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平均工资统计分析,(教案)_第1页
63平均工资统计分析,(教案)_第2页
63平均工资统计分析,(教案)_第3页
63平均工资统计分析,(教案)_第4页
63平均工资统计分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63平均工资统计分析,(教案) XX 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 课题(工程) 6.3 平均工资的统计分析 授课时间 2022-2021 学年第1 学期 周次 1 周 2 次 授课地点 A210 班级 2022 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教师 教学资源 课件、微课、学习通 APP、微信等。 教学内容 一、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 二、企业员工工资水平的变动分析 三、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分析 四、企业职工劳动关系统计分析 五、工资效益统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企业员工工资水平的变动分析 教学难点 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分析 企业职工劳动关系统计分析 教法学法

2、教法 1.问题教学法 :教师设置斟酌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斟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小组议论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议论,学生自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学识内容的掌管度。 3.启发引导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斟酌,教师再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崇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识与才能的主动构建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6.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

3、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进展与完善。 学法 1.小组探究法:通过组内议论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完成课前测试等,为课堂学习储蓄学识。 教学过程 序号 教学起 活动 活动描述 止时间 类型 1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通过学习通 APP 考勤 2.点评上次课程的课后小测 3.回想上节重点内容 4.发布新课导入任务 学生 活动 1.登录学习通 APP 举行签到。 2.反思缺乏。 根据自己课前测试的错误,反思自己课程打定工作的缺乏,重新斟酌测

4、试错误问题的答案,回复教师提问。 2 15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学识点 1 企业的劳动报酬水平通过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来核算。所谓平均工资指确定时期内职工的人均工资水平,即确定时期的职工工资总额与职工平均人数的比。 从企业角度看,平均工资是企业在从业人员身上的平均投入,反映确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人工本金水平,将企业平均工资与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比,可以反映企业的劳动投入产出的效率;从员工个人角度看,平均工资反映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另外,平均工资是企业用来计算员工退体金、员工缴纳个人所得税及社会保障费用的根基,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的标准等,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5、。 一、 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 企业员工确定时期工资水平的上下,可以通过企业平均工资指标来表达。平均工资指确定时期内职工的平均工资,即某一期间内的工资总额与职工平均人数的比值。平均工资的计算公式: 平均工资=企业工资总额/企业人员平均人数 在计算平均工资时,公式中分子、分母的时间周期及人员统计口径要保持一致。譬如,在计算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时,分子为全年度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分母为在职职工的全年度的平均人数。企业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计算不同口径的平均工资指标,如企业根据需要可以计算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全部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生产工人的平均工资、非生产工人的平均工资等。同样企业也可能计算

6、不同时间周期的平均工资,如年平均工资、季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日平均工资及小时平均工资等。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平均工资定义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复问题,假设第一名回复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复问题。回复正确每题加平日劳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劳绩中的平日劳绩。 3 15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学识点 2 二、 企业员工工资水平的变动分析 企业员工工资水平的变动,是通过计算平均工资的变动来实现的。而平均工资的变动一般通过计算平均工资指数来实现的。平均工资指数是指报告期

7、平均工资水平与基期平均工资水平的比率,它可以表示平均工资的变化趋势。 研究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化过程,其根本方法是计算和编制企业平均工资指数,同时对平均工资举行差额分析。运用平均工资水平的进展速度指标或增长速度指标,查看企业整体的平均工资水平及其变化,不同人员类别的平均工资水平及其变化以及企业人员构成的变化处境对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程度,分析平均工资的进展变动处境及其概括理由,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平均工资变动的统计指标有两类,其公式为 (1)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P 1 /P 0 (2)平均工资增减变化十足额=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P 1 -P 0 100%基期平均

8、工资额 平均工资均工资增减= 平均工资均工资的增 对 100%PP - P=00 1 或 平均工资的增减比率=平均工资指数-1 式中:P 1 ,P 0 分别表示报告期、基期企业整体的平均工资。 平均工资指数体系 企业平均工资的变动,受到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平均工资变化的影响(组间平均工资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内各类员工人数变动的影响(人员布局变化的影响),因此要运用平均工资指标体系方法对平均工资指数作进一步分析。 1.平均工资可变组成指数(K A ) 01PP=基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 平均工资指数 而平均工资为工资总额与平均人数相除得到,假设 X 1 ,X 0 分别表示报告期、基期各类人员

