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课文复习与练习(含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1页
4《孙权劝学》课文复习与练习(含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2页
4《孙权劝学》课文复习与练习(含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3页
4《孙权劝学》课文复习与练习(含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4页
4《孙权劝学》课文复习与练习(含文言文对比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孙权劝学课文复习与练习词语解释1.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4.当涂:当道,当权。5.辞:推托。6.务:事务。7.孤:古代王侯的自称。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0.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书(五经)。11.谓:对说。12.事:事务。13.掌事:掌管事务,管事。14.以:用。15.岂:难道。16.为:当,成为。17.治:研究。18.邪:通“耶”,语气词,吗。19.涉猎:粗略地阅读。20.见往事:了解历史。21.见:了解。22.往事:历史。23.乃

2、:于是,就。24.及:到了的时候。25.过:到。26.非复:不再是。2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28.吴下:指吴县。29.更:重新。30.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3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32.刮目:擦擦眼。33.见事:认清事物。3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35.但:只。36.耳:罢了。37.孰:谁。38.孰若:谁比得上。39.以为:认为。40.大:很,十分。41.益:好处。42.就:从事。43.始:开始。44.与:和。45.论:谈论。46.议:议事。47.士:有才德,有志气的人。48.即:就。49.遂:于是、就50.拜:叩拜。二、

3、重点句翻译1.卿当涂掌事翻译:你现在当权管事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翻译: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长兄认清事物太晚啦!(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三、课文停顿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4、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课后练习一答:(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大进步)(无论什么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多读书,要开阔视野,才能提高自己的见识。)(看待一个人,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要用新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还说明了“开卷有益”的道理)。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孙权:除了是一个善劝的人以外,还是一个关心下属的人,更是一个待人恳切的人。吕蒙:性格豪爽,知错能改,勤奋好学。鲁肃:一个惜才、爱才,敬才的博学忠厚之人。成语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刮目相待(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伤仲永、孙权劝学的对比内容都与“学习

5、”有关。仲永和吕蒙的事例却一反一正,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写法上,伤仲永借事说理,叙议结合,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言简义丰。伤仲永:仲永是反面事例写法:借事说理,叙议结合仲永年幼不学结果:毫无所成原因:(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启示: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孙权劝学:吕蒙是正面事例写法:对话描写+侧面描写吕蒙年长好学结果:学有所成原因:孙权劝学启示:1.开卷有益,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不晚。2.看待一个人,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要用新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八、文章内容分三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分两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6、”九、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2下列对孙权劝学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在“孙权劝学”以

7、前是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人。B文中没有直接写吕蒙进步之快,而是借鲁肃之口说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C孙权要吕蒙“涉猎”,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以便能更好地去管理军中事务。D本文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二、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

8、魏略儒宗传董遇 作者:鱼纂 年代:三国3翻译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2)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性质讷而好学 (4) 人有从学者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B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C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D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5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学者云:“苦渴无日。”(2)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6你从董遇教导从学者中得到怎样的学习启示?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傅永发愤读书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

9、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注)寻:不久。 让:责备。 露布:公开的文告。7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A自青州入魏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B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C永乃发愤读书 屠乃奔倚其下(狼)D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8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线句应断句为“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B“涉猎经史”一句中的“涉猎”与但当

10、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中的“涉猎意思相同。C末尾引用皇帝的话是为了侧面表现傅永发愤读书的效果。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年二十余”表明傅永已成年。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而”的意思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A濯清涟而不妖B俄而雪骤C温故而知新D曲肱而枕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2)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11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

11、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选文有删节)(注释)曹:辈。拱璧:大璧,泛指珍宝。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枵(xio)腹:腹中空虚。极:通“亟”,急。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加温习/温故而知新B安可尽读/食之不能尽其材C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极宜猛省/不省人事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14结合选文和课文孙权劝学,分别说说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和孙权对吕蒙读书要求各是怎样的。三、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

12、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韩诗外传(注释)方:正在。轻然:突然终止的样子。喧:因分心而遗忘。裂:割断。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卿今当涂掌事_(2)蒙辞以军中多务

13、_(3)即更刮目相待_(4)其母引刀裂其织_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7孙权劝学和孟母戒子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18吕蒙和孟子的经历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阅读理解(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

14、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炳烛:点燃蜡烛。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9解释加点的词语。(1)及鲁肃过寻阳(2)恐已暮矣(3)蒙辞以军中多务(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

15、君乎?21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22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初,权谓吕蒙曰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注)趋:快步走向。捐:抛弃。亡:同“无”,不足。懿:美好。23下列句

16、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 见:了解B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C当日知其所亡 日:每天D遂七年不返 遂:才24(乙)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D(甲)文段中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

17、乙)文段中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何异断斯织乎?四、课内阅读阅读孙权劝学,回答下列小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自以为大有所益 及鲁肃过寻阳28用“/”划分下面这个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18、 卿 今 当 涂 掌 事29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0问答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五、情景默写31句子积累默写句子。(1)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_,_。(2)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_,_!六、文言文阅读阅读理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19、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2孙权劝学选自_,是_(朝代)_主持编纂的一部_通史,记载了从_到 _1362年间的史事。3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B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C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4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

20、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正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习题答案1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B项的表述不准确,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烘托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2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涉及到文章的基本事件、人物的个性特征、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解答此题要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本相应区间进行对照,核实。D项有误,本文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不是动作描写。3

