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基碳纤维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手册【参考】_第1页
沥青基碳纤维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手册【参考】_第2页
沥青基碳纤维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手册【参考】_第3页
沥青基碳纤维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手册【参考】_第4页
沥青基碳纤维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手册【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泓域/沥青基碳纤维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手册沥青基碳纤维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手册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10957484 一、 产业环境分析 PAGEREF _Toc110957484 h 3 HYPERLINK l _Toc110957485 二、 市场端:需求旺盛,国内企业逐步发力 PAGEREF _Toc110957485 h 3 HYPERLINK l _Toc110957486 三、 必要性分析 PAGEREF _Toc110957486 h 4 HYPERLINK l _Toc110957487 四、 公司基本情况 PAGEREF _Toc11

2、0957487 h 4 HYPERLINK l _Toc110957488 五、 项目概况 PAGEREF _Toc110957488 h 6 HYPERLINK l _Toc110957489 六、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总体框架 PAGEREF _Toc110957489 h 9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0 七、 业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及职责设计 PAGEREF _Toc110957490 h 15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1 八、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标准 PAGEREF _Toc110957491 h 16 HYPERLINK l _T

3、oc110957492 九、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企业目标的关系 PAGEREF _Toc110957492 h 16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3 十、 评价损失程度的几个概念 PAGEREF _Toc110957493 h 17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4 十一、 确定风险评价标准需要考虑的因素 PAGEREF _Toc110957494 h 18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5 十二、 风险评价的原则 PAGEREF _Toc110957495 h 21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6 十三、 风险评价的

4、目标 PAGEREF _Toc110957496 h 22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7 十四、 风险度评价法 PAGEREF _Toc110957497 h 23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8 十五、 风险价值法(VaR) PAGEREF _Toc110957498 h 24 HYPERLINK l _Toc110957499 十六、 精神模块的塑造 PAGEREF _Toc110957499 h 30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0 十七、 行为模块的塑造 PAGEREF _Toc110957500 h 32 HYPERLIN

5、K l _Toc110957501 十八、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PAGEREF _Toc110957501 h 34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2 十九、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PAGEREF _Toc110957502 h 35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3 二十、 发展规划 PAGEREF _Toc110957503 h 37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4 二十一、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 PAGEREF _Toc110957504 h 45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5 劳

6、动定员一览表 PAGEREF _Toc110957505 h 46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6 二十二、 法人治理 PAGEREF _Toc110957506 h 47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7 二十三、 项目风险分析 PAGEREF _Toc110957507 h 59 HYPERLINK l _Toc110957508 二十四、 项目风险对策 PAGEREF _Toc110957508 h 61产业环境分析建设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强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发

7、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产业强市成效显著,项目建设鳞次栉比,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迅猛发展、蒸蒸日上,市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秀美生态城市。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实现省下达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市场端:需求旺盛,

8、国内企业逐步发力根据碳纤维国内知名企业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保持增长的主力是风电、体育器材、碳碳复材及压力容器。2021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62,379吨,对比2020年的48,851吨,同比增长了27.7%,其中,进口量为33,129吨(占总需求的53.1%,比2020增长了9.2%),国产纤维供应量为29,250吨(占总需求的46.9%,比2020年增长了58.1%)。2021年的中国市场的总体情况是:供不应求,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纤维。价格方面,2021年,由于整个碳纤维市场的紧缺,价格行情在2020年基础上持续走

9、高。进口碳纤维及其制品,数量同比仅仅增加了9.15%,而金额同比增加了26.02%,国产碳纤维“毫不示弱”,价格增加幅度不输进口产品,大丝束市场,也同样面临紧缺。价格稍微提升,在13.5-14.5美元/公斤的水平上。这个价位是大批量的采购价格,对于小批量的用户,这些厂家经常报出17-18美元/公斤价格。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

10、基本情况(一)公司简介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二)核心人员介绍1、曹xx,197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就职于xxx有限责任公司;2

11、006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副经理。2011年3月至今历任公司监事、销售部副部长、部长;2019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会主席。2、余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3、侯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职称。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经理。2017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4、雷xx,中国国籍,1978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年9月至今

12、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5年9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9年1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5、孟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1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2002年11月至今任xxx总经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x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技术改造3、项目建设地点: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4、项目联系人:曹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3、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公司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4、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37.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2787.5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722.

