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蓝蛋白生理功能及其和疾病的关系_第1页
铜蓝蛋白生理功能及其和疾病的关系_第2页
铜蓝蛋白生理功能及其和疾病的关系_第3页
铜蓝蛋白生理功能及其和疾病的关系_第4页
铜蓝蛋白生理功能及其和疾病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铜蓝蛋白生理功能及其和疾病的关系 1 铜蓝蛋白的研究概况 铜蓝蛋白( EC 1. 16. 3. ) 又称铜氧化酶,是Holmberg 和 Laurell 于 1948 年首先从人血清 a2 -球蛋白中纯化出的一种外观呈蓝色的:请记住我站域名/ 2 铜蓝蛋白的结构 人的 Cp 基因位于 8 号染色体,基因定位3q23 - q25,基因长度为 65 kb,包含 19 个外显子。 人的 Cp 蛋白是一条单一的多肽链,由1046 个氨基酸和附着在上面的 4 个寡糖一氨基葡萄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132 kDa4. 二级结构测定表明,Cp 肽链中的 - 片层和无规卷曲约各占50% ,几乎没有 - 螺

2、旋结构。 单一的多肽链可被蛋白酶水解为 3 组异体同形的单元,相对分子量分别为 67 KD ( 480 个氨基酸残基) 、50 KD( 405 个氨基酸残基) 及 19 KD ( 159 个氨基酸残基) ,在完整的多肽链中,3 个单元分别由单个氨基酸残基精氨酸 R、赖氨酸 K 连接5. Cp 有 6 个紧凑的结构域能够结合 6 个铜原子,位于一、六域交界面上的 3 个铜原子形成一个三核铜簇,其他3 个铜原子以单核形式分别存在于二、四、六域( 图1) . 三核铜簇不仅对于 Cp 的催化活性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 Cp 结构的稳定4. 3 铜蓝蛋白的组织合成与分布 脊椎动物 Cp 主要是由肝脏合

3、成的,其他如大脑、胎盘、卵黄囊、乳腺及睾丸的支持细胞也可独立合成 Cp. 在肝细胞的内质网中首先合成前铜蓝蛋白( apo-cemloplasmin) ,进而在高尔基体中与Cu 结合形成全铜蓝蛋白( holo-cemloplasmin) ,随后 Cp 从肝脏经胆汁转运并由其他组织器官摄取6. 正常生理条件下,肝铜储备的增加可引起 Cp浓度持续性的增加,当铜储备量缺乏时会引起 Cp浓度的显着降低。 脑内合成的 Cp 主要为磷酸肌醇锚定形式( glycosylph-osphatidyIinositolanchored Cp,GPI - Cp) ,结合在星形胶质细胞膜上7. 研究发现雌激素可增加 Cp

4、 的合成,怀孕期动物雌激素浓度升高时,Cp 的浓度可增加 3 4 倍8.铜蓝蛋白主要在分布于血清当中,上述合成部位也有一定分布,在不同物种中这种分布可能会有差异。 4 铜蓝蛋白的生理功能 4. 1 铜蓝蛋白具有氧化酶功能 铜蓝蛋白本身属于多铜氧化酶家族,具有氧化酶的功能,可在其单铜离子中心接受底物电子,并将之转移到多铜离子中心,以便分子氧结合并将其还原成水9. 在此过程中,金属离子如铜和铁离子都可以作为其底物,铜蓝蛋白可以将 Fe2 +和 Cu1 +分别氧化为 Fe3 +和 Cu2 +10,从而使其在体内可以进行转运与代谢( 图 2) . 在体内,铜蓝蛋白的胺氧化酶作用可将分子氧氧化生成水或者

5、过氧化氢,对机体内的其他有机底物如苯二胺有胺氧化酶作用11,对邻苯二酚及其类似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及色氨酸等具有邻苯二酚氧化酶的作用。 4. 2铜蓝蛋白调节铜的代谢 铜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p 在铜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铜在十二指肠被吸收后,由铜转运蛋白相关蛋白( 铜蓝蛋白、白蛋白、铜转运蛋白、某些铜复合物及组氨酸等低分子量蛋白)转运到肠上皮细胞,经过血液循环迅速进入肝、肾中。 铜的分子伴侣 ATOX1 ( ATPases-ATP7A andB) 将铜原子传递给肝肾细胞合成的 Cp13. 结合铜的 Cp 是血清中铜的主要载体,当铜蓝蛋白到达靶细胞表面时,

