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选择题_第1页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_第2页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_第3页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_第4页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3、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崇周制西“大一统”,以此为汉

2、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这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6、黄宗羲在明夷访谈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

3、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8、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

4、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0、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

5、分封制度1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13、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

6、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14、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6、礼记中说:“人

7、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说明A强调统治阶级要实行“仁政B指出尊敬祖宗是人的本性C主张实行分封制D指出宗法制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17、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驻军对周边的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A闲暇时与妻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B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柜坊兑换飞钱耕牛C趁冬日水浅维修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D耕织富裕之余为家

8、中添购瓷器,竞无意购得一件粉彩花瓶18、明史选举志论选举之法,关于“学校”和“科目”,说天下人才“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学校者,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学校培养出所有天下人才 B学校对人才选拔影响巨大C科举考试是走上仕途的途径 D明朝开创了近代选举制19、有学者评价说:“虽然王朝以弱者的面貌出现,但在屈辱偏安韵背后,却闪耀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芒,由此点燃的文明星火早已照亮世界、彪炳千秋!”以下各项中,属于该“王朝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是A实行封国与郡县并行的地方管理体制B开创了既分权又高效的中央政权体系C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D出现了不同与传统社会的新的经济因素20、李贽说

9、“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数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时顾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A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B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D肯定了商人的作用2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常用来形容春秋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意思是原来高高在上的突然跌落在谷底,原来在谷底的突然升到顶峰。下列选项能够放映这一变化的是A工商食官 B.重农抑商C.封邦建国D.有教无类22、某课题小组通过对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的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秦始皇首创了一套沿用

10、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高盖世;唐太宗三分相权,宰相互相监督,确保皇权的独尊地位;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把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雍正帝真正实现了皇位的世袭、权利至上的梦想。以上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A.对秦始皇、唐太宗的评价 B.对秦始皇、明太祖的评价C.对明太祖、雍正帝分评价 D.对唐太宗、雍正帝的评价23、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依然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西。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直接原因是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外流C.中国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基础

11、D.英国队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25、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26、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

12、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27、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28、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29、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

13、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30、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3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32、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B C D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3、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1据此推断该朝代是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34、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是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