15、7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85%;建设期利息126.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9%;流动资金1938.4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16%。(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12787.56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7630.65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5156.91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22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7791.80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3224.43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9.52%

16、。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67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8261.68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总体框架1、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业务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是企业中的业务经营单位,有特定的目标、战略、市场、客户和产品。成功的业务单位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客户及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它们管理和监督经营活动,以创造利润、服务客户、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周期和降低成本;按足以能负担相关成本和风险的价格,向目标的细分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能够为股东

17、挣得在风险扣除后仍可接受的回报。业务单位向总经理和企业执行委员会汇报业务活动。业务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包含了企业大部分的资产和业务,它们在日常工作中直接面对各类风险,风险是他们最先要考虑的。在推出新产品、进入新市场或投资新的研发项目时,业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经常要承受风险。此外,在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雇员关系及自己所管理的专有资产等方面,业务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也面临许多风险。他们需要了解这些会对其产生影响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并且应该有能力对其进行管理。实质上,身处第一线的业务与相关职能单位的管理层不仅负责管理所选定的经营模式中许多固有风险,也是防范这些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最前线。

18、企业必须把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控程序融入到业务单位的工作与流程中,才能建立好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建立第一道防线,就是要各业务单位就其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系统化的识别、衡量、评价、管理和监控。要建立好第一道防线,企业的各业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调整风险排序、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战略,使其符合全企业的政策和指导方针。(2)按照企业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调整经营和产品开发活动的针对性,从而为企业开辟新的价值来源。(3)识别和度量风险,查明风险的来源。(4)为各项流程确定基准,交流最佳实践方法,以期持续地改进各项措施和流程。(5)向主要的经理分派风

19、险管理职责和责任。(6)就风险应对措施、控制活动以及信息与沟通的整体质量进行报告。2、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第二道防线是在第一道防线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功能,它的组成部门可以包括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投资审批委员会、信贷审批委员会等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是企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中一个选设的部门。在企业经营模式中,有些固有的特定风险不由业务单位予以管理,或者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那么,按照风险组合观,这些特定的风险就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管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目标是使同一个或多个风险相关的管理工作发展成为企业的一项核

20、心能力。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可能负责管理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货币风险、商品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气候风险及灾难风险等。它们评估、集中控制、降低、转移和利用自己负责的这些风险。当业务单位考虑承担某些风险,而自己又没有相关知识和专门技能予以管理时,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就和它们合作,给予帮助。对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来说,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常常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可以由企业的某个职能部门或独立运作的单位组成,责任是领导和协调企业内各单位在管理风险方面的工作,它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点。(1)编制规章制度。(2)对各业务单位的风险进行组合管理。(3)度量风险和评估风险的界限。(4)建立风险信息系统

21、和预警系统、厘定关键风险指标。(5)负责风险信息披露,沟通、协调员工培训和学习的工作。(6)按风险与回报的分析,为各业务单位分配风险管理相关资源。相对于业务部门而言,风险管理部门会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能够从企业整体利益角度考察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此外,风险管理部门还可以综合平衡各部门风险。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往往是不同的。而作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则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将风险分配于不同部门,对每个部门进行风险上限控制。风险管理总监(风险经理或首席风险官)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但对总经理(执行总裁)负有汇报责任。同样,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经理直接对风险管理总监负责,但对策略性

22、业务部门负责人负有汇报责任。3、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第三道防线涉及一个独立于业务单位的部门,监控企业内控和其他企业关心的问题,这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所下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审查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企业的价值和改进经营。内部审计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的效益,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师应就管理层的决策提出劝告和质疑或表示支持,而不是对风险管理作出决策。依据上述观点,内部审计师协会还确定了在企业风险管理实施中内部审计的核心角色及不应承担的角色。其中核心角色包括以下几点。(1)为企

23、业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保障。(2)确保风险得到正确的评估。(3)评估风险管理流程。(4)评估关键风险的报告工作。(5)检查对关键风险的管理工作。内部审计不应承担以下职责。(1)设定风险承受能力。(2)批准和命令实施风险管理流程。(3)在就风险及风险管理绩效提供保障方面承担管理角色。(4)决定风险应对的决策。(5)代表管理层实施风险应对措施。(6)接受对风险管理的责任。另外,内部审计师学会特别指出内部审计还可以承担上述两种极端角色之间的其他一些“合理合法的内部审计职责”,但前提是要有适宜的安全保障措施存在。(1)协助风险的识别和评估。(2)指导管理层对风险作出应对。(3)协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4)

