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及其历史影响评析_第1页
科举制度及其历史影响评析_第2页
科举制度及其历史影响评析_第3页
科举制度及其历史影响评析_第4页
科举制度及其历史影响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举制度及其历史影响评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政治制度。它确立 于隋唐时期,废止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有公 平竞争,择优录用,公开和客观等特点,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强了中央 集权制度,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 官本位主义,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一、科举制度的渊源及开展过程在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两汉的征辟察举制,魏晋南北 朝的九品中正制等选人制度后,科举学制顺应历史的开展,登上了历史舞台。(一)科举制度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科举制度形成的经济

2、基础隋唐的统一使遭到破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开展,农业趋于稳定,手工业技术日 益精巧,科学技术的应用趋于广泛,这些为科举制的产生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科举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经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开展,到隋唐时期,统治 者为了加强中央皇权,将选举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从而加强皇帝的权力,这是科 举制产生的政治要求。.科举制度形成的阶级基础魏晋南北朝后期,士族的生活与统治日益腐朽,士族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大量的农民 起义和军阀的斗争,进一步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土地兼并产生了大量的庶族地主。庶 族阶层的强大,随着庶族地主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要求政权的再分配

3、,提高其政治地位。 这些为科举制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科举制度形成的社会基础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大开展时期,社会管理需要大批官吏。随着士族地位的下 降和寒门地主地位的上升,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不能有效地选拨官吏。这是科举 制产生的社会要求。(二)科举制度的开展变化历程科举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察举制中关于“策试”的规制,后来考试愈加重要, 并超过了推荐的地位。但东汉以后,政治逐渐腐败,及至魏晋,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 的子弟中选拔,许多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诞生。.隋朝科举制度确实立隋朝

4、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开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 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大业年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备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 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

5、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 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由乡 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 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武那么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 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 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

6、考试,提高了 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相比唐朝,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 大为减少,其中进土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土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土及第;二等称 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 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忠诚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 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正式 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从宋

7、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建立了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土 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建立糊名制 度。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来又实行了将试卷另行誉录的制度。这种制度, 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土,却是元代所开 的先例。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1315年才再次开办。科举 时办时废,元科举所选人才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元朝灭亡后,

8、明王朝建立,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 往历代,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 行的地方考试。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 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会试也分三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 安排名次。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清朝科举制度的消亡科举制开展

9、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 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统治者 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 在1905年消亡。三、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科举制度凭其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大优秀政治遗 产。相对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而言,科举制赋予了被选举者极大的主动性,考生不再只 是被动地被察举或品第,而能自信主动地自由投考,而且这一权利不受任何阻拦。但是, 关于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学界向来存在较大的争议,原因在于科举制度本身也确实存在着 明显的弊端。(-)科

10、举制度在历史上的积极影响科举制度以其合理的原那么给封建王朝平民百姓进入仕途和提高政治地位提供了一个 公平竞争的平台,相对于以前历朝历代的选官制度要公正合理得多。经多一千多年的运行, 它为庞大的封建帝国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传播了儒家思想,对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 人才流动,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科举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对世界文明进程也有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在政治上的影响首先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规定全国统一考试,将选士权力从地方官吏 手中收归中央,由中央政府专门负责因此科举制防止了地方官吏垄断选拔权,打破了世 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防止了皇权的被威胁和

11、被分散,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不断加 强中央集权的趋势。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公开张榜”的原那么,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改变了封建社 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它的存在既依赖于专制王朝,又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多元 一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开展的历史。.科举制在文化教育上的影响科举制传播了儒家思想,巩固了儒家文化在各朝代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虽说汉武帝 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但仍受其它思想的挑战。科举制 在考试内容上以儒学为主,指定教

12、材也以儒家经典为主,这些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也为封建王朝统治强化了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 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的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客观上使中华文 化统一到儒家文化上,这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开展。.科举制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为社会下层的人跻身社会上层提供了途径。科举 制不仅促进社会阶层上下流动,也会促进各地的人才流动。科举选拔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统 一考试,每次考试都是各地才子的会聚,考后被选上的人都在异地做官,这就促进了各地 人员的区域流动和人才的交流。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土阶层的不断扩大,还有利于稳定

13、社会 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二)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科举制经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社会腐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 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腐败;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 校教育的开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属;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 光阴。1.科举制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科举制使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所提出的“学而优那么仕”的思想规范化、制度化,导致人 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做官。社会上皆以科举及第为中心,只要当官, 地位就比别人高,官本位思想日益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官本位主义的存在不仅影响 社会风气的畸形开展,还会造

14、成官场腐败。2,科举制对学校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连在一起,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制的要求,教育的 唯一目的变成了应试,学校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统治者为了保持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 想尽一切方法统一思想来钳制知识分子。儒家的“君臣”等道德伦常教育正适应了统治者 的要求,因此科举制把儒家的经典作为应试教育的基本教材,科举考试的内容就局限于儒 家儿部经典,士人为了科举及第,就把四书五经作为当官的敲门砖,将儒家经典背得滚瓜 烂熟。可他们的“之乎者也”与“治国之道”只是纸上谈兵,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另外考 试试题死板,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使学校教育充满了教条主义色彩。3.科举制扼杀

15、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创新科举制把内容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士子们为了中举入仕,只专心攻读考试内容, 其它的基本不涉猎。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八 股文体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局部都有严格的规定。 考试内容枯燥无味,没有新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开展。另外考试内容以经 文为主,忽视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开展,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僵化。八 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开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 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开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 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

16、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八股文的巨大弊端是导致科举制被 废除的直接原因之一。结语科举制的兴盛和废除给我们深刻教训,即任何一项制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调整, 最终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当然,任何一项政治制度都只是整个政治体系中的一环,它 与整个政治体系具有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单从操作层面上看,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 的一种手段,无疑是人类人才选拔方法中的瑰宝。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在清朝开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也开展到极致,科举制作为协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被君主所利用走入“八股取 士”的歧途,可以说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导致科举制度消亡的根本原因。科举制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创立了通过考试手段选举人才

17、的方法,对西方现代公务员制 度的建立,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开展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科举制相对于公务员 制度来说,它只相当于公务员制度中考试任用制度,但却是公务员制度的入口,具有决定 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乃至整个公务员制度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立 足我国具体国情,借鉴他国先进的经验进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十分重要,然而,公务员制度 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其与我国整体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步调一致。只有继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健康开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才能保证公务员制度改革 防止流于形式,防止止步于文字层面的粗略规定,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公务员队伍之 中。参考文献【1】王炳照、徐勇主编.中国科举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2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