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_第1页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_第2页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_第3页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_第4页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2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结题鉴定书课题名称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类别 C类 课题负责人 林万春 工作单位 南宁外国语学校 填表日期 2014年6月16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12月制填 表 说 明一、本表用于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的结题鉴定。二、表中各栏请按照表内栏目和有关规定认真填写,所填栏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三、“课题类别”请按照课题所获立项的“A类课题”“B类课题”“C类课题”如实填写。四、“项目最终成果简介”的写法和要求见鉴定书内该栏目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提示”。五、本表一式两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2、教育厅广西教育科学所和课题负责人各一份。数 据 表鉴定结题的课题名称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原计划完成时间2014年6月16日实际完成时间2014年 6月 16 日成 果 形 态A调研报告 B论文 C专著 D其它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简况负 责 人姓 名林万春性别男民族壮族出生日期1964年 2 月 28日所在单位南宁外国语学校行政职务科研处职 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专长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联系电信地址南宁市大学东路107号邮政编码530007课题组主要成员姓 名单 位职 称承担任务梁正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整体指导蓝日模南宁外国

3、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落实研究杨干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实施方案唐军清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阶段总结苏朝葵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调查报告隆建松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收集材料陈锡升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整理材料黄洪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材料分析何爱荣南宁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研讨记录项 目 最 终 成 果 简 介主要内容与要求提示: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题的必需材料,内容应包括: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要有实质性内容,不能简单排列篇章目录);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包括主要的创新点、突破点、理论建树及研究方法的突破。2该栏目由项

4、目负责人撰写,专著255000字以下,调研报告、论文30000字以下,篇尾应注明项目名称、最终成果名称、是否出版,如出版,应注明何时由何出版社出版,并由负责人签字。一、研究背景:“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我国把美国“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逐步演变为“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和操作策略上也形成了一些可供教育者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的方法,但关于“互教互学”在策略上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还需补充完善。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

5、教师问学生答的局面。应有效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关系,突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互教互学”方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既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的落实,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教互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互教互学”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因为缺乏系统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导,所以现阶段课堂教学中采用“互教互学”便出现了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校课题组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一研究课题。二、课题界定:“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6、的探索与实践就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以“互教互学”的基本形式,新课堂是指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所构成的动态形式。“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内涵是1)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2)以目标设计为先导,3)以师生、生生“互教互学”为基本动力,4)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5)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7、,6)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7)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心理气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技能为根本目的。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互教互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研究的范围是在本校所有科目“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是探索“互教互学”过程中相关操作的基本方法;最终目的是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并且有推广应用价值,促进“互教互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三、研究目标和内容:目标:通过在全校所有科目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积累、总结符合新课改理念,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基本策略。内容:

8、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就必须认真分析“互教互学”相关要素和基本流程,准确把握“要素”、“流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果。1、“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策略探索与实践。“互教互学”小组的建立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成员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合作小组的建立应遵循什么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具体怎么建组,小组建立后怎样分工,分工多长时间后轮流承担相应的任务,是这个子课题应该解决的问题。2、“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技能培养探索与实践。“互教互学”小组建立后开展小组内成员间的互动活动、合作技能的具备及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小组成员的活动

9、效果和后续发展。合作中有哪些基本技能需要培养、如何培养,是这一子课题要解决的问题。3、“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时机策略探索与实践。“互教互学”小组合作时机的把握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子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下安排学生合作以及怎样合作。4、“互教互学”成绩综合评定策略探索与实践。“互教互学”需要对团体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促进成员间开展有效的互动,从而形成合力,推动小组成员的共同收获与进步。那么小组(团体)成绩的评定就须关注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以及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就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因此,课题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评价

10、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如何操作。5、“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中教师地位与作用探索与实践。“互教互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课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离不开课中有序调控下的学生的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因此,在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应发挥什么作用,就成了要研究和解决的又一问题。四、理论依据:美国教育学理论家加齐(Caje.W.1)指出,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这一过程包括教师的观察、认知过程和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观察、认知过程和学生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被赋予同样的权重。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包括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

11、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维果茨基将学生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伙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只能在于他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因此,通过“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促进认知发展。课堂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民主是进行主体性学习的外部条件,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民主素质的必然要求,发扬

