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_第1页
新版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_第2页
新版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_第3页
新版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_第4页
新版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件仅供参考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中国国家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2005年2月1日译者按:ISO14001:2004标准(以下简称2004版标准)已经于200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为了配合2004版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尤其是依据2004版标准的认证,国际认可合作组织(IAF)在2004年12月20日发布IAF关于获得认可的认证从ISO14001:1996到ISO14001:2004的转换计划。该计划要求IAF成员认可的认证机构应该在2004年11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期间将已经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以下简称1996版标

2、准)认证的认证证书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其中建议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5月15日为转换准备期,2005年5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为转换实施期。CNAB作为IAF多边互认协议(MLA)成员,要求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按照IAF的转换计划对其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实施转换,即在2006年5月15日之前,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考虑到目前2004版标准的国家标准还未正式发布,为了帮助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的组织能够尽早地为认证证书的转换做出安排,CNAB秘书处经征得有关标准专家的同意,将2004版

3、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提供给有关各方。同时,CNAB邀请认证机构、认可评审员与CNAB共同对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进行了校译。感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范与华、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王顺琪和寇欣、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刘秀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燕航、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邹兰、CNAB认可评审员周璐、薛兵、冯显富以及CNAB李燕、刘晓红、周文权、夏清为上述工作做出的努力。另外,希望有关各方对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CNAB将

4、把这些意见或建议反馈到2004版标准的国家标准的制定部门。请将有关意见或建议以E-MAIL的形式发到 HYPERLINK mailto: 。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不能作为认证依据。CNAB 秘书处1、标准名称的变化ISO 14001: 1996 ISO 14001: 2004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这一修改是为了和ISO 9001: 2000取得一致2、体系要素的变化目标和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合并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从监视和测量中分解出来在提法上的变化4.3规划(策划)4.3.1 环境因素4.3.2 法律和其他要求4.3.3 目标和指标4.3.4 环

5、境管理方案4.4 实施与运行4.4.1 组织结构和职责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4.4.3 信息交流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4.5 文件控制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 检查和纠正措施4.5.1 监测和测量4.5.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3 记录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4.6 管理评审附录附录A(提示的附录)规范使用指南附录B (提示的附录)GB/T 24001与GB/T 19001之间的联系附录C (提示的附录)文献4.3 规划(策划)4.3.1 环境因素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环境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4.4 实施与运行4.4.

6、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强调能力) 4.4.3 信息交流4.4.4 文件4.4.5 文件控制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 检查4.5.1 监视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其它要求) 4.5.3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4 记录4.5.5 内部审核4.6 管理评审附录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附录B (资料性附录)GB/T 24001与GB/T 19001之间的联系文献引言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

7、,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8、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该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据以建立一套程序,用来设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对它们的符合,并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同时这一体系还可用来评定程序的有效性。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 本规范提出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的要求,它和用来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差别

9、。环境管理包容了全方位的内涵,其中有些还具有战略性与竞争性含义。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妥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关于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见其他标准。本标准仅包含那些用于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目的,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 240041996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应当说明的是,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要求的。EMS运

10、行模式图图1 本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EMS) 模式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手段,有助于得到对所有相关方的最优化结果。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最优化环境结果。为了实现环境目标,环境管理体系应能促进组织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该技术的成本效益。本标准不拟涉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因素,因而不包含与之有关的要求,但它并不刻意限制一个组织将这方面要素纳入整个管理体系,尽管它的认证/注册过程仅适用于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内容。本标准与GB/T 1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遵循共同的管理体系原则,组织可选取一个与GB/T 19000系列相符的现行

11、管理体系,作为其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但应当看到,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应用会因不同目的和不同相关方而异。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的是顾客需要,而环境管理体系则针对众多相关方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标准中规定的管理体系要求,不必独立于现行的管理体系要素。在一些情况下,可对现行管理体系要素加以修改,使之适合本标准的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以及可能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准则。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a) 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