6、会与其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释放铜,这些铜被靶细胞吸收和利用。 通过铜蓝蛋白对铜离子的结合和释放,实现了铜在机体内的分布。 除此以外,铜对机体 Cp 的合成和代谢也有调节作用,例如,加铜螯合剂培养的 C6 神经胶质细胞阻碍了 GPI - Cp 的表达并导致细胞中 Cp 的减少,说明铜能调节 Cp 的合成。 Gitlin D 等发现 Cp的半衰期为 5. 5 d14,机体内未结合铜的 apo -Cp 其半衰期为 5 小时7,表明铜能调控 Cp 的代谢。 更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无铜结合的 Cp 是一种变构蛋白,与铜结合时会导致其沉降率及电泳动度特性发生改变,但二级结构不变; 这种变构活性不仅可以使其从肝

7、细胞内质网中释放,而且还可使其不受到胆汁所造成的酸性环境的破坏,在后续过程中,该结构仍可与铜相结合,说明脱铜铜蓝蛋白的结构也会影响铜的代谢15. 4. 3 铜蓝蛋白参与铁的代谢 Cp - 转铁蛋白系统( ceruloplasmin-ferroportinsystem,Cp - Fpn ) 是细胞内铁的主要输出途径16. 铁在体内的跨膜运输需要特定的蛋白质载体即铁转运蛋白( Ferroportin,Fpn) . 虽然有许多蛋白参与细胞铁的吸收,但目前被确认的细胞铁输出系统只有 Cp - Fpn 系统。 哺乳动物体内由小肠吸收 Fe2 +,然后以 Fe3 +的形式贮藏; 之后 Fe3 +再次被铁释

8、放蛋白还原为 Fe2 +进入血液循环; 血浆中的 Cp 利用其亚铁氧化酶活性将 Fe2 +氧化成能与 Fpn 结合的 Fe3 +,Fe3 +结合 Fpn 后被转运至靶细胞,经内吞后进行代谢或贮存。 研究表明,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的以 GPI 锚定形式的 Cp 能促进铁从神经细胞中输出。 而在 Cp 基因缺失的小鼠,在网状内皮细胞和肝细胞中铁输出过程发生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铁的沉积。 另外,具有Cp 缺陷基因和患有遗传性 Cp 缺乏症的个体铜水平正常,但铁代谢严重失调17 -18. 这些都说明 Cp在铁转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4. 4 铜蓝蛋白具有抗氧化作用 Cp 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可

9、以抑制由亚铁离子介导产生的活性氧; 同时,Cp 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抗氧化作用,减少体内金属毒性,避免组织损伤及机体功能障碍。 有研究发现,Cp 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具有类似于超氧化物歧化酶对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功能; Cp 不仅能与血液及组织液中Cu2 +结合,具有显着抑制 Cu2 +诱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而且还可有效拮抗 Cu2 +诱发的红细胞水解19. 当氧化应激毒物三硝基甲苯( TNT) 进入小鼠体内,经还原产生的 O2 -可由超氧化物歧化酶作用生成 H2O2,一般情况下 H2O2可与 Fe2 +发生Fenton 反 应 ( Fe2 + H2O2 Fe3 + OH-+OH+) ,但当 Cp

10、存在时可通过其铁氧化酶活性竞争利用上述反应环境中的 Fe2 +并将其氧化为Fe3 +,于是 Fenton 反应被消除,抗氧化作用得以实现20. 此外,Cp 在体内还可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促进机体 NO 的合成,通过 NO 清除自由基的途径而间接发挥抗氧化的作用21. 5 铜蓝蛋白与疾病 5. 1 铜蓝蛋白与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 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 aceruloplasminemi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上 Cp 基因的突变引起的疾病23. Cp 基因的错义突变使 Cp 的亚铁氧化酶的活性丧失,致使 Fe2 +无法氧化成 Fe3 +,进而不能与铁转运蛋白( Fpn) 结合进行铁的输出

11、17. 同时,也会引起神经系统中 Fe2 +大量沉积和 Fe3 +缺乏,从而造成神经细胞因营养缺乏和自由基累积,导致组织损伤以致最终引起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17. 尽管 Cp 因错义突变会导致其铜结合能力缺失4,如 D58H,G631R,Q692K 和 G969S 等突变24; 但仍有一些突变体残存部分亚铁氧化酶活性,能与 Fpn 相结合,但比野生型 Cp 结合 Fpn 效率低( I9F,Q146E,F198S,W264S,A331D,G606E,G876A) ; 在一位年轻的杂合的重度锥体外运动失调患者身上发现了 Cp R701W 突变,该突变导致Cp 不能结合铜,但是当含铜的谷胱甘肽或含铜的

12、三磷酸腺苷酶( Ccc2p,为 ATP7B 的同源基因) 与其一起表达时,Cp R701W 可以产生 holo - Cp 并使 Fpn 分子稳定,但这种稳定状态需要一定的 Cp活性水平才能维持25,说明如果参与金属结合的ATP7B 基因不受损伤,Cp 基因的活性可以恢复。Cp R701W 也会造成大量活性氧的产生,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治疗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的关键是有效地进行铁清除,通过注射静脉含 Cp的血浆和去铁胺,可使肝中铁的浓度下降。 5. 2 铜蓝蛋白与 Wilson 疾病 威尔逊氏病( WD,肝豆状核变性) 归因于ATP7B( 位于 13 号染色体上) 的突变,它编码一个 ATP