12、教学民主可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氛围,形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课堂交流是学习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思想情感和共享信息的活动。学习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水平和类型。五、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应用教育调查法,采用问卷、访问、座谈、测试等方法。了解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能力及成绩状况,为不断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比较、分析的相关对照,以利改进实践与研究策略;应用教育经验总结法针对不同研究阶段所获感性认识,整理、分析、完善、交流,基本形成阶段经验。然后针对阶段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做到典型性与代表性,客观性与科学性,整

13、体与局部相结合,使成果具有普通性和指导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过程:为在有序的探索与实践中收到成效,我校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将课题研究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实践阶段(2011.62011.12);第二阶段:实践积累阶段(2012.12012.12);第三阶段:积累总结阶段(2013.12013.12)。针对三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课题组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阶段: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摸索虽然我校在课题立项之前,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互教互学”的探索与实践,但因缺乏理论的指导,加之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具体内容,所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互教互学”

14、只能是一种流于形式、价值不大的实践。课题被广西教科所立项后,为使课题研究有效地开展,课题组将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确定为学习实践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课题组组织成员先后学习了国内外教育报刊,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丰富了科研理论知识的有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注重向书本、报刊学习的同时,课题组还为课题组成员在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探索与实践的基本途径:1、在备课中设计“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在第一阶段的实践中探索解决以下问题:小组的建立及成员分工,“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时机,“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内容的确定,“互教互学

15、”课堂教学新模式程序的设计,并把小组的建立及成员分工作为实践的重点。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在备课中进行了大胆的实践,第一阶段的探索与实践,初步积累了小组建立及成员分工、“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时机把握、过程设计、内容确定的一些感性认识。2、在课堂落实“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备课中进行落实是课堂实施的根本前提,安排与设计能否为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根本性的保障,还需落实在课堂之中进行检验。因此课题组教师必须将备课中“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安排设计落实在课堂之中。在第一阶段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应根据课堂实施的具体情况摸索出小组成员分工及“互教互学”技能培养的基

16、本方法。通过“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摸索“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安排与过程设计,“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内容的确定方法。通过“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课题组成员进一步积累了备课中确定内容,安排时机,设计过程的基本方法,初步积累了小组成员分工和合作技能培养的一些感性认识。3、在课后反思“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课题组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反思。合作时机的安排是否适时,“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小组成员分工是否适用,“互教互学”技能的培养是否充分,小组的建立是否可行等。通过第一阶段的反思

17、,课题组成员进一步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感性认识。4、在教研课前后研究“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课题组要求在第一阶段的实践中,集体备课、评课,在集体备课中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研究确定“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时机及内容、“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过程。在集体评课中针对“互教互学”的实施情况进一步研究以上三个内容,并在小组建立、成员分工、“互教互学”技能培养、安排设计等方面加以研讨。通过第一阶段集体研究活动的开展,课题组成员关于“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备课与落实上的感性认识得到进一步丰富。5、在团体奖励与成绩评定上实践摸索。为科学实施小组的团体奖励和成绩的综合评定,课题组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过程性

18、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的情况设计二级指标,并赋予分值。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实践,课题组成员获得了在成绩综合评定上的一些感性认识。总之,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全体成员把针对五个研究主要内容的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实践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边实践边积累,在积累中完善2011年底,课题组总结了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了第二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一是继续在教与研中深入开展针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摸索实施“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操作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课题组成员在继续

19、实践摸索中积累实践经验,促进针对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在感性认识上的进一步完善,并使之系统化、全面化。三是对完善后的感性认识进行集体交流。第一阶段的尝试总结老师们看到了课题研究的曙光,有效地树立了全体成员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第二阶段工作任务的布置,为成员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阶段为期二年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成员在反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小组建立、“互教互学”时机的把握、“互教互学”内容的确定、“互教互学”过程设计、“互教互学”技能的培养、团体成绩评定等操作策略上进一步完善并初步形成共识。第三阶段、边积累边总结,在总结中深化2011年课题启动规范研究以来,2014年课题组要求课

