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HYPERLINK /s?_biz=MzU3NTYwMDQ4MQ=&mid=2247504068&idx=3&sn=e0cb7323d69edf1b59aa070c216445b5&chksm=fd2232caca55bbdc6852edd1fca7a6ba9a45b002f36f98fa3389e633e88bdc77820465302e6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_blank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5题。材料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然而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

3、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 或者问得再直接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相片和图画可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

4、不然,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味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文学作品也是同样。在上等文学作品中一尤其在诗词中一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早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

5、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团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以上几个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理,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

6、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得越少,留着不说得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材料二: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

7、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现上以少总多,从无见有,就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涵量,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有些情事或意愿,不宜在诗中正面直说,通过委婉含蓄的手法来

8、表现,则显得雅致大方,别有风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后人许多宫怨和闺怨诗,大都借以自伤不遇,在风格手法上不出含蓄一路。含蓄的诗,由于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含蓄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厨川白村说:“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因为这种窗户不像敞开的窗户那样一览无余;它虽然关闭着,但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窥视,却又不甚分明;在朦胧中格外富有一种诱惑力,诱发人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户里面隐藏着的全部秘密。这境界与诗的含蓄十分相像,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种“烛光照着的关闭的

9、窗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在窥探这扇窗户,在朦胧中各有所见,但似乎都不能尽其底蕴。含蓄的诗之所以耐人寻味者,大半在于此。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谓“必此诗”,就是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蕴藉之致。这是作诗之忌。含蓄是诗美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美的极致。含蓄与否,应视具体情景而定,不能为含蓄而含蓄。(摘编自吴战垒诗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片和实物都两两相称,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但是图画在欣赏者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更加深刻。B.美术作品要让欣赏者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美感,作者创作艺术作品表现思想情感就要稍微含蓄,甚

10、至留有想象空间。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后人宫怨和闺怨诗继承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都借以自伤不遇,风格手法含蓄。D. 言所以达意,却有“言不尽意”的不足,正是诗人力求以言传情,善于把这一缺憾转化为含蓄的抒情技巧,才构成了诗的含蓄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是多变的、混整的、无限的,言是固定的散碎的、有迹象的、有限的,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可见文学创作不追求以言达意。B.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文学为核心话题,立足“言不尽意”,强调“无言之美”,认为文学作品含蓄的比尽量流露的更具魅力。C.含蓄的诗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富有暗示性,更耐人寻味,更有想象余

11、地,这源于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D.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能违背基本原则,要“和自然逼真”,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创作时不能夸大渲染,改变其真实性。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C.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D.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4.如何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4分)5.材料一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

12、下面文本,完成69小题。秤砣阿来还在故事起始处,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秤本来是头人家的。解放了,剥削阶级的财产要被没收。头人家的两杆,大的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这秤过去在头人家里称过金银、宝石与鹿茸。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倒换救急的茶叶盐巴之类的东西了。秤的新主人没有因此抱怨过,他说:“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啊。”有一天,他把秤固定在他家东南向的窗户跟前,每天一个固定的时候,太阳光会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里,他把秤杆水平状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换东西找他过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最早的阳光投射进他们家窗户的那个时候。他这么孜孜以求一杆秤的

13、公平,人们虽然不以为然,但还是不想冒犯他。久而久之,面对这样一种仪式,前来称量东西的人也会生出非常虔敬的心情。那时,工作组进村来都是驻到村民家,秤砣家也驻进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在会上大讲秤砣如此这般地使用一杆秤,对于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具有多么多么重要的作用。回到家里,他那张严肃的脸显得更严肃了,他说:“工作同志,以后,你不要再讲我这杆秤了,弄得人家都来笑话我。”“你为了坚持原则不是从来不怕人说三道四吗”“我做的我受。不要因为别人说我的好话,来让别人笑话我。”年轻人当时就无话可说了。接着,秤砣有些艰难地开口了:“工作同志,你是不是还欠我粮票?”“我欠你粮票?”小伙子惊得差点蹦起来。按秤砣的算法,小伙

