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九)游记类阅读及解题策略一、文体特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记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楼记和小石潭记上古时代的“记”最开始是一种记录圣贤之言、记载学者对经书的解释的实用文章,“记”即“录成文”“载于册”。“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礼记学记形式上,“记”是以散句而非骈句连缀成篇的书面作品的体裁。概览古代文献,人们发现,原本是据实载录的实用文的文体,后来变成了文学作品一一散文。“记”从实用文章的体裁演变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始于唐,成于宋,与“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散句结体的形式一直没有变,但是文章的容不同了。让“录言载

2、事”的“记”成为古代散文第一体裁并名重一时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用“记”命名的散文,以“我”的眼界观物、察景、看事、论人,让“我”笔下的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建筑、景物与事件,从远古“记”体文章的主体变成了承担记游记事者之目光、情感或思考的载体。正是“古文运动”,让“记”从“录言载事”的实用文进化到为抒我心迹、遣我情怀而“记游记事”的文艺文,演变为有一定的描述对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文体格局与风的散文。这样的散文,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高中课文中,著名的记体文章有五人墓碑记(碑记,又叫碑志,刻

3、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这里的“碑记”已经成了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这些文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融情于景,意境灵动;托物言志,含蓄隽永;语言精美,佳句频现;题材丰富,主旨多变。二、解题思路及方法根据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解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

4、情。“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四)答题技巧:(1)字、句、段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2)评价文章容

5、主旨,客观辩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再次,表述规,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最后,语言特点: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三跟踪强化(2018苏北四市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宜黄县县学记(宋曾巩)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

6、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Word文档Word文档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

7、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

8、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A.则刑罚措措:搁置B.圣人之制作尽坏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C.故其材不赋而羡羡:(令人)羡慕D.而无教养之渐渐:熏陶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选自曾巩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A.至于修身为.天下之大体盖以不学未成之材何其周且.速也D.唯其令之.一唱相同的一组是(3分)(輮以为轮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穷且益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TOC o 1-5 h z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为教之极

9、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4分)译:(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4分)译: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答:宜黄县县学记C“羡”,应释为“多余”。DA.“为”,治理成为;B“以”,胭为;C“且”,并且、又去卩D,“之”,助词主谓间取独。(1)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为教”“极”“其”“用力”各(2)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所以”“刑罚”“以”各1分,判断句式1分)曾巩认为教育的功

10、能: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1点1分)【参考译文】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

11、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成就的人才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哀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做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

12、。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追随者(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所以所需建材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它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的啊!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一个倡议,全县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

13、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向往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据有良好资质的学予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已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

14、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记写下这篇记。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庐山草堂记(节选)(白居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儒、道、佛书各三两卷。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

15、随,外适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

16、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因为草堂记1下列

17、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A广袤丰杀,一称.心力B纳阳日虞.祁寒也一旦蹇剥,来佐江郡或往或来,未遑宁处,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称:相称,符合虞:忧虑蹇:不顺利遑:闲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人白乐天见而.爱之好事者见我知其心以.是哉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D.又何以求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5分)TOC o 1-5 h z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和,体宁心恬哉?(译:(2)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4分)译:白居易对庐山的

18、喜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围绕“草堂”简要概括。(4分)答:庐山草堂记(节选)B“虞”应释为“防备,预防”AA.两“而”皆为顺承连词,“就”B.的人/定语后置标志;C.介词,“因为”;目的连词,“来”。D.语气词,呢/于之。(1)如今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外物到了我跟前,求得我的感知,它们又按类别前来,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是、致知、以、外适和,体宁心恬、安哉,1处1分,共6分)(2)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优容、灵胜,1处1分,大意1分)建造草堂。游赏草堂。终老草堂。【参考译文】庐山非常秀丽,列天下众山之最。山的北峰,叫做香炉

19、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宽度和长度,体积高低和大小,全都合于心意,适于财力。打开北面的小门,让阵阵凉风吹进来,可以躲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纳入温暖的,又可以防御寒气。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白色屏风两座,还有上过漆的古琴一,儒、道、释书籍,各有几本。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

20、里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自己探问其中的原因,自己回答道:这座草堂,前面有平地约十丈宽广;中间又有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约是平台的两倍。池子四周有很多山竹、野花,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一个石涧,石涧两旁长有古松、老杉,树的腰身几乎都要十个人才抱得住,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修长的树枝触摸着白云,低垂的枝条轻拂着潭水。

21、像旌旗般地直立着,像雨伞般地开着,像龙蛇游走着。古松下多灌木丛,茑萝枝叶蔓生,交错遮荫,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盛夏时的气候像八九月(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道路。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盘踞着层崖、积石,其间嵌着土堆和矮墙,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在上面,绿色的枝叶繁密迷蒙,红色的果实多得分披四垂,说不出他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样。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可以直接用来煮水泡茶,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还可以用来快乐地度过一整天!春天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天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天有虎溪的明月;冬天有炉峰的白雪。不管是晴天的明亮、阴天的晦暗之景,或是晨昏的含蕴、吐露之姿,真

22、是千变万化,无法全部记下,所以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中最美的啊!唉!一般人只要装潢了一个房间,拥有一华丽的席子,然后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骄傲满足的样子。如今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外物到了我跟前,求得我的感知,它们又按类别前来,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居士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他们)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他们)虽然距离我很久远,我因为这个了解他们(至老不返)的心情啦!更何况我又想:我从小到老,像白色的茅屋,像朱色的大门(代指宅院),凡是居住的,即使住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倒个几畚箕的泥土来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

23、个小小的水池,我喜好山水,像这样成了“病”和癖好。忽然有一天命运不顺,我被贬来辅佐江州。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目前)还因为被小官俗事牵绊着,有家庭拖累尚未解脱,有时来回夺走,而不能真正安处于此。等到有一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期制届满了,一切的进退取舍得以由我作主成全时,我就一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来成就我一辈子的心愿。清泉和白石,你们都听清这些话吧!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游丹霞记(清袁枚)

24、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彳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軒幻人,鸱蛮舞者。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

25、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26、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循原路下循:顺着,沿着B.得一佳处不偿.劳偿:补偿,抵偿C.若因前贤偶施疏.解疏:稀少D.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阑禁:阻隔,禁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其前群岭环拱此其证也衔窗而立约百里而遥崖高幕吞覆之.如黄河之.源文章非曲不为.工也丹霞为国初所开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译:(2)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译:4作者游览丹霞山后,有怎样的心得?请简要概括。(4分)答:游丹霞记1.C疏”,是对古书的注解。CA项“其”,代词,它的;B项“而

27、”,连词,表修饰;C项“之”,代词,它助词,的;D项“为”,动词,表判断,是。(1)我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条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2)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步下山。4.名山大川被发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没埋没的一定还有很多;(2分)知识无穷尽,未被理解的还有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见,要勇于开拓。(2分)【参考译文】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的形象,没有直的挺立的山峰,一层山

28、峰来了之后,层层山峰也迎面而来,完全围住没有断口。(我)怀疑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朦胧模糊,不能够想象出来。船行了一天一夜,至厅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山崖做梯级,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

29、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夹杂的山岭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

30、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

31、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对经典作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苏北四市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

32、8分)菜园院佛殿记(曾巩)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

33、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注:捃摭:采取,采集。TOC o 1-5 h z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SSSA.菜园有籍于尚书籍:户籍B而即其处立寝庐即:靠近C.期月而用以足期:整、满(年、月)D.则未尝有勤行之意贝表转折,却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TOC o 1-5 h z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