20、题成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实践点滴所得,所感、所悟、所思用文字的形成记录下来,并要求成员每一学期根据点滴记录,进行分类系统整理与分析,撰写一篇针对课题研究的经验文章,课题组每一年度精选经验文章进行一次集体交流。经验文章的撰写及交流,有效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收获的研究目的,同时也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三年来,课题组按照研究的计划,每一年度进行阶段总结,一是收集成员积累的经验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分析,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体系;二是反思每一个学期研究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总结成绩,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调整课题研究思路,提出下一学期研究工

21、作的重点、难点及具体工作要求。每一阶段性总结的落实,确保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力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长达三年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载体,以积累为依托,以总结为前提,以深化为 根本。从实践出发,初步探索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基本策略,课题组成员能应用基本的策略科学组建“互教互学”的小组;能准确地把握“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内容、时机;能有效设计“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基本过程,能有目的地在“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互教互学”技能;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六、研究成果:成果一:组建

22、科学合理的小组。科学合理的分组,是“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实施的前提。分组前要考虑周到,分组时要合理搭配。要根据不同的科目、课型,我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1、分组形式:(1)固定式:小组成员通常为前后座6人组成。对一般性问题的探究、小型操作实验、短时间能完成的合作任务,则采用此种方式。(2)非固定式:课前重新调配课桌的方位和摆向,组成6人一组。一般比较复杂的问题或大型的操作实验,以及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的合作任务,则采取此法。(3)交换式:可根据小组之间每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差异,适时对个别或少部分学生进行组间调换,尽量让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达到一致。2、分组原则:(1)组内异质,分组时性别搭配均等

23、、性格搭配各异,能力、水平、兴趣等参差搭配。(2)组间同质,分配后组与组之间的综合要素尽量一致。3、组内分工:(1)每组内常设组长一名,一般指定或推选一名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担任。(2)根据合作探究的不同内容,相机设立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人员的分工一般由组长指定。人员的分工多应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在“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中,扮演多种角色,让他们在活动中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各有所获,共同进步。成果二:三年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开展在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时机把握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定性。这种“互教互学”是课前教者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

24、教学目标而预设。这种预设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目的是通过“互教互学”来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二是非稳定性。即教师课前未预设,而是随学生在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广度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灵活机动、适时安排的“互教互学”。这种在知识与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质疑问难就需要教者适时机安排学生的“互教互学”,以促成学生群体智慧火花的碰撞,达到共同收获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稳定性“互教互学”一般体现在: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互教互学”。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成员个体见解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碰撞思维的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作为

25、学习主人翁的主体地位。2、在动手实践处“互教互学”。有利于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感官获得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3、在知识形成处“互教互学”。教师应把揭示知识的权力让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互教互学”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交流中彼此获得个人之外的信息,并通过他们的交流与整合形成知识。4、在开放性问题处“互教互学”。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策略、答案不唯一时组织“互教互学”,有利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的展现,并在个体思维结果交流的过程互帮互教、共同收获。这样既拓宽了成员的个体解题策略,又达到了培养思维

26、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品质的目的。成果三:在“互教互学”中,师生角色得到合理定位。“互教互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团结协作,促进学生又快又好的发展。“互教互学”成效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对此形成了如下共识:教师在“互教互学”中角色是“导演”。应做到:1、课前:确定“互教互学”内容、“互教互学”流程、“互教互学”时机、预设生成。2、课中:分配任务,提出要求;参与指导、调控“互教互学”进程;评价“互教互学”效果;提供“互教互学”服务;答疑解惑。3、课后:反思总结。学生在合作中的角色是“主演”。表现为:1、主动参与探究与信息的小组交流

27、。2、提出“互教互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3、陈述、展示合作成果。4、质疑问难。师生双方角色这样定位,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和新课程的理念;减轻了教师的讲述教学负担,充分挖掘师生各自的潜能;形成优势互补、教学相长、师生共赢的教学局面。成果四:在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技能的培养策略上,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交流技能的培养。交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组集体学习的效果。因此,会听、会说是有效交流的根本保证。学会听取,就要求学生做到听取他人发言要专心。眼注视对方、边听边想、记住要点、思考是否正确、有没有道理。要求学生做到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听人发言应有