24、综合对风险的报告。(5)维持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6)领导建立企业风险管理。(7)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呈报董事会审批。总之,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以及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等三方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不应主导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对各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再监督,而不是亲自参与每项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内部审计总监对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但对执行总裁负有汇报责任。同样,内部审计员直接对内部审计总监负责,但对各策略性业务部门负责人负有汇报责任。业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及职责设计在风险管理方面,上述各部门的职

25、责如下。1、执行总裁(1)对董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情况负最终的责任。(2)对处理各种具体风险的执委会进行责任分配。(3)定期听取风险总监的工作汇报,确保及时了解风险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2、行政管理执委会(1)监管并控制企业整体性风险,确保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策略与董事会对风险的取向相一致。(2)审阅资产负债及资本分配执委会提议的政策、程序,制定企业整体的资产负债策略。3、资产负债及资本分配委员会(1)主要专注于研究提出资本在各个业务中的分配,研究提出企业整体的资产负债策略,提交行政管理执委会审核。(2)由专注于市场风险管理的财资管理执委会提供协助。4、业务部门(1)在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

26、规范下执行日常运营活动。(2)确保风险信息传递给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经理。(3)参与对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的定期检讨(包括对支持系统的适当性,对风险管理的测定方法,汇报渠道,信息科技和人力资源提出意见)。5、一般的职能部门(1)基本责任是向营业单位的经营运作提供支援。(2)有责任就它们在处理风险管理方面遇到的情况向风险管理单位定期汇报。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标准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都有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设计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人们仍然需要适宜的决策机构,来破除许多企业中风险管理责任空缺和重叠的僵局。关键是要在现有的管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并把企业的经营模式、目

27、标、文化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在较小的企业中,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像执行委员会那样简单,通过行使管理特权来识别风险、排定风险和轻重缓急顺序、任命风险责任人、分析缺陷、批准行动计划和监督执行结果。但是,在规模较大且复杂的企业中,则需要设立风险管理总监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企业目标的关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目的无疑是要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下运行,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个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生存和使风险管理成本最小化。生存是企业的基

28、本保障,只有生存下去了才能去实现企业的其他目标。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代价降低企业风险,所以,风险管理成本最小化也是风险管理目标的一部分。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目标,企业风险管理一般还包括保证资源在损失后的充足性,满足法律与合同的义务,等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这些风险管理目标所设计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企业完善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评价损失程度的几个概念正常损失期望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在正常的风险防范措施下,遭受损失的期望值。例如,某一建筑物在私人、公共消防设施都能够正常启用的条件下,遭受损失的期望值。在风险衡量中,根据过去发生的损失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期望损失,就是风险评价中的正常损

29、失期望指标。风险衡量中的期望损失指标侧重于损失程度的计算和测量,而风险评价中的正常期望损失偏重于对风险的评价,侧重于对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对策建议。例如,评价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管理单位是否可以承受;建议如何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损失等。可能的最大损失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在某些风险防范措施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例如,某一建筑物在消防系统出现故障时(如自动喷水枪故障),遭受最大损失的程度。可能的最大损失评价可以矫正风险管理人员未曾预见的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最大可能损失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估计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额。例如,某一建筑物在所有私人消防设施和公共消防设施

30、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大火可能把一切可燃物烧光,直到遇到防火墙或者直到消防队赶到现场扑灭大火为止。最大可能损失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了评价损失造成最坏影响的依据,也是风险管理单位可能遇到的最大损失。一般来说,超过最大可能损失的风险事故很可能不会发生,但是,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确定风险评价标准需要考虑的因素预测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财产的物质特性和财产对损害的承受力确定财产的物质特性和财产对损害的承受力是确定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的依据。例如,保险公司风险经理认为,某幢楼房在装有喷水装置和防

31、火墙的情况下,发生火灾的正常期望损失将不超过大楼价值的10%,而在喷水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楼房可能的最大损失是其价值的30%,最大可能损失是其价值的60%。如果这幢楼房没有安装防火墙和喷水装置,那么,楼房的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就会更高一些。(二)损失评价的主观性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的确定具有主观性。尽管在多数情况下,风险经理对于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的估计,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还是发展了一些复杂的模型化方法,来帮助风险经理和保险公司估计正常的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如果有些风险经理不能容忍实际损失超过最大可