9、的平均工资;T 1 ,T 0 分别表示报告期、基期各类人员的平均人数,那么 11 11TT XP报告期平均人数报告期工资总额报告期企业的平均工资 00 00TT XP基期平均人数基期工资总额基期企业的平均工资 因此 00011100 011 101: :TTXTTXTT XTT XPPK A基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 平均工资指数( 其中: 11TT, 00TT,表示各类人员在企业全部人员中的比重。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知,企业整体的平均工资为各类人员平均工资的加权算术平均数,企业平均工资的变动不仅受到各类人员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还受到各类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人员布局变化)的影响。由于

10、企业总体平均工资指数综合反映了这两个方面的变动,所以平均工资指数又称为平均工资可变组成指数。 000111 0 1TTXTTX P P 减十足额 企业总体的平均工资增 % 100 % 10000000011100 1 TTXTTXTTXPP P减变化率 企业总体的平均工资增2.企业平均工资固定组成指数(K B ) 企业总体的平均工资的变动,受到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平均工资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内各类员工人数变动的影响。在研究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平均工资变化影响时,将企业各类人员占企业全体人员的比重(即企业各类人员布局)固定在报告期,可以剔除企业各类人员布局变化对企业平均工资的影响,这个指数被称为平均工

11、资固定组成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11011111 011 1: :TTXTTXTT XTT XK B 数 平均工资固定组成的指10 011 1TT XTT X影响增减十足额 对企业总体平均工资的 各类员工平均工资变化各类员工平均工资变化对企业总体平均工资的影响增减变化率= % 10000 010 011 1TT XTT XTT X 3.企业平均工资人员布局影响指数(Kc) 企业总体的平均工资的变动,受到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平均工资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内各类员工人数变动的影响。在研究企业内部各类员工的人数变动对企业整体平均工资的影响时,将企业各类人员的平均 工资固定在基期,可以剔除企业各类人员的平均

12、工资变化对企业总体平均工资的影响,这个指数被称为平均工资人员布局影响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工资人员布局影响指数(Kc) 00011000 011 0: :TTXTTXTT XTT X 各类人员布局变化对企业总体平均工资的影响增减十足额 00 011 0-TT XTT X 各类人员布局变化对企业总体平均工资的影响增减变化率 % 10000 000 011 0TT XTT XTT X 4. 平均工资指标体系 上述三个指数构成平均工资指标体系,三种之间关系为 平均工资可变组成指数=平均工资固定组成指数x平均工资人员布局影响指数 即 K A =K B xK c 验算过程如下 平均工资指数(K A

13、) ( ) (00 011 011 011 100 011 101C BK KTT XTT XTT XTT XTT XTT XPP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例如,某企业员工按技术等级分为高级工种、中级工种、初级工种三类人员,各类人员的平均人数及平均工资有关资料如表 6.2 所示。 表6.2 某企业员工技术等级及工资 按技 基期 报告期 X 1 /X 术等级分组 组 平均数 人数 T 0 平均资 工资 X 0 平均数 人数 T 1 平均资 工资 X 1 0 高级 40 300 135 370 123.33% 中级 120 500 180 520 104% 初级 45 600 50 620 1

14、03.33% 合计 205 482.93 365 478.22 99.2% (1)分析各级工种及企业整体的工人平均工资变动。 (2)企业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布局影响指数分子分母差额。 (3)综合分析企业工人平均工资对工资总额的影响。 问题 1 高级工平均工资十足增加值为元 70 = 30 - 370 = ) X - X (0 1, 报告期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23.33%300370XX01 ; 中级工平均工资十足增加值为元 20 = 500 - 520 = ) X - X (0 1, 报告期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04% =500520XX01 ; 初级工平均工资十足增加值为元 20 = 600 -

15、 620 = ) X - X (0 1, 报告期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03.33% =600620XX01 ; 整个企业平均工资十足增减额为 元 ) ( ) ( 71 . 4 - 93 . 482 - 22 . 478 600 500 300 - 620 520 3700 1X X,裁减了 4.71 元,报告期工资增减率为-4.71/482.93=-0.98%;报告期平均工资裁减了 0.98% 问题 2 企业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 % 75 . 10873 . 43922 . 47836550 600 180 500 135 300365620 50 520 180 370 135:11 011 1

16、 :TT XTT XK B 企业平均工资布局影响指数 % 05 . 9193 . 48273 . 439205600 45 500 120 300 40:36550 600 180 500 135 300:00 011 0 TT XTT XK C 分子分母差额: 固定构成指数差额38.49 = 439.73 - 478.2200 011 0 TT XTT X 布局影响指数差额:-43.2 = 482.93 - 439.73 -00 011 0TT XTT X 问题 3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平均人数 即 G=XT,故 0 01 01 01 10 01 101T XT XT XT XT XT XGG

