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读《教育的情调》有感(姜静颖)公开课_第1页
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读《教育的情调》有感(姜静颖)公开课_第2页
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读《教育的情调》有感(姜静颖)公开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别忘了,我们曾经也是孩子读教育的情怀有感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老师一定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儿童,否那么就很 难理解孩子。读完马克思范梅南和李树英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情怀,心中久 久无法平静。这本书抽丝剥茧,直抵教育现象的本质,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 感觉,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本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并且所列的教育故事就 好像发生在你身边,让你读起来轻松愉快,身临其境。这种感觉,就像很久没遇 到一位一见如故的朋友,你愿意连夜把这本书读完,就像你愿意连夜陪这位触及 你内心深处的朋友,听他聊他眼中的教育情怀,以此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情怀。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名退休的老师提到说:如果让我重新回到教

2、 室,回到讲台,我一定不会怒声呵斥那个上课要去上洗手间的孩子,我一定轻声 告诉他:赶紧去。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在忏悔中度过,所以及时反思,对我们 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想从以下几个观点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一、教育从来不是制服书中提到:进入孩子的世界,敞开孩子生命的无限可能,进而“对不同的个 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形成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 一一关注孩子的独 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而当下,我们正在以一种可怕的“想 当然”思维,伤害我们的孩子。究其根原因,我们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每天的点心时间,我们班孩子经常出现水果没有吃完就扔掉的现象。每当看 到有孩子偷偷扔掉

3、没吃完的水果,我都会非常生气,不是监督着他继续吃完就是 拿他作为反面教材,“警示”全班孩子。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一名严厉的“督查”。 秉着水果营养价值和不浪费原那么让每个孩子必须吃得干干净净的,我还请了小值 日生坐在垃圾桶旁边,一个一个检查小朋友的果核吃得合格与否。我想当然的认 为只有拿着这些所谓的“规那么”对付孩子才能让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事与 愿违,渐渐地我发现只要当天点心环节我不在班级,垃圾桶里准有很多未吃完的 水果,有点甚至只咬了一口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阅读了教育的情调 这本书才明白自己的教育是那么的索然无味。我开始思考: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吃水果变为孩子们的快乐享受呢?于是,我 问孩子

4、们:“为什么吃不完水果? ”“吃水果对小朋友有什么样的好处? ”孩子 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并认识到吃水果的重要性。我们开展 了了 “果核博览会”的游戏:吃完水果后,请孩子们把苹果核放在桌面上展示, 比一比谁的苹果核最小。孩子们吃完后玩起了比大小的游戏,这些苹果核摇身一 变成了益智材料,进而开展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呢。我进一步思考:这个有 趣的游戏还能开展孩子哪些能力呢?我想到,可以请小朋友们说一说果核像什么, 以开展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在第二天的午点环节孩子们吃的是梨,我迫不及待地 拍了几张有趣的梨核照片,让孩子们说一说,觉得这个小梨核像什么。有的小朋 友说,这个梨核像一只小

5、老鼠;有的小朋友说,它像一颗糖果;还有的小朋友说, 它像一个小 孩子们一边说一边笑,开心极了。教育从来不是制服,不是为了 “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也不是为了 “收 拾”“制服”孩子的兵法。无论你想对孩子进行什么教育和训练,都必须先回到 一个原点:你曾经也是个孩子,请以孩子真正的需求入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尊重他们的天性,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二、教育的敏锐性书中还提到教育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作为教育者,无论 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 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我想究其根原因,还是我们忘了自己曾经是个 孩子,所以也就无法共情,无

6、法换位思考,缺乏敏感性。记得上届大班一次绘画活动后,我正在耐心细致地讲评孩子作品之中的亮 点,一个细小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啊?怎么每张都是好画呀?”说话的是小 羽。小羽很爱画画,她的画面干净整洁、色彩鲜艳。从她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不满。 我停下来问她:“小羽,你觉得它们不好吗?”小羽马上说:“我觉得有些画不好 看。”言下之意,是我分不出“好看”与“不好看”。是在质疑我的审美能力吗?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尊重幼儿开展的个体差异,坚持“以儿童开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所以对孩子绘画作品的点评,我一直都是以鼓励为主。小羽的问 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对美有着自己的

7、认识。于是,我做出了一个新的尝试,请孩子来点评,结果只有五张图画是孩子 们眼中“好看的画”。这是怎样的五张画呢?它们画面很整齐,画得很完整,颜 色很均匀。我发现,成人的审美标准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造成他们只能从画 面的外表和绘画技巧的强弱来欣赏作品,所以孩子们的审美标准是单一的,苛刻 的。3-6岁儿童学习与开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 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 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幼儿获得发现美的能 力呢?我一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用双眼去寻找美的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体 会每一种事物都有着属于自

8、己的美,一边坚持继续让幼儿点评。在点评前我会有 意识地让孩子们讲述自己图画的故事,还会用“看看是不是认真的作品会得到大 家的肯定”“看一看今天谁的作品最特别”“谁的画里有你想学的地方”等小问 题和幼儿互动。这些看似随意的小暗示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认真、有故事、特别” 也是一种美,他们不再苛刻地按照成人的审美来要求,而是发现了造型各异的美、 错落的美、有规律的美、不一样的美。从孩子们慢慢放宽的评判标准中,我意识 到,孩子们渴望被认可,但不是千篇一律的肯定;渴望被赞美,但不是持续不断 的夸赞,他们会很严格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我想不到的是,在一次点评环 节中,一张没有画完、也没有涂颜色的画居然被最会画画的小羽点评到了,她说: “这幅画中吹泡泡的小人画得很好,他吹泡泡时嘴巴是鼓的,我吹泡泡时嘴巴也 是鼓的。”确实,糖豆这个人物画得很动感。事实上,糖豆对自己第一次画的并 不满意,翻到纸的反面再次画出了这个人物,可见她是非常用心地在画自己心中 的画。而小羽读懂了她的画,理解了糖豆,也包容了她没有涂色的遗憾。糖豆遇 到了 “知音”。小羽说完后,糖豆马上转向小羽笑了。那画面真的很美,心有灵 犀不过如此。保持教育的敏感性,换句话说就是“用教师的眼光去读孩子这本书。”同样 的事和人,摆在不同的人面前,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果,作为教师, 我们常常会怀着一颗“教育心”去看待,这就是教育的敏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