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_第1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_第2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_第3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_第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三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第四节 孟轲 的教育思想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 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

2、成 (一)学术下移 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道家。 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播了。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二)士阶层的形成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 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艺”,是文武全才。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养而备用。 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三、官学

3、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 (一)官学衰败的原因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二)私学兴起的原因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了学习的材料。 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三)私家学派1.儒家私学孔子死后,儒家分

4、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的教育影响最为显著。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而又各有特点。 孟子,据史记记载,是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体系。荀子的师承关系不详,但从荀子书中,可以看到他对诸子学说都有批判,独盛赞孔子和子弓。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儒家后学综合孟、荀两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教育论文大学和学记。这两篇论文是封建地主阶级名副其实的教育经典。 2.墨家私学 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为墨翟d 。 墨子从“利天下为之”的崇高原则出发,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从他们留下的

5、教学记录中,可以见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教育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篇章。 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3.道家私学。 道家私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集中在齐国稷下,称为稷下黄老学派,以宋 、尹文、接子、环渊等为代表;一派未到过稷下,以庄子为代表。他们都是继承和发挥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老子的思想。稷下黄老学派的学说经过荀子、韩非改造,向唯物主义方向发展,而获得了积极的意义。庄子与孟子同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反世,对一切都失去信心,鼓吹虚无主义和超现实的绝对自由,把老子思想引向极端的唯心论。 4.法家私学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魏),而与子

6、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法家人物中,如李俚、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本人也奉子夏为师。商鞅则又是李俚的学生。魏文候所尊师的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子夏的教育活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用。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倡耕战,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商鞅用自己的学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皇所采用。他们扬弃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家的阶级调和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出严重的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

7、五岁志向于学,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开始讲学,随着私学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五十多岁的时,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68岁那年,他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国家对社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 (一)论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

8、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政,教育则是实施德政的基本手段,通过教育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论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作用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说的性,是指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在孔子看来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目的

9、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有道德可从政的“贤才”为目标,即培养君子。所谓“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和高超才能的统治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三、教育对象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无论富贵与贫贱、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四、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有人说,诗相当于文学课,书相当于政治课,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乐相

10、当于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相当于哲学课,春秋相当于历史课,这种说法虽不尽贴切,但也不无道理。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五、教学原则 (一)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的。他说:“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诱导启发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三)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学生在个性、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学生要各因其材。孔子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贯彻他的因材施救原则:一方面根据学生程度和能力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另一

11、方面,是针对学生弱点,对症下药补弊救偏。最典型的例子是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回答则不同,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四)学以致用 由知到行,学以致用,是孔子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孔子认为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乃是为作事而读书。他认为学诗就要会办理外交。“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六、道德教育思想 (一)德育的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

12、核心内容()爱人 ()“忠恕”是进行仁的教育的方法 ()孝悌为仁之本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礼的教育孔子同时把“礼”也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并把“礼”的教育看作是做人的教育。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求君子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礼”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及生活中的礼节、礼仪等,其核心就是“正名”。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乐道 孔子认为立志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他教育学生“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就是要有为实现自已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念心甘情愿地为之献身

13、,死而无憾。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克己内省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改过迁善 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身体力行 他要求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七、关于教师的思想 (一)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有新的体会。按

14、照孔子温故而知新的要求,教师的讲授不应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上,或人云亦云,而应对教材深入钻研,有独到见解,对教材不但吃透、熟练,还要精益求精。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 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四)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第三节墨子的教育 思想墨子,鲁国人,有的史书上说是宋国人。生卒年代史书上

15、无确切的记载。大致生活在春秋之际,孔子之后。墨子先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开始批判儒家,创立了墨家学派。主要政治思想就是他的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命、非乐、天志、明鬼。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子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兼爱的重要手段。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二)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墨子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贡献则在于提出染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

16、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国亦有染; 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目的 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贤士”或“兼士”。墨子提出“贤士”的标准有三条: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厚乎德行 是指兼士要德行高厚,要能够实行墨家的兼爱主张,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要能够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去帮助和爱天下的一切人,当需要的时候,兼士还应能毫不犹豫的损己利人。辩乎言谈 是指兼士要有敏锐的思想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的“上说下教” 。博乎道术 是指兼士要

17、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投身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三、教育内容 (一)重视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传授 墨子一书中,记载有几何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关于圆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圆,一中同长也。” 这和我们现代的科学定义是很相近的了。又如力的概念为“力,形之所奋也。”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二)重视研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的教育 墨子在政治上主张“非攻”,他对兵工学和防御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是很有研究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内容。 (三)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逻辑形式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