12、体系;b)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c) 向外界展示符合性;d)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e) 对符合本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声明。本标准中所有的要求都适用于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运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对于本标准的任何应用,都应明确界定其范围。注:为使用方便起见,“规范”部分和附录A中的条目采用了互相对应的序号,例如,4.3.3和A 3.3的内容都是关于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论述,4.5.4和A 5.4的内容都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等。3 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持续

13、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表现(行为)的改进。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2 环境environment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3.3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3.4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

14、益的变化。3.5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udit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3.7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

15、以量化。3.8 环境表现(行为)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3. 9 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 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声明,它为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框架。3. 10 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量化。3. 11 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的环境表现(行为)或受其环

16、境表现(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 12 组织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 13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旨在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4. 1 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

17、体系。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4. 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诺;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f) 可为公众所获取。4.3规划(策划)4. 3. 1 环境因素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

18、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4. 3. 2 法律和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4. 3. 3 目标和指标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污染预防的承诺。4. 3. 4 环境管理方案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19、其中应包括:a) 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4. 4 实施与运行4. 4. 1 组织结构和职责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

20、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b) 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4. 4. 2 培训、意识和能力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b) 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c) 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

21、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从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4. 4. 3 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b)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4. 4. 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a) 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b)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 4. 5 文件控制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a) 文件便于查找;b) 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受权人员

22、确认其适宜性;c) 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d) 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e) 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4. 4. 6 运行控制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制定计划,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a) 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

23、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b) 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c) 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4. 4. 7 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4 . 5 检查和纠正措施4. 5. 1 监测和测量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

24、例行监测和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进行记录。监测设备应予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4. 5. 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完成。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的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以记录。4. 5.

25、3 记录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与处置有关环境管理的记录。这些记录中还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对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之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限并予记录。组织应保存记录,在对其体系及自身适宜时,用来证明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 5. 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用于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和一些程序,进行审核的目的是:a)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1) 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2) 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b) 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26、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的制定,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4. 6 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形成文件。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附录A(提示的附录)规范使用指南本附录对“要求”作了进一步说明,以防止对“规范”的错误解释。

27、本附录仅涉及第4章中所述的关于“要求”的内容。A 1 总要求实施“规范”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改进环境表现(行为)。“规范”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概念,即组织将定期评审与评价其环境管理体系,以寻求对它进行改进的可能性并予以实施。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是为了实现环境表现(行为)的进一步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为持续改进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过程,改进的程度和范围由组织根据其经济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自行决定。尽管可以期望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实现环境表现(行为)上的某些改进,但应当认识到,环境管理体系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其作用是帮助组织去实现和系统地控制它自己设定的环境表现(行为)水准。环境管理体系

28、的建立与运行,本身并不必然地导致立即降低有害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在整个组织内,还是仅在一些特定的工作部门或活动中实施本标准,可由组织自行决定。如果仅在特定的工作部门或活动中实施,可以采纳组织内其他部分业已建立的方针和程序,用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只要它们适用于行将采用本标准的这些特定部门或活动。环境管理体系的详尽与复杂程度,文件提供的程度,支持体系运行的资源,都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及其所从事活动的性质,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把环境事务纳入整个管理体系,将有助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有助于提高效能,明确责任。本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要求,是建立在一个由“策划、实施、检查、评审”诸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

29、程的基础上。该体系应使组织能够:a) 制定适宜的环境方针;b) 确定其过去、当前或计划中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以判定其中的重大环境影响;c) 确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d) 确定优先事项,建立适当的环境目标和指标;e) 建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以实施环境方针,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f) 顺利开展规划(策划)、控制、监测、纠正措施、审核与评审活动,以确保对环境方针的遵循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g) 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作出修正。A 2 环境方针环境方针是实施与改进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动力,具有保持和潜在改进环境表现(行为)的作用。因此,环境方针须反映最高管理者对遵循有关法律和保证