14、子真的差他粮票。差多少?三两。工作组住在农民家里,每天要向主人交五毛钱,一斤二两粮票。十天半月,就跟主人家算一次账。其实不是小伙子少交了粮票,而是秤砣算错了账。算错账的根子还在那杆宝贝秤上。第一次算账,秤砣就发现他少交了二两,但他没有说话,他不好意思把这么小的事说出来,更怕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第二次,又少了三两,他继续隐忍不发。第三次,对上了。他想,年轻人已知错了。但是,小伙子在会上夸夸其谈,太多的好话让他成了别人的笑柄,他并不想从任何一个地方得到表扬,他只是觉得,这么一杆秤落在自己手里,那他就要像一杆秤的主人。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失去这份敬意。这个年轻人让他成为了笑

15、柄,他很生气,又找不到表示自己不高兴的有力方式。于是,他终于忍无可忍把这个不公正的甚至关涉到人性中贪欲的事情说了出来。粮票的数量很少,但关乎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当一个人把很小的东西赋予很多崇高意义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了。“我怎么会差你粮票”年轻人又算了一遍,更加肯定自己是正确的。秤砣坚定地说:“告诉你吧,我在心里都算了一百遍了。”“那把你的算法让我听听看。”他就算了一遍。那个年轻人惊叫起来:“什么,你说一斤是十六两?”秤砣把年轻人拉到那杆秤前,指着秤杆上一枚枚金花,一一数来。年轻人明白过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就大笑说:“对,对,我马上补给你三两粮票。”秤砣露出满意的神

16、情:“你这个孩子,谁要你还几两粮票。我只是要你不要算错了账。”接着,秤砣改换了话题:“好了,我要到镇上去一趟,用豆子换些大米。”秤砣就带着豆子,还有他那杆秤上路了。他的心情很好,他想,这也不是个不学好的年轻人。而今天,自己已经给这个年轻人很好地教训了。秋天的太阳把地上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他一步步走过那些干净的温暖的石头,草丛,木桥,穿过落尽了叶子的桦树投在地上的稀疏的影子,那些豆子在袋子里互相轻轻碰触着发出愉快的声响。真的,秋天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那样的从里至外,闪闪发光。换完豆子,他来到了镇上的人民食堂。他点了肉菜,还点了三两米饭。算账的时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斤十六两的盘算

17、里,人家该找他十三两粮票。但他点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看热闹的人们围拢过来,听清事情原委,相继大笑。秤砣拿出了他的宝贝秤,冲到柜台跟前,一声一声数那老秤杆上的金色星星。数到十六的时候,他头上汗水都出来了。但人们爆发出了更大的笑声。血轰轰地冲上了头顶,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抽到几下,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滑油腻的秤砣,砸在了那家伙挂满自以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直到警察出现,叫人把那满脸血污的家伙送到医生那里,他才慢慢清醒过来。有人把一杆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警察忍住了笑说:“跟我们走,秤早

18、就是十两一斤了。”秤砣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三两粮票。”“你说什么”“那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然后,他举起了那个秤砣,对准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下去,然后,就晃晃悠悠地倒下了。当然,他没有死成。只是从此再也不给人称秤,也不觉得能给什么人主持公道了。从此,他就是机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了。后来,人们也就将秤砣这个称呼给慢慢淡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秤砣为村民们称些不太值钱的家常东西却从不抱怨,反而觉得“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他对公平的不懈追求也渐渐感染了大家。B.年轻人明知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却没有向秤砣指出

19、来,反而认错补交粮票,表现了他性格和善,为人大度。C.经历了多收粮票、砸伤收款员等事件后,秤砣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为人主持公道的资格,他也变成一个普通的老人。D.本文主人公拥有村里唯一的一杆秤,村民淘换东西都仰仗他称重,因而敬称他“秤砣”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一开始就交代“秤和人就已经苍老了”,不仅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也暗示了人物命运变化与他的”苍老”有关。B.文中采用夸张笔调描写秤砣一定得是晴天最早的阳光投射进窗户才肯称东西的细节亦庄亦谐,生动表现了秤砣追求“公平”的痴迷状态。C.在人民食堂,围观者的阵阵哄笑让秤砣