17、 该企业报告期工资总额=(G1-G0)T1=(478.2-482.93)365=-1719.15 由于企业平均工资人均裁减了 0.98%,使人均工资十足数裁减了 4.71 元,工资总额十足数裁减了 1719.15 元。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复问题,假设第一名回复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复问题。回复正确每题加平日劳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劳绩中的平日劳绩。 4 15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学识点 3 三、 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分析 职工从企业获得的货币支付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名义工资

18、或货币工资。职工从企业取得的货币工资越多,其生活水平提高越快,反之亦然。因此,企业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增加工资收入,提高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 另外,职工工资收入的添置力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以企业职工货币工资实际能添置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所表现的工资,称为实际工资。在职工货币工资维持现状前提下,若物价水平上升,企业职工用货币工资添置到的生活消费品与服务数量就会裁减(即实际工资),职工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反过来,若物价水平下降,企业职工用货币工资添置到的生活消费品与服务数量(实际工资)就会相对增加,职工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因此,在研究职工劳动报酬的时候,考虑职工工资收入的添置力水平的变化

19、,员工工资水平的研究,理应包括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研究。 1.实际工资的计算 如前所述,在计算实际工资的时候要扣除货币添置力变动(或物价变动)的影响,而物价变动的主要指标(物价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此实际工资可以用报告期货币工资与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比值来计算。 实际工资水平=货币工资水平/物价指数 例如,2022 年某地区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4568 元,同期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 103.5%,那么 2022 年该地区职工的实际平均工资=货币工资水平/物价指数=45685/103.5%=44140(元) 结果说明,2022 年该地区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消释物价上涨因素后为

20、44140 元,有 1545 元(=45685-44140)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2.实际工资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说明实际工资的增减幅度,说明企业员工用货币工资添置的生活消费品数量和服务数量的变化程度,反映员工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变化处境。其计算公式为 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实际工资/基期实际工资=报告期货币工资/报告期物价指数:基期货币工资/基期物价指数 =报告期货币工资/基期货币工资:报告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平均工资指数/物价指数100% 学生 活动 【课堂实训】: 例如,2022 年某地区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4568 元,2022 年某地区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42351 元,2022 年对 20

21、22 年的城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 103.5%,那么 2022 年该地区职工的的平均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100%=45685/42351100%=107.87% 2022 年该地区职工的实际平均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数/物价指数100%=45685/42351/103.5%x 100%=104.2% 计算结果说明,2022 年该地区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为 7.87%;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2022 年该地区职工的人均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 4.2% 通过课堂实训,让学生举行相应技能点训练,从而加深理解,提升和提 高自己的职业适应才能。 5 15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学识点

22、 4 四、 企业职工劳动关系统计分析 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由于从业人员的岗位不同、技能的差异、责任大小不同、劳动强度的不同,他们为企业的付出上也有所差异,在按劳调配原那么下,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存在确定的差异。适度的差异有利于调鼓动工的积极性,但是差异过大会导致社会贫富悬殊,挫伤从业人员的劳动积极性,造成社会混乱等因此分析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工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员工工资关系分析 企业员工之间的工资关系主要有管理层与其他人员工资关系、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工资关系、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工资关系、根本生产工人与辅佐生产工人之间的工资关系等。企业可以编制时间数列分析表来统计分析,根本格式

23、如 6.3 表所示。 表 6.3 企业历年工资关系对比表 年度 2022 年 2022 年 2022 年 元 百分比 元 百分比 元 百分比 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管理人员平均工资 技术人员平均工资 生产人员平均工资 合计 表 6.3 的从业人员的分类,可以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分类,或按其他标准来分类。通过查看各类员工工资水平十足值及相对值的差异大小,以及各年度的变化关系,可以分析员工工资关系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并进一步分析差异理由,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工资比例关系供给科学依据。 (二)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 在类别员工工资差异分析根基上,可以进一步举行员工工资收入差

24、距的分析。企业平均工资水平增加,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收入都增加一致幅度,有的员工工资增加幅度大,有的员工工资增加幅度小;也并不意味着每个员工的工资都增加,在企业平均工资增加的同时甚至有少数职工的工资总额是裁减的。通过员工工资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可以显示员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大小,这为企业查明少数员工收入裁减的理由,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帮扶员工供给依据。 分析工资收入差距的方法有工资增收与减收差距分析法、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异分析法、工资五等分分析法及基尼系数法等多种方法。1.工资增收与减收差距分析法 在计算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时,该方法将工资按其工资(相对基期)是增加、持平还是裁减分为三组,在此根基上分别

