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_第1页
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_第2页
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河水患与徐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武玉栋据考古发现,远在六七千年前,今徐州市辖境内定居着被称为东夷族的先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三四千年前,今徐州市区及近郊因其优越的地势地貌,成为大彭氏国建立原始村寨或城堡的理想之地。春秋鲁成公十八年(前573年)记载:“宋鱼石复人于彭城。”今徐州市区称“彭城”,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就是上述记载。姑且从此时计算徐州古城的历史,距今亦有2500余年了。在这漫漫的历史岁月中,徐州古城沧海桑田,屡有变故,或毁于天灾,或重创于人祸。其中尤其可记的,是黄河水患给这座古城带来的一系列遭际和变迁。1994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徐州自然灾害史一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述了黄河水患肆虐

2、徐州地区的全貌。据该书载录,从秦汉两朝到清代,今徐州市辖境内发生洪涝灾害400多起,近百次是因黄河堤坝溃决而酿成的,其余水涝2/3以上与黄河溢涨泛滥有关。随着各朝代的更替,徐州地区的水涝次数呈递增的态势:秦汉时期10次,魏晋南北朝时期19次,隋唐五代时期20次,辽宋金元时期50次,明朝时期120次,清朝时期203次。明清两朝水患次数骤增,与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古城边缘有直接关系。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的文字记载,最早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夏至元封二年(前109年)间。据汉书武帝本纪和史记河渠书:黄河主流流经徐州境内凡24年,造成了巨大灾害。此后千余年中,黄河水患给徐州古城造成了一次次劫难。

3、其中值得细说的,是宋代熙宁十年(1077)秋,黄河在澶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决口,大水横流南下,漫巨野(大泽名,位于鲁西南,今山东巨野县北),溢泗水,直逼徐州城。时任知州的苏轼率军民奋力抗洪,加筑城墙,驾船救民,搏斗了70余日,终于将数米深的大水堵在城外,数万民众性命和财产得以保全,古城免于一劫。事后,苏轼又聚众筑堤备患,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苏堤、黄楼等名胜遗迹。自苏轼之后,徐州古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为了抗击金兵南侵,宋将杜充决黄河水以阻金兵锋锐,黄河“自泗入淮”,主流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徐州城下。从这次改道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8月1日再次改道北徙由大

4、清河入海,黄河流经徐州600多年。由于河水裹挟大量泥沙下泄,河床不断升抬,堤坝亦随之不断加高;而徐州城本来就坐落在一“岗岭环合”的小盆地之中,相对奔流的大河,“状如仰釜”。悬在城池之上的黄河,水患不仅频次加快,而且危害日甚。明清两代,可以说年年遭灾,只是有大小之分而已。徐州古城遭受黄河水患,在明代尤为剧烈,滔滔大水冲入城中,给古城以致命毁坏的就有3次。第一次在隆庆五年(1571年),据同治本徐州府志转载旧志:“隆庆五年九月六日,水决州城西门,倾屋舍,溺死人民甚多。”,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黄河泛滥,大水再冲进徐州城中。顺治本徐州志作了记载:“万历十八年,徐城大水,官廨民庐尽没水中;秋复大

5、雨如注,真武观井泉涌出如瀑。”乾隆本徐州府志记载:“万历十八年,河大溢徐州,水积城中逾年,众议迁城改河,潘季驯浚奎山支河以通之。”这一次大水两年不退,所以有迁城之议,足见水患为害之烈。第三次水患危害更甚。据徐州自然灾害史载:明天启四年六月二日(1624年7月16日)夜,“黄河在奎山决口,洪水冲垮徐州城东南城墙,城中水深4米多,房屋尽淹,死人无数,官民退居云龙山等高阜避难。连年水淹沙淤,徐州城被埋,有人议迁州治于二铺,未成;遂于原址营建新城。”这次大水将徐州城全部吞没,且三年不退,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才算平息。由于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1立方米河水多年平均含沙量37公斤,最高达65

6、1公斤),三年的河水漫灌,徐州这座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城池,全部被黄沙掩埋。据史籍记载,水退后城内淤积的泥沙,薄则1米,厚则达7米,低洼之处甚至有10米!面对这一惨烈的景象,又有了迁城之议,终因兵科给事中陆文献的“不可迁六议(运道不当、害要不当、省费不当、仓库不当、民生不当、府治不当)”而罢。于是,又循照古城旧制重建新城。这就是后来的崇祯城”。洪武古城就这样沉埋于黄沙之下了。清代黄河改道后,其水患渐渐离徐州而去。虽然,黄河决口仍会给徐州地区和徐州城带来不小的影响,但是,此后再也没有给徐州城带来灭顶之灾。谁也没能想到,千余年的黄河水患带给徐州古城的灾难,在20世纪的后半期,会在今天的徐州市区演变成一

