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雁门太守行_第1页
第24课雁门太守行_第2页
第24课雁门太守行_第3页
第24课雁门太守行_第4页
第24课雁门太守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雁门太守行李贺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张 华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诗歌相关的背景,作者知识,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巩固欣赏古代诗歌的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 【重、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抓关键字、词、句赏析诗歌,体会诗歌语言之美。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曾受到韩愈赏识,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

2、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作者介绍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背景介绍初读,正字音,掌节奏,雁门太守行 李贺 cu l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o s

3、i ynzh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n zh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细读,理解诗中意。诗人大胆构思,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按时间顺序概括出来。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军中所吹的号

4、角长城一带,这里泛指北方边境凝聚及胭脂,这里指战场上的血迹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号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岸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冻凝战鼓,鼓声越发低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提起指宝剑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曾置千金以招揽人才。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精读,合作探究,感受诗中美。1、作者是如何展现敌军压境,我军严阵以待的情势的? 比喻、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借写日光来显示我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2、首联中有些字用的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试找出

5、加以体会。 “压”、“开”首联赏析1.提问:时间从白天到傍晚,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双方交战的惨烈,而是写了激战过后的场景。作者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的? 听觉、视觉2.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听觉、视觉来描写战争的?体会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满”-战争规模大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气氛 “胭脂”-以土写血 “凝”血液凝固的动态变化颔联赏析提问:作者是怎样展现驰援,交战的画面的?我方援军又是怎样一种状态? “半卷”一词含义丰富 “易水”-用典,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声不起”-天气苦寒 ,衬托出将士英勇奋战的 精神颈联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二句用典,见注释13、14,作者用这两个故事,

6、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报效朝廷的决心。尾联赏析 一般写战争场面,大都是色彩晦暗,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来写战争的惨烈、残酷。但李贺的这首边塞诗几乎句句所有鲜明的色彩,使得这首诗特点鲜明,独树一帜。试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细加体会。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黑色、秋色、 白色等感知诗歌特色,了解诗作风格 四读诗歌,感受诗中情拓展延伸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梳理出我们已学过的这些爱国诗句吗?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文天祥:人生自

7、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此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从敌军压境我军苦战到援军驰援形势严峻,但将士依然誓死冲杀报效国家。色彩浓烈,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了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和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课堂小结1.背诵并默写该诗。2.想象扩写:诗歌是想象的果实。诗歌语言凝练,但含义丰富,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运用想象联想再现诗歌的情景,该诗描写了惨烈的战争场面,请把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要求:(1)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展现战争的惨烈。(2)字数在150左右。3.诵读鉴赏李凭箜篌引。课后作业 李凭箜篌引_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