25、计算增收、持平和裁减这三组的人员在企业全体员工中的比重,结果有针对性地对收入裁减(或持平)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查明其收入裁减(或无法增加)的理由,并采取应对措施。 工资增收(持平、减收)人员比重=工资增收(持平、减收)人员/企业全员人数100% 例如某企业生产部门第 2 季度的工资相对于第 1 季度的增减变动处境如表 6.4 所示。 表 6.4 生产部门第 2 季度人数及工资 部门 平均人数/人 工资增收 工资持平 工资减收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第1 分厂 100 80 80 15 15 5 5 第2 分厂 150 123 82 21 14 6 4 第3 分厂

26、250 210 84 30 12 20 8 合计 500 413 82.6 66 13.2 31 6.2 从表6.4可看出,第2季度的工资相对于第1季度全部生产部门82.6%的职工工资有所增加,13.2%的员工工资没有变化,而 6.%的员工(共 31人)的工资是下降的,更加是第 3 分厂 8%的员工工资相对第 1 季度是裁减的。企业理应对工资增收人员和减收人员,更加是对减收人员工资变动的理由作进一步分析,分类研究,总结阅历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员工效率及其工资收入水平。 2.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异分析法 该方法通过对比企业工资最高人员的工资与最低人员的工资,确定工资的差异程度,分析职工工

27、资差异的合理程度及差异的理由,为鼓舞 员工、促进生产经营进展供给依据。该方法之一可以将企业全体员工的工资从高到低排序,取工资最高的 1%职工与工资最低的 1%职工的工资总额举行对比,据此分析职工工资差异的程度,计算工资极限比例指标。方法之二那么是将工资最高(最低)那片面员工(如工资最高(最低)的 1%员工)的平均工资与企业整体的平均工资举行对比,查看差异的大小和程度。 最高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工资收入最高 1%员工的平均工资业/企业的平均工资 x100% 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工资收入最低 1%员工的平均工资/企业的平均工资 x100% 例如,某企业有职工 500 人,某月职工工资收入处

28、境如下:工资收入为 8500 元的有 2 人,8200 元的有 3 人,8000 元的有 10 人,6800 元的有 100 人,6500 元的有 200 人,6000 元的有 100 人,5500 元的有 50 人,5000 元的有 25 人,4500 元的有 10 人。如表 6.5 所示。 工资最高的1%员工 月工资/元 人数/人 组工资合计 组平均工资 8500 2 41600 8320 8200 3 中 间 收 入 8000 10 6800 100 6500 200 6000 100 5500 50 5000 25 4500 5 工资最低的1%员工 4500 5 22500 4500

29、合计 500 3146600 6293 表6.5 某企业职工人数与工资 根据上述资料,工资最高的 1%人员的工资总额为(85002+82022)=41600 元,这片面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8320 元。工资最低的 1%人员的工资总额为45005=22500 元,这片面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4500 元,那么 工资极限比例=8320-4500100%=184.89% 最高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8320/6293x100%=132.20% 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4500/6239100%=71.51% 3.五等分分析法 五等分分析法与工资最高最低的差异分析法思路类似,将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由高到低

30、排列,再将职工总人数平均分为五等分,重点分析最高工资收入水平 1/5 员工与最低工资收入水平的 1/5 员工的工资收入的差距,以此判断企业工资调配的合理性。 五、工资效益统计 劳动报酬是企业对职工的支付,劳动报酬越高说明企业支付给职工的酬劳越多。反之,劳动报酬越低说明企业支付给职工的酬劳越低企业对职工的支付是否合理、合理的程度如何?这务必要结合企业的效益来分析。工资效益是指企业在确定时期内支付工资而取得的经济效益,它用企业确定时期的工资投入与企业的产出效益的比值表示,该指标能较好地说明企业工资支付的合理程度。 工资效益为确定时期内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的比值,而企业的效益可以用企业的产量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利润)等指标来表示,因此工资效益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计算和分析。 1.工资效益的产量成果指标 用确定期间内的工资总额与企业产出对比,可以核算企业的工资效益。相应的产出指标可以是实物产量指标,也可以是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 每百元工资生产的产品实物量=报告期企业产品实物量/报告期企业工资总额(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