13、 依赖型的铜跨膜运输蛋白,该蛋白主要负责将铜转运到两条途径中,一条途径用来与 apo- Cp 相结合形成 holo - Cp; 另一条是将肝中多余的铜随胆汁排出肝脏,因而 ATP7B 功能的缺陷不仅会影响 Cp 的合成,还导致铜在肝脏和脑等器官中积累10. 研究发现,ATP7B 基因突变热点在不同人群之间有显着差别。 在西方患者中主要是3207 位的碱基 CA 的点突变导致组氨酸被谷氨酰胺所替代,而在中国主要的基因突变位点则是第八外显子上的 2333 基因 GT 的点突变,使精氨酸被亮氨酸所取代26. 传统的 WD 病理学认为 ATP7B 突变会造成铜从细胞排出障碍,从而发生肝铜过载、肝细胞凋

14、亡以及铜溢出到脑脊髓液中,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氧化损伤27. 但也有其他的病理学理论指出,在星形胶质细胞中 ATP7B 障碍可能导致产生受损Cp 进而导致 Fe 的流出17,情况类似于遗传性 Cp缺乏症28. 威尔逊氏病必须进行药物终身治疗,严重者可以进行肝移植。 5. 3 铜蓝蛋白与其他相关疾病 Cp 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使它具有一定的抗炎效应,因而被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外科创伤或者感染时 Cp 的浓度将会加倍。 许多病理条件下 Cp 可以升高,如 1 型和2 型糖尿病、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 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 如 Wilson病中) Cp 却下

15、降3. 近期研究显示,Cp 也介导房颤的炎症通路29.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氧化应激效应对机体造成氧化损伤而产生的疾病,当 Cp功能障碍或其合成紊乱时,势必引起体内铜的蓄积,因此 Cp 也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30. 另外,肿瘤生长需要血管生成,新血管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铜,高浓度的 Cp 是铜离子的最好来源13. 因此,Cp 在恶性肿瘤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从癌症的临床治疗研究方面也证实 Cp 是一个有用的癌症治疗指标31.临床上,铜蓝蛋白对某些肝、胆、肾等疾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意义。 例如,Wilson 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含量降低,超过 50% 的肝转移瘤、肿瘤引起胆道阻塞及胆石症病人血清铜蓝蛋白增高。

16、肾病综合征时,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其他如一些传染病、白血病、缺铁性贫血病也可引起铜蓝蛋白增高。 现在已经有商品化的测定铜蓝蛋白含量的诊断试剂盒在使用。 6 铜蓝蛋白的演化 含铜结合位点的氧化酶家族分为单铜和多铜氧化酶家族。 单铜氧化酶包括菌蓝蛋白( Rusticya-nin) 和杯蛋白 cupredoxin ( 如根瘤素 nodulins 和dinodulins) ,它们都只含有一个铜结合位点 T1Cu( 亦称之为 blue copper binding domain,BCB do-main) ,已发现菌蓝蛋白主要介导细胞色素 C 和终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之间电子传递,而杯蛋白在植物根部发育起作

17、用。 铜蓝蛋白是属于多铜氧化酶蛋白家族( MCP) 的成员,含有 BCB 位点以及结构域之间呈三角形状的铜离子连接位( interdo-main copper binding site,IDCB site) ,主要包括 1个 T2Cu 和两个 T3Cu 以及 8 个组氨酸残基4. 这个家族成员根据蓝铜结合位点结构域( BCB) 的组成和功能分为 3 大类,一类是亚硝酸还原酶( 含有 2 个结构域) ,一类是漆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 含有 3 个结构域) ,一类是铜蓝蛋白( 含有 6个结构域) . 进化分析显示铜蓝蛋白的 6 个结构域主要聚为两簇,1、3、5 结构域聚为 1 簇,2、4、6结构域聚为 1 簇,提示它们的祖先可能为 2 域蛋白29. 根据单铜和多铜氧化酶结构比较分析的结果,认为多铜氧化酶家族最初始于单铜结构域的复制,形成含有两个结构域的 MCO,同时伴随BCB 位点的复制以及 T2Cu 和 T3Cu 的产生,后两者组成了 IDCB 位点。 其进化的路径如下: 单铜氧化酶最先出现,然后出现2 域蛋白,包含2 个 BCB位点和 1 个 IDCB 位点。 随后,第一结构域中的BCB 位点缺失,形成 2dMCO - B. 如果一个单独结构域插入,则形成 AAO、漆酶等三域 MCO,而2dMCO - B 经过两次复制形成铜蓝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