28、耐心,别人说完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对他人有礼貌。要学会发言,想好后再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不信口开河,发言时应说清理由或根据。要善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别人提出问题应耐心解释。2、互助技能的培养。小组实质上是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收获的一种活动方式。无论课堂中的“互教互学”,还是课外的“互教互学”,都会因为成员的交往出现帮助和求助的两种基本形式。会求助、会帮助能有效地促成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知识的融通、能力的迁移。学会求助,就要求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或不懂得地方,主动告诉并求教于同伴。求教时应虚心,有礼貌。接受别人帮助的过程中应集中精力边听、边想、边问,

29、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表示自己的谢意;学会帮助,就要求学生主动关心他人,了解他人学习中的困难。热情、耐心帮助。不挖苦讽刺、嘲笑、尊重对方,不伤害对方自尊心。帮助别人应注意方式,要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直到得到结果。3、冲突解决技能。在“互教互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因为个体思维水平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认知上的冲突。就必然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论或辩解。我们觉得学生学会说服和反思是“互教互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学会说服,就要求学生用理由或依据,有条理地阐明自己的想法或见解,做到以理服人、平等待人、态度诚恳、语气和蔼,不恶语伤人、专横独行。学会反思就应要求学生虚心考虑别人意见的合理性,修正或补充原来自己看法中

30、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勇于承认己错,肯定他对,保留个人意见,顺应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在课后交流。以上技能的培养,应注重两个环节的落实:一是初期集中培训。每期初合作小组建立后,教者应对学生在合作技能上的相关要求联系课例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互教互学”中应注意的事项,为他们的高效“互教互学”奠定基础。二是在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予以肯定和及时纠正,以扬其长、避其短,达到培养“互教互学”技能的目的。成果五:三年的实践表明: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乐于彼此帮助的品质。学生之间的交往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互助意识与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学

31、习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得到明显规范。“互教互学”课堂的评价。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互教”高效课堂评价,通常有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评价可用如下三种是否做到的概念来判断:(1)是否做到“三个以”“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根据学习内容确定课型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学论教”,即不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导学有法、调动小组、关注学生),只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参与率、投入度、表达力);“以评促学”,即通过课堂鉴评、测评等方式,促进学习目标的落实和学习质量的提高。(2)是否做到“六个体现”体现“学主教从”思想,体现“兼容优化”教法,体现个性共性整合,体现规范性,体现创新性(包括亮点),体现学科特点。(3)是

32、否做到“六个突出”突出“五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助探究、互教互学、互评互矫”);突出问题中心;突出重难点;突出点拨启迪;突出实践主线;突出实践展示。 “互教互学”高效课堂的相关评价指标是根据“互教”课堂的内涵与方法、原则与要求等因素制定的,具体参见以下的“听评表”和“学评表”。“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教学情况听评表授课人: 课题: 课型: 班别: 评价项目指标说 明赋分他评分自评分相 关 记 录学生方面投入度学习的专注性10分表达力口头与书面表达10分探究探讨独学组学互学讨论20分实践展示尝试演练互教对话20分参与率参与人数比全班人10分教师方面启引引导与学案应用15分调控管理与基本功7分

33、流程模式与方法8分定量总评总赋分与得分100分分 分量 化 等 级听课人定性评价优点:不足:建议:注:(1)量化总分为100分。量化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976分为良好;75 60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2)他(听课人)评分与自(执教者)评分分别统计;自评分仅作评价参考和教师反省。满意度(受欢迎度)由学生评(见另表)听课人: 年 月 日七、成果效益及反响:全体课研人员以实践为载体,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乐于交流、善于总结。一大批教师教育科研意识得到增强,教研、教改、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得到长足发展;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从而培养出了一支具

34、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新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教与学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互教互学”能力逐步增强。长达三年的课题实践研究工作,课题成员养成了勤于实践、善于思考、乐于积累、精于总结、团队协作的工作行为习惯。三年来教师撰写的经验论文共280余篇,其中3篇获国家级奖、58篇获省级奖、126篇获市(校)级奖、16篇发表在教育研究、广西教育、新疆教育刊物上,且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专著互教互学,高效课堂。近三年来,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为推介做法,辐射全市。我校每期推出开放日及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深入课堂观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