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1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2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3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4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技术概述室内自治移动机器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娱乐、搬运、清洁、保安等。在这些不同场合的应用都需要机器人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开放式环境还是封闭式环境,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由于机载电源容量的限制, 机器人的工作时间受到限制,这使得机器人不能实现长期自治的功能, 如果这个 问题被解决,那么移动机器人将会被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目前,移动机器人都是使用高质量的机载可充电蓄电池组来给自身供电,但是一般只能维持几个小时,一旦电能耗尽,必须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来给机器人 充电。即当移动机器人电力不足时,发出提示信号,由操作人员手动完成机

2、器人 与充电器之间的电器连接,然后实施充电,完成后也是人工脱离连接电路。 其特 点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但需要专人看管,浪费人力,而且这也使得机器人的 自动化、智能化不完整。如果采用人工充电,那么机器人就处于一种非连续的任 务环37(如图7-1所示),这阻碍了机器人的长期自治。图7-1机器人非连续任务环完全自主A人工干预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自治,机器人必须能在所处的环境中实现自我 支持,实现连续任务环37(如图7-2所示)。机器人连续任务环被简单地定义为使 机器人以自主充电的方式来继续完成它所分配到的任务。一旦开始运行,机器人便进入连续任务环,即不再需要人的帮助,在此系统中,启动和停止是

3、由机器人 自动完成的。总之,随着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移动机器人能实现长期值 守、延长自治时间以及增加活动范围等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故而其补充动力能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80由于常见的移动机器人动力能源的无缆化主要依赖高品质的机载蓄电池组,如何让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环境下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地自动实现充电是实现机器人长期自治的一项关键技术。图7-2机器人连续任务环当移动机器人需要补充电力时,会自动驶向指定充电区,车载充电连接器与 地面充电系统自动实现电连接并实施充电。充电完成后机器人自动脱离充电系 统,驶向工作区或待命区投入正常运行,其特点是整个充电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 智能化,

4、无需专人看管。移动机器人和充电座连接方式常见的有如下三种340上置式自动充电模式。连接触点位于移动机器人本体上方,当机器人到达充电座时,与地面连接触点自动完成对接,当充电完毕后与充电座自动脱离。 Grey Waited发的机器人Elsie和Elmer就是采用将机器人本体上的充电臂插入就 近的插座的充电方式来充电39。图7-3上置式自动充电模式(2)侧置式自动充电模式。连接触点位于移动机器人侧面,当机器人到达充 电座时,与地面连接触点侧向对应,由机器人主动完成对接。充电完成后,机器 人驶离投入运行。澳大利亚的Alex Zelinsky开发的机器人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 大学开发的机器人是采用这种方法

5、。 下置式自动充电模式。连接触点位于机器人本体下部,当机器人停在充电 台位时,车载与地面连接触点自动上下对接吻合。充电完成后,机器人驶离,连 接触点自动脱离。图7-4侧置式自动充电模式机器人充电技术发展现状接触式充电技术发展现状1948年,Grey Walter用两个机器人日sie和日mer进行了研究39,他设置一个充 电站,在充电站里放置一个光源和充电器, 机器人采用跟踪光源的方法来寻找充 电站,进人充电站后进行对接充电。筑波大学研制的自主充电移动机器人 Yamabico-Liv40,利用已知环境地图引导机器人到达充电站,机器人配备特别的 设备和充电站进行对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研究所开

6、发了一种自主导游 机器人Sage41,本体采用改良的Nomad XR4000移动机器人,它利用CCD和三 维路标(路标位于插座上方)来引导充电。加利福尼亚大学也进行了机器人自主 充电研究42,本体使用Nomad XR400呢动机器人,通过在充电站的上方设置色 块和IR二极管来引导机器人对接以及监控充电状况。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大学设计的充电系统是采用在对接轴线上设置两个高度不同的点光源,通过视觉传感器来判别两个光源连线是否和轴线一致来判断机器人十分处在正确的对接位置430ActivMedia公司的自主充电系统使用环境地图来引导机器人实现自主充电44。哈尔滨工业大学用Pioneer 3 DX轮式机器

