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7.中国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_第1页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7.中国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_第2页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7.中国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_第3页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7.中国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_第4页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7.中国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第七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内容框架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7.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职能) 7.4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7.5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7.6 中国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7.7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政治、军事因素是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主要动因;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明清以前中国农业社会的主要经济生产场所大多在农村,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的统治堡垒和消费的场所,因此城市建立、发展的首要原因是统治者政治与军事的需要; 宋代以后全国各地尤其

2、是江南地区不断出现因为经济要素集聚原因而产生、发展、繁荣的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也导致了城市社会结构不断多元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也不断适应相应的社会经济职能而转变; 但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由政治、军事向经济生产的转换是缓慢而不彻底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自秦统一中国以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发生分裂和动乱,残酷、激烈的战争造成社会的大破坏,而城市是破坏的主要目标; 因此,中国古代城市虽然多次出现辉煌的时期,但是都不能持久保持,而是受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随王朝的兴亡而兴盛

3、衰落; 发展衰落破坏恢复发展衰落破坏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成为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又一特点;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呈分离状态;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较少 ; 南北朝之前中国城市分布情况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呈分离状态;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长达数百年之久,城市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量人口南迁,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等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城市发展区; 随着运

4、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兴起,运河沿岸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 明清时期,南方的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也较为繁荣,远远超过了北方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分布的不均衡性日益明显;南北朝之后中国城市分布情况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呈分离状态;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中国的历史上政治中心总体是在北方; 早期中国的政治中心集中在经济最发达的中原地区,特别是长安、洛阳一线; 然而,从隋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江淮及江南一带转移,由此产生了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 由于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隔较远,因此两者之间必须修建交通干

5、道(大运河),从而带动了一批沿线城市的兴起;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中国历代王朝并无关于设市标准的具体规定,大体上可以把建有县治以上的城邑作为城市; 秦代有近400多个县,汉代为1500余个,隋代为1200余个,唐代又增加至1500余个,北宋为1200余个,明代为1100多个,清代又增为1500多个;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在我国古代大中城市中,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 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看法是六朝时期的建康、唐代的长安

6、与洛阳、两宋的开封与临安、明初的南京和清代的北京都曾达到百万之多;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与城市人口规模相适应,中国古代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大; 府城的占地面积通常有数平方公里;省城的面积往往超过十平方公里;至于都城的面积则高达数十平方公里; 如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达到84平方公里,而对比国外古代的城市,其占地规模一般都比我国的相应城市要小得多;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在2300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中,不断改朝换代,生产力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封建生产关系始终占据统

7、治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基本都是封建社会型城市,在发展方式上也没有根本剧烈的变化; 总体来看,按政治军事要求兴建的城市、规则的城市、采用集中市及坊里制的城市在古代前期多一些;自发成长的城市、不规则型的、采用街巷制及商业街形式的城市在后期多一些;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广阔的平原地区;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平原是中国城市的摇篮,中国最早的三大农业地区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黄河下游平原也是中国城市最早兴起的地区; 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能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水陆交通便利的干线;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8、 中国早期的城市大都是政治统治的中心,选择城址也必须以交通便利为原则,才能够满足其给养;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福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中,跨街衢之路也。” 例如,秦代通往全国各地的十条干线,都是以咸阳为中心展开的;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水陆交通便利的干线;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商业、文化中心,其城址的选择也必须考虑水陆交通的便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即把城市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才可以形成商业都会; 城址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有利于文化中心的形成;汉长安太学等;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9、 水陆交通便利的干线;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兴起的一些港口城市其选址就是借助其优良的港湾;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地形有利、水源丰富;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地形指城市周围的地形和城市内的微观地形; 对于周围地形,城址必须选在地形险要的地区之中,易守难攻,比如六朝时期的南京城; 对于微观地形,指城内地形富于变化,可以创造出艺术性的效果,比如元大都利用金朝开凿的太液池布置宫城和皇城,同时利于引水;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地形有利、水源丰富;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水源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所以历代都城都把水源作为都城选址的重要依据; 比如隋唐长安(“汉营此城,经今八百

10、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隋书文帝本纪),元大都等;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地形(高程)高低适中;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即城市的选址不能太高或太低,否则容易引水不便或受到洪水的威胁,应该充分结合并利用现状,选址在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地区;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气候温和、物产丰盈;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城址应该选在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生活的地区,即气候温和、冷热相宜,雨量充足,干湿适中的区域; 根据对全世界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统计,热带城市占总城市的7.6%,干燥带占5%,温

11、带占72.6%,冷带占14.8%,寒带(两极地区)0%(日 矶村英一),可见全世界城市中温带占了绝大多数;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当其他地区具备城市选址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产生城市;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气候温和、物产丰盈;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物产丰盈指农、林、牧、副、渔、矿、水等各种物质资源的拥有量能为城市的兴起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 中国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较发达的地区; 矿业城市等;7.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职能) 政治型城市;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城市,即统治者及其政治机构所在地,在中国城市中占绝大多数; 大致可以分为四级:中央、省、府州、

12、县; 中国的都城,从产生之初即筑城(修筑城墙);地方性城市,从汉代起,普遍筑城也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 7.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职能) 政治型城市;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政治型城市也有工商业,但不占主要地位,市场往往被禁锢在一定地区,集散的货物也以为统治者服务的商品为主; 7.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职能) 经济型城市;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这类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显示处欣欣向荣的景象; 它们大多位于水陆交通干线之上,或出于海港、河港的位置,有发展成为,经济都会的一切有利条件; 这类城市有些虽然是都城,但由于经济发达,也被划为经济都会;

