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20 (2)_第1页
短歌行20 (2)_第2页
短歌行20 (2)_第3页
短歌行20 (2)_第4页
短歌行20 (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短歌行教学设计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一重五中 韩雪虹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法,体味本诗的思想内涵。2.探究诗歌中“用典”的表现手法。3.感受诗中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作者的“建安风骨”。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中表现手法。学情分析:高中生对四言诗了解不多,这首短歌行是四言诗中成就很高的一首,因为诗歌中多处使用用典手法,进而可以通过探究艺术手法来挖掘诗歌的主旨,所以,情景的代入要让学生感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由手法的探究自然引出作者在写作背景下所产生的求贤若渴,希望成就霸业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

2、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图片上的人物是谁?生:曹操师:历史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易中天教授曾经评价他说:“他是历史上性格最为复杂,形象最为多样的一个人。”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在文中是怎样评价曹操的啊?生:“一世之雄!”师:历史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曹操是英雄。同学们看图片ppt,这个形象是什么领域的曹操啊?生:京剧中的曹操。师:大家注意京剧中曹操的脸谱颜色上有什么特点啊?生:是白色的师:为什么曹操的脸谱要用白色来画呢?生:表现曹操是一个狡猾奸诈的人师:京剧中对曹操的评价主要受到三国演义

3、中尊刘贬曹这种思想的影响。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贼”ppt师:我们老百姓经常怎么说曹操啊?生:“说曹操,曹操到!”师:那么这句话说明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生:跑得快师:啊?曹操像博尔特一样,跑得特别快吗?不是!其实这句话意在说明曹操耳 目众多。用英文来翻译这句话就是“speak of the devil”大家知道“devil”是 什么意思吗?生:恶魔师:可见,百姓们曾经认为曹操是一个耳目众多的恶魔。 而鲁迅却说:曹操是一个我敬仰的,崇拜的英雄。PPT总而言之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千面的人物。到底他是个奸贼还是个枭雄,我们在这里不言其说,老师今天带大家走近的是作为诗人身份的曹

4、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经典之作短歌行二、知人作者简介: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他是自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鲁迅曾把他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三、论世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夜半,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

5、操感于此景而横槊赋诗,一气呵成短歌行。 四、诵读诗文(一)诗歌的创作免不了字斟句酌,进而达到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然而,此时的曹操面对文武百官,立于江渚之上,横槊赋诗,他是没有时间来仔细推敲的,所以这首诗完全凭借曹操深厚的底蕴一气呵成,喷薄而出,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穿越到1800年前,感受那时那景,伟岸诗人的伟大情怀。好下面老师来演诵这首短歌行,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老师此时就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教师演诵)学生齐读课文寻找诗眼。明确:诗眼为“忧”。探究文本第一小节1、研读内容 小组合作通过课下注释提前完成学案,派一名代表发言。第一小节 (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研读手法 提问:本小

6、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比喻、设问、借代。研读诗眼 探究:在本小节中,作者因何而忧?明确:人生短暂。第二小节1、研读内容 第二小组合作通过课下注释提前完成学案,派一名代表发言。第二小节 (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2、研读手法 提问:本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用典。 探究用典手法的作用。3、研读诗眼 探究:在本小节中,作者因何而忧?明确:求贤不得。第三小节1、研读内容 第三小组合作通过课下注释提前完成学案,派一名代表发言。第三小节 (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研读手法提问: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思考“明明如月”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要摘取它?明确:明明如月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是虚写。结合写作

7、背景,此时是夜晚,实写可能较大;从他像摘取它这个角度看,又像虚写,明明如月可能指上一小节渴望得到的人才,可有可能指曹操希望成就的霸业。探究诗眼 提问:在本小节中,作者因何而感到忧愁? 明确:思慕贤才第四小节1、研读内容 第四小组合作通过课下注释提前完成学案,派一名代表发言。第四小节 (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2、研读手法(1)提问:你是如何从“虚实关系”的角度理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的?“乌鹊”还可以象征什么?明确:这种景象有可能是实景也有可能是虚景。结合背景,作者的确当时是在夜晚,可以看到明月星辰,听到了乌鹊鸣叫。但考虑晚上光线不足,或许此景也是虚指。绕树三匝的

8、乌鸦何枝可依?这“无枝可依”的乌鹊很有可能象征着南下的军队,也有可能承接上两个小节,象征着难觅明主的贤才,还有可能指在战乱中无依无靠的老百姓。(2)最后四句依然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这句山不满足于它的高度,海不满足于它的深度,就来自于管子形解篇,运用的亮点依然在没有引出的“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用法屡试不爽,真是让我们这些读者煞费苦心,又乐在其中。 最后两句来自于史记对周公的记载是“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那么诗人拿周公来自比,他和周公有什么相似之处?此处用典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明确:周公和曹操一样年纪都很大了,他们都求贤若渴,而且他们还都有着

9、伟大的梦想,想要成就霸业,这个地方的用典应该是作者借古人来喻自己,表达自己和周公一样想要拥有贤才成就霸业的情志。这是用典的一个作用。3、探究诗眼 提问:在本小节中,作者因何而感到忧愁? 明确:功业未就。四、总结用典手法的作用。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4、简洁精炼,内涵丰富。五、本课小结明确主旨: 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烦忧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希望天下归心成就霸业的宏伟心愿。五、布置作业: 1、搜集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2、背诵全诗。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鉴赏古代诗歌一直是高中生很薄弱的方面,所以平时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回答问题时的语言组织能力等等。秉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更不能脱离作者的人物性格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