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气化理论培训课件_第1页
伤寒论气化理论培训课件_第2页
伤寒论气化理论培训课件_第3页
伤寒论气化理论培训课件_第4页
伤寒论气化理论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伤寒论原序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张仲景所认识的深奥理论,只有本于“经络脏腑三焦周身气化”的总体思想,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伤寒论气化理论,才能将其深入解读。论文继承了内蒙古医学院张斌教授众多的优秀学术思想,也继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并努力使之更加全面、深入、系统。一 谈人体真气的形成1.1 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人亦有之1.2 宗气的来源为天阳之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

2、乃自生。”这种“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的天阳之气,就是宗气。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1.3 天地阴阳二气经过经络的表里周流循环而形成了人体真气天阳之气经由皮肤而贯通到体内,而地阴之气主要指水谷五味(地之五味),在人体内的天地阴阳二气必须要有表里上下的周流贯通,才能化生出人体真气,经络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地之气相合于人体而形成真气,就形成了人体五脏所需的物质基础,五脏将这些真气依其作用形式而储藏于五脏,就形成了五脏的精气。1.4 宗气为营卫气血大循环的重要基础,并可提供六经气化所需的本气宗气本于天阳之气,并于五味相合,聚于胸中为气海。宗气的本源为在天

3、之五气,即风热(火)湿燥寒五气。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所以,宗气可以为六经气化提供其所需要的风热湿火燥寒六气1.5 谈气立与神机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之气为外在之气,人以天地之气而立身立命,所以称之为“气立”(以后文中还会进一步讲到,所谓“气立”,就是指人体凭借太阳之气及胸中大气(宗气),统率体内其它五经,与自然界六气阴阳相适应,并经常进行着物质与能

4、量的交换与转化,使人能够正常生存于自然界中)。五脏储藏精气又可使人体有主动的抗御外界不良气候的能力,这些五脏所储藏的精气就是人体内形成“神机”的基础物质。气立与神机二者,紧密联系。1.6 论肾命之火命火为诸经气化的根源,命火衰亡,其人必死;命火尚存,人即可救。位于胸中的宗气,也必须要下通于肾,以肾及命火为宗气的基础与根本。六经气化以命火为根本,又因命火所化生的相火而贯通于三焦,使三焦之气通畅,这样,就为六经气化的经气运行,六经气化与三焦的会通,五行五脏之气的运行等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1.7 五行之气与六气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五行之气木火土金水火,主于万物的成形化物,为君相二火合一,所以为五。

5、五行之气与六气又是可以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五行之气转化为六气,又为一火分为二火,木火土金水火转化为风暑湿火燥寒。 2 论六经标本中气2.1 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标本中气标本中气的规律如下:本气: 火 燥 寒 风 热 湿 中气: 厥阴 太阴 少阴 少阳 太阳 阳明标气: 少阳 阳明 太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从化于天的作用就在于周流天气,周流阴阳。并主万物阴阳之气的周流。三阴三阳是标气阴阳,这些标气阴阳之所以能够形成按阴阳量一二三的有序的周流运动,主导作用在于本气。所谓本气,就是根本之气。比如说,太阳标气为三阳,产生在一年天气最热的季节。而此三阳之气的产生,主导作用却在太阳的本气即寒

6、气。太阳本寒之气从化于天,才能产生标气太阳,标气太阳为三阳,阳气量也最大,又是在夏季最炎热之时,所以,本寒之气的作用是一种反向作用。寒气从化于天,是从大地中出来,腾化在天。 在六气周流天气,周流阴阳的运动中,中见之气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以寒气为例,寒气的本性是凝敛、潜降。如果要使寒气失去本性,升腾布达于上,必须要有中见之气。本寒之气的中见之气为少阴热气,热气蒸腾水寒之气上升布达于天,方能产生出太阳标阳之气。中见之气的强与弱左右着本气的布化。 2.2 论人体五行与六气的联系及不同的作用方向 五行与六气,是各具不同意义,而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自然界中五行之气与六气各主着新陈代谢的一

7、个大的方面。 五行的作用是终地纪,主持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五行的作用方向向下,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为从于地的方形道理。人体的五行之气是成形化物之气,化生出五脏六腑、皮肉筋骨脉等有形物质。 六气的作用为周天气,周流阴阳。六气的作用方向向上,周流三阴三阳,为从于天的圆形道理。而人体内六气的作用是主持及运行体内流动、周流的流体物质,大凡血气、营卫、津液、水谷精微之气、三阴三阳之气一律都统之于六气而周流运转。五脏元真为五,转化为六气,是一火分为二火,即一热与一火。六气合归于五脏元真,又是二火合为一火。2.3论体内六气与三焦有机联系的作用机制“开阖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

8、,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图示: 开 阖 枢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 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在伤寒论的六经气化理论中,关于“开阖枢”的认识是极为关键的。开阖枢是六经之气的趋向,而六经之气又是风寒暑湿燥火为主导的标本中气的运动变化,所以,开阖枢的六经之气的运动趋向,实际上就是六经的物质基础即六经标本中气的运动趋向。开阖枢的理论必须与六经标本中气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人身为一小天地,以六气合归五行,化生出五脏、

9、五体形质(皮肉筋骨脉),为从地之理;以五行分而为六气,产生三阴三阳,为从天之纪。两者的气化方向相反,为人体气化作用的两个方向极为不同的大的方面。 如图: 六气 六气 三阴三阳 五行 五脏、五体形质 五行 (从地之理) (从天之纪) 三阴三阳的化生,是本气通过中见之气的作用而实现,为从天之纪,机理也与五行母子相生的方向正好相反,为本气趋向于其母脏的方向。在这其中有其不同的气机作用方向,在内经中把它叫做开、阖、枢。而且,这种作用机制、作用方向是贯通了三焦,是将六经气化以标本中气的作用与三焦紧密而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机制。 开 阖 枢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 (阳明本燥) 肺(金) 肺(金) 心包

10、(相火即少阳本火) 肾、膀胱(水) 脾、胃(土) 肝、胆 (太阳本寒) 下焦肾(相火即少阳本火) 太阴为开 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厥阴本风) 心(火) 肝(木) 心(君火即少阴本热) 脾、胃(土) 肾(水) 肝、胆 (太阴本湿) 下焦肾(命火即少阴本热) “开阖枢”为六经经气的运动形式,具有方向性,三阴三阳标气由此而产生。“开”则具有上升、外出的功能;“阖”则具有内入、下降的功能;“枢”则具有枢转流畅,为内外、上下、表里之间通达周转的基础功能。2.4 论六经统领六气六经从经络来讲,为手足同名之经相合的六经。但六经更是统领人体内的六气,周流人体内所有流动状态的荣卫气血阴阳的六经,所以六经是以经络

11、来统领周身。如太阳经为手足太阳经的相合,太阳经在人体只是行于背部,然而太阳主表,这表却是周身之表,太阳经是以经络调控着人体从下焦肾与膀胱的水寒之气,经过中见少阴的热气,蒸腾水寒之气而贯通三焦,向上通过中焦而上达于肺,再经肺气的宣发布散,水中生阳,形为强大的物质推动力,体内清轻之气随其升达布散之力而达于周身之表,成为了太阳标气。所以,六经是统领周身六气运行的六经,并非只是十二经手足二经的简单相加。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六经的关键在经气,经气有行于经脉之内的,也有流溢于经脉之外的。以经脉统领周身,气行无处不到,所以,六经能够以经气而统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