13、南北朝以后,南方经济都会日渐增多;唐宋时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都会遍布全国;元明清时期,经济都会除北京外,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7.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职能) 军事型城市;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军事型城市指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市,或主要的设防城市,城市的政治、经济功能都比较薄弱; 这类城市主要集中在边防线上,设置军事机构,皆具有坚固的城墙和一整套军事防御工程,并驻扎重兵; 如明代的蓟州镇(河北遵化)、宣府镇(河北宣化)、山西镇(山西太原)、甘肃镇(甘肃张掖)等;7.3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职能) 文化型城市;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文化型城市指以文化功能为主的城市; 但文化机构不能独

14、立于政治、经济之外,只不过文化功能比较明显或占主要地位,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并没有单一的文化城市; 如明清西安城,书院门就是其文化区,这里有关中书院、西安府学、咸宁县学、文庙等文化功能区,形成西安城内的文化区;7.4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时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医学、地理等;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文化成为影响城市规划的独具特色的因素; ,“天人感应”的思想、“易”学说、“风水说”等构成了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完整的理论体系;7.4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天圆地方说

15、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天圆地方说是中国早期特有的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感知,“方属地”的认识已经被赋予了高度的象征意义,成为人们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 反映到城市的形制上,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形城市”的思想基础; 7.4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西周是奴隶制的发达时期,把“天命”作为统治广大人民的手段,其最高统治者也以天的代言人自居,称为“天子”;周人崇尚“天命”,必须把“天”的意志首要地位,凡事必须依照“天命”; 董仲舒:“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明堂之制,既为

16、古宫室之通制,故宗庙同之。”即三者的布局形式要一致,都是“天命”的具体表现; 7.4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五行、阴阳和易,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辨上的基本范畴; 五行思想是对世界构成物质及万物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 阴阳思想是揭示万物运动过程中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 易学说是在较多吸收五行、阴阳思想基础上,由原始的占卜术发展而来的系统的归纳、解释世界观的理论; 7.4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五行、阴阳和易学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强调星宿与人类各种社会活动之间严

17、格的对应关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特色的“象天法地”的基本思想;如春秋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象天法地,建成大城。” 易学将卦数之律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用数的基本特征;如多采用六九之数,在易学中代表壮大、成熟、丰裕、圆满之意; 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群体建筑构图的哲学基础,“万物皆有其耦”,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多讲究“择中”、“对称”、“对耦”等手法,通过明确的轴线统领整个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7.4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相土、形胜与风水说;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相土、形胜与风水说,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尊重天地山川环境的传统出发,而逐

18、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城市选址和布局的一系列思想与学说; 相土思想指各种营建活动要对地址进行比选和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审视,“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汉书; 形胜思想强调山川环境,将城市选址、建设与地理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并强调形与意的契合境界;三国时期诸葛亮对南京形胜的描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风水说是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考究,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西南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7

19、.5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秦至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汉代的长安城中由闾里,里内是一些排列整齐的住宅院落,书上记载“门巷修直”; 所谓坊里制是中国古代的居住区制度,坊里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有封闭的坊墙和定时开启的坊门,这种制度是违背居民意志的,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之后逐渐瓦解;7.5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宋朝时期: 宋代的城市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和坊门,通常指一定居住地段或管理居民的单位;7.5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元明清时期: 居住单

20、位也有坊,但只是由城市道路分隔出的一块地段名称; 街巷制是中国古代有一种居住区制度,一般由街巷组成,由巷分隔成长条形的地段,这些长条形的地段再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楼、门楼及小店铺等; 水网地区的居住院落往往处于河路之间,前河后路或前路后河;7.5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一般均种植绿化,贵族富户还修建私家园林,城市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 建筑单体住宅的修建要遵循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质、规模、形制等方面相差很大;7.6 中国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1)城墙:是城市防御的重要构筑设施。最早运用版

21、筑技术筑城,夯土城墙成为早期普遍模式,在宋代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以夯土城墙为主;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筑较为普遍,或外砌砖石中间填土夯实、或先夯实筑城墙而后两侧加砖。7.6 中国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2)城壕:阻隔作用,有水称为护城河,城墙的土大多来自于城壕,南方重视护城河建设,水多,气候湿润,水不结冰,可用于防火;7.6 中国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3)城门:早期城墙多使用木架城门,但不利于防守,宋代已出现砖拱城门; 城门的数量与城市的等级和规模有一定的关系,都城每边开三门(北面往往开二门),府州城市每边开二门,一般的县城每边开一门;7.

22、6 中国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3)城墙的附属设施:角楼、翼城、瓮城、月城; 角楼:位于城墙转角处,主要为加固转角处城墙,城楼上有建筑,有进深,是指挥的地方,可以了望,另外还有住宿功能; 翼城: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自城沿码头两侧至江边或海边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 瓮城、月城:随着宋代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破坏性较大,故筑瓮城,修筑宽而深的护城河;同时,为了组织侧射的活力,还建有月城;7.7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其功能、形态由礼制占首位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 考工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

23、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更说明是受礼制思想而产生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考虑礼制因素的需要,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中,道路尺度往往是巨大的。 到了唐洛阳规划时,道路的宽度就普遍缩小了; 宋开封城市的道路两旁还分布着各种店铺,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宽度也大为缩小;以下为附加内容以下为附加内容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20130507 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

24、(方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每年新增900-1000万。四川抽样调查:26% 举家外出农户20% 留守农户转移比例平均60%,高的70-80%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陕西抽样调查:72%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55岁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63% 妇女8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

25、50岁以上54%,60岁以上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新生代农民工76% 不愿再回乡务农85% 从未种过地(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中央经济

26、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一

27、、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历史使命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

28、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解决有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解决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