20、很丢脸,从而刺激他拿秤砣砸伤收款员,此外情节的发展自然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D.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老人的平凡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主旨: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8.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的角度看,画线文字起到什么作用?(6分)9.小说中秤砣这一人物既有悲剧性也有喜剧感。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请对秤砣身上“有价值的”一面和“无价值的”一面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韦绶,字子章,京兆人。

21、少有至性,丧父,刺血写佛经。初为长安县尉,遭朱泄之乱,变服乘驴赴奉天。入朝为工部员外郎,转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职方郎中,充太子诸王侍读,再迁谏议大夫。时穆宗在东宫,方幼好戏。绶讲书之隙,颇以嘲诮悦之。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宪宗尝召对,绶奏曰:“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旁人。臣问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书。”上益嘉太子之贤,赐绶锦彩。绶无威仪,时以人间鄙说戏言以取悦太子。太子因入侍,道绶语。宪宗不悦,谓侍臣曰:“凡侍读者,当以经义辅导太子,而绶语及此,予何望耶?”乃罢侍读,出为虔州刺史。穆宗即位,以师友之恩,召为尚书右丞,兼集贤院学士,甚承恩顾,出入禁中。绶以七月六日是

22、穆宗载诞节,请以是日百官诣光顺门贺太后,然后上皇帝寿。时政道颇僻,敕出,人不敢议。久之,宰臣奏古无生日称贺之仪,其事终寝。绶在集贤,遇重阳,赐百官曲江宴;绶请与集贤学士别为一会,从之。帝尝问:“禳灾祈福,其可必乎?”绶对曰:“昔宋景公以一善言而法星退之三舍,此禳灾以德也。汉文帝除秘祝,每于祠祭,尽敬而已,言无所祈,以明福不可以求致也。而二君卒能变已变之灾,享自致之福,著于史传,其理甚明。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时人主失德,绶因以讽之。二年十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将赴镇。又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又面乞授子元弼官。上皆可之。绶御事无

23、术,泊临戎镇,庶政隳紊。二年八月卒,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谥为“缪”,竟不施行。(旧唐书韦绶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B.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C.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D.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部员外郎,唐代工部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各司主官为郎中,次官为员外郎。B.再迁,两次

24、升迁。其中的“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含义完全相同。C.退之三舍,意思是退让或回避。舍,古时行军计程单位,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则是九十里。D.门戟,唐宋时庙社、宫殿、府州、贵官私第等门前陈列的戟。数目各有定制,用来表示威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3分)A.韦绶在回答唐宪宗的问题时,举出太子读书时写“依”时的做法,目的是为自己赢得皇帝的赞誉和赏赐。B.太子入朝奉侍唐宪宗时,说了些跟韦绶学的粗鄙语言,宪宗对此非常不高兴,于是罢免了韦绶侍读的职务。C.韦绶借用宋景公和汉文帝的事例,回答穆宗如何进行消灾祈福的问题,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借此委婉讽谏。D.韦绶出京做

25、节度使时,提出携带十二门戟赴任、请求赏赐钱财、乞授儿子官职等种种要求,穆宗全都应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4分)(2)绶御事无术,泊临戎镇,庶政隳紊。(4分)14.用“缪”作谥号,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恶评,当时的博十权安为什么建议朝廷追谥丰绶为“缪”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杜甫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注:何将军,郑广文好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6、.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初见“剩水”“残山”,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B.颔联将“绿”“红”前置,句法灵动,突出了“折笋”“肥梅”给人的视觉冲击。C.第六句中的“金鱼”是何将军的配饰,“金鱼换酒”写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D. 本诗中诗人山林做客显得放松随意,与客至中诗人因菜少酒陈略显歉意不同。16.明人汪援说尾联“见宾主相忘之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乐”的原因。(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防范森严,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

27、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3)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鸣啼,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自 2020年起,传统戏曲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下 。直播却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也为艺术传承、表演实践寻得了新入口。根据2022年某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戏曲直播数量已超过80多万场。现如今只需要观众用手指动动手机,就可以欣赏

