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分析实用文阅读表达技巧课件29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分析实用文阅读表达技巧课件29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分析实用文阅读表达技巧课件29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分析实用文阅读表达技巧课件29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分析实用文阅读表达技巧课件29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分析实用文的表达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诗人虽远余光犹在中西文化童子功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全家迁居重庆,父亲在城里办公。住在附近的二舅比父亲闲得多,于是他就成了余光中的古文先生。二舅家中藏书不少,余光中尤其爱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连“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雾迷江赋都读了好几遍。那时,同学之间互勉的风气很浓厚。巴蜀文风颇盛,民间历来重视旧学,可谓弦歌不辍。余光中的四川同学家里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校中炫耀,乃得陶渊明式的奇书共赏析的快乐。高中毕业时,余光中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北大和金陵大学。由于母亲和他相依为命,孝子余光中遂放弃北大,选择了金陵大学

2、外文系。金陵大学原属教会学校,英语是该校的强项,余光中后来能随心所欲地畅游于英文原著,与外文系的训练甚是相关。一、真题引领1949年,余光中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在厦大的半年里,余光中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他开始大量阅读英诗。读诗之余,他也开始学写新诗。在这之前,余光中早已经读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所以,写起诗来起点就比较高。余光中后来称这是他去台湾之前最大的幸运:去台湾的时候,虽然手上没有带什么书,好在新文学运动以后最好的新诗他都已了然于心了。诗情催化1950年余光中随全家来到台湾,进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生活和学业基本安定后,诗兴便又勃兴起来。他的诗作在野风等刊物上陆续发表,这在一定

3、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台大的同班同学蔡绍班把余光中写的一叠诗稿拿去给梁实秋先生评阅。没想到,不久他竟转来梁先生的一封足足两页的信。第二天,余光中就央求蔡绍班带他去见一见梁先生。离开梁先生寓所的时候,余光中悄悄对蔡绍班说:“从今天起,我真的开始步入文坛了!”余光中的创作在这些日子里收获颇丰。1953年,余光中入伍服役,任编译官。虽然编译工作十分繁忙,但余光中依然坚持创作,并在写诗之余也尝试写些散文。他最早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他最早的一篇文学批判论文猛虎与蔷薇中写道:猛虎代表阳刚,蔷薇代表阴柔。余光中非常欣赏英国当代诗人萨松的一句话:“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因为这体现了余光

4、中创作和做人的一个基本理想。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花了20多分钟,写就了积压在他心底20多年的乡愁。这首诗为余光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引发全球华人共鸣,并被选入教科书,时至今日依然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意象。桑榆之年,笔耕不辍在这半个世纪中,余光中笔耕不辍,无论从创作的质量和数量,还是从文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影响力,余光中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无疑都位居前列。虽然已是功成名就,又是如此高龄,但晚年的余光中一直在坚持写作和教学。2017年,余光中重出守夜人和英美现代诗选两本英译增订本,大量增加新作或改动年轻时的诗作。在修订守夜人时,余光中已是89岁高龄,但他

5、对待诗文一如初见,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符号他都字斟句酌,这正是他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的体现。他还满怀雄心壮志地说:“我还有很多作品未出版,要搜集、校对,这都需要时间,再给我5年到95岁,我还要定一个5年的工作计划。”也就是这一年,余光中获得了百年新诗贡献奖创作成就奖。在余光中(虚岁)90寿诞生日会上,他幽默地表示,很多人好奇他岁数已大是否还在写诗、创作,他笑说:“你们怎么不问我还有没有呼吸呀?”显见在他心中,写作就像呼吸一样,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诗人虽然远行,但余光永远都在。(摘编自余光中传、崔巍余光中:乡愁不朽,乡思不绝,有删改)【相关链接】1967年,余光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诗创作要

6、发展得更为充实强健,他说:“必须超越第一人称的艺术的狭隘诗观,向散文,甚至向小说和戏剧中收复诗的诗土。”他后来提出的“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不但为余光中的诗歌多姿多彩的风格增光添彩,也提高了中国现代诗的表现力。这种突破文类、左右逢源的艺术实践,遥遥开启着后现代的精神。(节选自徐学余光中传)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摘编自“中国日报网”)“曾经他在讲座上说过文学是闲出来的,我感同身受。”袁学慧说,现在中文系的学生很忙,经常会忽略身边的东西。但余先生之所以能将“