21、(1)推辞(2)等到(3)朴实敦厚(4)跟随、跟从4B5(1)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2)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6要博览群书,增长见识;要挤时间学习;不要给懒惰找理由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分析】3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吕蒙拿军中事务多来推脱。辞:推脱。(2)大意:等到鲁肃经过浔阳的时候。及:等、等到。(3)大意: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质讷:朴实敦厚。(4)大意:附近的读书人想跟从他学习。从:跟随、跟从。4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停顿的

22、理解。B这句话的大意是: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可停顿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故选B。5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1)重难点词语有:从:跟从、跟随。苦:苦于。日:时间。(2)重难点词语有:善:善于、擅长。治:研究。6这道题考查读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注意题干要求:从董遇教导从学者中得到怎样的学习启示?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董遇教导从学者中的原文有两处: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据此可

23、以得到启示:要博览群书,增长见识。二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据此可以得到启示:要挤时间学习(不要给懒惰找理由)。翻译: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奔到朋友段煨将军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说“一定要先读书上百遍”,他又说:“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

24、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7C8D9A10(1)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2)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11示例: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哪里不足而去努力,谦虚才可使人进步。意思相近即可7A.“自”解释为:从/自己;B.“与”解释为:给/和;C.“乃”解释为:于是,就;D.“为”解释为:替,给/认为。故选C。8D.有误。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年二十余”表明傅永已成年。故选D。9“有友人

25、与之书而不能答”的“而”的意思解释为:表转折关系。A.“而”的意思解释为:表转折关系。B.“而”的意思解释为:语气助词。C.“而”的意思解释为:表承接关系。D.“而”的意思解释为:表承接关系。故选A。10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让”,责备;“上马”,战场上;“唯”,只有。1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得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刻苦努力,就能够有

26、所成就。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参考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

27、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12A13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14()文中作者看法将书看作珍宝,一月之内必温习;每读一篇文章都要进行背诵并通晓它的内涵;能够在实践中将所读之书加以运用。()孙权劝吕蒙“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意对即可)。【分析】1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都是“复习”的意思;B.全、都/竭

28、尽;C.距离/离开;D.反省/知觉、觉悟;故选A。1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只是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内在的意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并进行横向比较。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根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1)本文作者对

29、读书的看法有如下几处:“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即将所读过的书视若珍宝,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即读过的文章都能够背诵,并通晓内在的意义;读过之后能在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2)孙权劝学中孙权对吕蒙读书要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即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译文: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只是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内在的意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

30、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做“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做“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腹中空虚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事,应当立刻深深地自省。15 当道,当权 推托 另,另外 拿来 16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从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17孙权劝学,先指出吕蒙学习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再现身说法,鼓励吕蒙学习。孟母戒子,采用“引刀裂其织”这一直观形象的做法进行比喻,教导孟子认识错误。18吕蒙:学习不分早晚,不论基础,只要认真坚持,勤奋好学,就会有所收获;孟子: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分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

31、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卿今当涂掌事”的意思是“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当涂”的意思是“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的意思是“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辞”的意思是“推托”;(3)“即更刮目相待”的意思是“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更”的意思是“另,另外”;(4)“其母引刀裂其织”的意思是“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引”的意思是“拿来”。1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

32、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指历史)”“喧(因分心而遗忘)”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7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

33、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孙权用“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根据孙权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可以看出他为了让吕蒙明白读书的好处,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感受,这叫做现身说法。吕蒙“乃始就学”,最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孟母教子不是一味的简单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孟母发现儿子读书不用功,不是用训斥责骂的方式,而是“引刀裂其织”,以此来让儿子明白一个道理:做学问不能够专心致志,就会像织布机上的布被割断一样,前功尽弃,一事无成。这种教育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18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吕蒙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不会晚。孟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学问应该专心,不间断地刻苦努力,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甲: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年代:北宋乙:选自韩诗外传作者:韩婴年代:西汉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

35、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乙: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因分心而遗忘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

36、割断她的织物,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19(1)到,等到(2)晚(3)推脱(4)怎么,哪里20(1)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2)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21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22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37、、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暮”是形容词,理解为“晚”;“安”是一个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理解为“哪里”“怎么”。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1)句中,“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2)句是一个反问语句,翻译时保留原句式;“而”表转折关系,解释为“却”。21本题考查分对文章的理解和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来概括出文中包含的成语。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中可知吴国大将吕蒙原来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

38、,因此成语“吴下阿蒙”就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从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答话中可以想象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因此成语“刮目相待”就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可见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整个

39、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可见孙劝是在平等对待吕蒙,态度坦率真诚。而师旷劝学比较委婉,他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少年好学比作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比作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比作蜡烛的光明,而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样运用比喻,很形象,让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参考译文:(1)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

40、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2)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

41、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23D24B25A26(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托。(2)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分析】23D.句意为:(羊子)于是七年没有回家。遂:于是。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

42、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根据文意断句为: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故选B。25A.根据文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一句可以看出:孙权没有要求吕蒙钻研经书,只要求他广泛涉猎。故选A。2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

43、词来疏通句子。(1)关键词:辞:推托。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2)关键词:异:不同。乎:句末语气词,呢。译文甲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

44、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乙文,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七年没有回来。27但:只,只是

45、往事:历史 益:好处 及:到,等到28卿/今/当涂掌事29(1)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2)以你现在的才能、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没有学识的)阿蒙了!30(1)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意对即可)(2)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注意“往事”应解释为:历史。古今异义。2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

46、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意思是: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可据此断句为:卿/今/当涂掌事。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又。30(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引发情感等要素,以“本文写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故事”的句式来概括。通读全文可知,孙权劝学主要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结果其才略令人刮目相看。(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