28、到京剧、豫剧等剧种的名家唱段。戏曲传播未来走向何方?对戏迷来说,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线上直播只能算作一种没有演出可看时的 、无奈之举。戏曲不可能总是网络直播中的“流量担当”。也有人对此抱有更乐观的态度,戏迷宋女士在采访中提到,前段时间京剧女演员王佩瑜在直播中和大家一起观看自己过去的演出,这种形式让人 。她认为,我们不妨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并不意味着背弃传统,京剧艺术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这朵奇葩才能愈发绚丽夺目。文化生长具有其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直播之后,戏曲在守正创新的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戏曲而言,网络直播只是打开了其走近年轻人的一扇门,而要让年轻人成为“

29、铁粉”,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艺术魅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绵延不绝,不管何种形式何种意见,从业者、平台、观众等多方的出发点都是要让戏曲更好地传承下来、传播开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B.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当航天员进入太空时,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因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

30、而无法使用,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却在失重的太空中用毛笔写下“理想”二字。 而毛笔这古老文具能在 21 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 。毛细现象是指将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产生毛细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写毛笔字的墨水就是一种常见的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会上升,从而产生黏附的效果。而毛笔的笔尖和用来写字的纸张中都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失重状态下也始终存在,毛细现象在太空中自然也可以发生, ,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到纸上了。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理想”一词

31、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红军战士们走过了“天下最难走的路”,最后到达了陕北根据地。B.开学第一课“太空出差三人组”分享了他们的航天故事。C.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评论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散文的“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若问进步是什么?百年前的青年会回答说:“进步,是“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时山河破碎、枪林弹雨的现状,让青年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立志进步,救民于倒悬,令小小的

32、斗争火种,引发熊熊的革命烈焰。百年后的青年,进步精神焕发别样光彩,答案或有不同,“90后”女生宋玺,剪掉长发穿上戎装,护航亚丁湾,她的答案是“个人成长依托民族命运,人生价值汇入时代洪流。云南“80后”干部李忠凯,曾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劳累的工作让其“白发苍苍”,他的答案是“那里是脱贫一线,我还不能走”。材料二: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请结合材料内容,以“追求进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33、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临沂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解析】C项“后人宫怨和闺怨诗继承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都借以自伤不遇”错误,扩大范围。原文“后人许多宫怨和闺怨诗,大都借以自伤不遇”的“许多”“大都”表明是大多数,而非所有的。2.D【解析】A项“可见文学创作不追求以言达意”错误,以偏概全;原文“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强调的是不必“尽量表现”,而不是不表现。B项“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文学为核心话题”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论述的话题不只是文学,还包括绘画、雕刻等美术美学范畴。

34、C项“这源于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错误,颠倒关系;原文“含蓄的诗,由于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选项颠倒因果关系。3.C【解析】C项语言浅白,抒情直露,不适合。4.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含蓄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蓄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勾勒几笔,使诗歌富有暗示性,突出诗的含蓄美正是一种“不言之美”。【解析】依据“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含蓄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依据“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

35、,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含蓄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勾勒几笔,使诗歌富有暗示性,突出诗的含蓄美正是一种“不言之美”。5.材料一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的论题;接着作者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达意;然后以美术、文学、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从正面论述“无言”比“言尽”更能表现美;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解析】材料一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依据“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

36、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的论题;依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接着作者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达意;依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然后以美术、文学、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从正

37、面论述”无言”比”言尽”更能表现美;依据“以上几个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6.D【解析】D项“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他了”错误。结合“头人家的两杆秤,大的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分析,因为他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

38、,受到敬重,后来秤断了,他不给人称重,也不觉得能给什么人主持公道了,这个称呼慢慢淡忘了。7.D【解析】D项“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错误。文中的老人放弃的不是信仰,而是“一斤等于十六两”的错误观点。8.干净明亮的环境烘托出秤砣敞亮的心境,豆子的声响格外显出他愉快的心情;为下文激烈的矛盾冲突蓄势,形成情节的张弛起伏。【解析】对于本题的解答题干已指明了方向,即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角度。抓住“把地上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那些干净的温暖的石头,草丛,木桥”“发出愉快的声响”“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等分析,划线句写了“秤砣”带着豆子上路时的秋日的美好环境