32、能损失,那么风险经理确定的最大可能损失就比较大;有些风险经理对实际损失超过最大可能损失持较宽容的态度,那么风险经理确定的最大可能损失就可能小一些。(三)损失评价可以是单独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估计的对象可以是单独的物体,如一幢大楼;也可能是许多物体,如汽车队、一个楼群、一段时间(如一年或几年)。(四)损失的管理成本确定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是估计风险管理成本的依据。例如,某保险公司在给某个地区的居民楼签发保单时,需要估计单个事件如风暴、地震等带来的最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可能损失是一种灾害对许多财产造成的损失逐项累计估算出来的,

33、而不是许多灾害对单个财产造成的损失。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不仅是保险公司核定风险管理成本的依据,也是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费率的依据之一。如果以年作为衡量损失的时间单位,就可以得到年度正常损失期望、年度可能的最大损失和年度最大可能损失。年度正常损失期望是指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过长期观察的年度正常损失得出的,年度正常损失期望等于年度平均事故发生次数与每次事故的平均损失金额的乘积。年度最大可能损失是指在某一特定年度内,单一风险单位或多个风险单位在最不利的条件下遭受一种或多种事故所致损失的总额。年度可能的最大损失额是指在某一特定年度内,单一风险单位或多个风险单位在一般情况下遭受一种

34、或多种事故所致损失的总额。风险评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原则是贯穿于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风险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风险评价的最基本原则。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多方面的,风险评价必须考虑整体,系统地考虑造成损失的各种因素,并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评价潜在损失程度时,由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各方面的财务损失必须一起考虑。例如,某集团企业的一个分企业办公室发生火灾,火灾会使企业财产遭受损失、员工受伤、重要文件遗失,其他分企业需要提供一些重要物资设备,以保证该分企业维持最低程度的运转。因此,在评价风险时,不仅要考虑直接损失,还要考虑由此而带来的间接损

35、失和责任损失。(二)统一性原则风险评价是针对某一风险事件或者风险单位进行的,这就要求风险评价要保持统一性的原则,不能将与风险因素或者风险单位无关的材料考虑进去,作为风险评价的依据。例如,考察某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概率,与该建筑相邻的单位发生火灾风险的概率是考察这幢建筑发生火灾的因素;相反,与该建筑不相邻的单位发生火灾的概率不在风险评价的范围内。只有坚持统一性的原则,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风险。(三)客观性原则风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衡量和评价风险的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果,这是不可避免的。风险评价的原则是尽可能使风险预测、评价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损失相一致,尽可能反映客观存在的风险。偏差

36、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风险管理者对某一风险评价过高,会提高管理成本,造成风险管理单位不必要的浪费;评价过低,会忽略风险,造成未预见的财产和人身的损失。(四)可操作性原则风险评价是涉及面广、管理难度较大的项目。这就要求风险管理人员掌握评估方法,灵活运用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的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通用性,避免使用高深繁杂的评价方法。这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评价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风险评价的目标风险评价的目标是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防止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保护风险管理单位及其附近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许多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风险评价是一些企业进行生产的前提

37、条件。如果企业没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出具的风险评价证明或者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评价,就无法投产运营。例如,在美国政府规定,建立核电站的风险评价报告费用约占总投资的1%,经过风险管理部门评价合格的投资项目才能投产运营;在日本政府规定,建立化工厂必须进行风险评价之后,才能进行生产。风险评价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保障了企业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预防了重大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度评价法风险度评价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对风险事故造成故障的频率或者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风险度评价可以分为风险事故发生频率评价和风险事故造成损害程度评价。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了将有限的监管资源有效地投入到企业监管中

38、去,对企业的信息披露监管进行风险分类管理。企业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类,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施以不同的监管力度,合理分配监管资源。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企业信息披露监管的风险评级,还将根据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最近,上证所有关部门在对企业年报事后审核后,对部分公司,的风险级别进行了重新分类。监管风险分类管理制度,结合企业信息披露核查工作制度,标志着上证所正逐步将企业监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这种风险分类管理属于上证所内部的工作制度,而且主要是针对上证所在对企业信息披露监管工作上的风险进行分类,并不代表对公司股价或投资价值的判

39、断。上证所现在还未考虑将这些风险分类情况进行公布,而是主要运用于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监管效率上。针对各类监管风险的公司,上证所采取了相应不同的监管措施和手段,如对于高风险公司采取专家小组会诊、专人负责监管、实地走访调研、重点监控股价等方法,督促公司及时准确地披露重大信息,充分揭示风险。风险度评价法可以按照风险度评价的分值确定风险的大小,分值越大,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风险价值法(VaR)(一)VaR方法的背景传统的ALM(资产负债管理)过于依赖报表分析,缺乏时效性;利用方差及B系数来衡量风险太过于抽象,不直观,而且反映的只是市场(或资产)的波动幅度;而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又无法糅合金