7、中大里的雾”“沙田的地貌”等用散文形式写出来,就是因为他很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中新社港中大师生追忆余光中:诗人若近,人间似远)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余光中在厦门大学读书时,不仅阅读了大量英诗,更读遍了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这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奠定了其后来诗歌创作的基础。B余光中到台湾安顿好后,诗兴开始勃发,他在野风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许多诗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创作热情。C余光中在台大外文系读书时,偶然接触到了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梁先生的鼓励推动了余光中的创作,他的创作在此期间收获颇丰。D余光中认为,现代诗创作要想发展得更为充实强健,唯有从散文、小说和戏剧中

8、汲取营养,后来提出了“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余光中在厦门大学读书时读遍了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错,原文第2自然段为“在这之前,余光中早已经读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B项,“余光中到台湾安顿好后,诗兴开始勃发”错,原文第3自然段为“生活和学业基本安定后,诗兴便又勃兴起来”。D项,根据“相关链接”可知,从散文、小说和戏剧中吸收营养是发展诗歌的有效途径,选项中“唯有”的说法过于绝对,故E项错误。2文章开头用大量文字介绍了余光中去台湾前的生活经历,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介绍余光中文学创作的基础。去台湾前的生活经历对余光中的创作有很大

9、的影响,二舅的古文教育、饱览大量古典名著及巴蜀文风的熏陶,培养了余光中扎实的文学功底;金陵大学外文系的英语训练让余光中能随心所欲地畅游于英文原著、阅读大量外国新诗,为后来诗文创作奠定了基础;去台湾之前,读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使他的诗文创作有较高的起点。凸显人物性格。余光中放弃北大,就近选择金陵大学,表现了他对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孝”。与后文余光中的思乡情切形成照应。开头介绍的余光中在大陆的生活经历与文章第5自然段余光中将对大陆的思念倾注于笔端写出广受赞誉的乡愁形成对照,使文章更完整。3文中说萨松的“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体现了余光中创作和做人的一个基本理想。从全文来看,余光中在创

10、作和做人上有何特点?答案:(创作上)他主张博采众长,调和统一。吸收中西方文化的养分,丰富文学作品内容;鼓励从散文、小说和戏剧中汲取营养,提出“适度散文化”的主张,为诗歌创作增光添彩。他的创作追求充实强健、壮阔铿锵,但却不乏细腻而柔绵的深情。他的乡愁既有浓厚的时代感、民族感和历史感,恢宏而有魄力,也有诗人个人的悲欢和长期与大陆隔绝、漂泊于孤岛的思乡情怀,细腻而动人。(做人上)余光中一生坚持创作、笔耕不辍,繁忙中仍坚持诗文创作,并进行编译工作;晚年时仍满怀壮志,希望给自己再定一个5年计划,这是他坚毅、阳刚和伟大人格的体现。另外,他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对待诗文字斟句酌等体现了他心思细腻、精益求精、认

11、真严谨的一面。选材分析角度1.传记的选材组材是为表现传主服务的,有关传主的材料要能体现传主的品格和性情,要真实和典型。2.传记的选材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能表现主题的材料一定是浓墨重彩、大力渲染的。3.传记讲求一定的表现手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详略结合等。这些手法体现在选材组材、语言风格、句式等方面。二、分析传记的表达技巧(一)赏析选材组材艺术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碧海蓝天林徽因韩石山谈林徽因,应当抱着一种敬仰的心情,不能光想着她多么美丽,还应当想到她多么高大。这个人物,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敬仰。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一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女性,在碧海蓝天间,款

12、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感到亲近,感到震惊,也迎着她走过去,然而,不管她怎样不停地走着,也不管我们怎样不停地迎着她走去,我们永远也走不到她跟前。在一篇文章中,她的儿子梁从诫说:“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文艺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她的好友费慰梅在林徽因文集的序言里说:“当我回顾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时,她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仍然使我惊叹不已。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

13、察力为任何一个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但我以为,这样的评价,还是不完全的,即使把她惊人的美丽、高雅的气质包括进去,我也觉得远远不够。1944年11月,日军北上进入贵州,有直扑四川之势。林徽因做了最坏的准备。抗战胜利后,梁从诫问妈妈:“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握住儿子的手,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每次看资料看到这儿,我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才是忠肠侠胆,这才是高风亮节,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质,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

14、!1946年7月,林徽因一家就随清华大学的教授一起乘飞机回到了北京,住在了清华园里。北京解放前夕,她是很兴奋的。有的教授离开北京去了国外,林徽因在和一些老师学生谈话时曾说:“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后来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国徽,一起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中国建设事业的时候,历史和这个优秀的中国女人开了一个玩笑。她青年时代的志向是“掌握西方牢固建造理论,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历时更久一些”,而历史偏偏让她目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楼,街道上的牌楼,在她的眼皮底下,被一段一段地、一个一个地拆掉了。坚固的没有建起来,本来已够羞