18、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四、教育方法 (一)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 墨家不同意儒家“扣则鸣,不扣不鸣”的消极等待的态度,主张积极主动“强说人”,扣则鸣,虽不扣必鸣。他认为“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 (二)主张创造,“述而且作” 墨子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三)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墨子和孔子一样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在言行中强调知行一致,志功统一。他明确的指出:“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

19、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四)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墨子认为,对一个国家的君主进行教育,必须从国家现存的实际问题着手。 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中首先提出“量力”这一教学法的,他十分注意施教时学生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念义:一是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益尊。”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孟子,名轲,字舆,鲁国邹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少时好玩,他的成长得利于他的母亲,后来孟子精通五经,擅长诗、书、礼、乐、春秋,成年后开始教学活动,中年后满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

20、前后共经20余年。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封建社会被尊为“亚圣”。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一、以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会作用孟子认为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可以使人固有的善性得以发扬。孟子认为人性善,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但他又认为要做个完善

21、的人,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不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这个意义出发,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就是“求放心”。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二、道德修养论 (一)持志养气 孟子和孔子一样非常重视立志的问题,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志。 士要志于仁义,就是要“居仁 由义”。 养气则是养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伟大、刚强、正义的精神。并且他认为一个人的浩然之气必须经过培养,才能发展、形成浩然之气。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二)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

22、,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自觉拒恶,才算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三)改过迁善 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人有过,改了就好,不要去追究。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赞扬子路的“闻过则喜”和大禹“闻善言则拜”,更欣赏舜的“善与人同”。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四)清心寡欲孟子认为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寡欲,即摈除外物的引诱,尽量减少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样才能使内心的善端得到保存和发扬。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把欲和性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性是善之本,欲是恶之原

23、,欲多则善少,欲少则善存。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五)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四、教学方法 (一)启发诱导 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教师不急于代学生作出结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奕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二) 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

24、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也不应急躁和躐等。他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他 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三)专心有恒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第四节孟轲 的教育思想(四)教亦多术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

25、教也。” 他还指出:“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荀子长期居住在齐国,在稷下学宫游学,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赫赫、威望甚高的大学者。他批判的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并吸取墨、道、法各家的长处,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第四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第四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之所以有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的意思,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从性

26、恶论出发认为如要改恶从善,就必须通过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首先,他提出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可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 其次,他提出“性伪之合”“性者,本性材扑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性伪合而天下治。”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第三、他提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1、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重视人的主

27、观努力,用荀子的话说就是“积”“习俗移志,安久移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子对教育的作用是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估价的,“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其惟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君子,孰禁我哉!” 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而且还可以使自己获得知识和智慧。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一)教育目的“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况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荀况的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雅儒和大儒,是德才兼备、知行并重的人。 第五节

28、 荀况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内容 以诗、书、礼、乐、春秋为学习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三、教育思想 (一)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 荀子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考察了教学过程,认为教学或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止于行而止矣。”1.闻见2.知3.行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二)“积”与“锲而不舍” “积”就是积伪。他说“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积就是主观的努力,学习知识,修养德行,要专心一致,加日悬久,要积善而不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29、江河,骐骥一跃,不过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三)”解蔽”与兼陈中衡的认识方法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 这就叫“蔽”。于是,荀子提出要“解蔽”,解蔽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陈列出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和选择适当的、中正的。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四)虚壹而静的治学态度 所谓“虚”,指不要先入为主,不让已有的知识成为一种排他性的成见,妨碍对新知识的接受。所谓“壹”,就是不能对此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彼一事物的认识 。所谓“静”,不是不动,而是不要让毫

30、无根据的梦想和感情冲动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五)学以致用 荀况很明确的指出,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增长知识上,而是要付诸应用,他说“学至于行而止矣”,反对那种“入乎耳,出乎口”的空谈学风。他说,君子对于道就应该“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五、论教师 他把尊师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 对教师 的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

31、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全文仅一千二百多字,内容却相当丰富,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学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等问题,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作用 学记承袭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学记把教育作用概括为“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看作是治理国家的先导。 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二、学制系统和教学管理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拟订了一

32、个从地方到中央理想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记以大学为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如大学的学制为九年,前七年为“小成”阶段,后两年为“大成”阶段。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 在学习期间,每隔一年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一次成绩考核,每次考核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与学业能力两个部分。 “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此外论述了古代学校管理和行政领导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如入学教育、纪律规定、视导制度等。“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三、学记的教学思想 (一)教育原则 1.教学相长 学记第一次正确地提出教与学矛盾的统一和教学相长原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教与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