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 - 1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及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宠爱,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1.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力量目标:专心品尝诗歌语言,培育同学赏析诗歌的力量。 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尝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争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2、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个漂亮的季节。很多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宠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特别鲜亮,重视讽喻,崇尚简洁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同学听读,留意节奏。 2、同学自读,培育语感。(留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订正。 4、同学齐读诗歌。(留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索:(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觉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放声朗读诗歌,对比课文下 解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争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察,老师抽查同学自学状况。) 2、指明同学描述诗歌景象。 3、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四、三读课文,品尝探究: 1、齐读诗歌。 争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长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根据春夏秋冬的挨次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

4、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朗诵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2.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了解诗歌的有关学问。 理解诗歌内容,领悟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会同学观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审美力量。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尝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

5、及品尝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观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日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会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亮,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6、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同学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同学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同学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大事: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老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大事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解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同学合作完成,老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

7、白沙堤 水几谁乱浅绿 面处家花草杨 初早新渐才阴 平莺燕欲能里 云争啄迷没白 脚暖春人马沙 低树泥眼蹄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沉醉在美妙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白诗人流连忘返、沉醉在美妙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对“春”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由于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到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呈现出大自然刚从沉

8、睡中刚清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终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八、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3.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钱塘湖春行学问点 【词句解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

9、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动听悦耳。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5.新燕:刚从南方飞

10、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气动人。侧重禽鸟。 6.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慢慢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7.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8.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意。 9.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白话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

11、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恳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