30、持续改进的承诺。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对方针的规定应当作到意义明确,使内、外相关方都易于理解。应当对方针进行定期评审与修订,以反映不断变化的条件和信息。方针的应用范围应当是可以明确界定的。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环境方针并将其形成文件。如果它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组织,其环境方针还应符合后者的方针,并得到后者的认可。注:最高管理者可以是对组织负有执行职责的个人或集体。A 3 规划(策划)A 3.1 环境因素4.3.1提供了一个过程,组织可据此确定哪些重要环境因素应作为其环境管理体系的优先事项。该过程应考虑到分析工作的费用和时间,以及可靠数据的可得性。可以利用出于法规或其他目的所取得的现有

31、信息。组织还可以把他们对所关心的环境因素的实际控制程度也纳入考虑范围。组织应当考虑其现行的,以及与此有关的过去的活动、产品和(或)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以确定自身的环境因素。如果一个组织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当通过评审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环境状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对组织所具有的一切环境因素予以考虑,以此作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已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可以不进行这一评审。评审范围应覆盖下列四个关键方面:a) 法律、法规要求;b) 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c)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与程序的审查;d) 对来自以往事件调查的反馈意见的评价。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组织内的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

32、,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评审的适宜作法可包括使用调查表、面谈、直接检验和测量,利用以往审核或其他评审的结果等,应视活动性质而定。应对涉及下列因素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所伴随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予以考虑:a) 向大气的排放;b) 向水体的排放;c) 废物管理;d) 土地污染;e ) 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f ) 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这一过程中应考虑到正常运行条件、关闭与启动时的条件、以及可合理预见的情况或紧急状态所伴随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确定与活动、产品或服务所伴随的重大环境影响,而不要求作具体的生命周期评价。组织无须对它的每一种产品、部件和原材料投入都作出评价。他们可

33、以从活动、产品或服务中选择出某些属类,从中确定那些最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对产品环境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因组织所面临的市场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相对说来,组织的承包方或供方的控制作用较微弱,而由于组织负责产品的设计,它能通过这一过程明显地改变环境因素,如通过更换某种输入材料。考虑到组织在他们产品的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控制作用有限,在可行时,他们应考虑建立适当的贮运与处置机制。但这一规定不意味着改变或增加组织的法律责任。A 3. 2 法律和其他要求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示例:a) 行业规范;b) 与有关机构的协定;c) 非法规性指南。A 3. 3 目标和指标凡属可行,目标均应具体,指标均应可测量,

34、必要时应将预防措施考虑在内。对技术的选择,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考虑选用效益高、成本低,适于应用的最佳可行技术。正文中提及对组织的财务要求,不意味着组织必须采取环境成本核算。A 3. 4 环境管理方案制定与执行一个或多个方案是成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关键要素。方案中应说明如何实现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包括时间进度和负责实施组织环境方针的人员。方案可予细化,具体到组织运行的基本要素。方案中应包括对新活动的环境评审。在适当和可行时,无论对现行还是新增的活动、产品或服务,方案中可包括对计划、设计、生产、营销和处置的考虑。对于产品,可从设计、材料、加工、使用及最终处置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于安装工作或工

35、艺上的重大修改,可从计划、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以及根据组织决定的适当时间予以关闭等方面考虑。A 4 实施与运行A 4.1 组织结构和职责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组织内全体员工的承诺。因此,不能认为环境上的职责仅限于环境职能部门,事实上,组织内的其他部门,如运行管理部门,人事部门等,也可以有这方面责任。这一承诺始于最高管理者,他(们)应制定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作为上述承诺的一部分,是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规定他(们)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职责和权限。对于大型或复杂的组织,可以有不止一个管理者代表。对于中、小型企业,可由一个人承担这些职责。最高管理者还应确保提供环境管理体

36、系的实施与保持所需的适当资源。另一重要事项是妥善规定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职责,并落实到有关人员。A 4.2 培训、意识和能力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确定培训需求的程序。同时,它还应要求代表它工作的承包方证实其员工接受过必要的培训。管理者应对确保人员胜任性(特别是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人员)所需的经验、能力和培训的水平予以确定。A 4.3 信息交流组织应实施对有关信息和相关方要求的接受、归档与答复的程序。该程序可包括与相关方的对话和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的考虑。在某些情况下,对相关方所关注事务的答复中,可包含有关组织运行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的内容。这些程序中,还应包含就应急计划和其他问题与官方机构的联络事宜。A