40、融衍生品种。在上述传统的几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定义和度量金融风险时,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于1993年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风险价值)方法,该方法目前已成为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目前国外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已将其所持资产的VaR风险值作为其定期公布的会计报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列示。(二)VaR方法的定义VaR按字面解释就是“在险价值”,其含义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的是指,在一定概率水

41、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计算VaR的步骤如下。(1)确认经济单位持有的头寸。(2)确认影响头寸价值的风险因素。(3)为所有风险因素确定可能的背景并确定发生概率。(4)建立所有头寸的定价函数,以此作为风险因素的价值函数。(5)使用定价函数为所有头寸在各种环境下重新定价,建立结果分布模型。(6)在给定的概率水平下求分布的分位点。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区间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三)VaR方法的特点(1)可以用来简明表示市

42、场风险的大小,没有任何技术色彩,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2)可以事前计算风险,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3)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四)VaR方法的系数由上述定义出发,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一是持有期间的长短;二是置信区间的大小;三是观察期间。1、持有期持有期,即确定计算在哪一段时间内的持有资产的最大损失值,也就是明确风险管理者关心资产在一天内、一周内还是一个月内的风险价值。持有期

43、的选择应依据所持有资产的特点来确定。从银行总体的风险管理看持有期长短的选择取决于资产组合调整的频度及进行相应头寸清算的可能速率。巴塞尔委员会在这方面采取了比较保守和稳健的姿态,要求银行以两周即10个营业日为持有期限。2、置信水平一般来说对置信区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不同偏好。选择较大的置信水平意味着其对风险比较厌恶,希望能得到把握性较大的预测结果,希望模型对于极端事件的预测准确性较高。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不同,选择的置信区间也各不相同。3、观察期间观察期间是对给定持有期限的回报的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是整个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有时又称数据窗口。综上所述,VaR实质

44、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经过某段持有期资产价值损失的单边临界值,在实际应用时它体现为作为临界点的金额数目。(五)VaR方法的优点(1)VaR模型测量风险简洁明了,统一了风险计量标准,管理者和投资者较容易理解掌握。风险的测量是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之上,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表现出方法操作上的简便性。同时,VaR改变了在不同金融市场缺乏表示风险统一度量,使不同术语(例如基点现值、现有头寸等)有统一比较标准,使不同行业的人在探讨其市场风险时有共同的语言。另外,有了统一标准后,金融机构可以定期测算VaR值并予以公布,增强了市场透明度,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把握程度,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稳定金融市

45、场。(2)可以事前计算,降低市场风险。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因素,选择承担相同的风险能带来最大收益的组合,具有较高的经营业绩。(3)确定必要资本及提供监管依据。VaR为确定抵御市场风险的必要资本量确定了科学的依据,使金融机构资本安排建立在精确的风险价值基础上,也为金融监管机构监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供了科学、统一、公平的标准。VaR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以及商品价格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因此,这使得金融机构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数值就可以概括

46、地反映整个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状况,大大方便了金融机构各业务部门对有关风险信息的交流,也方便了机构最高管理层随时掌握机构的整体风险状况,因而非常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统一管理。同时,监管部门也得以对该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资本充足率提出统一要求。(六)VaR方法的注意问题尽管VaR模型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数据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量分析、利用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时要有足够的历史数据,如果数据库整体上不能满足风险计量的数据要求,则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数据的有效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由于市场的发展不成熟,使一些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而市场炒作、消息面的引导

47、等原因,使数据非正常变化较大,缺乏可信性。(2)VaR在其原理和统计估计方法上存在一定缺陷。VaR对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风险计算方法是依据过去的收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来预测其价格的波动性和相关性,从而估计可能的最大损失。所以单纯依据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客观概率,只关注风险的统计特征,并不是系统的风险管理的全部。因为概率不能反映经济主体本身对于面临的风险的意愿或态度,它不能决定经济主体在面临一定量的风险时愿意承受和应该规避的风险的份额。(3)在应用VaR模型时隐含了前提假设。即金融资产组合的未来走势与过去相似,但金融市场的一些突发事件表明,有时未来的变化与过去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VaR方法并不能全面