39、和人物的“好心情”,“温暖、干净”的环境烘托出愉快的心情。结合“算账的时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斤十六两的盘算里,人家该找他十三两粮票。但他点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分析,而与此时的美好不同,下文等待他的是“暴风骤雨”,此时的美好为下文激烈的矛盾冲突蓄势,情节上一张一弛。9. “有价值的”一面:掌秤严格认真,执着追求公平;爱惜名誉,唯恐别人笑话。“无价值的”一面:守着一杆过时的秤,落伍于时代;在小事上过于较真,狭隘偏执。【解析】结合“每天一个固定的时候,太阳光会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里,他把秤杆水平状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换东西找他过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

40、最早的阳光投射进他们家窗户的那个时候。他这么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分析,在晴天第一缕阳光投射进窗户时,才能淘换东西,他“虔诚”“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掌秤严格认真,执着追求公平。结合“不要因为别人说我的好,就让别人笑话我”“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所做的一切是不失去这份敬意”可知,他格外爱惜名誉,唯恐别人笑话。结合“年轻人明白过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有人把一杆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警察忍住了笑说:跟我们走,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分析,但“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工作组的年轻人知道,镇上的人也知道,只老人不知,落伍于时代。结合“秤砣

41、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三两粮票”“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抽到几下,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滑油腻的秤砣,砸在了那家伙挂满自以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等分析,他还多要了年轻人三两银票,来借此教训年轻人,心胸狭隘。在镇上受到刺激后拿秤砣往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死成后再也不给人称秤,在小事上过于较真、偏执。10.D【解析】“灾消”作“祈”的宾语,意思是“祈求灾难消除”,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福至”作“祈”的宾语,意思是“祈求福祉到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句子翻译为:若有缺失德行来祈求灾难消除,靠讨好神灵来祈求福祉

42、到来,神明如果有知,应当借机来给以惩罚,这不是祈福消灾的方法。11.B【解析】B项“其中的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含义完全相同”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是“第二次”的意思。12.A【解析】A项“目的是为自己赢得皇帝的赞誉和赏赐”错,根据原文“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旁人。臣问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书。”,是为太子赢得赞誉而非自己。13.(1)(韦绶)曾经秘密携带家中制作的食物,进入宫中赠送给太子。(2)韦绶治事无方,等到亲自治理军镇时,各种政务败坏而紊乱。【解析】(1)赍:携带;所造食:所字结构,制作的食物;饷:赠送。句子翻译为:(韦绶)曾经秘密

43、携带家中制作的食物,进入宫中赠送给太子。(2)御事无术:治事无方;洎:等到;隳紊:败坏而紊乱。句子翻译为:韦绶治事无方,等到亲自治理军镇时,各种政务败坏而紊乱。14.没有庄重仪表,用粗鄙语言来取悦。为皇上祝寿时不能遵守古制,建议偏颇。外出赴任时,给皇帝提出种种条件。缺少治理政事的才能。【解析】根据“绶无威仪,时以人间鄙说戏言以取悦太子”得出“没有庄重仪表,用粗鄙语言来取悦太子”。根据“绶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载诞节,请以是日百官诣光顺门贺太后,然后上皇帝寿。时政道颇僻,敕出,人不敢议。久之,宰臣奏古无生日称贺之仪,其事终寝”得出“为皇上祝寿时不能遵守古制,建议偏颇”。根据“二年十月,检校户部尚书、山

44、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将赴镇。又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又面乞授子元弼官”得出“外出赴任时,给皇帝提出种种条件”。根据“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得出“缺少治理政事的才能”。【参考译文】韦绶,字子章,京兆人。少年时就有纯厚的品性,父亲去世后,刺破手指用血书写佛经。初出仕时做长安县令,遭遇了朱泚的叛乱,遂化装乘着驴赶赴奉天。后进入朝廷做了工部员外郎,转任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任职方郎中,充任太子及各皇子的侍读官,两次升迁做了谏议大夫。当初穆宗在东宫时,正值年少喜欢戏耍。韦绶讲授经书的间隙,频频用嘲弄讥诮的话取悦他。曾经秘密携带家中制作的食物,进入宫中送给太子。唐宪宗曾经召见他对答

