碌着。采摘棉花可不是件容易差事,细软洁白的棉花球下是长满利刺的花茎,戴上厚手套的手也会被扎的鲜血直流,几天下来便伤痕累累。衣服也会像照片中的女人那样,被划得褴褛不堪,作为她辛勤采摘的见证。每个

15、人斜挎的大口袋里都会塞满了厚厚的棉花,富人华服的每条纤维都出自黑人粗糙龟裂的双手。 照片是摄影家本沙恩在1935年为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拍摄的。他使用袖珍莱卡相机进行纪实摄影,因此作品让人感觉到他离被拍摄者比其他同行都要近。他作为画家和剧作家名气更大一些,经沃克埃文斯的引荐进入摄影界后,他成为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最负盛名的摄影家之一。 551937年,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561936年,第一期生活画报57怀特拍摄的美国西部专题报道。58 4)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年又增设“新闻特写照片奖”。591942年获奖作品纠察线上的战斗,米尔顿.布鲁克斯摄60记者

16、米尔顿布鲁克斯拍摄的这幅名为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的作品就巧妙地捕捉到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纠察队同该厂破坏罢工的打手及警察发生严重冲突发展为暴力的那一瞬间,表现了工人昂扬无畏的斗志和精神。这幅照片自然生动,画面布局巧妙,现场感强。照片的前景是几个义愤填膺的纠察队工人,挥舞着拳头和棍棒狠狠地向对方砸去。照片的背景则是意欲冲上前来的模糊的人影。作品突出前景,模糊背景,既表现了工人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又暗示罢工斗争的烈火正在熊熊蔓延。确实,每个读者都会从中感受到一股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力量。摄影家凝住的这一瞬间,让读者有更多联想的空间和时间。 611945年获奖作品美军占领硫黄岛,乔.罗森塔尔摄621

17、946年获奖作品圣雄甘地,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631958年获奖作品,警察与儿童,比尔.比尔摄641965年获奖作品一场特殊的战争,迉田亨一摄651973年获奖作品弹火纷飞的一天,黄功吾摄661977年获奖作品对昔日荣誉的玷辱,斯坦利.福尔曼摄671994年获奖作品饥饿的女孩,卡文.卡特摄682001年获奖作品911692002年获奖作品阿富汗702005年获奖作品伊拉克的男孩71 5)1956年,荷兰的三位摄影家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布拉姆威斯曼发起成立“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从1957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721956年最佳新闻照片父女重逢,悲喜交集731957年最佳新

18、闻照片小石城黑人学生741968年最佳新闻照片民主与自由,爱德华.亚当斯摄751980年最佳新闻照片乌干达旱灾的恶果迈克.韦尔斯摄761985年最佳新闻照片奥马依拉的痛苦,弗兰克.富尼尔摄77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

19、。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781997年最佳新闻照片阿尔及利亚9.23大屠杀后悲痛欲绝的妇女侯赛因 摄791998年最佳新闻照片 科索沃,亲戚们安慰一名丈夫在巡逻时被击中死亡的妇女801999年最佳新闻照片一群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812000年最佳新闻照片不在人口记录上的美国人,Lara Jo Regan摄822001年最佳新闻照片

20、准备进行葬礼的巴基斯坦难民男孩的尸体832002年最佳新闻照片地震之后伊朗男孩在父亲的墓地旁哀悼842003年最佳新闻照片伊拉克纳杰夫的战俘拘留营里,一伊拉克男子在安慰他的儿子852004年最佳新闻照片一印度妇女哀悼海啸中死难的亲属 862005年最佳新闻照片:尼日尔紧急供给中心的母亲与孩子87 3,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电视的激烈挑战,新闻摄影的发展似乎走向下坡路。 以1972年12月美国生活杂志停刊为标志 4,1978年10月,生活复刊,标志着新闻摄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复刊词中说:“图片的威力,就在使人惊奇,使人受教育,使人欢乐、感动、久久难忘” 1983年4月,今日美国在美国创刊

21、,全部采用彩色照片,数量多,篇幅大,摆出和电视竞争的新架势。 今天,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和彩色化趋势的发展,使新闻摄影正处于新的繁荣和发展时期。881978年10月,生活杂志复刊。89 五,中国新闻摄影史 1,摄影术是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破而传入中国的。 2,20世纪初,国内杂志上开始出现摄影图片,如新民丛报、浙江潮等。1907年创办的世界画报,由我国留法学生组织“世界社”在巴黎编印,是当时行销国内的唯一的摄影画报。 3,1906年以后,国内日报上开始刊登时事照片。 4,辛亥革命胜利后,在孙中山先生授意下,高仑创组了“中华写真队”,这是一支专业的摄影报道队伍