37、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文件内容应足够详尽,以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同时,还应能指示出获取关于环境管理体系中具体运行部分的更详细信息的途径。可将环境文件纳入组织实施的其他体系文件。不强求编制专门手册。有关文件应包括:a) 过程信息;b) 组织机构图;c) 内部标准与运行程序;现场应急计划。A 4.5 文件控制4. 4. 5旨在确保组织对文件的建立与保持能够充分适应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但组织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及其环境表现(行为)上,而不应过分追求一个繁琐的文件控制系统。A 4. 6 运行控制将来修订时可能会增添这方面的内容。A 4

38、.7 应急准备和响应将来修订时可能会增添这方面的内容。A 5 检查与纠正措施A 5.1 监测和测量将来修订时可能会增添这方面的内容。A 5.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在制定与保持用于调查与纠正不符合的程序时,应包含下列基本内容:a) 确定引起不符合的原因;b) 确定并实行必要的纠正措施;c) 实施或修改必要的控制措施,以防再度发生不符合;d) 记录由纠正措施所导致的对书面程序的任何更改。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纠正措施可能只需略为计划,并能迅速见效,但也有时可能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活动。相应的文件应与纠正措施的规模相适配。A 5.3 记录用来标识、保持与处置记录的程序,应将重点放在那些为实施与运

39、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和关于环境目标和指标实现程度的记录上。环境记录可包括:a) 关于适用的环境法律与其他要求的信息;b) 投诉记录;c) 培训记录;d) 过程信息;e) 产品信息;f) 检查、维护与校准记录;g) 有关的供方与承包方信息;h) 事故报告;i) 应急准备与响应信息;j) 重要环境因素信息;k) 审核结果;l) 管理评审。应对机密业务信息的管理给以适当考虑。A 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审核方案与程序应包括:a) 待审核的活动与区域;b) 审核的频次;c) 管理与实施审核的职责;d) 审核结果的通报;e) 审核员的能力;f) 如何实施审核。审核工作可由组织内部人员或组织聘请的外部人员

40、承担,无论哪种情况,从事审核的人员都应做到公正,客观。A 6 管理评审为了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适用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组织的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与评价。评审范围应当全面,但不必在一次评审中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同时评审过程可以延续一段时期。对方针、目标与程序的评审,应由制定它们的相应管理层承担。评审内容应包括:a) 审核结果;b)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c) 面对变化的条件与信息,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具有持续的适用性;d) 相关方关注的问题。观察结果、结论与建议应形成文件,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引言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依

41、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相继制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价自身的环境表现(行为)。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行为)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和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纳入组织整体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

42、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制定和实施方针与目标。本标准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中各个层次与职能的承诺,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这样一个体系可供组织制定其环境方针,规定一系列目标和过程,以实现方针的承诺,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环境表现(行为),并证实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其中许

43、多要求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本标准第二版的修订重点是更加明确地表述第一版的内容;同时对GB/T 19001的内容予以必要的考虑,以加强两标准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为便于使用,本标准附录A和正文第4章的相关条目采用了对应的序号。如A.3.3对应4.3.3,其内容都是关于目标、指标和方案的论述,A.5.5和4.5.5的内容都是关于内部审核等。另外,还在附录B中给出了GB/T 240012005和GB/T 190012000之间相近技术内容的对应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它能够用于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或)自我声明,它和用来为组织建立、实施或改进环境

44、管理体系提供一般性帮助的非认证性指南有重要区别。环境管理具有多方面内涵,包括具有战略与竞争意义的内容。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展示对本标准的成功实施,使相关方确信它已建立了适当的环境管理体系。其他一些标准,特别是ISO/TC 207制定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各种技术文件,提供了环境管理支持技术的指南。对其他标准的参阅仅用于获取信息。本标准仅包含那些可以进行客观审核的要求。需要得到对环境管理体系中诸多问题更加全面指导的组织,可参阅GB/T 240042005。本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承诺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及进行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行为)的绝对要求,因而两个从事类似