45、,韦绶上奏说:“太子学习书法,到依字,总是去掉偏旁人。我询问太子,太子说:父皇用此字来处理有关天下人的奏事,臣子不应该全笔画书写它。”皇上更加赞赏太子的贤能,赏赐韦绶锦缎丝绸。韦绶没有庄重的仪表,时常用民间粗鄙的开玩笑的话来取悦太子。太子入朝奉侍(宪宗),学说了韦绶那些话。宪宗不高兴,对侍奉的大臣说:“所有的侍读官,应当用经书的义理辅佐引导太子,但韦绶说这种话,我还指望他什么呢?”于是罢免他的侍读官,让他出京做了虔州刺史。穆宗登基后,因韦绶有师友之恩,召令他做了尚书右丞,兼任集贤院学士,还特别受到恩宠照顾,可以随时出入宫中。韦绶因为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奏请在这天文武百官到光顺门恭贺太后,然后

46、向皇帝祝寿。当时施政方略偏颇,敕令出来,人们不敢议论。过了很久,宰相上奏古代没有在皇上生日当天贺寿的礼仪,这件事终于搁置。韦绶在集贤院,遇上重阳节,(皇上)赏赐文武百官在曲江亭宴饮,而韦绶请求跟集贤院的学士在另一处宴会,(皇上)答应了他。皇上曾经问:“消除灾祸祈求赐福,这一定能灵验吗?”韦绶回答说:“从前宋景公因为一句好话而让主管惩罚的法星退避三舍,这是用德行来消除灾难。汉文帝废除秘祝一职,每次在祭祀时,只是敬意罢了,语言上没有任何祈祷,来表明福佑不能够靠祈求得到。但是二位君主最终能改变已经发生的灾异,享受自己招来的福气,这都在史传中记载着,这里面的道理很明确了。若有缺失德行来祈求灾难消除,靠

47、讨好神灵来祈求福祉到来,神明如果有知,应当借机来给以惩罚,这不是祈福消灾的方法。”当时君主缺失德行,韦绶因此用这种方式委婉讽谏。二年十月,韦绶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别当天,他请求朝廷给他十二门戟,自己带着前往镇守。又申诉家中贫苦,请求赏赐二百万钱。还当面乞求授予他儿子韦元弼官职。皇上都同意了。韦绶治事无方,等到了军事重镇,各种政务败坏而紊乱。二年八月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求追谥为“缪”,最终没有施行。15.A【解析】A项“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错误。“剩水”指园中水塘之水,“残山”指园中假山,这些是园中的景致,并非表现了山水残破之景。这两句展现了雄阔的气势,而非体现凄

48、凉之感。16.见景色气势雄阔,植物色彩缤纷而乐。本诗前两联写景,虽是“剩水”“残山”,却也气势雄阔,况且绿笋低垂红梅绽放,色彩缤纷十分美丽,令人喜乐。见将军豪兴,宾主共饮而乐。本诗后二联说风景令人惬意,宾主双方兴致一来,随地而坐,弹筝喝酒,不亦乐乎。【解析】全诗意为“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银子做的指甲是弹筝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通观全诗,作者赞景色壮美,享受尽兴豪饮。前二联写景,虽是零山碎水,却也气势雄阔,况且绿笋低垂红梅绽放,色彩缤纷十分美丽,由

49、此可以总结出“见景色气势雄阔,植物色彩缤纷而乐”。后二联表达情绪,此山此水此情此景让人十分惬意,宾主双方兴致一来,无需洒扫,随地而坐,银甲精巧,弹筝助兴,将军豪兴,金鱼换酒,尽享乐趣,由此可以总结出“见将军豪兴,宾主共饮而乐”。【译文】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银子做的指甲是弹铮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重点字:弩)(2)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重点字:凫)(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重点字:猿)18.举步维艰 权宜之计 耳目一新【解析】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文中强调在疫情的影响下戏曲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