15、愧的了,而原有的,虽不坚固却也辉煌,已经耐了几百年怎么也还能耐它几百上千年的古老建筑,没有毁于八国联军,没有毁于日寇侵华,却在自己原先满寄了希望的共和国时代,像风刮一样从她眼前消失了,这才是让她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的事情,这才是历史开的天大的玩笑!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逝世前她拒绝吃药。深夜弥留之际,梁思成过来为妻子送行,放声痛哭,喃喃自语:“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梁思成说错了,受罪的不是妻子,而是他。梁思成活到了“文化大革命”,备受凌辱,于1972年在寂寞中去世。什么都不说了,发生在公元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北京城保卫战”,两位守城名将,或者说保城勇士,是彻底失败了。不

16、管过上多少年,多少代,只要人们知道中国北方有个叫北京的城市,这个城市曾有一圈庄严肃穆的城墙,有若干高大美丽的城门楼,都会知道有中国的两个杰出的知识分子曾为保卫它们而生死以赴,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林徽因,这个受过双重文化教育熏陶的绝代佳人,没有只留下她的美丽,也留下了她的业绩,成功的和失败的,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杰出典范的形象的塑造。就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是杰出的,她成全了她的丈夫,也成全了她的祖国。她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她是天地日月精气凝聚成的一个才女,也是中西文化共同铸造的一个女神。什么时候看到碧澄的海水,什么时候仰望头顶的蓝天,什么时候都要想到,在这个世界

17、上,在碧水蓝天间,有过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选自民国文人风骨,有删改)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详略得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分析】第一步:审清题干。由“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详略得当”可知,此题考查传记的组材艺术。由“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可知,答题时只需要立足全文,具体指出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即可。第二步:找准角度。材料组织方面的详略应该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来定,紧密相关的要详写,次要的则要略写。传记为了表现传主的人生轨迹或精神品格,除从正面选取传主的生平事迹外,往往采用多方面的材料来补充印证。一般来说,直接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的详写,引用材料补充印证的略写。这篇传记的开始,引用了

18、梁从诫、费慰梅对林徽因的评价;在主体部分,作者为了说明“这样的评价,还是不完全的”,又采用了能表现林徽因品质、才情的诸多材料。这些材料多而不乱,很好地表现了传主的人生选择和精神风范。考生围绕这些分析即可。第三步:分条回答。根据要求,参考分值,分条回答。【答题】文章通过儿子、好友的评价略写了林徽因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和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的特点。作者认为单纯评价林徽因的美丽和才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不惜笔墨详写了面对日军侵略的态度、知识分子出走时的选择、“北京城保卫战”等能够体现林徽因精神的相关材料。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

19、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人,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阅读传记作品时,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体现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可以增强传记的表现力,可以使传记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二)赏析细节描写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中在写陈忠实置办西装、出访泰国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分析

20、】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析“表达技巧”,应结合文本来分析。第二步:找准角度。详细描写置办西装及镜前的思考,是为了突出陈忠实对泰国之行的重视和期待。出访泰国时发现之前换装只是形式上的解放,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开自己,这与前文以为自己获得了精神解放形成鲜明对比,使作家的思考显得更深刻。第三步:分条回答。采用“指明手法分析运用表达效果”的形式,分条回答。【答题】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文中写陈忠实置办西装时,用了“特意”“质地不错”两词,可见他对泰国之行的重视。写他“站在穿衣镜前”打量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自己,可见他对泰国之行满怀期待。当陈忠实在泰国街头看见超市大楼时,作者用了“游逛”“五颜六色”“

21、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等词,凸显了他“见到大世面”时的震撼。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作者出访泰国前脱下旧装换上新装,自认为自己和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获得了精神解放。但真正出访泰国时却让他意识到自己即便穿了西装却还是“乡棒”。一前一后的鲜明对比,展现了陈忠实生活的真实环境,在引发他思考的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引用的作用:1.对传主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2.对文本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3.对结构的作用: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对读者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

22、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品质,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三)赏析引用的作用类型作用原始材料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诗词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传主的话)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别人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增强说服力侧面描写的作用:1.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是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精神等。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

23、表现传主;写其他的人、事、物,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3.由点及面,深化主题。传主和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4.表达效果上,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5.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等。(四)侧面描写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

24、,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吗?”“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

25、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