7、个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现象城下城奇观。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徐州城市建设的逐步展开而被发现的,由此渐渐揭开了徐州城下有城的奥秘。50年代初,在修奎河闸时,发现了地下的古闸,就以此为基础,重建了新的节制闸。10年后,统一街挖下水道,发现地下有一条石板铺成的街道,恰与地上的街道重迭。1975年,建造市公安局办公楼,在拆除残存的城隍庙殿宇、开挖地基坑道的过程中,掘出了明代城隍庙的绿色琉璃瓦的屋顶,进而发现了古庙的遗址。1983年,在徐州热电厂基建工地,又找到了明代碧霞宫遗址。仞1986年冬,徐州市兴建古彭广场(现改称彭城广场)和地下商场,发现了一处面积较大的地下城遗址。这处遗址层次分明,遗存清晰,具

8、有相当的代表性。从其剖面看,依次为现代堆积层、淤土层、清代堆积层、河泥淤积层、明代及清代早期的遗址。其中三层和五层为明清文化层,分别位于距地表5米和9米处。最下边是天启年间淹没的“洪武城”,叠于其上的是大水后修复的“崇祯城”。遗址中有一条石铺路面,长约14米,石板厚度为15厘米左右,它正与今太平街重合。此外还有完整的明代水井、两处院落大门和门前石阶,以及房屋大梁和人字形砖铺地面等。如果说上述只是些零星散乱的发现的话,那么,2000年59月,徐州彭城广场北侧(朝南百余米续接地下商场古城遗址)国际商厦施工工地和西安南路施工工地相继发现的明代古城的民居、官署和明代古城墙、城门,则为徐州城下城奇观勾勒

9、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据初步发掘考证,西安南路已出土的城门和城墙,为明代徐州城的西大门和城墙。城墙呈南北向,墙体长58.5米,宽11.5米,内外包砖,中填夯土。城墙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0厘米。城门位于该段城墙北部,用青杀石砌筑,门宽4.4米。这是至今发现的徐州古城东西南北4个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特别是围绕城外的瓮城的发现,更增添了发掘价值。瓮城呈半圆形,像一轮弯月,又叫月城,属军事防御设施,也可防水。这座瓮城保存完好,城墙宽10.5米,结构表里不一,外城墙比内城墙宽大、坚固,很具实用性,面积约600平方米。彭城广场北侧的地下城为明代的遗迹,位于地表以下4.5米处,东西总长142米,南

10、北宽2029米,总面积为3100平方米。共有房址51间,水井一口,垃圾坑一处,出土较完整的器物300余件,各类瓷片百余片。饲遗址发掘现场分为西中东3个区域。西区面积为1100平方米,出土房址20间,道路2处,天井3处,高台建筑1座。凡房间内各院落天井均以大型方砖铺地,其中有两间房内是用木质地板铺地。这儿有3级与4级石阶踏步出土,并有左右门楼的遗迹。经考古人员认定,西区具备官署的某些特征。中区是以东西两边各1条南北向道路将其与西、东两区隔开,面积1250平方米,共出土3组房址,房屋15间和青石板路、排水沟和灶台等。这里有一眼残存的石砌井,直径1.3米,深4.8米,积存了丰富的遗物。该区东沿发现一

11、个直径25米、深58米的大坑,坑内有厚达3米的堆积物,其中有青花瓷片、白瓷片、青瓷片和牛、马、羊、鸡骨等。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大坑原是水塘,被当时的居民作为垃圾坑使用了。遗址东区,面积为750平方米,共发掘房址16间,天井院落3处,并分属3组,每组均由天井院落与房址组成,结构不尽相同,但布局十分清楚,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其中出土了砖砌灶坑、石砌排水孔、石板路。据考证,这是一处普通的民居院落。”侧上述两处遗址,还不能确认为就是沉埋已久的明代洪武城。但是,文博考古等有关方面的研究者大多倾向于它们与天启四年的黄河大水有关联这一观点。地下城遗迹引起了国内考古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对明代城墙和城门,北京社科院的两位考古专家在现场考察后,认为有重大挖掘价值;(17)南京的考古专家则对城墙砖结构层次的清晰完整,叹为观止。徐州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已挖掘整理完毕的彭城广场地下城遗址,已分门别类,拟定了不同的保护方案和方式,并决定就地建立地下古城遗址陈列馆。对古城墙遗址,市文化局已拟定了建立古城墙遗址公园的构想,现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徐州古城地下遗址的发现、发掘和保护,对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城市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意义十分深远和重大。同时,可以展示徐州城淹而不迁、屡淹屡建的独特历史,为今人和后世子孙留下一本“活”的徐州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教科书。徐州自然灾害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