22、。拍摄的照片主要提供给真相画报。 5,1920年6月9日创办的时报图画周刊(又称图画时报)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以刊登新闻照片为主,包括有:时事照片、风景照片、学校照片、艺术品照片、名人照片、风俗照片等六类。 90 6,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摄影附刊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不断涌现,多达数十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 20-30年代是旧中国新闻摄影最繁荣的时期。 7,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中央写真通讯社”,大约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和建立。 8,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出现了“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发起人为林泽苍。 9,“摄影记者”的名称,大约出现于

23、20年代中期。职业摄影记者约出现于20年代末。 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查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91 10,2030年代,比较著名的摄影记者有王小亭。他拍摄的著名照片有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该照片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1960年间发表过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魏守忠是活跃于20-30年代的著名北方摄影记者之一。拍片多,涉猎范围广。 11,邵飘萍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报人和学者,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第一次提及“新闻摄影”,并把它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著名报人、新闻史学家戈公权把新闻摄影看成是新闻学的一部分进行研究。 胡伯洲1936年对新闻摄影作如下概括:” 凡时事性

24、质的照片,或与时事有关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报或杂志上者,是为新闻照片。”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新闻摄影的定义的研究。921937年,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王小亭摄93 林泽苍提出“新闻摄影,最要之点,在于有”新闻价值”。 洛恽提出:“一张新闻照片必须讲出一个故事”,对新闻摄影的技巧作了较全面的讨论。 12,我国学校开设摄影课始于清末民初,大学新闻系开设摄影课是在五四运动议后。 13,1923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正规新闻教育机构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成立,课程中有“照相制版术”。 真正把摄影技能和如何拍摄新闻照片的理论列入大学新闻系课程的,以上海复旦大学最早,1929年该校新闻系即将“照相”列为必

25、修课程之一。94 14,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 1920年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编成“劳动节纪念”专号,上海劳动状况中配有29幅照片作插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1923年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产生了第一批反映工人运动的摄影图片,如第一个工人补习学校、工人消费合作社等。 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刊登一张照片,署名“本报摄影部摄”,被看成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95 15,新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被称为是“在抗日战争中成立起来的”。 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和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者沙飞,以摄影记者身份参加了八路军。他提倡摄影应帮助人理解

26、自己,改造社会,揭露现实。 抗日战争中造就了罗光达、石少华、沙飞、吴印咸、徐肖冰等一批中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史上的著名新闻摄影工作者。 战斗在古长城上、白洋淀的雁翎队、黎明的钟声、晓行等杰作都诞生于抗日战争中。961936年鲁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沙飞摄971938年战斗在古长城上,沙飞摄981939年白求恩和八路军哨兵,沙飞摄991939年,白求恩大夫抢救伤员 吴印咸 摄100兄妹开荒 吴印咸 摄101埋地雷 石少华 摄102 六,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立新闻摄影局。 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现的优秀新闻摄影图片

27、有:开国大典、斗地主等。 2,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这是后来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1957年4月创办中国摄影,1958年7月创办大众摄影。 3,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开始讲授新闻摄影课。 4,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新闻摄影出现了“导演、摆布及弄假”之风。其理论依据是:摄影是宣传,必须服从“政治需要”;摄影是艺术,必须讲美。 50年代及“文革”中,还出现大量的假照片和假报道 5,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出现一批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开始了新闻摄影在新时期的新探索。1031958年,水稻高产放卫星1041975年,田头学习辩证法105197

28、5年,江青同志在大寨1061976年,力挽狂澜,罗小韵摄107 七,中国新闻摄影改革的成就(P21) 1,试图建立新闻摄影理论体系。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于1983年10月。 自1983年第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在天津开以来,该理论年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每届年会都出版一本年会论文集。收入论文集的论文,从实践总结到理论探索方面,都代表了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 2,扩展全国性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活动。 1981年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新闻摄影评选活动。以后评选活动延续下来,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1081981年,全国好新闻照片一丘之貉,孙毅夫摄1091

29、983年全国最佳新闻照片,洪水袭来之际,胡武功摄110 3,新闻摄影记者的改革探索。 1987年5月,开展第一届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评选活动。评出的十佳新闻摄影记者基本代表了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最高水平。 4,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摆拍”与“抓拍”的争论。 现场抓拍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技法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并成为摄影记者自觉采用的主要技法。 5,确立了新闻摄影应是报纸、通讯社起飞的一翼的总的业务指导方针。 1990年8月,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确立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方针。 6,确立了“幅大量多”的图片刊用原则。111 7,试图建立新闻摄影独特的审美体系,重视新闻摄影美学研究。 8,新闻摄影教育不断发展。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教研室萧绪珊老师在全国招收了两名新闻摄影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中国新闻摄影教育的层次有了新的提高。 9,新闻摄影专业报刊的创办。 1985年7月1日新华社主办的新闻摄影复刊。 10,对外交流的广泛开展。 1987年4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首次派代表团访问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基金会。 112 1988年11月,在北京首次举办了国际新闻摄影周活动,其间进不了目击者:世界新闻摄影比赛30年、美国联系统拍摄新闻摄影10年和摄影术诞生150周年三个大型摄影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