48、地度量金融资产的市场风险,必须结合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分析。(4)VaR主要使用于正常市场条件下对市场风险的测量。如果市场出现极端情况,历史数据变得稀少,资产价格的关联性被切断,或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够规范,金融市场的风险来自人为因素、市场外因素的情况下,这时便无法使用VaR来测量市场风险。总之,VaR是一种既能处理非线性问题又能概括证券组合市场风险的工具,它解决了传统风险定量化工具对于非线性的金融衍生工具适用性差、难以概括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的缺点,有利于测量风险、将风险定量化,进而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

49、险日益复杂,综合考虑、衡量信用风险和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在内的市场风险的必要性越来越大,这为VaR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VaR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中国金融市场现阶段与VaR所要求的有关应用条件也还有一定距离。因此VaR的使用应当与其他风险衡量和管理技术、方法相结合。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经验性和艺术性的管理思想,在风险管理实践中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既重科学,又重经验,有效发挥VaR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精神模块的塑造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精神模块,主要指在经营思想、管理理念、员工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如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来塑造。在市场化改革

50、的形势下,要强化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精神模块的塑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共同的风险管理理念。共同的理念可以为企业提供学习的焦点与能量,唤起员工的希望和勇气,有助于员工超越“适应性的学习”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改善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树立一面旗帜。在共同的风险管理理念指引下,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带领并激励全体员工为目标的制定贡献智慧,以使员工增强被尊重感和责任感。所有的员工都遵守统一的工作理念,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为完成这个目标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们知道做错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做好

51、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每个人都感到只有顺应了这种文化,他才能够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顺应不了这种文化,他就会与同事格格不入,最终被淘汰。(2)确立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系。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达成共识,高层要有意识地参与、引导、推动和创造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要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任务。思路取决于观念,意识作用于实践。只有将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才能形成真正的风险管理文化,只有建立一种完善的以控制风险、稳健经营、强化管理、自觉约束、规范运作等理念为主体的价值体系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去影响大家的行为。行为模块的塑造风险

52、管理文化建设的行为层面应分为管理层与员工层两个层次。各级管理层既是风险管理政策规定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落实者。实践证明,领导者风险意识的强弱、综合素质的高低、管理是否尽职、行为表现是否率先垂范在整个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与此相对应,员工层的行为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如果说制度管理是一种外在管理的话,那么,员工的行为管理就是一种内在的核心的管理。它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形成强大合力,达到“1+12”的效果。加强员工的行为管理,必须强化三种意识。“零距离管理”意识,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坚持精益求精,做到“精细化、

53、零缺陷”,使风险降到最低。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的发展。把风险管理责任深入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让每一位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将风险管理工作植根到全员的每一项工作中,确保风险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全员执行意识,通过树立“执行第一”和全员执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员工执行政策规定的能力,以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加强员工行为管

54、理的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员工品格的培养。品格是企业和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个企业有品格才能成为公众投资的方向,一个人有品格才能真正为企业做贡献,带来组织的成长,所以要通过所有员工高品格的整合来凸显企业的品格。个人品格不仅是道德的操守,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很强的责任意识。管理者是楷模,是政策和组织行为的化身,好的表率是无形的力量,能够促使全员形成一致的行动、集体的合力。因此,对领导者、管理者而言,除了工作的热情、方法、情商方面的要求和培养以外,还要强调对品格的要求和责任的诉求。发挥管理者的表率作用,这是风险管理文化提升的关键。选任管理者应遵循“品格第一”的原则,防止品格有缺陷人员

55、的任用所可能产生的危险和连带效应。对所有员工也要讲“品格第一”,可以由高品格领导者和管理者来推动,由上而下,身体力行,通过一定的疏导、示范、影响、培训和约束来逐步实现,建立严谨的“风范”,使员工能上行下效。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无疑是企业的制胜之道,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从文化经营角度来看,高级管理层的使命就是创造风险管理文化,通过提炼风险价值观念,为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

56、塑造定下基调,并在价值观的传播与沟通中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成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忠实的追随者、布道者、传播者、感召者、激励者。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亲自向企业员工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宣讲,在企业内不断地布道,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文化推动力、约束力。企业高层还要身体力行,要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2、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

57、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不是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业务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企业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基本

58、原则和要求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基本原则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在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企业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企业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存在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求实和完善原则。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要提倡务实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与企业相关制度结合。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当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应有利于各级管理人员特别

59、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企业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强化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我国企业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理价值理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并借鉴国际一流企业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对现有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量,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要尽快进行修改、完善;完全不符合的,要坚决

60、加以纠正。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企业改革相适应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将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企业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企业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发展规划(一)公司发展规划1、发展计划(1)发展战略作为高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