7、人在未知环境中进行了自主充电研究35, 使用激光传感器、PTZ彩色摄像头和里程计来引导机器人到达充电站并进行对 接。机器人和充电座进行对接时,不仅要让机器人到达充电座,还需要机器人以 一定的角度和方向进入充电座,一般方法是要求机器人沿特定的轴线进入和充电 座进行对接。这种方法对机器人移动的精确性和导航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改进的方法是设计一种充电座,允许机器人从范围很大的不同角度进入,这样也使得对接方式变得简单。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设计的自动充电装置38,在机器人上安装两根柔性圆弧状金属条,在充电座上设计两块对应的用来作为接触点的金属 板,金属板和充电座之间也使用海绵连接, 这样增加了对接柔性,系

8、统对对接误 差的容忍度也得到提高,对接系统可以允许 治5以及i20cm的对接误差。图7-5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计的充电对接装置这种改进方法的原理是使用一个电气缓冲器,就如同碰碰车获取电源一样 (在机器人上方和下方设置金属板,机器人使用电刷连接和金属板进行连接)。也可以设计一个移动的充电站(其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移动机器人, 它可以给其 他机器人供电),这种充电站会搜索低电量的机器人并利用自带的充电器给其进 行充电。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技术的新发展:非接触式感应充电45452接触充电时充电设备与蓄电池组之间为电连接, 采用传统的接触器,这种方 式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导体裸露在外面,电连接时容易产生

9、火花,这对于易 燃易爆场合危险性大;而且会因多次的插拔对接操作,引起机械磨损,导致接触 松动,不能有效传输电能;如果连接部件出现污物,将会导致接触不良或者电连 接失败;若在潮湿的或存在充斥导电介质的环境, 也极容易引起电路短路;再者, 连接触点的对接需要较高的精确性,这也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和控制的难度。为了弥补传导充电方式的不足,出现了一种新的充电技术一一非接触感应充 电技术。感应充电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非接触的耦合方式进行能量传递 的充电方式。感应充电系统结构如图7-6所示。图7-6感应充电系统功能框图充电源和机器人接受装置之间由分离的高频变压器组合成耦合器,通过感应耦 合,无接触式地

10、传输能量。输入电网交流电经过整流后,通过高频逆变环节,经 电缆传输通过感应耦合器后,传送到机器人的输入端,再经过整流滤波环节,给 机器人所带蓄电池充电。感应耦合器的磁耦合装置原副边之间分开更大距离,充电源安装在某一固定地点,一旦机器人停靠在这一固定区域位置上,就可以无接触式地接受充电源的能量,实现感应充电,无须人工干预,实现了全自动充电。 采用该系统为机器人充电可以保证能量和信号的安全、可靠的传输。非接触式感 应充电在移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1991年,Albert Esser和Hans Chfistoph Skudelny将能量的感应传输应用于 驱动机器人,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1996年

11、,Atsuo Kawamura等人研制出应用于机器人操作手的谐振式变换器进行无线能量和信号的传输。2000年,Junji Hirai等人正式提出将能量的感应传输应用于蓄电池驱动的移动机器人系统 的电池充电。2004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开发的服务机器人 FSR通过背面的充电部, 以无接点充电方式充电,通过电磁感应供应300W的电流。克服了大功率电流供 电时,容易因接触点污染等出现问题。电源使用300Wh、24V的锲氢充电电池,充电需要2小时左右。随着感应充电技术研究工作日益深入, 其电能传输功率级别、传输距离、传 输效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也有单位开始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随着研究的深入

12、和技术的成熟,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在移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将会 越来越广泛。图7-7富士通机器人FSR采用感应充电技术随着近年来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保安机器人、智能吸尘器、智能 AGV、商场导购机器人、场馆导游机器人、医院护士机器人、家庭娱乐机器人 等室内移动机器人正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人们对室内移动机器人能实现长期自 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是实现移动机器人长期自治的一项关键技术,随着机器人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非接触式感应充电 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传输功率级别、传输距离、传输效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 同时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这也使得移动机器人自

13、主充电系统将会变得更加安全、 可靠、快速、经济。自动充电系统具体设计自动充电技术分析由上两节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 机器人要实现自主充电,需要满足以 下几个条件:1)机器人能检测到什么时候需要充电。 一种方法是监测电源的电压或者限 制机器人的运行时间。另一种方法是精确测量使用的电能。通过对电源的监测, 机器人能够预测何时需要充电。2)机器人必须被放置在充电座足够近的地方。不同的导航方法例如视觉识 别、循墙、循迹、光跟踪源,每种方法都有他们的局限性。如果没有环境地图, 机器人离充电座太远将无法找到充电座。3)机器人要能对充电座进行定位。目前的系统一般采用激光测距仪或视觉 传感器来探测充电座。