45、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行为)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EMS运行模式图注:本标准基于被称为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DCA)的运行模式。关于PDCA的含意简要说明如下:策划:建立所需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所期望的结果;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检查:根据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其结果;(未包括纠正措施) 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表现。许多组织通过由过程组成的体系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对运行进行管理,这种方式称为过程管理。GB/T 19001:2000提倡这种模式。由于PDCA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过程,因此这两种方式可以看作是

46、兼容的。图1 本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EMS) 模式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技术,有助于得到对所有相关方的最优化结果。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最优化环境结果。环境管理体系能够促使组织为实现环境目标,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采用适用的最佳可行技术(软硬技术),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这些技术的成本效益。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以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素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组织可通过对现有管理体系做出修改,以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这里还要指出,对各种管理体系要素的应用,可能因不同的用途和不同

47、相关方而异。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的多少、所投入的资源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等。中小型企业尤其如此。(207关注中小企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组织确定为能够控制,或有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准则。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a)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b)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c) 通过下列方式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

48、1)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2) 请感兴趣的一方(如顾客)予以确认;3) 寻求外部对它自我声明予以确认;4)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 本标准所规定的所有要求,都拟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它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以及它的运行场所及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的指南。3 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审核员auditor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GB/T 190002000,3.9.9 3.2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对环境管理体系(3.8) 进行强化的反复发生的过程,目

49、的是根据组织(3.16) 的环境方针(3.11),实现对环境表现(行为)(3.10) 的全面改进。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3 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 消除所发现的不符合(3.15) 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4 文件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注1:媒介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注2:根据GB/T 190002000中3.7.2条改写。3.5 环境environment 组织(3.16) 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

50、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3.6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3.16) 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3.5) 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3.7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6) 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 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组织(3.16) 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3.11),管理环境因素(3.6)。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

51、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3.9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与组织(3.16) 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3.11)相一致的总体环境目的。3.10 环境表现(行为)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3.16) 对它的环境因素(3.6) 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环境目标(3.9) 、环境指标(3.12) 及其他环境表现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3.11 环境方针enviro

52、nmental policy 组织(3.16)对其环境表现(行为)(3.10)的总体意图和方向所做的正式阐述。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3.9) 和环境指标(3.12)提供了一个框架。3.12 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3.9),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3.16) 或其局部。3.13 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3.16)的环境表现(行为)(3.10) 或受其环境表现(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4 内部审核internal audit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

53、以评价,以判定组织(3.16) 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小型组织,只要与被审核的活动无关,就可以被视为独立的。3.15 不符合n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GB/T 190002000,3.6.2 注:此术语在GB/T 190002000中为“不合格”3.16 组织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与9000:9

54、4相同与2000不一致) 3.17 预防措施preventive action 消除潜在不符合(3.15) 原因所采取的措施。3.18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7)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的减少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恢复、再循环、回收和处理。3.19 程序procedure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注2:根据GB/T 1

55、90002000中3.4.5条改写。3.20 记录record 阐明已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已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注:根据GB/T 190002000中3.7.6条改写。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4. 1 总要求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形成必要的文件,并确定它将如何实现这些要求。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4. 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内: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 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56、;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 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g) 可为公众所获取。4.3 规划(策划)4. 3. 1 环境因素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有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 判别出那些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4. 3. 2 法律法规

57、和其他环境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 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 确定这些要求是如何应用于它的环境因素的。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4. 3. 3 目标、指标和方案组织应对其内部各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只要有可能,就应使目标和指标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相一致(原来在定义中),并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及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诺。组织在建立和评

58、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同时,它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它的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a) 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4. 4 实施与运行4. 4. 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59、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专门指定一名或数名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4. 4. 2 能力、培训和意识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接受了必要的教育、培训,或具有所需的经验),并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确定和它的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为此,它应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并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或代表它

60、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b) 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c) 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4. 4. 3 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a)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b)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答复。组织应决定是否对它的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其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就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4. 4. 4文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