14、它们一般是基于外观(如光流分析)或图象变形或特征提 取或激光条形码来识别。4)机器人从当前位置移动到充电座需要导航行为。在可能面临障碍物的情况下,机器人如何从当前位置运动到充电座, 机器人 系统必须具有导航、避障、路径规划能力。5)机器人和充电座之间必须能实现自动电器连接与脱离。 一般情况下,在 机器人上设计一个公头连接器,在充电座上设计一个母头连接器。 而且连接方式 要便于电流通过。连接系统的关键是,基于引导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对对接 误差需要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当对接出现偏差时也能够对接成功。目前已有的对 接系统一般可以允许i5以及芷cm的对接误差。6)充电器必须安放在机器人或者充电座上

15、。通常把充电器设计成充电座的 一部分,因为这样可以减轻机器人的重量以及减小机器人的体积,同时也避免连接位置处于高电压状态。如果将充电器设置在机器人上,那么就必须使用标准的 家用插头连接,以便能更好适应环境。7)机器人需要确定与充电座的物理连接是否成功。许多系统采用红外线接 发装置来传递机器人与充电座的物理连接是否成功的信息,也可以采用监测机器 人侧连接端的电压来确定电气连接是否成功。 由于电气连接是建立在物理连接的 基础上的,所以此检测系统是必须的,否则对接系统将会误判,使得充电失败。一个真正健壮的自主充电系统必须具有容错以及纠错功能。如果对接时 未对准或者未能检测到充电座时,系统需要对应的策

16、略。在实际情况中,这种状 况时有发生。自动充电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对充电座的定位,因为如下两个原因:充电座探测系统的特性(如范围、精确性、可靠性)以及它的输出形式(是否获取绝对 或相对方向、距离、位置、自身特性)决定了导航行为。充电座探测系统对于 图象噪点、光照环境、硬件特性都比较敏感,其中出现的误差将被累积或者放大。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过程一般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寻找并靠 近充电座,第二阶段是实现机器人和充电座的精确对接。 我们把第一阶段称作远 程对接,把第二阶段称之为近程对接。远程对接时把机器人看作成一个质点,并 不考虑机器人本身的姿态,当机器人进入对接区域时,需要根据传感器信息进

17、行 位姿调整,以满足相对充电座位置和角度的要求。由于一般的传感器仅对远程或近程有效,所以大多数的自主充电系统一般配 有两套不同的传感器及对接程序。远程对接时,如果在固定已知环境下,机器人能够利用内建环境地图进行位 姿的校正很容易找到充电座;但在未知环境下,由于需要在远距离方位发现充电 座所在方位,所以需要在充电座所在的合适位置设置机器人易于识别的特殊标 识。远程对接一般使用激光或者声纳探测、 视觉识别等方式来寻找充电座,也可 以通过设置红外线信号灯、可见光源、可循线等标识来给机器人提供充电座的位 置信息。近程对接时,在充电座上方设置便于传感器(如激光探测仪、反射带、视觉 处理或超声波等)识别的

18、特殊形状标记,机器人依据传感器得到的信号(如图象 变化、图象特征、激光编码等)来进行调整相对充电座的位置和角度, 然后实施 对接。对接成功后,机器人开始充电并监控电池电压状态,如果电压达到指定电压则表明电池已经充满,机器人和充电座脱离,并继续执行原来任务7.3.2充电装置的设计本文的设计目标是采用超声波传感器、 红外线传感器来完成未知环境下的自 主充电任务。机器人使用一个12V可充电铅酸电池供电。充电座主体材料为有机玻璃,机器人进行对接时要求误差必须在由5cm,节0 的范围之内。机器人如果利用定位系统则可以很容易寻找到充电座,如果 不依靠定位系统,则可以利用红外光源来进行充电对接导航。机器人采

19、用带有金 属条的接触板与充电站进行对接,如果对接成功则开始充电,如果失败则后退一 定距离,并进行下一次对接。由于传统的自动充电对接方法对机器人移动的精确性和导航的准确性要求 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充电座,允许机器人从范围很 大的不同角度进入,这样也使得对接方式变得简单。该方法是在充电座上安装两 根圆弧状金属条,金属条和充电底座间采用弹簧进行柔性连接, 在机器人上设计 两块对应的用来作为接触点的金属板, 金属板和机器人之间使用海绵连接, 这样 更为增加了对接柔性,系统对对接误差的容忍度也得到很大提高,对接系统可以 允许冷0以及土5cm的对接误差。图7-8机器人对接充电图由于

20、移动式服务机器人的使用环境一般是室内, 为了节省空间以及考虑充电 的安全性,通常将充电座置放于靠墙位置。而为了允许机器人从最大范围的角度 和充电座进行对接,特将充电座上的对接接触部分设计成半圆弧状,如图 7-9所 示。(如果允许将充电座置放于空旷地方,可以将电座上的对接接触部分设计成整圆弧状,让机器人能从任意角度进行对接。)图7-9充电电气接触部分结构图为了减轻机器人的重量以及减小机器人的体积,同时也避免连接位置处于高电压状态。将充电器安放在充电座上,把充电器设计成充电座的一部分,充电器输入为220V交流电,输出为12.3V直流电。充电座机械结构如图7-10所示。图7-10充电座结构图由于使用

21、红外光源作为信标来引导机器人以正确的角度来进行对接,所以需要机器人需要能够探测到充电座红外光源的方向, 而因为普通的发光红外管发射 红外线具有散射性,所以我们采用在发光红外管上套上一段黑色热缩管来提高发 光红外管的方向性,如图7-11所示(热缩管I . 册. I红外发射管5门im图7-11红外导航信标以及信标方向检测传感器设计如图7-11所示,使用两个用隔光板隔开的红外接收管来检测红外光源的方向,传感器检测原理如图7-12所示。当红外光源偏左时,传感器 A比传感器B接收的光线多;当红外光源居中时,传感器 A和传感器B接收的光线相同;当A、B两红外光源偏右时,传感器 A比传感器B接收的光线少。因

22、此可以根据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便可以判断红外光源的方向红外光源红外光源图7-12红外光源方向检测原理图红外光源,传感器B145 Hz? 6-10-WLT2 1/2J .M5563C6 0.001riULSia nalLED充电座红外线信标发射电路如图 7-13,由两个LM556来产生56KHz的红外 信号。LM556是555定时器电路系列中的一个双定时器IC ,支持两个有效触发, 并由电阻R1和电容C1的时间常数b决定。红外接收头选用频率为 56.8KHZ型 号,工作电压5V,探测距离8米。充电座红外线信标检测电路如图7-14。56 KHzart /45 Hz图7-13充电座红外信标发射电路图A

23、+5V1B2RJ5T CI3 47G + 3.3pfOut B图7-14充电座红外信标探测电路图图7-15机器人充电对接示意图对接算法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接,将周围区域分为对接区域和非对接区域。 与充电站在 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定宽度的区域称为对接区域, 机器人在此区域内进行位姿调整 以便达到第二部分的对接误差要求,在非对接区域只需将机器人看作是一个质点 机器人即可,不必考虑角度和尺寸等要求,因此将对接任务分为远程对接和近程 对接。图7-16移动机器人充电对接程序流程图远程对接:机器人在非对接区域向对接区域的运动称为远程对接。 因为轮式机器人为非 完整约束,无法横向移动,为了方便在对接区域机器人进行位

24、姿调整, 机器人将 对接区域内的某一点而不是将充电站设为远程对接目标, 机器人在远程对接时向 对接目标点运动,机器人到达对接目标后立即转换为近程对接。当机器人的充电任务被触发后,机器人可能在环境的任何地方,此时机器人 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充电站。机器人首先根据室内系统来确定对接目标。 在充电 站上设置导航红外线信号灯,当机器人进入对接区域时,由红外线信号灯来引导 机器人调整正确的航向,确保机器人以正确的姿态进行对接。 如果到达定位系统 显示的目标区域仍找不到充电座信号, 则进行漫游搜索,直到发现目标信号并向 目标运动。如果在0.5min内无法发现目标就认为对接失败。近程对接:由于进行远程对接时将

25、机器人看作是一个质点, 并没有考虑自身姿态,所以 当机器人进人对接区域时需要根据传感器信息进行位姿调整, 以满足充电位置和 角度要求。需根据各自位姿进行调整,位姿调整时最大速度为 100 mm/s。当机器人调整位姿到适合对接时,机器人的微控制器发出指令,进行对接。如果机器人接触点电压达到12.3V,表明对接成功,则机器人开始进行充电并监 控电源电压状态,如果电压达到指定电压说明电源已充满, 机器人将将和自动和 充电座分离,并继续执行原来任务。如果对接失败,机器人稍微后退后进行适当 调整,然后再次进行对接,直到对接成功。对接算法流程示意图如图7-16所示。目标对接仿真试验在本算法中除了目标搜索与定位技术之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